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卡纸虽短情亦长

来源 :高中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lip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人的印象中,贺卡似乎是西方文化的舶来品。正如“卡”字就缘自英文中的card,是汉语中较为典型的音译词。事实上,中国自古就有互递贺卡的习俗。那么,古人所使用的贺卡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拜年贴”的由来
   贺卡并非只有现代才有,也并非从西方引进,而是土生土长的传统之物。据史料记载,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出现了贺卡,只是彼时的贺卡与此时的贺卡稍微有些区别。发明纸张之前,文字一般都记录在竹简之上,因此,贺卡也是用竹块或木条制成的,上面写有自己的姓名、府第和贺词等。
   到了汉代,人们在新年探访或登门造访之时,都会递上一张名片。名片,又名“名谒”,就是贺卡最初的雏形。不过在汉代,名谒还主要是官员和士大夫之间应酬交际的物品。名片上记录有姓名、籍贯、身份、官职等信息,以示通报晓谕之用,其功能类似于今天的名片。迥异之处在于,古代的名片多半在达官显贵或文人雅士间流行,且由家丁或仆人递送,以示身份的尊贵。从材质上看,当时的名片多以竹木削成,故而又称为“名刺”或“通刺”。清代学者赵翼在《陔除丛考》中记载,“古人通名,本用削木书字,汉初谓之‘谒’,汉末谓之‘刺’,汉以后虽用纸,而仍沿用‘刺’。”
   自东汉以后,随着造纸业的快速发展,贺卡的材质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竹简换成了彩纸,人们将彩纸裁成卡片,为了凸显别致和雅趣,文人开始在纸片上绘制一些象征吉祥的花卉、人物等图案,然后镌刻自己的姓名送给亲戚、朋友及上司、幕僚等。一张贺卡,往往就是一帖精美的书法作品。而贺卡的名称也由原来的“刺”延伸为“贴”,其作用和意义与我们现代的贺卡大致相同。
   唐宋时期,贺卡的名称及功能有所改变,被称为“门状”或“飞帖”。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在新年宴饮群臣之际,用烫金法制作贺卡,上镌御书“普天同庆”作为赏赐,恭贺佳节。宋代时,互赠贺卡在民间风靡一时,并演变出合页、连页等新款式样。宋代文人交友甚广,且喜远游,若四处登门问候,既耗时又耗力,对于远方故旧,如无法亲赴前往,便委派一名仆人,手执贺卡代为庆贺,称之为“片子”。所谓“片子”,就是用印有梅花图样的笺纸裁成卡片状,卡片约两寸宽、三寸长,上面镌刻有受贺者姓名、身份、住址,以及恭贺祝福之辞。
   清代,人们习惯用红色纸板制作贺卡,寓意喜庆吉祥,故称之为“红单”或“拜年帖”。学者褚人获在《坚瓠集》中记载:“元旦拜年,明末清初用古简,有称呼。康熙中则易红单,书某人拜贺。素无往还、道路不揖者,而单亦及之。”红单是专为年节而用红纸所制,以表达吉庆意味,平日里是不能随意使用的。可以说,红单是颇具现代意义的贺年卡。除了色彩之外,拜年贴的样式也日益繁多,有单片、合页、连页、对开、衮叠等不同款式。
   拜年贴正面上端镌刻有收信人的姓名、地址等信息,中间书以“恭贺新禧”“万事如意”“恭喜发财”之类的祝词落款,背面绘有山水花鸟、名胜古迹等精美图案。有些阔绰的人家,还将拜年帖放进小木匣中,称之为“拜匣”,以示隆重。
  “拜年帖”的泛滥与变质
   在明代,投谒拜年成为普遍的交往形式,礼仪的成分多于情感的内容。
   贺年卡写好后,交给家仆,让他们按顺序分别投送。家仆带着贺年卡,来到要“投刺”的人家,先站在门口大声地喊几声,如若有人开门,便将贺年卡递上,并转达主人的问候和祝福;如若没人开门,便将贺年卡放入门上的纸袋里,然后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家。这种拜年的方式,被人们称之为“望门投刺”。明代陆容在《菽园杂记》中说:“拜年,如东西长安街,朝官居住最多,望门投刺,或不至其门,令人投刺。”这时的贺年卡似乎已经变了味,就像现在的群发拜年短信,完全流于一种形式,没有多少感情可言。
