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泪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962980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产队养着三头牛,负责一年的春耕和秋耕(秋收冬种)。一头牛算一个劳动力,养牛的任务自然就落在队里缺劳动力、生活又困难的农户。
  我家因有“文革”的冤案,“文革”结束后冤案虽得到平反,但母亲的身体极其虚弱,我才十岁,姐弟仨都在村小学的同一个教室里念着三个年级的书,五口人就父亲一个劳动力,艰辛可想而知。
  在父亲的努力下,队里将其中一头牛转给我家养。多了一个劳动力,自然就多了一份收入,但这个劳动力每天要吃草,只要天不下雨每天下午得放牛上山;下雨下雪的天关在栏里得有草供应给它吃,就得有人割草备在家里。这样,父亲就成了家里最忙的人,白天干完生产队的活后,别人可以休工回家了,父亲还得上山去割草。放牛的事就由母親做了,母亲将牛放山后回家干活,有时村里人会跑到家里来骂娘:“没时间看就不要养,偷吃我家地里的麦子(一年四季还有大豆、玉米、番薯等)要赔的。”母亲每每得向人家赔不是,一口应承会赔会赔的。也有好心的村民会向母亲提醒:“你家牛快到谁家的地里了,快去看看!”母亲就心急火燎地赶去……
  年长我两岁的正读五年级的姐姐实在看不下去了,她要辍学回家帮父母干活。父母极力反对,特别是父亲,对姐姐说:“家里的事都是父母的事,你只管读书,不要对两个弟弟带不好的头。”可姐姐执意要弃学,而且趁父亲出工后,偷偷回家给母亲干活,父亲知道后,还打了姐姐。记忆里,那是父亲第一次打姐姐,可姐姐边哭边说:“我不会后悔,也不会怨父母,两个弟弟我一定会让他们读下去的。”执拗不过,父亲最终还是随了姐姐。穷人家的女儿早当家啊!
  父母、姐姐的行动是无声的榜样,年少的我也早谙熟了世事家事。放学后,我不是去替姐姐接牛回家就是去上山割草,把作业留待晚饭后在15W的白炽灯下完成。星期六的下午和星期天,我会主动地承担起放牛割草这些活儿。
  我家的栏,原是养猪的,现在又成了牛栏,猪牛同栏,本就需要猪牛和谐相处的,何况栏本就不大。在我的印象里,我家养牛的几年时间,养在我家栏里的猪牛都和主人保持了高度的一致,从来没有给主人添过乱、增过麻烦。比如过年前,养在栏里的两头猪会宰了,就有那么几天时间,牛算是孤家寡牛了。新买的猪仔毕竟很小,就怕被牛踩了压了不安全,每天睡觉前,母亲都要去栏里看看,让母亲欣慰的是,每年的年初,牛都会和小猪仔好好地相处;我也看过多次,竟发现两头小猪仔安然地躺在牛的怀里(牛肚的下方),那情景让我好生感动。我就趁上山割草的机会多割一些牛喜欢的嫩草,并在将牛赶回家后悄悄地就给它吃。特别是春耕秋耕时节,牛每天耕田累了,我不忍将牛放山任其择草吃,都会预先割好草,待牛休耕后牵至一边给它喂草。吃差不多了就牵到村口的池塘,喝好水后才回家。
