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寓居上海的日子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tx3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链接>>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件震古铄今的大事,它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的新纪元,揭开了近代中国向现代化迈进的序幕。孙中山先生晚年,在中国共产党和国际无产阶级的推动和帮助下,提出革命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改组中国国民党,开始了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促使中国革命走向新的高潮。
  
  在上海繁华的淮海路以南,思南路东侧的香山路上(原莫利哀路),坐落着一幢欧洲乡村式样的小洋房,这就是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1918年至1924年间在上海的寓所。
  香山路7号是孙中山生前最后居住的寓所,时间虽仅5年多一点,但却成为他从旧三民主义向新三民主义转变的最为光辉的历史时期。在这里,他总结了失败的历史经验教训,完成了一生中最伟大的转折。
  
  一、百思不解的孙中山
  
  1918年6月,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从广州回到上海。
  尽管整个中国还处在战乱不断、盗匪出没、民不聊生的封建军阀统治下,但是,上海仍旧是一派灯红酒绿、莺歌燕舞、热闹非凡的景象。大街上,一辆辆马车穿梭而过,高鼻深目、金发碧眼的洋人坐在车上,脸上挂着特权者的笑容,神采飞扬;商店里人声嘈杂,生意兴隆;戏院中乐曲悠扬,演员的唱腔和观众的喝彩声搅和在一起,吵吵闹闹;一些面容憔悴、蓬头垢面的乞丐不时从街巷中走出来,步履蹒跚,伸手向过往的行人乞讨。这座东方大都市、西方冒险家的乐园,四季都是这样喧闹与嘈杂。
  孙中山携夫人宋庆龄在环龙路63号(今南昌路59号)租了一处房子,悄悄住了下来。他终日眉头紧锁,沉默寡言。宋庆龄知道他的痛苦,劝他到外面走一走,会一会朋友,排遣一下心中的郁闷。孙中山摇摇头:“还是让我一个人静静地呆着吧!”
  离开广州以后,他一直在思考着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革命这么多年,革命的目的却没有达到?为什么民国已经建立八年,现在还是徒有虚名,看不到自由和民主的景象?为什么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专制,建立共和后国家反而又陷入军阀专制的深渊,而且军阀专制比以前的危害更烈?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这些问题,让他百思不得其解,思想处于前后矛盾的境地。
  环顾四周,以前的战友,死的死,亡的亡,变节的变节;而那些大大小小的军阀和形形色色的官僚政客,肆无忌惮地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逍遥自在。一向自信、刚强的孙中山,这时对自己也产生了怀疑,觉得自己到了山穷水尽、无路可走的地步,孤独、苦闷、彷徨,无法排遣的痛苦终日折磨着他。
  这时,孙中山不仅在政治上孑然无助,而且在经济上也一贫如洗。革命几十年,他没有为自己积蓄一点钱财家产,到头来还要赁屋而居,靠亲友和同志接济为生。
  这时,有四位旅居加拿大、在上海做化妆品生意的华侨,听说国父寓居上海,特意登门到环龙路63号拜访,看到屋内简陋的陈设和琳琅满目的书籍不协调地摆放在一起,房子的外墙好些地方打皱生疮,门窗油漆剥落,感慨万分,连连叹息:“哪有做过惊天动地大事业的人连住的房子也没有呢?我们一定要替他想想办法。”
  出于对革命领袖的敬仰之情和对他的人身安全考虑,经商量,他们决定从准备开化妆品厂的股资中拿一部分,购置在法租界内莫利哀路29号(今香山路7号,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的房子,并装饰一新。
  两个多月后,他们再次拜会孙中山先生,孙中山得知他们的来意之后,连连摇手:“你们为革命出了很多力,我已经十分感谢了,但我个人是不能接受你们馈赠的。”
  四位华侨连连解释,流着眼泪诉说自己的心意,孙中山在大家的劝说下,最终接受下来,并于1918年7月4日迁入新宅。
  这是一幢座北朝南的深灰色两层花园洋房,外墙饰以灰色卵石,屋顶铺着洋红色的鸡心瓦。底层南面是餐厅和客厅,外面是长廊。二层南面是书房和卧室,外有一个长内阳台,朝北靠香山路一面的小房间是警卫和仆人的住处。南面有小花园,最早时是网球场,靠围墙种植着许多香樟树。整幢房子典雅、朴素、庄重而整洁。孙中山终于有了一个安定的住处。
  作为一个革命者,孙中山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面对灾难深重的国家,他苦恼的是自己没有救国的实力,而一般国人的觉悟太低,对社会变革抱着冷眼旁观的态度;即使是一些革命者,他们对革命的道理掌握得也不够。他想,自己从事革命几十年,经验和教训不算太少。如果把这些道理总结整理一下,对同志、对革命、对社会应该是一件有益的事情。
  抱着启发国民、唤醒社会的目的,孙中山先生忍受着寂寞和痛苦,潜下心来,闭门著书。
  
