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很多高中生的语文学习方法、习惯就是背诵和记忆,因为不知道语文思考什么、怎么思考。高中生语文思维的对象是语言所指代的事物及其特征。语文思维的本质是用词语抓取事物特征,用词语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事物的特征可分为细节特征、整体特征、本质特征、情感特征。高中生语文思维的常见问题,缺乏对事物细节特征的观察与表达,缺乏想象,具体与抽象分离,积累与联想分离。
关键词:语文思维词语事物;特征联系;思维层次
很多高中生的语文学习方法、习惯就是背诵和记忆。因为不知道语文思考什么、怎么思考,所以很多人虽经过十多年的语文学习和语言运用,却并未感觉到自己因语文学习而让思维有什么提升与发展。
故而此文特别探究“语文思维”这一概念,以期对高中生的语文学习有所帮助。
一、思维与语文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所以语文的学习对思维能力的发展提升,的确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语文学习所发展提升的思维,最好加一个限制就是“语文”思维。
因为我们语文教学提升的是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而不是数学思维能力,物理思维能力,或者其他思维能力。实际情况是,各学科都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品质的提升,而且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都知道学习什么思考什么,知道思考是有困难、有层次、有台阶的,在思维突破中获得成就感。
唯独语文学习稀里糊涂,不知思考什么,不知怎么提升,整天只是在做“背了记,记了忘”的无效劳动。
二、高中生语文思维的对象
各学科都有自己的思维对象,在对“对象”的分析、概括、综合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高中生语文思维的对象是什么?
语文学习的对象是语言,但高中生语文思维的对象是语言所指代的事物及其特征。
中学生语文思维的最大问题是将“语言”当作思维对象,导致学生的语文学习只是死记硬背优美词句篇章、文学常识等等,最终却不知语文思考什么!
高级的语文思维是指向“语言”的,比如语法、修辞、逻辑就是将语言作为思维对象。但语法、修辞、逻辑复杂高深,以致在大学中文系里需分别设一门课程,读到硕士、博士也只是管中窥豹。故这种将“语言”作为思维对象的高级语文思维是不太适合高中生的。
三、语文思维的本质
语文思维的本质是用词语抓取事物特征,用词语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
这里的“用词语抓取”“用词语揭示”,就是“用词语”“表达”。“使用词语”“表达”是语文之为语文的根本。
事物往往是一个复杂而模糊的系统。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从一个特征一个特征开始的,只有在使用词语描述(表达)这个事物细节或局部特征后,这个事物在人的认识中才会逐渐清晰起来,这是语文的第一步思维。
要把事物完整地表达清楚,则需要用语句将描述事物各个特征的词连接起来,这是思维的第二步。
用词语将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揭示清楚,是语文思维的第三步。
四、事物特征与语文思维的层次
事物的特征可分为细节特征、整体特征、本质特征、情感特征。
细节特征,一般是人用感官感知到的特征。比如,软硬、远近、冷暖、苦甜等等(再如“枯藤老树昏鸦”中的“枯”“老”“昏”就是各自事物的细节特征),往往是具体的、形而下的。
整体特征,是将各个细节特征综合在一起,概括出的特征。
本质特征,是指一事物在与其事物联系时“更本质”的“整体特征”,比如,“一块砖头”在“建筑工地”,它的本质特征就是“建材”;如果在“打斗”现场,它的本质特征就是“武器”;如果在“凶案”现场,它的本质特征就是“凶器”。
五、高中生语文思维的常见问题分析
1、缺乏对事物细节特征的观察与表达
观察是思维的起点。
用词语表达是语文思维的标准。
在生活中,许多学生见过一个事物或经历一个事情后,只有一个粗糙的情感,比如“真美呀!”“可恶!”等等。“美在哪里(触动内心的细节)”“可恶在哪里(触动内心的细节)”不再观察,不再分析,更不去表达。过去之后,头脑中只有模糊的意绪,不能描述,最终一无所获。
