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所农村普通小学,学生们的整体语文能力令人忧心,基本限于在课堂上所学的基础字词及相关训练,作文表达更是内容空洞,词汇贫乏。而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就决定了,若想提高语文能力必须在课外有丰富的阅读。
结合本校学生经济条件、社区环境和家长素质的特点,这似乎又陷入了矛盾的境地。农村家庭普遍不重视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另外家长学历普遍处于初中或小学等较低文化水平,他们大多务农或所从事技术要求较低的操作工之类,因而,对孩子的教育和学习能力难以有正确、清晰的认识。更不要苛求其通过自己读书、学习来影响孩子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正是基于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学生们的课外时间除了完成家庭作业外,多是看电视或无目的地玩耍,很少读课外书。即使有爱学习的孩子,也只是看《优秀作文》之类的书刊。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提倡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根据这一理念,也参考了一些教育教学论著,我提出抄新闻的学习方式,即让学生在课外的一定时间去看电视新闻,边看边记录标题和主要内容。次日在班内进行汇总,并给予相关指导。
因为电视以其新颖、生动、多彩的特点,成为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一个窗口。而电视新闻传播内容丰富,涵盖国际、国内的时政、财经、文化、社会、体育、娱乐等各领域的信息。其形式有快讯、现场报道、深度报道、调查式报道、连续报道、评速、谈话类栏目等。对于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开放性语文教学来说,无疑,新闻资源是一个丰富的材料库。
经过一学期的坚持收看和记录。学生们在听说读写方面的语文能力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文本语言:凝练的语境
小学阶段的学生所接触个体的年龄层次、职业情况上都有很大的局限性,社交范围也多受到家长的影响和制约。而农村孩子的父母及周围人群因水平所限,语言表述较为直白、浅显。可以说,大多数孩子处于一个比较白话的语境中。
新闻语言作为大众传媒语言,注重对规范语言的继承,具有社会示范作用。它的语言风格是准确、新鲜、凝练、生动的,这正能弥补学生生活中鲜活语言环境的缺失,为其提供了多样的语言学习材料。
2 新闻播报:普通话的范例
学生在当地都说家乡话。只有在课堂说普通话,可以说是在两个语音世界中不断切换。对于正在学习、掌握字词的正确发音阶段而言,这是个不利的现实。
而新闻播报的语言则可作为范例,有效地弥补这一点。作为现代传播语言,不管是有稿的播音主持,还是无稿的直播、评述等,首先在读音上都是发音标准、字正腔圆。学生在收听、看新闻的过程中,可纠正自己平时朗读时的错误发音,学习掌握朗读语速、句读和节奏等方面的控制技巧,进而提高朗读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等。
3 新闻内容:丰富的作文素材
农村小学生受环境和年龄所限,视野狭窄,对生活还不能有深刻的认识,表现在写作中,往往是材料干瘪、老套。
而现代新闻以它的立体、高速、多层次、全球性展示在我们面前。不仅贴近现实生活,而且范围广泛,有关于政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宗教、哲学、道德、体育、艺术等的新闻,还有关于寻常百姓衣食住行的新闻,包含取之不尽的新话题。既拓宽了学生认识生活的新视野,又让学生触摸到了时代的脉搏,更是在学生作文与生活之间创建了一个新链接。
引导学生通过留心发生的新闻,养成对新生事物敏感吸纳、置疑和分析的好习惯,养成收集和储备新闻材料的习惯,使每次作文都能写出新东西,解决学生作文材料贫乏和枯竭的问题。作文教学的沉闷局面也因之而扭转。
4 新闻抄录:提升听写注意力
学校课堂教学主要以老师讲授为主,因此学生的注意力、听讲能力、理解能力的优劣就直接影响其学习效果。对这些能力提升也是必要和重要的。而让学生抄新闻不失为一个有效的途径。
电视新闻的播放呈线性特点,即一次性播出,“过期不侯”。因此,在抄写过程中,需要学生全神贯注,一旦走神就会落下信息。经常坚持抄新闻。可利于提高他们看和听的注意力,这也是提升言语交际能力的基础。
5 新闻摘要:修炼语言概括力
小学中高年级已开始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但平时只是通过归纳文章段落大意等方式进行,略显单调。