  二、奔走国事三十年,算算得失各几分
  
  在外人看来,孙中山脱离了社会,钻进书堆中,开始修身养性,似乎不像以前那样激进、勇往直前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孙中山一生没有什么特殊的嗜好,平日不吸烟、不喝酒,对饮食要求也很简单,读书是他最大的爱好。
  二次革命失败后,他再一次流亡日本,日本政府派密探暗中严密地监视他。他登岸时,密探向日本政府报告说,孙中山随身带有五六个大皮箱,随行人员提着非常吃力,为此,日本政府还在他的住处加派警力。过了没多久,密探又报告说,原来箱子里装的根本不是什么贵重物品,全是书籍!
  现在,暂时抛开了外界的打扰,有了相对固定的读书时间,宋庆龄和身边的同志都热情地鼓励他,希望他把 “奔走国事三十余年”的经验,从理论上做一个总结,给中国革命指出一条光明之路。
  孙中山几乎放弃了一切休息和娱乐,一天到晚泡在书房中,书房中到处摆着要查阅的各种书籍,几乎没有下脚的地方。
  有一次,他从书店中买回很多线装书,特意嘱咐秘书整理出几个书架,把刚买来的书放上,以备阅读。过了一个月,书房中的书实在太多,没有地方放了,孙中山就让秘书把一些自己暂时不用的书清理出来,放到别的地方去。清理的时候,秘书发现上次从书店买回来的那些线装书已经被先生圈圈点点,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笔记和各色符号。原来,孙中山早已把这些书翻看了一遍。
  早在1917年,孙中山曾经写了一本关于民主政治的书,叫《民权初步》。他写作此书的目的,是教导中国人学会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运用民主的手段改造社会,给长期受封建专制压迫的中国人一些启蒙教育。从1918年到1919年,他又先后写成了《知难行易的学说》,又名《孙文学说》(即《建国方略》之一的“心理建设”)和《实业计划》(即《建国方略》之二的“物质建设”),前一部书着重从理论上分析以往革命失败的原因,后一部书主要是阐述自己建设新中国的宏伟计划。
  
  三、“要想真正认识一个事物是很难的”
  
