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是缔造未来的摇篮,小学教育是中学乃至大学教育的基石,因此,提高小学教育水平无疑十分重要。而小学教育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于小学管理水平,其中首要是对小学教职员工即对人的管理水平的提高,而这又必须依赖于管理科学理论的指导。“人本理论”——作为现代管理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对小学管理水平,尤其是对小学教职工员工,即对人的管理水平的改进提高有着较大的指导借鉴作用。故此,本文拟结合本职工作实际,专题对人本理论在小学管理中的运用予以初步探讨:
(一)人本理论基本内容
人本理论是现代管理科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十九世纪初至二十世纪中后期发展,发展于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人本理论认为:管理要重视人的因素,一切管理均应调动人的积极性,做好人的工作是完成管理任务的根本,即“以人为本”。概言之,人本理论的基本内容是:
1、人的问题始终是管理的根本问题。社会越是向前发展,就越要强调以人为本,显示人的自觉价值。那种把人视为机器的附属物的强制性管理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特别是高科技生产管理的需要而必将逐渐被淘汰。
2、管理者要素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任何管理活动的全部要素和整体过程都需要人去掌握和推动,没有人在整体上对其他管理对象的合理使用,就不可能实现管理目标。
3、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能动性发挥程度与管理的效应成正比,人的能动性发挥的程度越高,管理的效应就越大:人的能动性发挥的程度越低,管理的效应就越差。对人的管理,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实现管理目标。
4、管理必须始终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必须按人的行为规律(即行为科学)进行管理。要以人为管理工作的根本,使全体人员明确整体目标、自己的责任、工作的意义和相互的关系等,从而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完成各自的任务,最终促使组织总体任务的高效率、高质量完成。
(二)小学管理中运用“人本理论”的必要性
1、提高小学管理水平的必要。
小学管理,就其管理对象(人、财、物)和管理目标(教书育人)而言,并非象通常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是低于大学和中学层次的“小学”层次管理。甚至从某种角度而言一一诸如小学生较之大中学生要缺乏理性和自觉性:小学的教职员工较之大中学的教职员工其素质一般也低一个层次,因此小学管理其难度更大,因而就更需要科学的管理理论作为做好管理工作的指导,人本理论虽是发源、发展于西方国家,但由于其具有科学理论的普遍适应性特征和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共性,对改进和提高我国小学管理的水平,同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尤其考虑到小学的教职员工较之大中学校的教职员工来说,还有一个较显著的特点,即是女性教职员工多。一般而言,从表面上看,女性教职员工比较听话,容易管理。其实并非如此,实际情况是:女性教职工整体而言比较敏感乃至多疑,即常言所说的“心眼小,疑心重”,且女性教职工较之男性教职工更争强好胜,更具自尊心,更想自我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管理如果仅采取简单、生硬、甚至粗暴的“硬”办法,肯定难以奏效,甚至会激化矛盾,适得其反,而采用人本理论的方法进行“软”管理,即主要是通过让被管理者在满足展现“自身价值”和“自我实现”欲望的同时,于不露管理的“痕迹”中,去达成管理者目标任务的实现,这才是寓管于不管,寓治于不治的最好管理方法。近几年来,我校的管理工作之所以能保持在全市乃至全省的领先地位,获得省文明卫生先进单位、省现代技术实验学校、省绿色学校、国家创建绿色学校先进单位等荣誉,究其原因,是同我们在管理工作中较多较好地运用了人本理论作指导分不开的。
2、是提高小学教职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必要。
众所周知,小学的教学环境及条件较之大中学要差,小学教职工的工资待遇较之大中学要低,而小学教职工担负的工作较之大中学还要琐碎、繁重。在这些客观不利的条件下,要把小学各方面工作做好,达到党和人民期望的要求,就必须在人的主观方面多下功夫,讲究管理艺术,靠卓有成效的“以人为本”的管理工作去弥补小学物质条件方面的不足。一般而言,在现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往往注重“物质出精神”,所谓“嘴巴说起泡,不如一张大钞票”,还有更多的人强调“管理出效益”,所谓“严字当头,效益就在其中”。当然我们承认这些说法,确有其一定的适应性或正确性,但若把它们当成普遍性,尤其是绝对性的“管理教条”,那就肯定错了。实践中我们常可以发现,有的单位“物质”(工资或奖金)发了不少,但人的“精神”(工作积极性)未必就增长了多少,甚至由于盲目攀比,反而人的积极性还下降了;相反,我们也常可看到“精神转化成了物质”,如“铁人精神”打出了石油,“雷锋精神”孕育出了千千万万个活雷锋。即使是“管理出效益”也只是相对的,因为管理并非万能,管理也有死角或盲区。如果什么事情都离不开管理,什么时候都要管理,那么承担管理的管理者就一定会“累死”。更何况实际工作中有许许多多的“事项”,是无法都用管理“条文”去明确规定的,这也就是说,许许多多的“事项”是在管理的“辖区”之外的,因而管理的“失灵”区域就必须靠人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去弥补或取代。