   南宋之后,送贺年卡几乎到了一种泛滥的地步,明代文人文征明在一首题为《贺年》的诗中这样写道:“不求见面惟通谒,名刺朝来满敞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对此,一些官员或名士烦不胜烦,为了防止别人打扰,干脆在门外挂个箱子,或用红纸在门上粘一个袋子,称为“接福”和“门簿”,其上写有主人的姓名,专门用于接收各方投刺。可见,自古以来,人们都不怎么喜欢那种虚无的问候。
   “拜年帖”除了高度形式化,還有越变越奢华的趋势。宋代至明代,“拜年帖”的制作越来越复杂,投递的讲究也越来越多。有的在红绫制成的帖子上,撒上赤金为字,有的用整幅织锦做帖子,上面的吉祥用语是预先织成的。还有逐渐盛行“过度包装”:给帖子加上底壳,用不同颜色的包装区别不同的帖子。下级送给上级,用青色底壳,门生初见老师,用红绫制底壳等。
   到了清代,“拜年帖”已经彻底变味。从文人雅士的酬酢、民间亲友的礼节,变成了官场交易的工具,乃至于带有皇家色彩的“规定礼数”。帖子上不但署名,还要用印,而且要用拜匣专门盛放“拜年帖”。拜匣的出现除了礼仪的复杂讲究之外,更多的是官场腐败使然。拜匣的制作通常用料名贵,工艺精良,雕刻花纹、配饰金银等,内中除了一张帖子,通常还有古玩玉器、珠宝金银,乃至直接的银票。从流传至今的拜匣就可以看出,仅是拜匣所用的红木材料就已经价值连城了。
  西方的贺卡
   西方也是很早就使用贺年卡了。据说,古埃及人在互赠新年礼物时,有吟诵贺词表达美好祝愿的习俗。他们将贺词誊在木板上,作为礼物赠送亲朋好友。中世纪时,欧洲不少国家已出现许多形形色色的贺卡,名为问候卡,尤以东欧地区的木刻贺卡最为著名。所谓“木刻贺卡”,就是将贺词镌刻在光亮圆润的木头上,或将它涂成五颜六色。
   西方的贺年卡最初是以圣诞卡的形式出现,只在基督徒中流传,主要是为了庆祝耶稣降生,颇具宗教寓意。西方最早的圣诞卡应追溯至15世纪的德国。当时,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活字机械印刷机,是西方公认的活字印刷术发明者,德国人利用活字印刷术制作祝福卡片。但现代意义的圣诞卡,应源自于19世纪的英国。
   有关英国圣诞卡的起源,最流行的说法是:1843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皇在伦敦的温莎堡庆祝圣诞节,当时社会上层的名流纷纷受邀参加宴会。为了增添节日气氛,维多利亚女皇委托英国著名艺术家约翰·考尔科尔·霍斯利设计一种专门给孩子们的圣诞卡片,以此作为礼物馈赠大家。卡片上画着一家人新年大团圆的情景,下方还印着“祝您新年快乐”的字样。很快,由女皇赠送的圣诞卡风靡英国,成为各国追捧之物,人们纷纷用写上祝贺词的卡片来互贺新年。
其他文献
十几岁的时候,我觉得能够自己掌控人生是件很酷的事情,我总是很羡慕那些自己做出各种人生重大决定的人,这种念头在我心底埋藏了好多年,终于在我高二那年破土而出了。它来势汹汹,以至于我后来回想起来,都不知道当年那个固执地从从文科生转为美术生的小姑娘内心强大的力量究竟来自于何处。如今,我依然感谢那一年手握一支画笔奋力追梦的自己。  一瞬间决定加入艺考大军   我高中就读于一所升学率逐年下降的中学,在这所中
期刊
我叫张杰,曾经是别人眼中的“网瘾少年”,如今却收到香港中文大学以及加州大学、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马里兰大学、凯利商学院4所美国百强名校的录取通知书——如果你有兴趣,就来听听我“学渣强势逆袭”的故事。  “三好生”变“网瘾少年”   因为父母常年在外经商,我从小一直跟随爷爷奶奶生活。上小学后,父母为了让我更好地利用起放学后的时间,便跟我的班主任樊老师商量,每天放学后帮忙监督我做功课。我很喜欢樊老师
期刊