  《孙文学说》是一部哲学著作,全书分析总结了以往革命失败的原因。孙中山抱着探本溯源的态度,指出:“革命党人一开始就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要把国民从水火之中拯救出来,结果适得其反,革命至今,老百姓不但没有从水火之中解脱出来,反而越陷越深,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思想认识错误。革命党人在思想认识上最大的误区,就是颠倒了认识和行动的关系,错误地认为‘认识一个问题不难,难的是用实际行动去解决它’。”对此,孙中山提出了相反的观点:“要想真正认识一个事物是很难的,一旦认识了、了解了,再去解决就容易得多。”
  谈到这里,孙中山还举了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有一个美国人,家中的自来水管坏了,他请一位工人来修理。那个工人稍微摆弄一下,水管就修好了。他问工人:“你要多少工钱?”工人说:“我要50元零5分。”这位美国人听了很奇怪,也很生气,说:“你稍一动手,就修好了。像这样容易做的事,能收那么多钱吗?既然收钱,干吗不收一个整数,偏偏有整有零呢?”工人说:“你看我修过后,才知道很容易,为什么你从前不自己去修呢?你自己不修,显然是不懂这其中的道理。而我知道这其中的道理,所以一动手就修好了。你要知道,能了解如何修理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我才要你50元,这是知识的价值;而动手修理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那5分钱就是我动手的工钱。”房主听了后,一面点头,一面对工人说:“你说的话太对了。我就因为不了解其中的道理,所以不会修理。看来,要认识一件事物比实际行动难啊!”
  《实业计划》是一部经济学著作。书中着重阐述了开发中国实业的计划,内容涉及交通、港口、水力、工业、农业、造林、移民等问题。他认为,中国实业开发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建立个人企业,一是国家经营。凡是可以委托个人,或者个人经营比国家经营有利的,都应该交给个人,凡是不能委托个人的,就应由国家来经营。至于开发的原则,他认为有四点应注意:那就是吸引外资、考虑国计民生、代价最小、选择合适地点。他提出要在10到20年内,修建10万英里铁路网、100万英里的公路网,在北方、东方、南方兴建3个大海港……描绘了一个宏伟的现代化建设蓝图。
  后来,孙中山把《孙文学说》、《实业计划》和《民权初步》合在一起,定名为《建国方略》,这是他在理论探索上的结晶,是他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经过将近一年的辛勤耕耘,到了1919年5月,《孙文学说》单行本首先在上海出版发行。出版前,孙中山认认真真地把书稿校对了三遍。
  上海的朋友和同志们听说他的新著问世,纷纷前来向他道贺。孙中山感慨地说道:“古人说:做文章要有‘板凳需坐十年冷’的功夫,与古人相比,我还远远不到家呀!不过,就是这一本小册子,也让我体会到写作是件不容易的事,其中校对文稿更是麻烦。因为我们每做一事,都要对别人负责,切不可因为自己的疏懒贻害他人和社会。做人如此,著书写文章也是如此。”
  
  四、青年学生和广大工人的爱国呼声惊醒了孙中山,他抛弃和批判了曾经有过的教育救国、实业救国、地方自治等不切实际的想法,明确提出,今后“改造中国的第一步只有革命”
  