总之,在小学管理中运用人本理论,对我们而言,尚属一个新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本文的初步探讨,旨在抛砖引玉,期望关心这一问题的学界同仁予以更深入研究。
(一)人本理论基本内容
人本理论是现代管理科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十九世纪初至二十世纪中后期发展,发展于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人本理论认为:管理要重视人的因素,一切管理均应调动人的积极性,做好人的工作是完成管理任务的根本,即“以人为本”。概言之,人本理论的基本内容是:
1、人的问题始终是管理的根本问题。社会越是向前发展,就越要强调以人为本,显示人的自觉价值。那种把人视为机器的附属物的强制性管理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特别是高科技生产管理的需要而必将逐渐被淘汰。
2、管理者要素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任何管理活动的全部要素和整体过程都需要人去掌握和推动,没有人在整体上对其他管理对象的合理使用,就不可能实现管理目标。
3、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能动性发挥程度与管理的效应成正比,人的能动性发挥的程度越高,管理的效应就越大:人的能动性发挥的程度越低,管理的效应就越差。对人的管理,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实现管理目标。
4、管理必须始终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必须按人的行为规律(即行为科学)进行管理。要以人为管理工作的根本,使全体人员明确整体目标、自己的责任、工作的意义和相互的关系等,从而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完成各自的任务,最终促使组织总体任务的高效率、高质量完成。
(二)小学管理中运用“人本理论”的必要性
1、提高小学管理水平的必要。
小学管理,就其管理对象(人、财、物)和管理目标(教书育人)而言,并非象通常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是低于大学和中学层次的“小学”层次管理。甚至从某种角度而言一一诸如小学生较之大中学生要缺乏理性和自觉性:小学的教职员工较之大中学的教职员工其素质一般也低一个层次,因此小学管理其难度更大,因而就更需要科学的管理理论作为做好管理工作的指导,人本理论虽是发源、发展于西方国家,但由于其具有科学理论的普遍适应性特征和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共性,对改进和提高我国小学管理的水平,同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尤其考虑到小学的教职员工较之大中学校的教职员工来说,还有一个较显著的特点,即是女性教职员工多。一般而言,从表面上看,女性教职员工比较听话,容易管理。其实并非如此,实际情况是:女性教职工整体而言比较敏感乃至多疑,即常言所说的“心眼小,疑心重”,且女性教职工较之男性教职工更争强好胜,更具自尊心,更想自我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管理如果仅采取简单、生硬、甚至粗暴的“硬”办法,肯定难以奏效,甚至会激化矛盾,适得其反,而采用人本理论的方法进行“软”管理,即主要是通过让被管理者在满足展现“自身价值”和“自我实现”欲望的同时,于不露管理的“痕迹”中,去达成管理者目标任务的实现,这才是寓管于不管,寓治于不治的最好管理方法。近几年来,我校的管理工作之所以能保持在全市乃至全省的领先地位,获得省文明卫生先进单位、省现代技术实验学校、省绿色学校、国家创建绿色学校先进单位等荣誉,究其原因,是同我们在管理工作中较多较好地运用了人本理论作指导分不开的。
2、是提高小学教职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必要。
众所周知,小学的教学环境及条件较之大中学要差,小学教职工的工资待遇较之大中学要低,而小学教职工担负的工作较之大中学还要琐碎、繁重。在这些客观不利的条件下,要把小学各方面工作做好,达到党和人民期望的要求,就必须在人的主观方面多下功夫,讲究管理艺术,靠卓有成效的“以人为本”的管理工作去弥补小学物质条件方面的不足。一般而言,在现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往往注重“物质出精神”,所谓“嘴巴说起泡,不如一张大钞票”,还有更多的人强调“管理出效益”,所谓“严字当头,效益就在其中”。当然我们承认这些说法,确有其一定的适应性或正确性,但若把它们当成普遍性,尤其是绝对性的“管理教条”,那就肯定错了。实践中我们常可以发现,有的单位“物质”(工资或奖金)发了不少,但人的“精神”(工作积极性)未必就增长了多少,甚至由于盲目攀比,反而人的积极性还下降了;相反,我们也常可看到“精神转化成了物质”,如“铁人精神”打出了石油,“雷锋精神”孕育出了千千万万个活雷锋。即使是“管理出效益”也只是相对的,因为管理并非万能,管理也有死角或盲区。如果什么事情都离不开管理,什么时候都要管理,那么承担管理的管理者就一定会“累死”。更何况实际工作中有许许多多的“事项”,是无法都用管理“条文”去明确规定的,这也就是说,许许多多的“事项”是在管理的“辖区”之外的,因而管理的“失灵”区域就必须靠人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去弥补或取代。
总之,在小学管理中运用人本理论,对我们而言,尚属一个新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本文的初步探讨,旨在抛砖引玉,期望关心这一问题的学界同仁予以更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