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业乃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到国家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还关系到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然而,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的 2009年《社会蓝皮书》显示:中国城镇的实际失业率为 9.4%,比此前公布的“登记失业率”高出约 1倍;大学生的实际失业率为12%,比登记失业率高出 3倍;目前已有650万~910万农民工因失业提前返乡。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 610人,加上往年毕业而未就业的高校生,待业大军将高达 1000万人。再加上不期而至的金融危机,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雪上加霜,显得极为严峻。在这种背景下,需要政府、学校、毕业生等各个层面采取相应的措施,力保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稳定就业。
一、政府的就业政策应持续优化,
为毕业生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
自 2008年起,《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等劳动法律法规相继实施,为劳动就业权利保障提供了更好的法律环境。与此同时,劳动力成本在短期内迅速增加,特别是对中小企业和个体经济影响最大,最终的结果是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而全球金融风暴的吹袭,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作为一个以民生为本的政府,很有必要优化相应的政策、法规,力促大学毕业生就业。
1.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实施大学生自由就业制度为了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政府应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对大学毕业生的一切户口指标限制和人事指标限制,取消各种各样的行政限制,促使大学生无障碍就业和自由流动。2009年 1月 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七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中就有:“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对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各地城市(直辖市除外)要取消落户限制;企业吸纳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可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因此,各地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优化就业环境。
2.实施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本投资收益补偿制度,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我国从 2003年起开始实施就业激励措施,以后得到进一步完善,如“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重大项目,都有相应的激励措施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而实施多年的“三支一扶”更是对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现在,国务院根据目前的就业形势,提出大力开发基层管理和服务岗位,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工作的毕业生给予薪酬或生活补偿,并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对到中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地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毕业生,实施相应的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对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校毕业生实行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这些激励政策的进一步细化并实施,使毕业生离开城市到基层就业的后顾之忧,比如待遇问题、医疗问题、社会保障以及服务期满安置问题,都得到基本的解决。
3.采取灵活政策、特殊措施,鼓励企业多招收大学毕业生在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到基层就业的同时,要通过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市场前景较好的中小企业尽可能多招收一些毕业生。例如,中小企业招用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达到一定的人数,可享受一定数额的低息担保贷款扶持,并由失业保险基金支付不超过 12个月的社会保险补贴或岗位补贴。
4.强化毕业生就业服务,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
政府举办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等必须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为离校的毕业生提供免费的政策咨询、职业指导、求职推荐、人事劳动保障代理等服务;设立毕业生就业服务常设场所,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的信息化程度,有效解决毕业生供求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加强对招聘毕业生活动的管理,严格审查用人单位的资质,维护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正常秩序和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劳动保障部门还应将就业服务工作向高校延伸,将就业政策、岗位信息、职业指导、职业培训和招聘活动送进校园,对应届毕业生参加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给予培训补贴甚至免费培训,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
5.建立和完善援助制度,帮助困难毕业生就业
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其家庭一般没有良好的社会关系,即使他们具有强烈的就业欲望,但在求职过程中却因种种困难未能如愿。政府相关部门应将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当地失业人员扶持政策体系,对就业困难和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给予重点帮扶,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和公益性的岗位帮助,对符合条件的给予最低生活保障或临时救助,帮助困难毕业生渡过难关,顺利实现就业。
为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政府可考虑出台相关政策,对就业困难的应届毕业生,安排半年以就业为目的实习工作。在实习工作期间,政府和企业分别给予实习补助和补贴,帮助大学生应对暂时的困难。
二、高校应以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为根本,多渠道、多层次力促毕业生就业
金融风暴席卷职场,使本来已经积重难返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更加严峻,具体表现为:到学校招聘的企业数量大为减少,招聘门槛大幅提高,就业竞争加剧。在此困境面前,很多大学生对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忧心忡忡。在金融海啸下,如何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将是各大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1.创新教学,创新课程,关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高校的课程改革、课程创新应围绕“职业路径”进行重组,整合职业教育与工作岗位的联系机制。高校应强化对外部市场的反应速度和能力,增强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竞争能力;高等职业院校要实现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多层次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消除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实现充分就业和满意就业。
