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老的大地,正经历着一场艰难的蜕变,历史的、现实的、固有的、外来的种种因素,使这个古老的大地上,农业文化与现代文化杂陈,乡土意识与开放观念并存,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度。单一的农业生产正在向农业、手工业、社队企业、乡镇企业、个体企业、国营和集体等多种经济因素互相制约、互相促进,多元化发展的局面迈进。新的生产方式正在创造新的生活方式,爱情、婚姻、家庭、邻里之间的关系都在或隐或显地发生变动,构成这些变动的中心、本质原因的则是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动。
如何评价人的价值,如何评价人的优劣,历史在进步,时代的选择标准也不可逆转的发生了深刻地变化。“ 人不是作为个人,而是作为种类而存在的。人的种类活动的主要特征,是他按照人的需要改造自然,依照美的法则创造世界。因此人作为族类就具有普遍的自由的本质。对于人的本质的认识,就现实生活的具体关系而言,它的社会历史内容总是处在不断发展中。当艺术家通过形象展示人的本质时,民族文化的积淀和当代意识的观照都是不可或缺的”①。小月、烟峰、香香这一类人的行为,在长期传统的价值观炷照下,在农村是不被认可的,甚至要受到指责的。今天文学已不以塑造英雄人物为自己的使命了,但是,小月、烟峰、香香这样的女性形象,用新的价值观来看,不正是新的价值观炷照下的时代新人吗?她们要比才才、回回、王和尚们有光彩的多。才才被小月称为“古代的好人 ”;回回,全鸡窝洼最勤劳也是全村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人,他们都笃信视土地为命根子的土地观和生活观,以为当农民的把庄稼做好,有了粮什么也就有了。土地承包让他们又成了土地的主人,生活仿佛在向旧的轨道偏斜,他们以为是旧梦重温。但是历史不是简单重复循环的,新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那大山外面的世界,忽隐忽现的闪烁着、诱惑着人们。小月和烟峰、香香们,以她们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到了新的气息。曾经为世世代代庄稼人所梦寐以求的男耕女织,丰衣足食的生活模式,忽然在她们眼中失去了迷人的色彩。传统生活的价值观念由此而贬值了,她们把自己的命运与新出现的挣脱大地和自然经济的束缚而发展商品生产的新型农民门门和禾禾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种变化,不但表现为家庭结构的变更,还表现在更大范围的人际关系中。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发展,对生产关系所起的调节作用,势必导致个人在社会关系网中位置的更动。一成不变的传统的评价人的价值尺度,也不得不改变了。在《腊月·正月》②中,名重乡里、学生众多的韩玄子为维护自己的声望,以至于偏狭执拗,以他全部的力量和心智,去压制和阻遏率先创办个体企业的王才——这个先前一贫如洗,受人鄙弃的穷困者——的事业时,他却不得惊诧而又悲哀的发现人心向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异。那些力图摆脱贫困的人们,纷纷涌向王才的工厂,王才这个不足挂齿的受歧视者,已经取代他成为全镇最有影响和声望的人物。传统的人际关系,已经不能靠过去僵化的观念和体制来维持了。自恃淡泊清高却又不能摆脱名利虚荣羁绊,颇得古文人之风的新乡绅韩玄子,他的惶惑和悲哀,恰恰是一种征兆,预示了此类代表人物所依附的农业文化即将解体了。表面现象的背后,更深刻的隐藏着的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必将引起的价值观的改变。韩玄子这位年过花甲、德高望重、“桃李满天下”的退休先生,是那样顽固地阻挡着小个子、没力气,但有“一肚子精明”又曾是他的学生的王才的事业。