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头牛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sji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曾经在一场暴风雨中找一头牛。
  那是一个春末夏初的午后,我把牛系在田埂旁的一块大石头上。那时候的阳光很好,地里还没有种上庄稼,一些野草和野花在这里疯长。脚踩下去,土地松软松软的,草可以没过我的鞋子。
  我把牛系好,任它在那儿吃草。这是一头安静的大黑牛,我看着它从一只毛色稀疏的小牛犊长成现在这个样子。在这期间的每个春种和秋收,它负责帮我们耕地和拉粮,人们的呵斥和鞭打让牛越来越沉默。现在,它也老啦,午后的阳光照在它满是尘土的身上,一些讨厌的小虫围着它伺机下口,但牛只是吃草,什么也不理会。
  我把牛系好,就很放心地离开了,当我已经走得很远了,不知从哪儿刮来一阵大风,天一下子就暗了,豆子般大的雨噼里啪啦地砸下来。远处山谷里聚起一些沉闷的雷,它们像一列列老旧的火车,轰隆隆地开到田野上,然后一个接着一个炸开。我的牛肯定就是在这些雷声的惊吓中,挣脱了缰绳,消失得无影无踪。
  丢了牛,就得找回来。
  我先是在田野里漫无目的地搜寻。在水上迷蒙的旷野里用力睁大眼睛。雨水浇透了我的衣服,地里的水倒灌进我的鞋子,每走一步就发出古怪的声音。有时候,我觉得风要把我吹倒了,就像对面河滩那棵孤零零的小白杨一样。
  我开始喊起来,向每一个匆忙回去的行人问道:“你看见我的牛了吗?”
  一些询问被风雨声吞没。更多的回来还来不及到我耳边就在原野中消散。还有一些回答,他们给了我喜悦和希望,还有随后而来的失落。
  “看见了,在老三家的菜地里,一头小黄牛,你快去吧,正在啃菜呢。”
  我走出了村子,找一头牛比找一个人要难,特别是一头惊恐的牛,它可能会去找它的同伴,也可能一头钻进山林,一头牛会怎样平复自己的心,谁知道呢。
  我走在一条完全陌生的路上,左边是一块稻田,小腿肚高的稻子里零星有几株已经抽出了穗。右边是一大片白桦林,叶子被雨打得零落了一地。我看见树林中有几个草垛,堆得有房子那么高,那是秋天收割后,人们堆起来的。经过很多个日晒,那些草料变得金黄,发出温暖醇厚的气味。整个漫长的冬天,大地一片荒芜,它们是牛羊们的粮食。
  “如果我是牛,我就躲到这里来。”
  我这么想着,走进那片白桦林,但什么都没有。
  于是,我接着找,拐过一个池塘,经过了一颗歪脖子枣树。我认得这棵树。八月份的时候,我常来这里偷枣,通常是晚上来。这附近的狗叫得很大声,但从不咬人。我能一口气爬到枣树的顶上,在月光下,挑那些红得发亮的大枣,装满两个衣兜。然后从树上跳下来,若无其事地走回去。
  现在,我抬头,看见这棵树上绿色的枣花已经谢了一大半,最高处的枝丫上,米粒般大小的枣儿在风雨中摇晃。
  “如果这场雨下到明天早上还不停,那么我今年就不用来这里偷枣了。”
  我进了别的村子,暴风雨中一个陌生人的到访很能引起人们的好奇,他们向我热心地询问。很快,就有人把我领到他们的牛圈。
  那是一个草堆起来的小棚。我走进去,看见七八头牛挤在那里。有的在吃干草,有的闭着眼睛,像在睡觉。我哞哞地叫了两声。它们几乎同时抬起头齐刷刷地望向我。漆黑的温柔的眼睛,湿热的温暖的鼻子,还有老实的沉默的脸。全天下的牛是一个样子。但,这里面没有我的牛。
