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开学生的习作,就应该像走进了一座大公园:有多姿多彩的花朵;有参差茂盛的树木;有潺潺流淌的小溪;有欢笑,有叹息,有忧伤……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作文或是缺乏个性和创意,千篇一律;或是脱离生活,空洞无文。作文不是自己真情实感的载体,而成了蒙蔽自己、覆盖自己的一层帷幕,这实在是作文教学的悲哀。学生怕写,老师难教,作文教学呈现一种低效状态。症结何在?我想主要是受作文思维定势的影响,使学生在写作中处于被动的角色。
一、作文思维定势的现象
思维定势是习作的最大障碍。然而学生习作的每个环节中,都不难找到思维定势的痕迹。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立意定势。对一个写作对象,习惯于拿老眼光,老角度去表达,人物个性不鲜活。如写一个好同学,不外乎学习勤奋成绩好,助人为乐思想好,勤俭节约品德高等等。然后选一桩事例加以具体描述,落入俗套,成为模式。
2、选材定势。学生很难用自己的“慧眼”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普遍拘泥于自身的生活圈子。命题作文也好,自由作文也罢,最终所写的对象离不开父母、老师、同学、小表妹等等,要么是自己家或邻居家养的小狗、小猫等小动物,或是自己熟悉的玩具、物品等。所选的材料往往是被沿用了几年甚至十几年的陈旧事例,如“雨中送伞”、“拾金不昧”、“送小朋友回家”等等,选材范围相当狭窄。
3、结构定势。多数记叙文,往往是总分总结构,而且开头大多是介绍时間、地点、人物、事件,中间写人叙事,结谈感受,像是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产品。如写春游,从早晨出发到傍晚归来,虽然活动过程写得洋洋洒洒,却往往没有主心骨,血肉不饱满,像记“流水帐”似的,罗列情节,平铺直叙。
二、思维定势的成因
导致学生习作思维定势有许多原因,从主观分析,主要受到以下几种心理的影响:
1、从众心理的影响。在学生看来,作文便是作业。其实,作文和其他作业有很大区别。一般作业趋向共性,作文则趋向个性。多数学生没有意识到这点,忽视了作文的个性问题,看大体随大流,人云亦云。
2、被动心理的影响。从某种角度讲,“教”是主动的,“学”是被动的。学生正因为长期处于这种教学环境中,逐渐形成了被动心理,老师教什么,他们学什么。但作文教学与一般学科的教学有所不同,学生进入写作阶段后,完全成为主动行为。可由于学生主动意识淡薄,写作时不肯动脑筋,因而难得在“新”字上做文章,而习惯于走熟路,炒冷饭了。
3、敷衍心理的影响。目前,相当一部分作文时间安排在课外,认真与否,随意性很大。有的学生或基础较差,或兴趣不浓,造成敷衍心理,作文或三言两语,或东拼西抄,应付了事,自己极少付出心血。
三、思维定势的突破
克服学生的作文思维定势,提倡个性化的表达,是作文教学中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每一个人的心灵就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能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而习作则应是学生个性自由驰骋、自由发展的天地。应成为学生对生活的真实感悟和内心世界的真实表白。那么,如何突破思维的定势,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呢?我想从施教的角度谈几点看法:
1、导语激趣。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喜怒哀乐的内心世界,这种变化是心灵体验的一种类型。在作文前,教师不要干巴巴地说各项写作的要求及选材等理论,而是要想法创设一定的语境,用热情洋溢的感情,抑扬顿挫的语调,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达到心理亢奋,产生写作欲望。如:我给学生出了个题目:老师,我很 (伤心、烦恼、幸福、委屈、苦恼、快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心理感受选词补充题目,并鼓励大家:“同学们一定有很多心理话要对老师说,就借此机会,实话实说,把老师当作知心朋友……”“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趣盎然,一个个畅所欲言,一下子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同学们也在这种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开始对作文产生了兴趣。这样的作文,学生愿意写,思维之花必然绽放,笔下之文才不会千人一面。
2、命题求“新”。一个新颖的题目能够把学生的思维带到一个新的境界中去,挖掘出新题材,才有可能写出让人耳目一新的作文来。有的教师随随便便出一个题目,最常见的如“记一个××的人”、“记一件××的事”,看似给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很大,其实恰恰迎合了学生的惰性思维,倒来倒去又倒出陈年老酒来了。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要为预先设计的教学计划所束缚,要抓住各种有利时机,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给学生一个思维可以驰骋的广阔空间,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能激发学生习作动机的作文训练题目,组织即情即写训练,让学生体验到“真实”、“新鲜”,才能诱发学生思考的激情,拓宽习作的思路。
