学校以特色谋发展 教育以文化立品质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dalong880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所学校的发展会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要谋求提升学校综合实力,需要分析学校概况,理顺发展思路,要着重考量学校“在哪里、去哪里、怎样到那里和是否到达那里”这四个问题。围绕这四个问题,结合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历史传统,两年以来,面对重重困境,我校提出“塑龙马精神,育龙的传人”的办学理念,开创“文化发展、质量发展、特色发展”的内涵发展之路,确立了 “努力办一所龙翔凤舞的学校”的办学目标。
  一、文化发展——学校发展的内动力
  我校地处顺德区龙江镇,在这里衍生出岭南文化的重要分支“两龙文化”。“两龙文化”的核心内涵是“崇文厚生,守义启新”。传承历史,结合现实,我校决定积极打造 “龙文化”,提升我校文化内涵。
  在推进“龙文化”建设中,我们进行校园整体规划,先期在学校大堂内圈打造成“名師圈”;把大堂两侧楼梯边的宣传栏打造成“优生圈”;建设班级走廊文化。要求做到设施布局合理,实用、美观、和谐,功能标识清晰醒目,挖掘校园景观的隐性教育功能,体现出校园“龙文化”的深刻内涵。通过对“课堂、课题、课程”的深入研究,提出打造五学课堂、申报“龙文化”研究课题、研发“龙文化”校本课程的“三课一体”发展规划。积极建设具有本校自身文化特点的校报校刊、广播站、网站等。每学年举行“龙文化”系列教育教学活动。这些创建使师生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道德文化修养。仅2017学年我校老师荣获省市区级各类奖项达97人次,学生各类获奖一百多人次,大大鼓舞了全校师生的士气和信心。
  二、质量发展——学校发展的生命线
  教师的发展力是一个学校的生命力,教师队伍建设是提升学校办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为此,我校通过改革奖励机制,激发教师热情;加强学科建设,使其制度化;制定教师培养计划,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加强培训;注重课题研究,鼓励撰写论文;成立名师工作室,力求一群人走得更远。
  深化课堂改革,注重工作落实。我校创造性的提出了“5 3”自主高效教学模式。“5 3”是指“五学”课堂教学模式和“三清·三练”教学检测机制。“五学”是课堂教学过程,“三清·三练”是教学效果反馈。“5 3”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
  “三清”即“堂堂清、周周清、月月清”。要求学生做到 “课堂上能解决的不留到课后”“本周能解决的不留到下周”“本月能解决的不留到下月”,及时清理学生疑难,巩固学习成果。“三练”即“早练、晚练、周练”。要求学生充分利用“三余”时间(早晨、晚上和周末),进行适当的基础题热身训练。这一措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品质,及时检查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并打好学习基础。
  通过以上措施,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受到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高考成绩一年一个台阶,连续三年荣获顺德区“高考进步奖”,以骄人的成绩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三、特色发展——学校发展的突破口
  打造高中阶段外语教学特色,创建日语特色高中。从2016学年第二学期起,我校筹划开办日语高考实验班。经过一年半的努力,我校日语特色办学初具规模,成功申报佛山市特色高中创建学校。目前,我校高三日语走班上课52人,高二文理各1个班共97人,高一开设3个理科班和1个文科班总人数177人。
  为进一步提升学校日语办学水平及影响力,我校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并成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日语教育生源基地”,在专家指导、师资培养、资源引进等多方面获得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支持和帮助。此外,学校在与龙江镇四间初中学校联盟制办学框架下,在日语课程、艺术教育等方面开展贯通衔接,较好地激发了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他们日后报读我校日语艺术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横向合作方面,我校与中山市小榄中学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并成为“中山市小榄中学(中山市外国语学校)日语项目合作基地”。此外,我校积极建立与日语特色机构的合作交流机制。目前作为会员单位已加入全国中等日语课程设置校工作研究会,加入珠三角外国语学校联盟并被推选为会长理事单位,较好地引进整合利用校外特色资源。
  经过努力,2018年首届日语生高考大获成功,52名英语薄弱生选考日语,9人上“高分优先投档线”,42人上本科线,上线率达81%;日语均分破百,达102.8分, 120分以上8人。
  让我们在未来的日子里,坚定不移地秉承“塑龙马精神,育龙的传人”的办学理念,办一所龙翔凤舞的学校。
  责任编辑 韦英哲
其他文献
一、“融和互惠”中队文化构建的背景分析   广州市回民小学是一所建校90周年的民族教育特色学校。学校超过四分之一的学生属于少数民族学生,共有12个民族,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民族团结大家庭。学校办学体现了多民族文化这一亮点,逐渐成功打造了“融和互惠”的教育特色。学校中队文化的构建,主要依托了两个方面的背景。   其一,学校是广州市红领巾示范学校。少先队,是少年儿童的组织。广州市回民小学少工委充分糅合