  我继续走下去,这一次,我进了山。我曾经很多次地进出山林,春天,我和伙伴们在芳香的林中挖一种叫芷蘭的花,它细细弱弱的,贴着地面长。于是我们也趴在地上小心翼翼地搜寻。像趴在大山的逐渐温暖的心脏上,摸索它古老的身体。秋天,我们在树上摘些红的黄的野果,爬上高高的枝头,整个山林就装在我们的眼睛里。我觉得山是我的朋友,但我还没有在暴风雨中到访过这位朋友。
  雨中的山原来是另外一个样子。那些欢腾的虫鸣鸟叫都听不见了。只有风雨凄凄的声音。那些松树被风吹得碰在一起,松针抖动,哗哗地响,在寂静的林中,像人痛苦的低吟。
  我往山中越走越深,天越来越暗。一些神秘的传说和诡异的故事开始钻进我的脑袋里。渐渐地,我停止了自己口中的呼唤。只是静默地走下去。脚下一层厚厚的落叶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整个空旷的山中,只有我一个人。
  当走得足够远的时候,天已经接近全黑了,山色沉沉。我决定回去。有一瞬间我想:“我不找我的牛了,丢了就丢了吧,再走下去,连我自己也会丢了。”
  于是,我下定决心开始往回走,不,是跑,月亮已经出来了,雨不知道什么时候停了。水汽蒸腾的林间在月光的笼罩下泛着淡淡的光辉。我越跑越快,树枝刮过我的脸,藤草绊住我的脚,但我什么也顾不了了,我不知疲倦地跑,穿过山谷、河流,那些树、花甚至是月光都被我抛在身后。
  我终于跑回了自己的村庄。我只是出去了一个下午,但像过去了很多年似的。我摸进自己的家中,瘫坐在地,气喘吁吁,疲惫不堪,满面尘土,还是没能找回我的牛。
  后来,我睡着了。等我醒来时,月亮已经爬到房顶那么高了,风从我的脸上拂过去。我闭上眼,盘算着丢了牛以后的事,等我把什么都想好了,我决定坦然地面对以后的一切,并且有勇气来面对这一切。这时候,我感觉到脸上有一阵阵温热,我慢慢地睁开了眼。
  我的牛,就站在月光下。将头凑近我,温柔地舔着我的脸。我抬起头,我们四目相对,不说一语……它的眼里,全是谅解和慈悲。
  责任编辑:子非
其他文献
父亲老了,风湿病痛就死皮赖脸纠缠着和他结了缘。平日里父亲总用土法子,打一个又一个沙罐筒,或者买些治风湿的药酒自己揉揉,咬着牙度过一天天的时日。这日,想必是疼痛得厉害,父亲才对我说:“明儿,给我揉揉背。”我答应了。  父亲背我而坐,慢慢将衬衫脱下,父亲古铜色的背就完全裸露在我眼前,像一扇饱经风霜依然挺立的墙,皮肤上布满沙罐印,有的已好生长出粒粒点点的皮巴,有的正紫红着,像一记记胎迹,更像一个个红色印
期刊
走出家门,在路上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有的啼笑皆非,有的无可奈何。  一日傍晚,天空下起毛毛细雨,虽然不大,但是飘起来没完没了,下班开车在路上,雨刮器咯咯噔噔地叫个不停,让人心烦。地面上雨水反光,遇到前面刹车,色彩斑斓一片,有些眩晕。车行至杭州市区浣纱路口,绿灯照常,可前面已经超越斑马线的小车却突然停了下来,我的车紧随其后,正好停在斑马线上,探头一看究竟,原来对向左拐车道待驶行区内停着一辆救护
期刊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的时候,白衣港防洪堤猛然冒出了一个代销店。  当时,我们大队是由11个生产队组成,所有“瓜”集合起来叫大队,大队是从公社这根“藤”上分出来的。公社有个供销社,“爬”到大队就叫代销店了。喜欢“看新鲜”的乡亲们纷纷奔赴白衣港防洪堤指挥部,将代销店那两间房被挤得水泄不通。糖果、肥皂的香味、五加皮的酒味、煤油散发的气味与乡亲们的汗味混合在一起……  店长是供销社一位病退人员,吃“国家粮
期刊
