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现象与思考
在多年的幼教工作中,我深深体会班级常规的重要性,它是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一个重要内容。我经常会有这样的想法: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中,教师如果一直采用语言指令等形式,幼儿表现就会消极,实效性差。如此下去,教师无法从容轻松,幼儿更加淘气不听话,其弊端多多。
1.依赖老师
传统班级常规管理中,老师总是充当权威者,具有主导地位。老师为了让给孩子完成小便喝水排队等环节,总是会不断发出口头指令,一天下来,老师的嘴巴忙个不停,扮演着传声筒的角色,班级的孩子更是无法自主,“反正老师就会叫我的,叫到我我再去”。
2.幼儿自由散漫
一日生活中,教师时时发出指令,孩子们无法实现自我管理,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每次都要在老师的提醒下被动去做,往往造成孩子的精神疲惫,慵懒散漫,缺乏效率。
3.教师过于疲惫
日复一日的班级生活中,教师往往充当主要角色,各环节中,教师对着全班幼儿小者指示,大者呼喊,班级越吵闹,教师越会提高音量,久而久之,不仅教师声音嘶哑,而且不见得幼儿随之配合,孩子们往往是“水涨船高”的架势,教师说得越大声,幼儿往往越不听“使唤”。
办法总比问题多,我努力寻求解决的方法。前段时间我在收听一个广播节目《用音乐唤醒你的耳朵》,用特别的音乐呼唤你我的耳朵。清晨,用一首流淌悠扬的音乐唤醒熟睡的你,夜晚遇上一首轻柔缓缓的音乐伴你入梦。音乐,果真是一种让人温暖的语言,一种无声胜有声的语言……这样的语言,比任何的话语更有冲击力。
作为幼儿教师的我常想,这样的“语言”是否可以运用到我们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呢?为何不让音乐唤醒孩子们的耳朵呢?将音乐这种特别的语言用在幼儿园一日常规管理上,会不会有个全新的局面?
二、实践与结论
(一)用音乐进行自我管理的实践体验
第一步:引导幼儿熟悉音乐,产生情感共鸣。
为了让每名幼儿显示积极的状态,并能大程度的产生共鸣,教师应从给幼儿的兴趣点出发,选取幼儿喜欢的,朗朗上口的音乐,帮助幼儿了解音乐的内涵,熟悉旋律,节奏等变化,通过幼儿的参与来产生强烈的音乐情感。
以上是本班师幼共同选取的音乐。音乐选取后,师幼共同熟悉,和幼儿一起讨论,引导幼儿自己来设指令。由于幼儿园阶段幼儿年龄尚小,他们的认知不够成熟,高级神经系统的稳定尚未巩固,他们对音乐的情感速度是迅速的,产生快,消失也快,因此需要固定几首乐曲,不宜频繁的更换曲目。
第二步:和幼儿共同设立音乐指令。
在传统的模式里,教师以口头指令为主,孩子不听或者不注意听是常有的事。于是,我设立了以上表格所示的“六大音乐指令”,选择了特定的音乐对孩子进行培养:排队、课前准备、盥洗、整理、进餐、区角、操作。
幼儿听到各种音乐,会作出相应的指令。如听到节奏明朗的《小松鼠进行曲》,孩子们会自觉的摆好椅子排好队;听到《课前准备音乐》,孩子们会自主的跟着音乐玩起游戏;听到《虫儿飞》《摇篮曲》《读唐诗》,孩子们就会自主分流进行盥洗。笔者本班有40 名幼儿,共分8组,如入厕环节,听音乐分批进入,可以很好的进行分流,避免拥堵。
第三步:形成音乐指令的整体性和一贯性。
共同的目标,相互的贯彻配合是形成一个良好习惯的重要条件。我们的孩子要做好哪些方面?我们的老师应如何执行?首先,班级里的两位老师每人要明确音乐指令的涵义以及何时播放,并做到持之以恒,按时执行。每天每一环节按照指令运行,那么久而久之,孩子形成了条件反射,音乐成了孩子的指令,孩子实现了自我管理……总之,幼儿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
(二)用音乐进行自我管理的优势
1.班级常规稳中求进,幼儿更加自主
我们让孩子用音乐进行自我管理之后,班级常规好了,孩子生活的环境也变得井然有序,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变得更加自主。音乐代替指令,把主人公角色真正还给幼儿。幼儿对音乐越来越依赖,很多时候幼儿根本不需要老师任何言语的提醒,在相应的音乐中,幼儿很快做出相应的反映。快、轻、齐,班级常规越来越好。
2.优化一日生活的过渡环节,使之变得紧凑有效
在過渡环节的组织中,我们利用音乐提醒孩子们进入下一环节的准备。音乐消弱了过渡环节中的消极等待和教师的高控现象,使过渡环节变得和谐自然,还有利于提高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也有利于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整体效率的发挥。如此一来能力强、速度快的孩子也有事情做,能力弱的孩子也能得到相应的帮助和照顾,有效地减少一日活动中拖沓等待的过渡现象。
3.教师轻松,幼儿愉悦
音乐刺激越具主导地位,教师的口头指令基本消失,音乐成了幼儿自我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在生活的各个环节,只要有音乐响起,幼儿就会做出相应的动作,教师的“大嗓门”逐步消失。同时音乐也能让幼儿身心愉悦,使之产生想象,让幼儿在自然愉悦的气氛中接受一些要求和自觉去完成一些任务。
实现用音乐唤醒幼儿的耳朵一日生活自我管理后,班级常规进步明显,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大幅度提高,孩子倘佯音乐中,音乐飘满幼儿园,真正做到了沐浴乐声,乐韵满园。
