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普教看高考,职教看大赛。信息化大赛是各级大赛的主流,笔者作为职业学校的一线教师近几年多次参赛,先后荣获国家、省、市一等奖。本文结合参赛经历,旨在为其他备赛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对于信息技术,由于意识和环境资源的原因,之前在教学中应用并不多。通过参赛,在大赛要求的引领下,一步步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在此过程中也加速了专业成长。
1 备赛出现的问题
初识大赛,生搬硬套。参加信息化大赛,最开始的版本是在堆砌一些信息化工具、资源环境等条件下完成的。看似信息化内容丰富,实则纷杂繁乱。出现了信息化与教学思路 “两层皮”的现象,完全是硬“贴”。 具体存在的问题一是没有主体没有灵魂,尤其是落实到教案中,发现教学目标不明确,重难点不突出;二是使用信息化的目的不明确,何时使用?为什么要使用?是不是非用不可?对于此类问题大多数教师存在困惑,处于迷茫阶段。其实此刻还仅仅停留在对信息工具的浅层次的使用阶段,而没有深层次地思考探索与应用。
2 解决方法
细读要求,梳理优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接下来,需要从大赛的文件要求着手,细读每一个环节,并且在每一个环节中给自己设置问题。
例如:
1.教学目标:
问题一:以什么问题和任务为线索建立知识体系?如何做到可测量?
问题二:如何体现思维经验的积累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融合点:
问题一:融合点的诊断和融合点的解决方法是否合理?
问题二:资源、软件、网络学习空间及应用效果是否有效?
3.教学反思
问题: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怎么样的任务情境更有效?设计怎样的学习活动更有效?应用怎样的资源或软件更有效?
在问题不断地追问下,在反复实践、梳理优化下,思路逐渐明晰。
3 参赛體会
在参赛过程中,多次聆听专家关于大赛的指导意见,对于所涉及的高频词总结如下:
1.知识与能力图谱
即:找到内核题和任务,以及相应的解决和完成方法体系就是学习目标的量化标准,也就是该知识点的知识与能力图谱。知识与能力图谱的核心思想是,将以知识为线索的学习调整为以问题或任务为线索。将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基本方法、规律和策略等,按照问题和任务分层、分类建立体系,并将与之相关的基础知识建立联系。基于知识与能力图谱,通过采集学生每个问题做的对错和解决问题所掌握方法情况,每个任务完成和所掌握完成任务方法情况,为每个学生建立系统、精准的学习结果大数据。
这个解决了在备赛过程教学目标不明确,没有主体的问题。以谁为核心?基于这个核心如何去制定方法、规律和策略?如何解决问题?在这整个过程中,如何利用信息化来突破课程设计中的瓶颈问题?
2.信息点
按照教育信息化的界定,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基本思路应是“首先要研究清楚教育教学的目标如何重新定位;按照新的目标,构思最佳学习或工作思路;再分析按照最佳学习或工作思路所确定的学习或工作流程中哪些步骤或环节在常规条件下存在质量获效率方面的问题,而信息技术恰恰能够支持(这样的步骤或环节称之为整合点或信息化点)。
这个解决了何时使用信息化以及如何来找信息点的问题。
4 赛后实践
参赛后,回归到课堂时,又开始了新的突破。一改多年采用的教学方法,以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梳理每一节课的教学思路。
笔者以思维导图为例,对于所教授的专业理论课,有的章节采用常规的线性思维难以解决,关系比较复杂,有平行有交叉,如何让学生理清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采用了非线性的思维导图形式来解决。
在课堂中,采用手绘的形式,这种方式代入感强,通过和学生一起来画,一起来建构知识体系;并且层层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完成由低阶认识向高阶思维的转化。
是不是所有问题必须依靠这一方式来解决?它的最佳适用性体现在哪里?通过对比讲解的方法来让学生感知。
是不是只有手绘这一种形式呢?又给学生介绍了几个关于思维导图的APP,引导他们使用,不少学生把手绘转换成APP的形式,并且把他们打印出来,方便复习使用。在这一个环节中,其实就很好地借助于信息化手段来完成。
5 下一步及预期效果
对于下一步的研究目标确定为:通过实践,能够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具体的研究内容:
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侧重利用信息技术进行:
1.课前自学反馈;
2.课上融合点选取、支架的搭建,以及如何用信息化手段突破重难点;
3.课后拓展及可测量评价;
预期效果:
1.探索一条既适合参赛又适合于常规教学的适切路径
2. 探索信息技术、智能技术支撑下适合本专业发展需要的教与学的模式。
对于参加信息化大赛的心得感悟,正如笔者在大赛结尾处所说的那样:信息技术的应用,让我打破了以前传统教学中的重重壁垒,在实践中完成了新课程理念对于我课堂教学的一次重塑!
参考文献:
[1] 姜丽萍,钱东东.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方案解读,2020(35):9-12+32.
[2] 陈子季.提质培优 增值赋能 职业教育从“大有可为”到“大有作为”[N],中国教育报,2020.
[3] 徐国庆.提质培优,向课堂要质量[N],中国教育报,2020.