“噢,我亲爱的孩子啊,你出生在夏季,”老奶媽静静地说,“你哪里懂得真正的恐惧?当冬天来临,积雪百尺,寒风狂啸,那才是真正的恐惧。当长夜漫漫,终年不见天日,小孩在黑夜里诞生,在黑夜里长大,在黑夜里死亡,而冰原狼骨瘦嶙峋,白鬼穿梭林间,那才是恐惧降临之时。几千年前,一个出奇寒冷的漫长冬季降临人间,只是今天的人类不复记忆。在一片黑暗中,异鬼降临人间。”她一边说,手中的针线一边作响,“他们是冰冷与死亡的怪
期刊
每到年头年尾,各种节日扎堆,大家纷纷攒局过节,各种风格的party应接不暇,那么在古代,没有KTV等各类娱乐场所,也没有自拍和视频,开party时是怎样一种情况?其实中国古人颇有闲情逸致,朋友间聚会的方式往往别出心裁,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挺会玩”,我们从那些流传至今的名画中就可以一窥究竟了。  《韩熙载夜宴图》 南唐巨宦的豪华派对   这幅出自南唐画家顾闳中之手的名画为我们展现了一场流传千古的奢靡
期刊
夕阳的余晖洒在这片金色的大地上,暖暖的。沙漠安静地享受着日落前来自太阳的最后一丝暖意,懒懒的。   这里没有葳蕤的鲜花,没有含露的嫩草,只有横斜的枯枝;这里没有飞舞的蝴蝶,没有高歌的黄鹂,只有盘旋的苍鹰。这里是荒凉的,但这才是沙漠应有的模样。   夜幕悄然降临,沙漠的黑夜如泼墨一般。风呼啸着,沙子被卷到空中又狠狠地拍下,压得人透不过气。即使隔着面罩,我的脸仍然被打得生疼。   我手里紧攥着荧
期刊
我国法定的节假日,算上周末双休,一年的公休假日为115天,再加上年休、探亲等假期,一年中可以休息的时间占到了全年的三分之一。不过,在现实中总会遇到单休、加班、值班等各种零零碎碎的问题。那么,如果时间回溯几百上千年,我们的老祖宗们都是怎样放假的呢?  五日一休还是十日一休   根据史料研究,我国的假日制度始自距今2000多年的西汉。《汉律》记载,早在西汉时就有明文规定:“吏员五日一休沐。”意思是公
期刊
失而复得的实习机会   在我毕业的前一年,大众中国总部来同济汽车学院招募实习生,获得 Offer 的人可以在毕业前最后的夏天去北京三里屯度过三个月。   当年的德国大众,是中国市场的神车,外资企业在国内有着美妙的光环效应,那里是每个汽车学院的学生都想去的地方。大部分同学都递交了简历,等待着竞争激烈的选拔。我也很期待这个选拔,但我连简历关都没有通过。在正式的选拔开始前我就被淘汰了。   作为一
期刊
在我六岁之前,我与爷爷一起生活在那个乡村小院。院子的周围,一望无垠的蓝天与庄稼连成一片。   小院并不大,分为前院和后院。前院的中间是一块菜地,地里种有苹果树、桃树、喇叭花、地雷花、黄瓜、西红柿……春天,院子里一片粉、一片紫,还有一片嫩绿,让整个院子春意盎然。夏天,院子只剩下一大片一大片的绿色,偶尔有一丁点的彩色稍作装饰。夏天白天长,爷爷干完农活回来,与我一同坐在院子里吃西瓜、趁凉,好不惬意。秋
期刊
在中国文化的巍峨群山里,有一种韵味如莺啼山谷、花开之音、流水之韵、风行之声,中国人将之化成了清辞丽曲、笙歌戏舞,演出了自己的峥嵘岁月。这些美丽的舞蹈,成了杜甫眼中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成了白居易笔下的《霓裳羽衣舞歌》,成了刘禹锡心里艳压群芳的柘枝舞……   那么就让我们跟随诗人唯美的文字,去感受中国古代动人的舞蹈、动听的音乐,体验诗歌与音乐、舞蹈交融汇流后的无限魅力。  ●一舞剑器动四方
期刊
漫步人生路,荆棘遍布,山重水复。红尘阡陌,有人扁舟散发,归隐林下;有人自甘堕落,沉迷繁华;有人萍踪浪迹,竹马天涯;亦有人知难而上,击楫中流……人生这盘棋,难免有下错的时候,唯有保持一颗如水般淡然、乐观的心,随岸赋形,才能在生命的乱流中笑出一方水天空阔。   三毛曾说:“春雨、夏雷、秋霜、冬雪,皆为必经。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三毛不仅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在撒哈拉大沙漠中,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