在小学教育阶段,德育工作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其实施质量不仅影响着学校教育工作,同时也决定着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为更好的保证学生们的健康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心理品质,需要立足学生发展实践,贴近学生心灵,科学的开展德育工作。那么,在当前素质教育所提倡的人本化教育理念下,我们又该如何做好小学德育工作呢?接下来,笔者就结合自己多年的小学教学经验提出几点看法,以供参考。
一、校园文化与办学特色   深圳市东昌小学以“乐·正·善·雅”为校训,以“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卓越发展”为办学理念,以“培养具有自主学习和健康生活的良好习惯,具备乐观、正直、善良、儒雅的良好品行,具有一定人文底蕴、科学素养的“乐·正·善·雅”好少年”为育人目标。办学目标与发展愿景是以精心的态度,建設精美的校园,实施精细的管理,打造精品课程,锤炼精湛的教学,创建师生和谐发展的优质学校。   基于
教师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以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对教育而言至关重要。2005年,美国学者首次提出了将技术知识纳入到教师知识结构的整合技术的教师知识框架(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简称TPACK。学科知识、教学方法知识和技术知识则是TPACK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必不可少的。本文所介绍的广东、西藏两地同步课堂的内容是《神奇的鸡蛋》。
《六说文学教育》是陈平原教授写的一本书。陈教授在书中說,教过小学、初中的语文,教过大学的文学史,参加过中小学、大学教材的编写工作。所以由他来讲文学教育,既有生活实践,又有高度的视野和深层的思考。这本书前面的内容是讲大学的知识,很难理解;后半部分谈论的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看了之后颇有感触。  陈平原教授的“六说”,更多的是从整个宏观的视角来看待文学教育问题。在他看来,一方面,应该尊重语文教育的专业性,
场景化课程要求教师结合各场景中幼儿的表现、兴趣、学习特点以及经验,创设有利于激发幼儿主动体验与探索的环境,合理设定适合幼儿“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目标,支持幼儿在原有的经验上习得更丰富、更立体且有益的学习经验,引导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场景化课程重视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关注的是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主动、专注地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状态,指向的是幼儿在人文底底蕴、科学精神和健康生活等方
摘要:以实践活动为主的综合实践课程,在探究、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能充分发挥学校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功能。以乐昌花鼓戏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为例的主题实践课程在发挥育人功能方面的实操性探究中,通过实地参观学习,向传承人学习,将传统音乐引进音乐基础课程,开设乐昌花鼓戏为主题的第二课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乐昌花鼓戏是操作性强、育人功能显著的方式方法。  
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内容可谓博古览今,纵横东西,既包括各类美术作品(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建筑、工艺、民间美术等),还涉及了中外流派及所处美术时代(中国古代、中国现代、西方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西方现代主义等)的代表作品,可谓异彩纷呈。   然而,要想更好的引导学生对这些美术作品进行鉴赏,整个过程如果不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不借助于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只是照本宣科传统的讲授与接受的模式,想必课堂效率
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英语学习活动观的理念,本人积极实践英语学习活动观,探索出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BDB”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纠正了传统“满堂灌”的授课方式,教师从原来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课堂活动的组织者以及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改变以往知识以及技能为主的碎片化学习的现象,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益,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一、基于英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出人类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其中尊重需求包括自我尊重、信心、成就。费斯廷格的“社会比较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社会比较能够使人清楚地了解自己和他人,找出自己和别人之间存在的差距,发现自己的长处,提升自已的自信心。”这两个理论为我校学生自信心培养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从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