3、材料求“变”。学生习作中存在“套、编、造”没有个性等弊端,主要原因是习作内容不熟悉,不感兴趣。新大纲强调:“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表达真情实感。”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要指导学生积极思维,不囿于“陈规”,不满足于“共识”,积极关注身边的人、事,寻求新近发生的故事;对事物作深层次的审视,言人所未言。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唤起他们心底的真、善、美,写出内心真实的感受,独到的看法。
4、布局求“巧”。一篇构思巧妙的作文,更要注重布局谋篇,如何使学生乐于动脑筋,当一名出色的“建筑设计师”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时,不能拘泥于一定的形式,逼迫学生按教师的思路去写,而应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观察顺序、不同的切入点,甚至不同的体裁去进行写作,力求写出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只要能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文章有条理就可以。
5、描写求“细”。人物、景物、心理、细节等描写是记叙文的血肉,没有血肉的记叙文不能算“故事梗概”,有的学生觉得选材容易,对描写方面就缺乏耐心,往往如“蜻蜓点水”,得过且过。因此,教师在指导习作时,就应抓住重点描写的“聚焦点”,引导学生去仔细观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捕捉瞬间的灵感和真情。这样,学生观察、思考事物的主动性会逐渐增强,描写上也会下功夫。有一次,放学前突降大雨,不一会儿,校门口就聚集了一大群家长,我便抓住时机,说:“同学们,你们的父母或爷爷、奶奶,他们劳累了一天,现在又冒着大雨来接你们回家。请大家细细观察回家路上的情景,明天写一篇作文《雨中情》。”第二天一早,许多同学就把作文交了上来。其中一位学生写道:“爸爸用雨衣把我裹得严严实实,骑车带我往家赶。雨依然下个不停,我把脸贴在爸爸背上,雨水还把爸爸的背打湿了,他弓着腰,艰难地蹬着车。
6、评改赏识。评改是作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尽给学生的习作提问题、挑刺儿,必会挫伤他们的写作积极性。“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应该睁开一双“慧眼”,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作文,发现每一位学生作文中或多或少的闪光点,哪怕是有一句话写得优美生动,甚至一个词、一个字用得准确、恰当,或者这次作文书写工整等等,老师都应给予呵护、赞赏、肯定,让学生在“老师欣赏我”、“老师期待我”的氛围中获取信心和动力,激发他们习作的潜能,让学生在充满鼓励和期待的沃土中成长,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黄瑞夷.《粘连作文教学(让习作成为有个性的自我建构)》[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4(2-48).
一、作文思维定势的现象
思维定势是习作的最大障碍。然而学生习作的每个环节中,都不难找到思维定势的痕迹。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立意定势。对一个写作对象,习惯于拿老眼光,老角度去表达,人物个性不鲜活。如写一个好同学,不外乎学习勤奋成绩好,助人为乐思想好,勤俭节约品德高等等。然后选一桩事例加以具体描述,落入俗套,成为模式。
2、选材定势。学生很难用自己的“慧眼”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普遍拘泥于自身的生活圈子。命题作文也好,自由作文也罢,最终所写的对象离不开父母、老师、同学、小表妹等等,要么是自己家或邻居家养的小狗、小猫等小动物,或是自己熟悉的玩具、物品等。所选的材料往往是被沿用了几年甚至十几年的陈旧事例,如“雨中送伞”、“拾金不昧”、“送小朋友回家”等等,选材范围相当狭窄。
3、结构定势。多数记叙文,往往是总分总结构,而且开头大多是介绍时間、地点、人物、事件,中间写人叙事,结谈感受,像是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产品。如写春游,从早晨出发到傍晚归来,虽然活动过程写得洋洋洒洒,却往往没有主心骨,血肉不饱满,像记“流水帐”似的,罗列情节,平铺直叙。
二、思维定势的成因
导致学生习作思维定势有许多原因,从主观分析,主要受到以下几种心理的影响:
1、从众心理的影响。在学生看来,作文便是作业。其实,作文和其他作业有很大区别。一般作业趋向共性,作文则趋向个性。多数学生没有意识到这点,忽视了作文的个性问题,看大体随大流,人云亦云。
2、被动心理的影响。从某种角度讲,“教”是主动的,“学”是被动的。学生正因为长期处于这种教学环境中,逐渐形成了被动心理,老师教什么,他们学什么。但作文教学与一般学科的教学有所不同,学生进入写作阶段后,完全成为主动行为。可由于学生主动意识淡薄,写作时不肯动脑筋,因而难得在“新”字上做文章,而习惯于走熟路,炒冷饭了。
3、敷衍心理的影响。目前,相当一部分作文时间安排在课外,认真与否,随意性很大。有的学生或基础较差,或兴趣不浓,造成敷衍心理,作文或三言两语,或东拼西抄,应付了事,自己极少付出心血。
三、思维定势的突破
克服学生的作文思维定势,提倡个性化的表达,是作文教学中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每一个人的心灵就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能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而习作则应是学生个性自由驰骋、自由发展的天地。应成为学生对生活的真实感悟和内心世界的真实表白。那么,如何突破思维的定势,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呢?我想从施教的角度谈几点看法:
1、导语激趣。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喜怒哀乐的内心世界,这种变化是心灵体验的一种类型。在作文前,教师不要干巴巴地说各项写作的要求及选材等理论,而是要想法创设一定的语境,用热情洋溢的感情,抑扬顿挫的语调,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达到心理亢奋,产生写作欲望。如:我给学生出了个题目:老师,我很 (伤心、烦恼、幸福、委屈、苦恼、快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心理感受选词补充题目,并鼓励大家:“同学们一定有很多心理话要对老师说,就借此机会,实话实说,把老师当作知心朋友……”“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趣盎然,一个个畅所欲言,一下子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同学们也在这种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开始对作文产生了兴趣。这样的作文,学生愿意写,思维之花必然绽放,笔下之文才不会千人一面。
2、命题求“新”。一个新颖的题目能够把学生的思维带到一个新的境界中去,挖掘出新题材,才有可能写出让人耳目一新的作文来。有的教师随随便便出一个题目,最常见的如“记一个××的人”、“记一件××的事”,看似给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很大,其实恰恰迎合了学生的惰性思维,倒来倒去又倒出陈年老酒来了。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要为预先设计的教学计划所束缚,要抓住各种有利时机,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给学生一个思维可以驰骋的广阔空间,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能激发学生习作动机的作文训练题目,组织即情即写训练,让学生体验到“真实”、“新鲜”,才能诱发学生思考的激情,拓宽习作的思路。
3、材料求“变”。学生习作中存在“套、编、造”没有个性等弊端,主要原因是习作内容不熟悉,不感兴趣。新大纲强调:“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表达真情实感。”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要指导学生积极思维,不囿于“陈规”,不满足于“共识”,积极关注身边的人、事,寻求新近发生的故事;对事物作深层次的审视,言人所未言。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唤起他们心底的真、善、美,写出内心真实的感受,独到的看法。
4、布局求“巧”。一篇构思巧妙的作文,更要注重布局谋篇,如何使学生乐于动脑筋,当一名出色的“建筑设计师”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时,不能拘泥于一定的形式,逼迫学生按教师的思路去写,而应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观察顺序、不同的切入点,甚至不同的体裁去进行写作,力求写出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只要能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文章有条理就可以。
5、描写求“细”。人物、景物、心理、细节等描写是记叙文的血肉,没有血肉的记叙文不能算“故事梗概”,有的学生觉得选材容易,对描写方面就缺乏耐心,往往如“蜻蜓点水”,得过且过。因此,教师在指导习作时,就应抓住重点描写的“聚焦点”,引导学生去仔细观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捕捉瞬间的灵感和真情。这样,学生观察、思考事物的主动性会逐渐增强,描写上也会下功夫。有一次,放学前突降大雨,不一会儿,校门口就聚集了一大群家长,我便抓住时机,说:“同学们,你们的父母或爷爷、奶奶,他们劳累了一天,现在又冒着大雨来接你们回家。请大家细细观察回家路上的情景,明天写一篇作文《雨中情》。”第二天一早,许多同学就把作文交了上来。其中一位学生写道:“爸爸用雨衣把我裹得严严实实,骑车带我往家赶。雨依然下个不停,我把脸贴在爸爸背上,雨水还把爸爸的背打湿了,他弓着腰,艰难地蹬着车。
6、评改赏识。评改是作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尽给学生的习作提问题、挑刺儿,必会挫伤他们的写作积极性。“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应该睁开一双“慧眼”,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作文,发现每一位学生作文中或多或少的闪光点,哪怕是有一句话写得优美生动,甚至一个词、一个字用得准确、恰当,或者这次作文书写工整等等,老师都应给予呵护、赞赏、肯定,让学生在“老师欣赏我”、“老师期待我”的氛围中获取信心和动力,激发他们习作的潜能,让学生在充满鼓励和期待的沃土中成长,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黄瑞夷.《粘连作文教学(让习作成为有个性的自我建构)》[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4(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