他恐吓王才,利用自己的威望拉拢一些人拆王才的台,使绊子给王才以难堪,几乎就要把一个展翅欲飞的王才给断送掉了。韩玄子为什么要和王才过不去呢?原因就在于生活的发展居然使王才这样的卑贱者成了气候,这是一家有四口人领国家工资,在村子里富有人望的韩玄子无论如何也想不开的。他之所以忌恨王才,口口声声“王才是什么东西 ”,“ 什么角色 ”,是他认定王才必须不如他,“ 是龙的要在天上,是虫的还得在地上 ”,这便是他头脑中不可更改的律条。在韩玄子可悲的优越感中,即积淀着几千年遗留下来的旧式读书人的自负、清高、体面人家之主的虚荣,也浸染着今天传统体制下残存的所谓官场、半官场人物的得意。就是这样一个韩玄子,在和王才的较量中,终于可悲的失败了。在声望和舆论上,优势尽在韩玄子一边,王才自己也自惭形秽,自认在心理上处于劣势,并暗中叮嘱家人不得对韩伯有一丝不敬。但是,在伦理道德、意识形态、社会声望等方面占绝对优势的韩玄子却无法阻挡王才的经营方式产生的经济效益对乡人的巨大吸引力。胆怯而自卑的王才自己也没想到,他的加工厂的经济效益、经济优势竟然把韩玄子一步步逼到四面楚歌的失败境地。这场实在的经济效益和空洞的声望上的优越感的较量 是意味深长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即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的传统,象梦魇一样纠缠着人们的头脑”③。依据旧的价值观韩玄子认定,王才过去只拿六分工,貌不惊人,才不打眼,日子凄惶,就得一辈子凄惶下去。他韩玄子是“古有四皓,今有韩伯”,所以要始终显赫排场下去。他的结论是:“ 如果象王才这样的人成了气候,象咱这样的人家倒不如他了”④。他不能忍受不甘服气。尽管韩玄子一再宣称,他不眼红王才有钱,只是容不得王才的声誉和影响的日益扩大,但王才的声誉和影响恰恰是通过钱财显露出来。王才抽五角三一包的“金丝猴”的香烟,他只能抽二角九一包的“ 大雁牌 ”、王才出钱包电影、出钱赞助社火、发给雇工优厚工资、还要热热闹闹地迎狮子队“ 喝彩”,这些他韩玄子都做不到。王才成了“ 气候”,是因为办了厂致了富,要压制王才,必须打击他的事业,因此韩玄子的方式不是展开致富竞赛,而是处处设置障碍。但这是没有力量的,是注定要失败的,深观《腊月·正月》一个可怕的警示告诉我们,传统的旧体制不改变,就带不来价值观的改变,“四皓镇”一代一代就只会复制韩玄子,而不会产生王才。
贾平凹在他的小说中, 汇聚起他全部的心智和感情,向世人表明,传统生活秩序中所有有价值的东西,只有在被人们自觉的吸呐,整和到新的生活结构之中,才能不断地保有它的美质,并继续发展它的功能。而这,只有当人们顺应它之外的社会进程,物质上摆脱了贫困、落后和闭塞,心理行为上祛除了小生产的印痕和宗法观念的束缚之后,才可望做到。事实也正如此,即成的生活秩序,如果能满足人们的身心需求,那就用不着担心它会接受外部的世界影响而改变自身。
贾平凹对养育了他的幼年到青年时代的有着古朴风尚习俗的那块山地的挚念,演化为一种理性的眼光,他以一种宽宏精神又不无批评地指出了才才、回回、韩玄子们拥有的那种持续不变的心理,那种随遇而安,守己本份,接受并无限度地承担生活的窘迫的耐力。这些曾经支持了王和尚、罗子⑤乃至王和尚、罗子们的祖先的人生的顽强生活力,在时代和社会有了合理变动,山地经济有了重大调整后,就并不完全再是美德了。它含有闷住自己的正常欲求,容忍那种缺乏活力、长久凝滞的自然经济规范继续绵延的厚重惰性。他真正动心地慨叹一个泱泱大族的衰退,为山地生活与大山外面日新月异的世界的隔阂感到不安焦虑。他在这种心境中沉思,对立足故土地面上的门门、禾禾、王才们,对这所有试图按照与现代生活主旨相称的价值标准,重新建构一种富有锐气和活力的生活秩序的努力,都那么急不可耐地发出自己由衷的欣悦和赞同。为它们所倾心、所关注、所偏爱、所表现。
①《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第168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②《腊月·正月》《贾平凹集》海峡文艺出版社