而让学生记录电视新闻,也是一种无意识的概括。虽然一开始很多学生可能概括的并不准确、全面,但讲解新闻的几个要点后,他们则大为进步。此外,我还让学生们摘抄新闻频道下方出现的标题新闻,这些都是概括准确、精炼的题目。一段时间后,这些能力又会迁移到语文学习中。对文章或句子的概括能力明显提高。
结合本校学生经济条件、社区环境和家长素质的特点,这似乎又陷入了矛盾的境地。农村家庭普遍不重视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另外家长学历普遍处于初中或小学等较低文化水平,他们大多务农或所从事技术要求较低的操作工之类,因而,对孩子的教育和学习能力难以有正确、清晰的认识。更不要苛求其通过自己读书、学习来影响孩子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正是基于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学生们的课外时间除了完成家庭作业外,多是看电视或无目的地玩耍,很少读课外书。即使有爱学习的孩子,也只是看《优秀作文》之类的书刊。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提倡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根据这一理念,也参考了一些教育教学论著,我提出抄新闻的学习方式,即让学生在课外的一定时间去看电视新闻,边看边记录标题和主要内容。次日在班内进行汇总,并给予相关指导。
因为电视以其新颖、生动、多彩的特点,成为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一个窗口。而电视新闻传播内容丰富,涵盖国际、国内的时政、财经、文化、社会、体育、娱乐等各领域的信息。其形式有快讯、现场报道、深度报道、调查式报道、连续报道、评速、谈话类栏目等。对于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开放性语文教学来说,无疑,新闻资源是一个丰富的材料库。
经过一学期的坚持收看和记录。学生们在听说读写方面的语文能力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文本语言:凝练的语境
小学阶段的学生所接触个体的年龄层次、职业情况上都有很大的局限性,社交范围也多受到家长的影响和制约。而农村孩子的父母及周围人群因水平所限,语言表述较为直白、浅显。可以说,大多数孩子处于一个比较白话的语境中。
新闻语言作为大众传媒语言,注重对规范语言的继承,具有社会示范作用。它的语言风格是准确、新鲜、凝练、生动的,这正能弥补学生生活中鲜活语言环境的缺失,为其提供了多样的语言学习材料。
2 新闻播报:普通话的范例
学生在当地都说家乡话。只有在课堂说普通话,可以说是在两个语音世界中不断切换。对于正在学习、掌握字词的正确发音阶段而言,这是个不利的现实。
而新闻播报的语言则可作为范例,有效地弥补这一点。作为现代传播语言,不管是有稿的播音主持,还是无稿的直播、评述等,首先在读音上都是发音标准、字正腔圆。学生在收听、看新闻的过程中,可纠正自己平时朗读时的错误发音,学习掌握朗读语速、句读和节奏等方面的控制技巧,进而提高朗读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等。
3 新闻内容:丰富的作文素材
农村小学生受环境和年龄所限,视野狭窄,对生活还不能有深刻的认识,表现在写作中,往往是材料干瘪、老套。
而现代新闻以它的立体、高速、多层次、全球性展示在我们面前。不仅贴近现实生活,而且范围广泛,有关于政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宗教、哲学、道德、体育、艺术等的新闻,还有关于寻常百姓衣食住行的新闻,包含取之不尽的新话题。既拓宽了学生认识生活的新视野,又让学生触摸到了时代的脉搏,更是在学生作文与生活之间创建了一个新链接。
引导学生通过留心发生的新闻,养成对新生事物敏感吸纳、置疑和分析的好习惯,养成收集和储备新闻材料的习惯,使每次作文都能写出新东西,解决学生作文材料贫乏和枯竭的问题。作文教学的沉闷局面也因之而扭转。
4 新闻抄录:提升听写注意力
学校课堂教学主要以老师讲授为主,因此学生的注意力、听讲能力、理解能力的优劣就直接影响其学习效果。对这些能力提升也是必要和重要的。而让学生抄新闻不失为一个有效的途径。
电视新闻的播放呈线性特点,即一次性播出,“过期不侯”。因此,在抄写过程中,需要学生全神贯注,一旦走神就会落下信息。经常坚持抄新闻。可利于提高他们看和听的注意力,这也是提升言语交际能力的基础。
5 新闻摘要:修炼语言概括力
小学中高年级已开始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但平时只是通过归纳文章段落大意等方式进行,略显单调。
而让学生记录电视新闻,也是一种无意识的概括。虽然一开始很多学生可能概括的并不准确、全面,但讲解新闻的几个要点后,他们则大为进步。此外,我还让学生们摘抄新闻频道下方出现的标题新闻,这些都是概括准确、精炼的题目。一段时间后,这些能力又会迁移到语文学习中。对文章或句子的概括能力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