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房梦

来源 :都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benb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拥有一间真正意义上的书房,是我的夙愿。
  我是教书人,每天都要和书籍打交道,却没有一间能让自己置身其中的可以静下心来读书的房间,想想都痛苦不已。
  35年前参加工作不久,单位分给我一间平房,面积只有12平方米,而且房屋非常老旧。尽管朋友们都羡慕我有了一个独立的居所,我也在这间平房里迎娶了妻子,后来又有了女儿,但这12平方米的住房是怎样的拥挤,想必有过类似经历的人是能够体会到的,如果那时我脑子里还想着什么书房,岂不是痴人说梦吗?
  女儿过了百天后,我调动了工作,新单位将单身宿舍楼里的一间屋子分配给了我,面积有十七八平方米,而且冬天有暖气,条件比以前好多了。我非常高兴,可是看书学习时还得照旧和妻子、女儿挤在一起,非常不方便。
  过了两年,单位新盖的职工宿舍楼竣工了,我有幸搭上末班车,分到了一间使用面积为36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3平方米)的单元套房,其中大屋有14平方米,小屋有8平方米。虽然楼层不很称心,在顶层,但自来水、煤气、暖气齐全,有阳台,有卫生间,还有一个狭窄的过道勉强可以当作厨房,我的居住条件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和妻子都喜不自胜。
  于是,我专门请木匠打制了两个书柜和一张写字台,连同别人家淘汰后送给我的一张旧单人床,一起摆放在那间小屋里,姑且算是有了一间“书房”。
  每天,忙完工作回到家,我在这间“书房”里读书学习、伏案写作,别提有多高兴了。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我在这幢单元楼里生活已经十七八年了,女儿也早已长大上了中学,住房狭小的问题日益显现出来。
  自女儿上小学后,那间小屋就成了女儿读书写作业的地方,如果我再和女儿挤在一起读书,女儿的学习就会受到很大影响。于是,我只好退出,女儿在这间小屋里刻苦学习,后来考上了大学。
  只有在女儿去外地上大学的那几年,我才可以奢侈地继续在这间小屋里读书学习。寒暑假时女儿一回来,我就再一次失去了原本就不是书房的“书房”。
  也就是从那时起,改善居住条件的念头在我心里一天天强烈起来,我开始留意各种售房信息。可是,真要下决心买房时,我心里又纠结得很,房子的结构、大小、位置等又总不能样样都遂了心愿。尤其是有没有可以专门作为书房使用的房间,成为我和妻子首先考虑的一个因素。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知离我居住地只隔一条街的地方将开发一个高层小区,地理位置、周边环境、房屋结构等都比较符合我的心愿,于是我开始密切关注它的建设情况,隔三岔五就到项目地点转一转,看看它的施工进展,期盼着它早日竣工。
  2008年元旦,这个高层小区楼盘开始售房,我买下了其中一套复式结构的住房。
  2010年底,我拿到了新房钥匙,随即开始装修。在妻子的建议下,我根据实际情况,把厨房上面二楼同等位置的房间装修成了书房。虽然面积只有10平方米,又是敞开式的,但因为在二楼我们夫妻俩和女儿都有各自的卧室,所以在这间敞开式的书房里读书学习,其实还是很安静的。
  这样一间不大的书房,妻子帮我布置得非常简约合理:临窗摆放着一套写字台桌椅,桌上有电脑、电话、台灯,右手边靠墙是满满一溜儿八扇门的高大实木书柜,我的千余册图书尽列其中,除此之外书房里再没有多余的陈设。
  在这间书房里读书学习,我真的感到很宁静很快乐。每天,独坐在安静的书房里,沏一杯淡茶,捧一卷好书,缓缓翻动,细细品读,用心感悟,真是惬意得很啊!
  很多时候,我坐在写字台前读书写作,家里那只名为“大宝”的可爱的猫咪就静静地趴在桌上陪着我,时不时地用舌头反复舔舐着我的手臂,仿佛在告诉我读书累了就歇一歇,不要用眼过度。于是,我就会把大宝抱在怀里,和它亲昵一番,然后再继续读书写作。
  在书房里有这样快哉乐哉的读书生活,我又夫复何求呢?如今,我在这里生活已经快七年了,梦想照进现实的生活令我分外知足。尤其是我拥有了一间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书房,读书写作都很舒适、舒坦、舒心,我怎能不感到高兴呢?
  在我的书柜中有一本《论语》,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卫公子荆是卫献公的儿子,名荆,字南楚,吴国的季札曾把他列为卫国的贤能君子之一。孔子谈到卫公子荆时,说他善于管理经济、居家理财。刚开始有一点财产,他就说“差不多够了”。财产稍微增加一点,他就说“差不多就算完备了”。财产更多一点时,他就说“差不多算是完美了”。可见,卫公子荆虽然贵为公子,但生活上并不奢侈,不贪恋物质享受,而是简朴、知足。
  就我自己而言,参加工作离开父母后30多年的生活中,先后四次更换居所,每一次都曾激动不已,可时间一长,住房面积的狭小就让我心生不满,这是不是不知足的表现呢?要知道,婚后无房的人还是很多的。
  不过,换一个角度想,我的住房梦想主要是希望拥有一间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书房,这也是人之常情,无可非议。
  現在,伴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百姓生活水平提高的时代步伐,我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书房梦,难道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吗?
  生活,不在于你在物质上拥有了多少,而在于你在现有的物质条件下感悟到了多少。那些总想攥紧拳头握一把沙子的人,越是用力,越是想抓得紧一些,其实就越抓不住沙子。相反,放开一点,把手摊平,手里反倒拥有了比较多的沙子。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呢?