[4] 钟绍春,唐烨伟等.智慧教育的关键问题思考及建议[J].中国电化教育.2018(10):1-6.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对于信息技术,由于意识和环境资源的原因,之前在教学中应用并不多。通过参赛,在大赛要求的引领下,一步步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在此过程中也加速了专业成长。
1 备赛出现的问题
初识大赛,生搬硬套。参加信息化大赛,最开始的版本是在堆砌一些信息化工具、资源环境等条件下完成的。看似信息化内容丰富,实则纷杂繁乱。出现了信息化与教学思路 “两层皮”的现象,完全是硬“贴”。 具体存在的问题一是没有主体没有灵魂,尤其是落实到教案中,发现教学目标不明确,重难点不突出;二是使用信息化的目的不明确,何时使用?为什么要使用?是不是非用不可?对于此类问题大多数教师存在困惑,处于迷茫阶段。其实此刻还仅仅停留在对信息工具的浅层次的使用阶段,而没有深层次地思考探索与应用。
2 解决方法
细读要求,梳理优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接下来,需要从大赛的文件要求着手,细读每一个环节,并且在每一个环节中给自己设置问题。
例如:
1.教学目标:
问题一:以什么问题和任务为线索建立知识体系?如何做到可测量?
问题二:如何体现思维经验的积累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融合点:
问题一:融合点的诊断和融合点的解决方法是否合理?
问题二:资源、软件、网络学习空间及应用效果是否有效?
3.教学反思
问题: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怎么样的任务情境更有效?设计怎样的学习活动更有效?应用怎样的资源或软件更有效?
在问题不断地追问下,在反复实践、梳理优化下,思路逐渐明晰。
3 参赛體会
在参赛过程中,多次聆听专家关于大赛的指导意见,对于所涉及的高频词总结如下:
1.知识与能力图谱
即:找到内核题和任务,以及相应的解决和完成方法体系就是学习目标的量化标准,也就是该知识点的知识与能力图谱。知识与能力图谱的核心思想是,将以知识为线索的学习调整为以问题或任务为线索。将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基本方法、规律和策略等,按照问题和任务分层、分类建立体系,并将与之相关的基础知识建立联系。基于知识与能力图谱,通过采集学生每个问题做的对错和解决问题所掌握方法情况,每个任务完成和所掌握完成任务方法情况,为每个学生建立系统、精准的学习结果大数据。
这个解决了在备赛过程教学目标不明确,没有主体的问题。以谁为核心?基于这个核心如何去制定方法、规律和策略?如何解决问题?在这整个过程中,如何利用信息化来突破课程设计中的瓶颈问题?
2.信息点
按照教育信息化的界定,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基本思路应是“首先要研究清楚教育教学的目标如何重新定位;按照新的目标,构思最佳学习或工作思路;再分析按照最佳学习或工作思路所确定的学习或工作流程中哪些步骤或环节在常规条件下存在质量获效率方面的问题,而信息技术恰恰能够支持(这样的步骤或环节称之为整合点或信息化点)。
这个解决了何时使用信息化以及如何来找信息点的问题。
4 赛后实践
参赛后,回归到课堂时,又开始了新的突破。一改多年采用的教学方法,以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梳理每一节课的教学思路。
笔者以思维导图为例,对于所教授的专业理论课,有的章节采用常规的线性思维难以解决,关系比较复杂,有平行有交叉,如何让学生理清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采用了非线性的思维导图形式来解决。
在课堂中,采用手绘的形式,这种方式代入感强,通过和学生一起来画,一起来建构知识体系;并且层层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完成由低阶认识向高阶思维的转化。
是不是所有问题必须依靠这一方式来解决?它的最佳适用性体现在哪里?通过对比讲解的方法来让学生感知。
是不是只有手绘这一种形式呢?又给学生介绍了几个关于思维导图的APP,引导他们使用,不少学生把手绘转换成APP的形式,并且把他们打印出来,方便复习使用。在这一个环节中,其实就很好地借助于信息化手段来完成。
5 下一步及预期效果
对于下一步的研究目标确定为:通过实践,能够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具体的研究内容:
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侧重利用信息技术进行:
1.课前自学反馈;
2.课上融合点选取、支架的搭建,以及如何用信息化手段突破重难点;
3.课后拓展及可测量评价;
预期效果:
1.探索一条既适合参赛又适合于常规教学的适切路径
2. 探索信息技术、智能技术支撑下适合本专业发展需要的教与学的模式。
对于参加信息化大赛的心得感悟,正如笔者在大赛结尾处所说的那样:信息技术的应用,让我打破了以前传统教学中的重重壁垒,在实践中完成了新课程理念对于我课堂教学的一次重塑!
参考文献:
[1] 姜丽萍,钱东东.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方案解读,2020(35):9-12+32.
[2] 陈子季.提质培优 增值赋能 职业教育从“大有可为”到“大有作为”[N],中国教育报,2020.
[3] 徐国庆.提质培优,向课堂要质量[N],中国教育报,2020.
[4] 钟绍春,唐烨伟等.智慧教育的关键问题思考及建议[J].中国电化教育.2018(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