在阅读后,许多学生也只是粗略地知道文章中的事物、作者的情绪,而不知作者的情感寄托于何处(细节);有的同学阅读只是一个情绪经历,读完了,就结束了,没有丝毫的发现与收获。如果让他们复述文章内容,往往只会用自己小学水平的白话粗略地叙述大概的内容,而不会用作者的词语准确地描述作者心中的事物特征。语言的构建与使用根本无从谈起。
2、缺乏想象
想象是阅读时语文思维的基础。
想象是在阅读时将眼前抽象的文字符号在头脑中化成具体的物像,进而联结成生动的场景,设身处地感知作者的观察与感受。
语文学习困难的学生,很多人的语文学习还停留在认字阶段,阅读时只是看一大堆的文字符号,不能把文字联成词语(朗读时不知句读,没有停顿、重音),不去想象词语所描述的场景。(故而在默写名句名篇时,错别字花样百出,比如“三国走廊赤壁”“加于马者,非利足也”等等)
3、形而下(具体)与形而上(抽象)分离
情感是思维的动力。
人产生了情感(形而上的、抽象的),就要去探究刺激情感产生的客观因素(细节特征)(形而下的、具体的),进而去分析这些客观细节,概括抽象出触动情感的本质特征(形而上的、抽象的)。(比如,同样“打”这个客观刺激,“被强盗打了”的情感是“仇恨”,因为“打”的本质是“伤害”;而“不努力退步,被父母打了”的情感是“惭愧”,因为“打”的本质是“期盼”)。
在阅读观察中,停留在细节的發现与表达上,缺乏进一步地概括思考,只会描述细节,不去琢磨这些细节(形而下的、具体的)与情感(形而上的、抽象的)之间的关系,导致这些细节特征成为零散的、需要死记硬背的词语。
4、积累与联想缺乏
联想是语文思维活跃最重要的标志和方法。
语文思维是“操千曲而后晓声”。不断的阅读积累,才会对词语中的事物特征逐渐敏感起来;大量的情感思想细节积累,才会碰撞、激发出更多、更深的联想。
可实际的情况是,读了十年的书,也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十多年,语文除了背诵要求的,似乎没有什么积累,背记的内容也无法激发起联想,也不知道背记的内容有什么用,背记的东西都变成了包袱,很快都被抛之脑后。
积累是积淀人生的感悟,不管是前人作品中的文字,还是自己生活中的发现,最终都通过表达而化为自己的生命力量。
参考文献:
[1]《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著 杜殿坤编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王宁 巢宗琦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3]《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第9版)》美:Dennis Coon 著郑钢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河南省沁阳市第一中学 454550
关键词:语文思维词语事物;特征联系;思维层次
很多高中生的语文学习方法、习惯就是背诵和记忆。因为不知道语文思考什么、怎么思考,所以很多人虽经过十多年的语文学习和语言运用,却并未感觉到自己因语文学习而让思维有什么提升与发展。
故而此文特别探究“语文思维”这一概念,以期对高中生的语文学习有所帮助。
一、思维与语文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所以语文的学习对思维能力的发展提升,的确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语文学习所发展提升的思维,最好加一个限制就是“语文”思维。
因为我们语文教学提升的是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而不是数学思维能力,物理思维能力,或者其他思维能力。实际情况是,各学科都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品质的提升,而且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都知道学习什么思考什么,知道思考是有困难、有层次、有台阶的,在思维突破中获得成就感。
唯独语文学习稀里糊涂,不知思考什么,不知怎么提升,整天只是在做“背了记,记了忘”的无效劳动。
二、高中生语文思维的对象
各学科都有自己的思维对象,在对“对象”的分析、概括、综合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高中生语文思维的对象是什么?
语文学习的对象是语言,但高中生语文思维的对象是语言所指代的事物及其特征。
中学生语文思维的最大问题是将“语言”当作思维对象,导致学生的语文学习只是死记硬背优美词句篇章、文学常识等等,最终却不知语文思考什么!