  一次,我与同村的几个小伙伴们一起放牛上山后,又一起割草,将草挑到家后再一起去山上牵牛回家。来到山上,同伴们很快找到了牛,只有我看不到自家的牛。我急得不行,爬到山顶还是看不到,我急得想哭,这么大一头牛会去哪里呢?!我只有朝里朝外一个一个山坳地找,我只能爬上爬下一条一条山岗地找,我千呼万唤、我呼天唤地地找,终于在距离放牛点两个山坳的天灵岩山腰处,我远远地看到了我的牛。其时,天将暗下来,牛平静地坐在草地上、平静地反刍着,一点也不理解我焦急如焚的心情。不过,看到它一副悠闲自得的神情,我满腔的不快只能自己消受:牛有什么错呢?我怎么能迁怒于它呢!牛有什么错呢?它不是正在一个显眼的地方等我吗!也许还在考验我对它的忠诚呢!我大步地跑上去,展开双手抱住我的牛。牛也知趣,慢慢地站起来磨蹭着我的身子,我朝它笑了笑:赶快回家吧!天就要黑了。
  姐姐到城里学起了裁缝,我和弟弟在父亲的努力下,也转到山外的中学读书,父亲决定将牛让给比我们更困难的村民养。
  暑假里的一天上午,父亲说那户人家要来牵牛了,要我将牛牵出栏。说句实话,这么多年养下来,虽谈不上与牛朝夕相处,也谈不上是什么牛郎,但与牛的情感却与年俱增。不会说话的牛成了我家唯一的与父亲一样的劳动力,为扭转我家的贫困立下了汗牛功劳;栏舍那么小,与猪相容共生,与主人共度时艰,可以说我家的生活、我家的日子,牛懂的。
  那天,当我以别样的心绪去牵牛出栏时,即将不属于我的牛心有灵犀般怎么也不肯跨出栏。我抚摸着它的头,努力克制住自己的情绪,但我分明看到它眼里的泪水,在铜铃般的大眼眶里转,不一会,竟扑簌簌地流下来,那一刻,我竟没有控制住自己的眼泪,抱起牛的头一起哭了起来……
  牛,最终还是离开了这个连转身都有点难的猪栏,两头猪竟也站在一边扬着头看着,不知是相送,还是不舍?
  责任编辑:子非
其他文献
鱼丸是温州十大特色小吃之一,也是享誉海内外的温州名小吃。  生长在鱼米之乡的父亲对鱼情有独钟,自然也能将鱼做出各种花色——水煮、香煎、糖醋、红烧、清蒸、煲汤……不一而足,其中,最令我怀念的就是他做的鱼丸汤。  要做出地道的鱼丸,程序并不简单,但父亲却乐在其中,丝毫不会感觉繁琐,他总会在打算做鱼丸的当天携着个竹篮到附近的菜场转悠,从第一家鱼摊转到最后一家,闻闻这家的鱼是否新鲜,瞧瞧那家的鱼眼睛是否贼
期刊
一场雨像爽约的远方客人,没有预想中的被掀乱杨柳枝叶的料峭寒风裹挟而来,淅淅沥沥斜钩在天幕上,打湿一张张颠簸在山间坡前的脸。  父亲步履蹒跚,银色的鬓发像路边的茅草一般在风里颤动,脸上道道沟壑间填满肃穆,领着一家老少也缓缓走在泥泞的山路上。一天前的夜雨似乎恋着这片山野流溢的花草芬芳,留下了星星点点的痕迹。我们扛着锄头,拎上镰刀,提着几袋母亲几天来赶制的冥币、纸幡与买来的爆竹,像一支迤逦远征的驼队,紧
期刊
父亲老了,风湿病痛就死皮赖脸纠缠着和他结了缘。平日里父亲总用土法子,打一个又一个沙罐筒,或者买些治风湿的药酒自己揉揉,咬着牙度过一天天的时日。这日,想必是疼痛得厉害,父亲才对我说:“明儿,给我揉揉背。”我答应了。  父亲背我而坐,慢慢将衬衫脱下,父亲古铜色的背就完全裸露在我眼前,像一扇饱经风霜依然挺立的墙,皮肤上布满沙罐印,有的已好生长出粒粒点点的皮巴,有的正紫红着,像一记记胎迹,更像一个个红色印
期刊
走出家门,在路上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有的啼笑皆非,有的无可奈何。  一日傍晚,天空下起毛毛细雨,虽然不大,但是飘起来没完没了,下班开车在路上,雨刮器咯咯噔噔地叫个不停,让人心烦。地面上雨水反光,遇到前面刹车,色彩斑斓一片,有些眩晕。车行至杭州市区浣纱路口,绿灯照常,可前面已经超越斑马线的小车却突然停了下来,我的车紧随其后,正好停在斑马线上,探头一看究竟,原来对向左拐车道待驶行区内停着一辆救护