教书匠,是人们对于教师的一种谑称。  父親的匠心是与生俱来的,他上课的生物钟一时一刻也容不得破坏,总是提前一分钟到达教室,摆好教案,准备好粉笔。父亲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像耕田种地一样,有了锋利的工具种起田来才能得心应手,而教案粉笔就是他三尺田地里的工具,容不得一点马虎和差池。父亲对于所教的课文已经倒背如流,但是教案每天都会重新书写,绝不会重复使用以前的教案。他觉得写一遍教案不是浪费时间,而是
期刊
妻子的娘家,有一条河。河水自西向东流,注入昌江,村里人都叫它西河。  初识妻子,是在一个夏天的夜晚。父亲带着我到她家去相亲。妻子是一个很腼腆的人,知道我们来了,躲到自己房间里去了。岳父岳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岳父言语不多,招呼了一下就抽烟去了,倒是岳母她老人家忙着与我父亲搭话应酬。闲聊一阵家常之后,岳母便笑呵呵地到房里把妻子叫出来,让她给我倒杯水喝,其实是想让我与她女儿见见面,相互看看中不中意。妻
期刊
我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父亲因在生产队的农业生产工作中表现突出,被公社推选为唯一一个出席地区表彰大会的劳模。  父亲在地区开完劳模会回来那天,公社书记亲自乘坐吉普车到火车站去接站。与以往不同,这次表彰大会除了发给劳模一个盖着红彤彤大印的奖状外,还特别奖励给农民劳模每人一双高腰水靴,这件事不仅在我们大队,就是在公社也是个不小的新闻。  父亲进家后,顾不上洗漱,就将饭桌摆放着炕上,在桌上垫了一张报纸,又
期刊
那一年冬天,又到了父亲的生日。父亲还在病中,母亲决定全家热热闹闹地办个生日聚会,借此也冲冲喜。  按照母亲吩咐,我骑着自行车,去买生日蛋糕。把定制好的蛋糕挂在自行车把手上,急匆匆往家里奔来。在距离家门口不到30米的地方,蛋糕盒上的缎带突然松动,蛋糕轰然坠落在地上。我吓蒙了。回家告诉母亲,母亲叹了一口气说:“算了吧。”一个多月后,父亲因病医治无效离开了人世。  父亲兄弟姊妹多,上面有两个哥哥,两个姐
期刊
一  我的书香梦缘起于姑苏老家,奶奶红木大床的后面。  认真算起来,我也算是出身书香门第,但到我这一辈,家里早就没了满壁的书架,也没有书房。钮家巷三进院的老屋住进了各色人等,有门通向另一条巷子的第三进与前面二进院隔开封死了,我对它完全没有印象。但就前面这两进院究竟住了多少人、多少家,我也始终算不清楚,虽然肯定没有七十二家房客,但其纷杂与热闹也是差不多的。  二进院的正屋,在小小的我的印象中,是很大
期刊
生产队养着三头牛,负责一年的春耕和秋耕(秋收冬种)。一头牛算一个劳动力,养牛的任务自然就落在队里缺劳动力、生活又困难的农户。  我家因有“文革”的冤案,“文革”结束后冤案虽得到平反,但母亲的身体极其虚弱,我才十岁,姐弟仨都在村小学的同一个教室里念着三个年级的书,五口人就父亲一个劳动力,艰辛可想而知。  在父亲的努力下,队里将其中一头牛转给我家养。多了一个劳动力,自然就多了一份收入,但这个劳动力每天
期刊
到了,就是这里。  我站在十字街头,向北望去,长长的老街还是那么亲切,我熟悉老街的每一爿门市,我踩过老街的每一寸土地,我摸过老街的每一块砖石,我还深深地闻过老街的每一种气味。  老街有多老?我也不知道。我只听说打民国那时起,老街就是县城的招牌,周边几个县的百姓都来这里逛街、做买卖。  我最为迷恋的,是十字街头东南把角的那个专售烟酒茶糖的国营门市部。门市部门口的女儿墙上喷涂着“为人民服务”。“烟酒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