③《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第354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④《腊月·正月》,《贾平凹集》第183页,海峡文艺出版社。
⑤《九叶树》,《贾平凹集》海峡文艺出版社
如何评价人的价值,如何评价人的优劣,历史在进步,时代的选择标准也不可逆转的发生了深刻地变化。“ 人不是作为个人,而是作为种类而存在的。人的种类活动的主要特征,是他按照人的需要改造自然,依照美的法则创造世界。因此人作为族类就具有普遍的自由的本质。对于人的本质的认识,就现实生活的具体关系而言,它的社会历史内容总是处在不断发展中。当艺术家通过形象展示人的本质时,民族文化的积淀和当代意识的观照都是不可或缺的”①。小月、烟峰、香香这一类人的行为,在长期传统的价值观炷照下,在农村是不被认可的,甚至要受到指责的。今天文学已不以塑造英雄人物为自己的使命了,但是,小月、烟峰、香香这样的女性形象,用新的价值观来看,不正是新的价值观炷照下的时代新人吗?她们要比才才、回回、王和尚们有光彩的多。才才被小月称为“古代的好人 ”;回回,全鸡窝洼最勤劳也是全村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人,他们都笃信视土地为命根子的土地观和生活观,以为当农民的把庄稼做好,有了粮什么也就有了。土地承包让他们又成了土地的主人,生活仿佛在向旧的轨道偏斜,他们以为是旧梦重温。但是历史不是简单重复循环的,新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那大山外面的世界,忽隐忽现的闪烁着、诱惑着人们。小月和烟峰、香香们,以她们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到了新的气息。曾经为世世代代庄稼人所梦寐以求的男耕女织,丰衣足食的生活模式,忽然在她们眼中失去了迷人的色彩。传统生活的价值观念由此而贬值了,她们把自己的命运与新出现的挣脱大地和自然经济的束缚而发展商品生产的新型农民门门和禾禾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种变化,不但表现为家庭结构的变更,还表现在更大范围的人际关系中。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发展,对生产关系所起的调节作用,势必导致个人在社会关系网中位置的更动。一成不变的传统的评价人的价值尺度,也不得不改变了。在《腊月·正月》②中,名重乡里、学生众多的韩玄子为维护自己的声望,以至于偏狭执拗,以他全部的力量和心智,去压制和阻遏率先创办个体企业的王才——这个先前一贫如洗,受人鄙弃的穷困者——的事业时,他却不得惊诧而又悲哀的发现人心向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异。那些力图摆脱贫困的人们,纷纷涌向王才的工厂,王才这个不足挂齿的受歧视者,已经取代他成为全镇最有影响和声望的人物。传统的人际关系,已经不能靠过去僵化的观念和体制来维持了。自恃淡泊清高却又不能摆脱名利虚荣羁绊,颇得古文人之风的新乡绅韩玄子,他的惶惑和悲哀,恰恰是一种征兆,预示了此类代表人物所依附的农业文化即将解体了。表面现象的背后,更深刻的隐藏着的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必将引起的价值观的改变。韩玄子这位年过花甲、德高望重、“桃李满天下”的退休先生,是那样顽固地阻挡着小个子、没力气,但有“一肚子精明”又曾是他的学生的王才的事业。他恐吓王才,利用自己的威望拉拢一些人拆王才的台,使绊子给王才以难堪,几乎就要把一个展翅欲飞的王才给断送掉了。韩玄子为什么要和王才过不去呢?原因就在于生活的发展居然使王才这样的卑贱者成了气候,这是一家有四口人领国家工资,在村子里富有人望的韩玄子无论如何也想不开的。他之所以忌恨王才,口口声声“王才是什么东西 ”,“ 什么角色 ”,是他认定王才必须不如他,“ 是龙的要在天上,是虫的还得在地上 ”,这便是他头脑中不可更改的律条。