2.加强与“老客户”及校友的沟通联系,为毕业生谋求更多的就业岗位
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应该采用多种措施来应对金融风暴带来的就业困局。一是主动出击,组织有经验的就业指导人员到经常联系的企业进行回访,交流用工信息;有行业优势的高职院校,更应主动拜访各地的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了解相应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情况,有的放矢地推荐毕业生就业。二是就业推荐全员化,动员学校的全体教职员工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为毕业生进行就业推荐;同时,恳请有成就的校友利用自身的资源,为母校的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三是招聘网络化,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园网的优势,举办网络招聘会,开设视频招聘,降低毕业生的求职成本,提高应聘的成功率。
3.加强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及时调整就业观念和就业定位
由于金融风暴的影响,加重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作为学校,很有必要对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毕业生的求职意向,并召开座谈会或讲座,加强对毕业生的形势教育,引导学生理性、辩证地认识就业形势,及时向学生通报国家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和奖励政策,帮助毕业生调整就业观念和就业定位,积极鼓励、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去就业。同时,要切实摸清每一个毕业生的具体情况,结合职业要求和专业特点,为毕业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服务。还有,学校应当开设毕业生心理咨询室,安排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为就业困难的毕业生提供咨询服务,及时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让他们轻松应对就业压力。
三、毕业生应审时度势,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尽快实现就业
1.扩充人脉关系,增加就业信息渠道
毕业生以前找工作主要靠招聘会、招聘网站和招聘广告,现在还要充分利用同学、师兄师姐、亲朋戚友、BBS等各种渠道尽可能获取更多的就业信息。这些人脉关系的培养需要平时积累。而且,还需要谨记,社会关系只是能提供一个机会,至于能不能获得职位,还得靠自己的实力和努力。
2.找准定位,突出优势
2009年 1月 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颁布取消大学毕业生的落户限制的政策(直辖市除外)。作为毕业生要学会计算“生活成本”,尽量避免在大城市、高竞争区域就业,而应该选择“生活成本”较低、竞争较小的区域或行业就业,这不仅可以提高就业成功率,还有可能享受国家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另外,毕业生在应聘时要善于突出自己的优势,采用“田忌赛马”的策略来应聘,也会大大提高成功率。例如,一个普通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突出自己的英语优势去应聘外企的市场营销职位,成功的机会就会大大提高。
3.珍惜就业机会,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
大学生毕业生要有“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在金融风暴下,不能完全按自己的喜好来找工作,要考虑其他与专业相关联的岗位,要用自己的综合素质去应聘。同时,要降低自己的职场预期,避免高不成低不就;要认识到在金融风暴的大背景下,薪酬不完全是就业的目的,踏上社会第一步才是至为重要的;还应珍惜就业机会,提高岗位的忠诚度,这样才能实现稳定就业。
4.认真研读企业的招聘要求,增加应聘成功的机会
企业的招聘广告由于受篇幅所限,招聘的要求一般是有较强的表达能力、相关专业毕业、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综合素质强等等。上述要求较为笼统,毕业生难以真正把握。因此,毕业生应该找在相似行业同岗位的熟人了解,掌握胜任该岗位的具体要求,并在简历和面试中将这些要求表现出来,增加成功的机会。
5.自己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目前,国家为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了相应的优惠政策。北京市创业指导中心的问卷调查显示,72%的北京在校大学生有创业意愿。因此,有创业意愿和创业项目的毕业生应主动接受创业课程的指导,接受系统的创业训练和有效的创业引导,培养正确的创业意识和一定的创业能力,提高创业的成功率,真正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
(作者单位: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一、政府的就业政策应持续优化,
为毕业生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
自 2008年起,《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等劳动法律法规相继实施,为劳动就业权利保障提供了更好的法律环境。与此同时,劳动力成本在短期内迅速增加,特别是对中小企业和个体经济影响最大,最终的结果是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而全球金融风暴的吹袭,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作为一个以民生为本的政府,很有必要优化相应的政策、法规,力促大学毕业生就业。
1.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实施大学生自由就业制度为了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政府应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对大学毕业生的一切户口指标限制和人事指标限制,取消各种各样的行政限制,促使大学生无障碍就业和自由流动。2009年 1月 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七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中就有:“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对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各地城市(直辖市除外)要取消落户限制;企业吸纳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可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因此,各地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优化就业环境。
2.实施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本投资收益补偿制度,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我国从 2003年起开始实施就业激励措施,以后得到进一步完善,如“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重大项目,都有相应的激励措施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而实施多年的“三支一扶”更是对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现在,国务院根据目前的就业形势,提出大力开发基层管理和服务岗位,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工作的毕业生给予薪酬或生活补偿,并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对到中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地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毕业生,实施相应的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对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校毕业生实行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这些激励政策的进一步细化并实施,使毕业生离开城市到基层就业的后顾之忧,比如待遇问题、医疗问题、社会保障以及服务期满安置问题,都得到基本的解决。
3.采取灵活政策、特殊措施,鼓励企业多招收大学毕业生在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到基层就业的同时,要通过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市场前景较好的中小企业尽可能多招收一些毕业生。例如,中小企业招用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达到一定的人数,可享受一定数额的低息担保贷款扶持,并由失业保险基金支付不超过 12个月的社会保险补贴或岗位补贴。