  就在孙中山埋头著书的时候,风云激荡的“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了。
  这场运动的导火索,是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美、英、法、俄、日等在巴黎召开分赃会议,瓜分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的成果。这些国家私下达成秘密协议,把原来德国在中国山东窃取的权益转让给日本,而北京政府竟然让参加巴黎会议的代表在条约上签字!
  这一消息传入中国后,5月4日下午1时,北京多所高校学生代表约3000人在天安门前集会,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拒绝和约签字”、“誓死争回青岛”等口号,要求惩办亲日派卖国贼、交通总长曹汝霖,驻日公使章宗祥,币制局总裁陆宗舆。会后,他们不顾北洋军阀政府的威吓,游行示威,痛打了章宗祥,火烧了曹汝霖的住宅。
  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大批军警镇压,当场捕走学生32人。第二天,北京学生实行总罢课,他们发通电、散传单、举行讲演。很快,这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学生运动席卷全国,上海、天津、武汉、广州等城市的工人也相继加入了这场斗争,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中国革命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有着反帝爱国传统的复旦师生们在轰轰烈烈的风暴中,站在上海斗争的最前列。5月6日清晨,北京的消息传到复旦,全校沸腾,校学生自治会立即通电全国,声援营救被镇压的北京学生。复旦还发起成立了全市学生联合会,带领80多所学校师生示威游行,声援“五四”爱国运动;复旦一时成为“五四”运动在上海的指挥部与大本营。从6月5日起,上海工人自动举行声援学生的罢工,数日内达到高潮。参加罢工的工人多达十余万人。同时,商人罢市,学生罢课,沪上出现“三罢”高潮……
  孙中山高度赞扬“五四”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他在《给海外国民党同志书》中写道:“五四运动以后,社会就受到绝大的影响。反动政府虽然顽固恶劣,也不敢正面硬碰。”
  5月26日,他派代表在西藏路老金龙餐馆,约见了市学联会长、复旦学生何葆仁,转达了他的意见:“你们这种爱国行动很好,要唤起民众,与各界联合起来。”
  得知学生们进入租界游行受阻,孙中山还以自己的名望,请了一批英、法等国的律师,作为学生行动的后盾。当时,上海还未收回领事裁判权,工部局禁止学生进入租界游行,巡捕房抓了人,中国的律师无权上法庭辩护。有了孙中山的支持,学生们终于冲破禁区,进入租界与帝国主义势力进行了义正辞严的斗争。6月2日,孙中山在寓所接见了何葆仁和朱仲华(复旦学生、市学联总干事长),热情赞扬了上海学生反帝爱国、团结斗争的精神。
  这年10月,孙中山在几次演讲中,抛弃和批判了曾经有过的教育救国、实业救国、地方自治等不切实际的想法,明确提出,今后“改造中国的第一步只有革命”,用革命来建造一个“比现在的共和国还好得多”的灿烂庄严的共和国。
  他应复旦校长李登辉之邀,为师生作了题为《救国之急务》的演讲,高度评价了“五四”运动“于至短之时间,收绝大之巨效,足见结合者强也”。
  演讲结束之后,朱仲华代表市学联去孙中山寓所答谢先生给予的指导和帮助,孙中山兴冲冲拿出笔墨,在长约四尺、宽约九寸的宣纸上,写下了“天下为公”四个大字,并语重心长地对朱承洵(字仲华)说:“天下为公,要的是天下鼎鼎大公。实现了天下为公,就可以达到世界大同了——这就送给你作个纪念吧。”他正是用这种方式,把自己一生的政治主张和未竟事业传递给年轻一代。
  青年学生和广大工人的爱国呼声惊醒了孙中山,他隐隐约约地感到,古老的中国正在孕育着一股前所未有的力量,一场新的斗争要开始了。
  每一个时代都需要诗意和激情,每一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英雄,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主题。孙中山,这位不屈不挠的斗士,走出书斋,再一次披甲上阵,走进了风起云涌的历史征程。■
  (未经作者同意,任何报刊不得转载或摘编)
其他文献
一、这样好的一位知识青年    贺予生,1948年出生,山西省绛县人,后随父母定居北京海淀区,是北京101中学的高材生。  1968年12月,贺予生响应毛泽东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带着父亲贺恩和送给他的一至四卷《毛泽东选集》、一个毛泽东去安源的石膏像和母亲亲手绣了“革命到底”四字的枕套,到山西省绛县插队落户,先在勃村公社的西荆大队,1975年因知青并点,又转到勃村公社