期刊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的时候,白衣港防洪堤猛然冒出了一个代销店。  当时,我们大队是由11个生产队组成,所有“瓜”集合起来叫大队,大队是从公社这根“藤”上分出来的。公社有个供销社,“爬”到大队就叫代销店了。喜欢“看新鲜”的乡亲们纷纷奔赴白衣港防洪堤指挥部,将代销店那两间房被挤得水泄不通。糖果、肥皂的香味、五加皮的酒味、煤油散发的气味与乡亲们的汗味混合在一起……  店长是供销社一位病退人员,吃“国家粮
期刊
教书匠,是人们对于教师的一种谑称。  父親的匠心是与生俱来的,他上课的生物钟一时一刻也容不得破坏,总是提前一分钟到达教室,摆好教案,准备好粉笔。父亲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像耕田种地一样,有了锋利的工具种起田来才能得心应手,而教案粉笔就是他三尺田地里的工具,容不得一点马虎和差池。父亲对于所教的课文已经倒背如流,但是教案每天都会重新书写,绝不会重复使用以前的教案。他觉得写一遍教案不是浪费时间,而是
期刊
妻子的娘家,有一条河。河水自西向东流,注入昌江,村里人都叫它西河。  初识妻子,是在一个夏天的夜晚。父亲带着我到她家去相亲。妻子是一个很腼腆的人,知道我们来了,躲到自己房间里去了。岳父岳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岳父言语不多,招呼了一下就抽烟去了,倒是岳母她老人家忙着与我父亲搭话应酬。闲聊一阵家常之后,岳母便笑呵呵地到房里把妻子叫出来,让她给我倒杯水喝,其实是想让我与她女儿见见面,相互看看中不中意。妻
期刊
我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父亲因在生产队的农业生产工作中表现突出,被公社推选为唯一一个出席地区表彰大会的劳模。  父亲在地区开完劳模会回来那天,公社书记亲自乘坐吉普车到火车站去接站。与以往不同,这次表彰大会除了发给劳模一个盖着红彤彤大印的奖状外,还特别奖励给农民劳模每人一双高腰水靴,这件事不仅在我们大队,就是在公社也是个不小的新闻。  父亲进家后,顾不上洗漱,就将饭桌摆放着炕上,在桌上垫了一张报纸,又
期刊
那一年冬天,又到了父亲的生日。父亲还在病中,母亲决定全家热热闹闹地办个生日聚会,借此也冲冲喜。  按照母亲吩咐,我骑着自行车,去买生日蛋糕。把定制好的蛋糕挂在自行车把手上,急匆匆往家里奔来。在距离家门口不到30米的地方,蛋糕盒上的缎带突然松动,蛋糕轰然坠落在地上。我吓蒙了。回家告诉母亲,母亲叹了一口气说:“算了吧。”一个多月后,父亲因病医治无效离开了人世。  父亲兄弟姊妹多,上面有两个哥哥,两个姐
期刊
一  我的书香梦缘起于姑苏老家,奶奶红木大床的后面。  认真算起来,我也算是出身书香门第,但到我这一辈,家里早就没了满壁的书架,也没有书房。钮家巷三进院的老屋住进了各色人等,有门通向另一条巷子的第三进与前面二进院隔开封死了,我对它完全没有印象。但就前面这两进院究竟住了多少人、多少家,我也始终算不清楚,虽然肯定没有七十二家房客,但其纷杂与热闹也是差不多的。  二进院的正屋,在小小的我的印象中,是很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