4.强化毕业生就业服务,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
政府举办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等必须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为离校的毕业生提供免费的政策咨询、职业指导、求职推荐、人事劳动保障代理等服务;设立毕业生就业服务常设场所,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的信息化程度,有效解决毕业生供求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加强对招聘毕业生活动的管理,严格审查用人单位的资质,维护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正常秩序和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劳动保障部门还应将就业服务工作向高校延伸,将就业政策、岗位信息、职业指导、职业培训和招聘活动送进校园,对应届毕业生参加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给予培训补贴甚至免费培训,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
5.建立和完善援助制度,帮助困难毕业生就业
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其家庭一般没有良好的社会关系,即使他们具有强烈的就业欲望,但在求职过程中却因种种困难未能如愿。政府相关部门应将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当地失业人员扶持政策体系,对就业困难和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给予重点帮扶,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和公益性的岗位帮助,对符合条件的给予最低生活保障或临时救助,帮助困难毕业生渡过难关,顺利实现就业。
为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政府可考虑出台相关政策,对就业困难的应届毕业生,安排半年以就业为目的实习工作。在实习工作期间,政府和企业分别给予实习补助和补贴,帮助大学生应对暂时的困难。
二、高校应以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为根本,多渠道、多层次力促毕业生就业
金融风暴席卷职场,使本来已经积重难返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更加严峻,具体表现为:到学校招聘的企业数量大为减少,招聘门槛大幅提高,就业竞争加剧。在此困境面前,很多大学生对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忧心忡忡。在金融海啸下,如何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将是各大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1.创新教学,创新课程,关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高校的课程改革、课程创新应围绕“职业路径”进行重组,整合职业教育与工作岗位的联系机制。高校应强化对外部市场的反应速度和能力,增强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竞争能力;高等职业院校要实现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多层次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消除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实现充分就业和满意就业。
2.加强与“老客户”及校友的沟通联系,为毕业生谋求更多的就业岗位
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应该采用多种措施来应对金融风暴带来的就业困局。一是主动出击,组织有经验的就业指导人员到经常联系的企业进行回访,交流用工信息;有行业优势的高职院校,更应主动拜访各地的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了解相应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情况,有的放矢地推荐毕业生就业。二是就业推荐全员化,动员学校的全体教职员工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为毕业生进行就业推荐;同时,恳请有成就的校友利用自身的资源,为母校的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三是招聘网络化,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园网的优势,举办网络招聘会,开设视频招聘,降低毕业生的求职成本,提高应聘的成功率。
3.加强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及时调整就业观念和就业定位
由于金融风暴的影响,加重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作为学校,很有必要对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毕业生的求职意向,并召开座谈会或讲座,加强对毕业生的形势教育,引导学生理性、辩证地认识就业形势,及时向学生通报国家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和奖励政策,帮助毕业生调整就业观念和就业定位,积极鼓励、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去就业。同时,要切实摸清每一个毕业生的具体情况,结合职业要求和专业特点,为毕业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服务。还有,学校应当开设毕业生心理咨询室,安排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为就业困难的毕业生提供咨询服务,及时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让他们轻松应对就业压力。
三、毕业生应审时度势,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尽快实现就业
1.扩充人脉关系,增加就业信息渠道
毕业生以前找工作主要靠招聘会、招聘网站和招聘广告,现在还要充分利用同学、师兄师姐、亲朋戚友、BBS等各种渠道尽可能获取更多的就业信息。这些人脉关系的培养需要平时积累。而且,还需要谨记,社会关系只是能提供一个机会,至于能不能获得职位,还得靠自己的实力和努力。
2.找准定位,突出优势
2009年 1月 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颁布取消大学毕业生的落户限制的政策(直辖市除外)。作为毕业生要学会计算“生活成本”,尽量避免在大城市、高竞争区域就业,而应该选择“生活成本”较低、竞争较小的区域或行业就业,这不仅可以提高就业成功率,还有可能享受国家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另外,毕业生在应聘时要善于突出自己的优势,采用“田忌赛马”的策略来应聘,也会大大提高成功率。例如,一个普通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突出自己的英语优势去应聘外企的市场营销职位,成功的机会就会大大提高。
3.珍惜就业机会,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
大学生毕业生要有“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在金融风暴下,不能完全按自己的喜好来找工作,要考虑其他与专业相关联的岗位,要用自己的综合素质去应聘。同时,要降低自己的职场预期,避免高不成低不就;要认识到在金融风暴的大背景下,薪酬不完全是就业的目的,踏上社会第一步才是至为重要的;还应珍惜就业机会,提高岗位的忠诚度,这样才能实现稳定就业。
4.认真研读企业的招聘要求,增加应聘成功的机会
企业的招聘广告由于受篇幅所限,招聘的要求一般是有较强的表达能力、相关专业毕业、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综合素质强等等。上述要求较为笼统,毕业生难以真正把握。因此,毕业生应该找在相似行业同岗位的熟人了解,掌握胜任该岗位的具体要求,并在简历和面试中将这些要求表现出来,增加成功的机会。
5.自己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目前,国家为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了相应的优惠政策。北京市创业指导中心的问卷调查显示,72%的北京在校大学生有创业意愿。因此,有创业意愿和创业项目的毕业生应主动接受创业课程的指导,接受系统的创业训练和有效的创业引导,培养正确的创业意识和一定的创业能力,提高创业的成功率,真正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
(作者单位: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