期刊
1945年8月8日,苏联政府对侵华日军宣战,9日,苏联红军越过中蒙边界,向驻扎在西科前旗(今科尔沁右翼前旗)的日本关东军发动闪电进攻。  8月11日,日本侵略者、伪兴安总省(驻王爷庙街,今乌兰浩特市)警务厅长福地家久焚烧了军政机关秘密档案、机关文件库,烧毁了兴安总省、王爷庙特务机关、蒙民厚生会等多处建筑,准备撤退。  撤退前,福地家久命令伪兴安医学院院长小康,从医学院的细菌库内拿出试验用的人间鼠疫
期刊
刘文典先生是我国近现代史上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目前坊间风行的关于他的传闻轶事,大多突出他的“狂”与“傲”以及特立独行的各种怪僻。那么,历史上的刘文典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刘文典是名士,有许多雅好。他喜饮好茶、吸好烟,茶是上等普洱绿茶,烟是云烟中的极品“大重九”,每包值旧币3000多元(当时一般人抽的是每包1500元的“大公烟”)。  除吸烟品茗外,刘文典还喜欢听戏,尤其是滇戏。在昆明时,
期刊
一、新军子弹到了手    阎锡山和赵戴文估量了一下两个标的力量。阎锡山认为:“我的二标的三个管带(营长)张瑜、乔煦都是我们的坚强同志,只有瑞镛是个旗人,其余下级军官,都很可靠,行动的时候,只要把瑞镛一个人囚禁起来,即无其他顾虑。骑炮营是些老军人,不赞成,也不会反对,且炮兵中有不少下级军官和头目(班长),是我们的同志,可能控制该营。工辎队虽不同情,亦不会有急剧的抵抗,且人数又少,关系不大。需要特别注
期刊
梁漱溟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国学大师,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他一生追求两个问题:一是中国问题,即中国向何处去;另一个是人生问题,即人活着为什么。  梁漱溟的处世原则是,在人格上不轻于怀疑人家,在见识上不过于相信自己。  他待人直来直去,总是诚恳地微笑着,使见者大为感动。学生李兢西说:“分明你想去欺骗他一件事情,到了他面前时,你便不由得会把实话说出来。”梁漱溟对此也很满意,并说:“我相信人,
期刊
邓小平在他一生的政治生涯中,曾经三次被“打倒”,累计长达九年时间,但他打倒、起来,再打倒、再起来,被美国著名传记作者索尔兹伯里称为“永远打不倒的小个子”。  第一次被“打倒”是在20世纪30年代。1933年初,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迁入苏区,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开始在中央苏区占据指导地位,反对毛泽东在中央苏区实行的正确方针,对其他抵制“左”倾错误的同志也进行残酷打击。“邓(小平)、毛(泽
期刊
我生在洪洞,长在洪洞,在解放太原战役中参军,成为革命队伍中的一员。    一、牛粪袋子下面的银元    1959年3月,西藏反动上层叛乱,全区开展了平息叛乱的武装斗争和民主改革运动。  在这一新的形势面前,中国社会科学院急需派懂藏语的专业人员,到西藏搞社会调查,8月,按照学校预定的教学安排,我们中央民族学院民族语言文学系四年级藏语班要到西藏实习,因而参加社科院调查组这一特殊使命便落在我们班的同学和
期刊
古罗马经历帝国初期的鼎盛后,之所以迅速走向衰亡,与罗马奴隶主的奢侈浪费是密不可分的。   罗马奴隶主非常讲究吃,极力追求吃的品位和格调。为了满足口腹之欲,他们不惜耗费人力物力,搜遍了陆地和海上。  吃与喝密不可分,罗马奴隶主纵酒豪宴,日益成风,每晚沉溺于喧闹而又淫秽的酒宴之中。在欢乐音乐的陶醉下,宴会很快便变成毫无节制的狂饮。科路美拉说:“我们经常享用过量的饮宴,我们甚至用蒸气浴来使自己大量出汗,
期刊
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后,痛定思痛,认为,国民党今后要与共产党斗争,光靠自己的力量不行,必须联合周边国家,共同建立一个反共联盟。   于是乎,1949年7月中旬,蒋介石给韩国总统李承晚去电,希望访问韩国,商谈建立太平洋反共联盟等问题。7月19日,李承晚给蒋介石回电,正式邀请蒋介石访韩。   1949年8月6日晚上,李承晚在海军司令部举行欢迎蒋介石的宴会。宴会举行前,李承晚的一个贴身秘书私下找到曾
期刊
古币里有一种特殊的钱币,它们和正用品货币具有相似的材质和形制,却不具备流通消费的功能,只供开炉、镇库、玩赏、祈福、馈赠、装饰之用,个别还具有富丽的图案和文字,称之为“花钱”,又称民俗钱。   花钱虽为“钱”却不能花。  翻开一部源远流长、汪洋恣肆的中国古钱币史,姑且不提色彩斑斓、各擅风流的盛世王朝,但凡在历史上铿锵潇洒过的枭雄草寇,只要开炉铸币的,绝少不了花钱的问世。   花钱虽不能消费,却以其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