高级的语文思维是指向“语言”的,比如语法、修辞、逻辑就是将语言作为思维对象。但语法、修辞、逻辑复杂高深,以致在大学中文系里需分别设一门课程,读到硕士、博士也只是管中窥豹。故这种将“语言”作为思维对象的高级语文思维是不太适合高中生的。
三、语文思维的本质
语文思维的本质是用词语抓取事物特征,用词语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
这里的“用词语抓取”“用词语揭示”,就是“用词语”“表达”。“使用词语”“表达”是语文之为语文的根本。
事物往往是一个复杂而模糊的系统。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从一个特征一个特征开始的,只有在使用词语描述(表达)这个事物细节或局部特征后,这个事物在人的认识中才会逐渐清晰起来,这是语文的第一步思维。
要把事物完整地表达清楚,则需要用语句将描述事物各个特征的词连接起来,这是思维的第二步。
用词语将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揭示清楚,是语文思维的第三步。
四、事物特征与语文思维的层次
事物的特征可分为细节特征、整体特征、本质特征、情感特征。
细节特征,一般是人用感官感知到的特征。比如,软硬、远近、冷暖、苦甜等等(再如“枯藤老树昏鸦”中的“枯”“老”“昏”就是各自事物的细节特征),往往是具体的、形而下的。
整体特征,是将各个细节特征综合在一起,概括出的特征。
本质特征,是指一事物在与其事物联系时“更本质”的“整体特征”,比如,“一块砖头”在“建筑工地”,它的本质特征就是“建材”;如果在“打斗”现场,它的本质特征就是“武器”;如果在“凶案”现场,它的本质特征就是“凶器”。
五、高中生语文思维的常见问题分析
1、缺乏对事物细节特征的观察与表达
观察是思维的起点。
用词语表达是语文思维的标准。
在生活中,许多学生见过一个事物或经历一个事情后,只有一个粗糙的情感,比如“真美呀!”“可恶!”等等。“美在哪里(触动内心的细节)”“可恶在哪里(触动内心的细节)”不再观察,不再分析,更不去表达。过去之后,头脑中只有模糊的意绪,不能描述,最终一无所获。
在阅读后,许多学生也只是粗略地知道文章中的事物、作者的情绪,而不知作者的情感寄托于何处(细节);有的同学阅读只是一个情绪经历,读完了,就结束了,没有丝毫的发现与收获。如果让他们复述文章内容,往往只会用自己小学水平的白话粗略地叙述大概的内容,而不会用作者的词语准确地描述作者心中的事物特征。语言的构建与使用根本无从谈起。
2、缺乏想象
想象是阅读时语文思维的基础。
想象是在阅读时将眼前抽象的文字符号在头脑中化成具体的物像,进而联结成生动的场景,设身处地感知作者的观察与感受。
语文学习困难的学生,很多人的语文学习还停留在认字阶段,阅读时只是看一大堆的文字符号,不能把文字联成词语(朗读时不知句读,没有停顿、重音),不去想象词语所描述的场景。(故而在默写名句名篇时,错别字花样百出,比如“三国走廊赤壁”“加于马者,非利足也”等等)
3、形而下(具体)与形而上(抽象)分离
情感是思维的动力。
人产生了情感(形而上的、抽象的),就要去探究刺激情感产生的客观因素(细节特征)(形而下的、具体的),进而去分析这些客观细节,概括抽象出触动情感的本质特征(形而上的、抽象的)。(比如,同样“打”这个客观刺激,“被强盗打了”的情感是“仇恨”,因为“打”的本质是“伤害”;而“不努力退步,被父母打了”的情感是“惭愧”,因为“打”的本质是“期盼”)。
在阅读观察中,停留在细节的發现与表达上,缺乏进一步地概括思考,只会描述细节,不去琢磨这些细节(形而下的、具体的)与情感(形而上的、抽象的)之间的关系,导致这些细节特征成为零散的、需要死记硬背的词语。
4、积累与联想缺乏
联想是语文思维活跃最重要的标志和方法。
语文思维是“操千曲而后晓声”。不断的阅读积累,才会对词语中的事物特征逐渐敏感起来;大量的情感思想细节积累,才会碰撞、激发出更多、更深的联想。
可实际的情况是,读了十年的书,也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十多年,语文除了背诵要求的,似乎没有什么积累,背记的内容也无法激发起联想,也不知道背记的内容有什么用,背记的东西都变成了包袱,很快都被抛之脑后。
积累是积淀人生的感悟,不管是前人作品中的文字,还是自己生活中的发现,最终都通过表达而化为自己的生命力量。
参考文献:
[1]《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著 杜殿坤编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王宁 巢宗琦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3]《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第9版)》美:Dennis Coon 著郑钢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河南省沁阳市第一中学 45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