  可见,知足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精神品质。一个人只有知道满足,欲有尽,念有足,超然物外,心里才时常是快乐的、达观的、阳光的,身心也才是健康的,正所谓“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
  所以说,“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做人,一定要懂得知足,知足才能常乐。特别是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国家日益繁荣富强,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有幸赶上了盛世,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
其他文献
随着年龄的增长,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回想过去。就如俗语所说:现在的事儿记不住,过去的事儿忘不了。对于家乡娄烦而言,因着童年的生活,确也生出不少感慨,故多次拟写成文,以抒其情。然而,对于过去曾长期生活的故乡古交来说,也不时让我牵挂,甚或生出更多的感慨来。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在古交工作。那时恰好是刚刚改革开放,古交被列为国家“六五”“七五”计划重点建设项目。西山矿务局上马五座大型煤矿,太原煤气化公司也
期刊
闪回:1971年。  我是“文革”中毕业的老五届大学生,属于有文凭而无学历的那一代人。其时,我已在太原市北郊通讯组上班。这一年的12月20日那天,接到当天的《山西日报》后,便在第三版上,看到了我的一篇小说,几乎占了一个整版,还配了插图。《号声嘹亮》这个标题,刺得我两眼发呆,心跳加速。我成功了!我的文学梦,竟然如此轻易地变成了现实!半年后,被砸烂后重建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小说集《号声嘹亮》,我的
期刊
1  1993年夏天,经历忐忑不安的等待之后,我盼来了学校的派遣通知书。那时爷爷还健在,他捻着稀疏的花白胡须,缓缓说道:“在郝庄啊,那儿挺背的。”神情间,似有几分失望。在老家,“背”不仅意味着偏僻,还有晦气之意。  爷爷错了,郝庄一点不背,他的思维,还滞留于他年轻时的零星记忆。可我很懂事地保持了沉默,我没有向他透露,就在毕业前夕,我曾独自溜到位于东山脚下的郝庄,准确地说,是朝阳街上的服装城,逛了大
期刊
日子真是不耐过,一晃半辈子就过去了。  现在再提一九七八年,不是恍如隔世,从时间概念上来说,真的已经是上个世纪的事了。那时,我才十五岁,刚参加工作。整天抱一本书,唯一的理想就是凭着自己的努力,自学完初中和高中课程,带工资考上大学,气宇轩昂地走出“三眼桥”。所谓“三眼桥”是我们单位大门的俗名,大门是石头砌成的,沿用至今,只是上面不再走运煤的火车了,轨道已经荒芜多年,早就不用了。我们单位也将停止生产煤
期刊
在我的家庭影集中,今年初新增了两帧放大的妻子弹琴的照片。闲暇时,我与妻子最爱翻看这两帧照片,俩人有着一种心照不宣的相濡以沫、一生守候的情愫,更有着一种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的感受。  2018年1月18日,农历丁酉鸡年腊月初二,这是个普通的日子,而对于我却是特殊而难忘的一天,因为这天是我与妻子结婚30周年纪念日。30年,被誉为珍珠婚,意谓圆润且珍贵也。在同舟共济中度过了无数个简简单单、平平淡淡
期刊
说到我与青龙镇村的情缘,还真是不浅。那是十来年前,我就去过青龙镇村里,见过它最初的模样,直到青龙古镇成为太原市重点工程,然后开始拆迁,再到它初具规模,可以说,古镇的每一步,我都在关注着。  现在的青龙镇村,人们已改称为青龙古镇,目前已成为华北地区热门的旅游首选地之一。看着吊挂着的红灯笼,看着修整一新的五道阁楼、街道和古建筑,街两边那些文化意味浓厚的铁马、石雕,沿街的民俗表演,人来人往的旅客,或许有
期刊
咱老百姓心中都有一个梦想,梦想着祖国日日强大,梦想着人民幸福安康,更梦想着一家人早日步入小康。  我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亲眼看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建设的热潮,也经历了长达10年的岁月动荡,尤其感受到改革开放40年社会发展和家庭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至今忘不了29岁那年,那是一个初冬的傍晚,我和弟弟站在府东街人行道的路灯旁闲聊,弟弟说:“如果将来在太原有咱自己的一间住房该多好啊!”我说:“这,也许
期刊
恍然之间,竟然已在这条街上生活了18年了!在中国,单位就是树根子,职工就是冠顶滋生的叶片。并东街2号,我单位的地址,邮编030012,这是我报到之初便铭记于心的数字。不知道它们算不算我的生命密码的一部分,它们反复出现在我的邮件上、名片上、社交短信上、通信地址上……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反复强调了我,强调了我在这个纷繁而宽阔的世界上的坐标位置。  18年前,这条街的路面分为两部分:东半段是水泥铺就,西半
期刊
我是一个写作爱好者,我的写作经历是和改革开放40年同步发展的。因为主攻方向是娄烦民间文化,这就使我和娄烦的山山水水结下了不解之缘,民间采访成为我经常性的活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9年至1996年,我在乡村学校当教师。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也没有什么交通工具,去哪里都是靠两条腿。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仍然利用各种机会在我的活动范围内坚持不懈收集娄烦民歌、民俗和民间故事。到1997年回
期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明确了扶贫开发在实现“中国梦”中的重要地位,习总书记提出了扶贫要改革创新、要科学扶贫、要精准扶贫、要内源扶贫等战略思想。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精准脱贫的攻坚目标已经明确,那就是到2020年底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要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彻底得到解决。娄烦县作为我市唯一的国定贫困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