在韩玄子可悲的优越感中,即积淀着几千年遗留下来的旧式读书人的自负、清高、体面人家之主的虚荣,也浸染着今天传统体制下残存的所谓官场、半官场人物的得意。就是这样一个韩玄子,在和王才的较量中,终于可悲的失败了。在声望和舆论上,优势尽在韩玄子一边,王才自己也自惭形秽,自认在心理上处于劣势,并暗中叮嘱家人不得对韩伯有一丝不敬。但是,在伦理道德、意识形态、社会声望等方面占绝对优势的韩玄子却无法阻挡王才的经营方式产生的经济效益对乡人的巨大吸引力。胆怯而自卑的王才自己也没想到,他的加工厂的经济效益、经济优势竟然把韩玄子一步步逼到四面楚歌的失败境地。这场实在的经济效益和空洞的声望上的优越感的较量 是意味深长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即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的传统,象梦魇一样纠缠着人们的头脑”③。依据旧的价值观韩玄子认定,王才过去只拿六分工,貌不惊人,才不打眼,日子凄惶,就得一辈子凄惶下去。他韩玄子是“古有四皓,今有韩伯”,所以要始终显赫排场下去。他的结论是:“ 如果象王才这样的人成了气候,象咱这样的人家倒不如他了”④。他不能忍受不甘服气。尽管韩玄子一再宣称,他不眼红王才有钱,只是容不得王才的声誉和影响的日益扩大,但王才的声誉和影响恰恰是通过钱财显露出来。王才抽五角三一包的“金丝猴”的香烟,他只能抽二角九一包的“ 大雁牌 ”、王才出钱包电影、出钱赞助社火、发给雇工优厚工资、还要热热闹闹地迎狮子队“ 喝彩”,这些他韩玄子都做不到。王才成了“ 气候”,是因为办了厂致了富,要压制王才,必须打击他的事业,因此韩玄子的方式不是展开致富竞赛,而是处处设置障碍。但这是没有力量的,是注定要失败的,深观《腊月·正月》一个可怕的警示告诉我们,传统的旧体制不改变,就带不来价值观的改变,“四皓镇”一代一代就只会复制韩玄子,而不会产生王才。
贾平凹在他的小说中, 汇聚起他全部的心智和感情,向世人表明,传统生活秩序中所有有价值的东西,只有在被人们自觉的吸呐,整和到新的生活结构之中,才能不断地保有它的美质,并继续发展它的功能。而这,只有当人们顺应它之外的社会进程,物质上摆脱了贫困、落后和闭塞,心理行为上祛除了小生产的印痕和宗法观念的束缚之后,才可望做到。事实也正如此,即成的生活秩序,如果能满足人们的身心需求,那就用不着担心它会接受外部的世界影响而改变自身。
贾平凹对养育了他的幼年到青年时代的有着古朴风尚习俗的那块山地的挚念,演化为一种理性的眼光,他以一种宽宏精神又不无批评地指出了才才、回回、韩玄子们拥有的那种持续不变的心理,那种随遇而安,守己本份,接受并无限度地承担生活的窘迫的耐力。这些曾经支持了王和尚、罗子⑤乃至王和尚、罗子们的祖先的人生的顽强生活力,在时代和社会有了合理变动,山地经济有了重大调整后,就并不完全再是美德了。它含有闷住自己的正常欲求,容忍那种缺乏活力、长久凝滞的自然经济规范继续绵延的厚重惰性。他真正动心地慨叹一个泱泱大族的衰退,为山地生活与大山外面日新月异的世界的隔阂感到不安焦虑。他在这种心境中沉思,对立足故土地面上的门门、禾禾、王才们,对这所有试图按照与现代生活主旨相称的价值标准,重新建构一种富有锐气和活力的生活秩序的努力,都那么急不可耐地发出自己由衷的欣悦和赞同。为它们所倾心、所关注、所偏爱、所表现。
①《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第168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②《腊月·正月》《贾平凹集》海峡文艺出版社
③《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第354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④《腊月·正月》,《贾平凹集》第183页,海峡文艺出版社。
⑤《九叶树》,《贾平凹集》海峡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