在多年的幼教工作中,我深深体会班级常规的重要性,它是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一个重要内容。我经常会有这样的想法: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中,教师如果一直采用语言指令等形式,幼儿表现就会消极,实效性差。如此下去,教师无法从容轻松,幼儿更加淘气不听话,其弊端多多。
1.依赖老师
传统班级常规管理中,老师总是充当权威者,具有主导地位。老师为了让给孩子完成小便喝水排队等环节,总是会不断发出口头指令,一天下来,老师的嘴巴忙个不停,扮演着传声筒的角色,班级的孩子更是无法自主,“反正老师就会叫我的,叫到我我再去”。
2.幼儿自由散漫
一日生活中,教师时时发出指令,孩子们无法实现自我管理,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每次都要在老师的提醒下被动去做,往往造成孩子的精神疲惫,慵懒散漫,缺乏效率。
3.教师过于疲惫
日复一日的班级生活中,教师往往充当主要角色,各环节中,教师对着全班幼儿小者指示,大者呼喊,班级越吵闹,教师越会提高音量,久而久之,不仅教师声音嘶哑,而且不见得幼儿随之配合,孩子们往往是“水涨船高”的架势,教师说得越大声,幼儿往往越不听“使唤”。
办法总比问题多,我努力寻求解决的方法。前段时间我在收听一个广播节目《用音乐唤醒你的耳朵》,用特别的音乐呼唤你我的耳朵。清晨,用一首流淌悠扬的音乐唤醒熟睡的你,夜晚遇上一首轻柔缓缓的音乐伴你入梦。音乐,果真是一种让人温暖的语言,一种无声胜有声的语言……这样的语言,比任何的话语更有冲击力。
作为幼儿教师的我常想,这样的“语言”是否可以运用到我们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呢?为何不让音乐唤醒孩子们的耳朵呢?将音乐这种特别的语言用在幼儿园一日常规管理上,会不会有个全新的局面?
二、实践与结论
(一)用音乐进行自我管理的实践体验
第一步:引导幼儿熟悉音乐,产生情感共鸣。
为了让每名幼儿显示积极的状态,并能大程度的产生共鸣,教师应从给幼儿的兴趣点出发,选取幼儿喜欢的,朗朗上口的音乐,帮助幼儿了解音乐的内涵,熟悉旋律,节奏等变化,通过幼儿的参与来产生强烈的音乐情感。
以上是本班师幼共同选取的音乐。音乐选取后,师幼共同熟悉,和幼儿一起讨论,引导幼儿自己来设指令。由于幼儿园阶段幼儿年龄尚小,他们的认知不够成熟,高级神经系统的稳定尚未巩固,他们对音乐的情感速度是迅速的,产生快,消失也快,因此需要固定几首乐曲,不宜频繁的更换曲目。
第二步:和幼儿共同设立音乐指令。
在传统的模式里,教师以口头指令为主,孩子不听或者不注意听是常有的事。于是,我设立了以上表格所示的“六大音乐指令”,选择了特定的音乐对孩子进行培养:排队、课前准备、盥洗、整理、进餐、区角、操作。
幼儿听到各种音乐,会作出相应的指令。如听到节奏明朗的《小松鼠进行曲》,孩子们会自觉的摆好椅子排好队;听到《课前准备音乐》,孩子们会自主的跟着音乐玩起游戏;听到《虫儿飞》《摇篮曲》《读唐诗》,孩子们就会自主分流进行盥洗。笔者本班有40 名幼儿,共分8组,如入厕环节,听音乐分批进入,可以很好的进行分流,避免拥堵。
第三步:形成音乐指令的整体性和一贯性。
共同的目标,相互的贯彻配合是形成一个良好习惯的重要条件。我们的孩子要做好哪些方面?我们的老师应如何执行?首先,班级里的两位老师每人要明确音乐指令的涵义以及何时播放,并做到持之以恒,按时执行。每天每一环节按照指令运行,那么久而久之,孩子形成了条件反射,音乐成了孩子的指令,孩子实现了自我管理……总之,幼儿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
(二)用音乐进行自我管理的优势
1.班级常规稳中求进,幼儿更加自主
我们让孩子用音乐进行自我管理之后,班级常规好了,孩子生活的环境也变得井然有序,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变得更加自主。音乐代替指令,把主人公角色真正还给幼儿。幼儿对音乐越来越依赖,很多时候幼儿根本不需要老师任何言语的提醒,在相应的音乐中,幼儿很快做出相应的反映。快、轻、齐,班级常规越来越好。
2.优化一日生活的过渡环节,使之变得紧凑有效
在過渡环节的组织中,我们利用音乐提醒孩子们进入下一环节的准备。音乐消弱了过渡环节中的消极等待和教师的高控现象,使过渡环节变得和谐自然,还有利于提高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也有利于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整体效率的发挥。如此一来能力强、速度快的孩子也有事情做,能力弱的孩子也能得到相应的帮助和照顾,有效地减少一日活动中拖沓等待的过渡现象。
3.教师轻松,幼儿愉悦
音乐刺激越具主导地位,教师的口头指令基本消失,音乐成了幼儿自我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在生活的各个环节,只要有音乐响起,幼儿就会做出相应的动作,教师的“大嗓门”逐步消失。同时音乐也能让幼儿身心愉悦,使之产生想象,让幼儿在自然愉悦的气氛中接受一些要求和自觉去完成一些任务。
实现用音乐唤醒幼儿的耳朵一日生活自我管理后,班级常规进步明显,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大幅度提高,孩子倘佯音乐中,音乐飘满幼儿园,真正做到了沐浴乐声,乐韵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