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值傍晚,北京延庆小浮沱村农家书屋的门口挤着五六个穿着校服、背着书包刚放学归来的小学生,似乎正渴巴巴地等着什么。有孩子问书屋管理员李红:“叔叔,啥时候能给我们放动画片呀?”
走进书屋一看,就像一个小型礼堂,屋内摆放了20几排新座椅,逾一半的位置上坐着老人、中年村妇等,大家聚精会神地盯着正面墙上一张宽大的幕布,银幕上正在播放影片《建国大业》,看场景,影片已临近结束。
座位后排的一排排书架在提醒初访者,这不是电影院,而是一个新型的数字化农家书屋。自从安装了卫星数字农家书屋设备,小浮坨村的书屋多了一个专用接收器和一台电视,平添了一分“数字化书香”。相比传统的农家书屋,卫星数字农家书屋的知识更新速度更快,内容更广泛,管理成本更低。
“动一动遥控器,村民就能观看种养殖技术和文化娱乐视频,享受最新的资讯,大家可以随时提出收看要求,只要通过卫星设备搜索,找到相关资源下载就可以随时收看了。”李红说。
数字文化“闹山村”
在小浮沱,传统农家书屋的普及给村民带来了诸多阅读便利。作为北京市第二家“五星级农家书屋”,小浮沱村的书屋拥有近1.5万册藏书、400多套光盘。即便如此,村民还是感觉知识的更新速度跟不上趟儿。
2011年,小浮沱村的书屋多了一口白色的“小锅”。听李红介绍,这只锅子能把大家想看的影片从天上给传下来,想看啥就有啥。当天晚上,书屋就聚满了人。果不其然,包括高清电影、教育知识、农业科技,只要让李红通过卫星设备搜索再下载就能收看了。
一天下午,承包蔬菜大棚的村民李满江匆匆地找到李红,说自家的大棚菜叶子发黄,不知道是什么毛病。李红翻遍书架也没有找到答案,便试着给卫星书屋的服务热线打了电话。没多久,李红就接到反馈,卫星书屋下载平台里已经上传了蔬菜大棚的系列科技片。他立即登录,找到了叶子发黄的原因,原来是大棚温度控制不到位。知道了大棚问题出在哪儿,李满江乐呵呵地回家了。
如今小浮沱村村民不仅能和城里人一样看到国内外好看的电影、演唱会和大众文艺节目,而且每天都有新花样。“去年年底我们准备文艺汇报演出时,想参考类似的节目编排,直接拨打客服电话,没过两天,节目就有了。”李红说。
李红把每周要播放的电影、教育、科技节目,编了一个节目单,在书屋门口立个小黑板预告。为解决村里多数老人认字不多、读书看报有困难的问题,李红在白天尽量多放一些文艺节目或有关养生、医疗保健方面的讲座,晚上则根据来书屋的人而定,每周五、周六下午放映孩子们喜欢看的动画节目或《空中英语》等教育节目,但有一个前提,得先保证菜农的科技种植观看需求。每个月第二、三个周末的晚上,书屋都会安排播放最新电影大片或歌星现场演唱会,让忙活了一天的村民回到家后好好地放松一下。
卫星数字农家书屋建成半年多以来,小浮坨村村民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改变,现在,书屋成了村里人气指数最高最旺的场所。大家平时没事儿就喜欢到这里溜达溜达,打听打听这几天有什么好讲座、要放啥新片子。突如其来的人气,让书屋附近小卖部的老板喜上眉梢:自打书屋升级后,小卖部的日营业额也坐上了直升机,飕飕直涨。
听说过些日子,村民们每天还能从书屋电视里看到全国一百多份报纸、当月最新的杂志和图书,村民可以更加方便地在第一时间了解国内外最新的信息。
农民享受卫星定制服务
“一台电视、一个卫星高清播放机、一副天线,就能让农民享受到高品质的文化生活。”据航天数字传媒公司总经理郑铸东介绍,卫星数字农家书屋是利用卫星数字发行系统,将高品质多媒体文件、电子图书、杂志、报纸、音像等内容以数字方式投递到“数字农家书屋”,农民再通过电视、投影、电脑等设备阅读和观看。
由于利用卫星传输技术,解决数据传播同步问题,数字卫星书屋凭借内容海量、不受地域限制、自动更新、因地制宜提供产品等优势,有效解决了传统农家书屋书报运输难、内容更新难、覆盖范围有限、无法直接入户等难题。通过卫星数字化农家书屋,无论是在青藏高原的农牧民,还是在南沙群岛的边防哨所,都能在第一时间看到更新及时的文化内容。
沿着滇缅线实地调研了当地农户的文化生活后,郑铸东发现,在很多少数民族聚集的边远山区,普通民众的文化生活亟待提升。处于桥头堡地带的云南省德宏州瑞丽市就是这样一个边境城市,这里风光秀丽,民风淳朴。然而由于远离文化中心,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相对贫瘠。为此,在新闻出版总署的领导和支持下,航天数字传媒公司选择了瑞丽市姐告管委、勐卯镇喊沙村、勐秀乡三个点为“卫星数字农家书屋”建设安装示范点。据勐秀乡卫星书屋管理员杨晓燕介绍,由于数据资源丰富,书屋还赢得了不少缅甸小朋友的青睐,边学中文边看影片。
“文化扶贫,到底扶什么?”在数字农家书屋媒体见面会上,航天科技集团扶贫办主任陈杰初主动抛出了这个问题,“用卫星为农民服务,听起来太高、太深、太远,但我们就是要让农民明白,卫星技术不是阳春白雪。”
据了解,截至2011年年底,卫星数字农家书屋已经在北京、陕西、湖北、宁夏、云南等省(区、市)签约建立试点约5500多个。2012年,航天数字传媒有限公司将完成3万个行政村的布点,让更多农民受益。
由于和互联网相比,卫星数字农家书屋在内容选择上有较好的掌控,为此,如何选择数据内容,成为项目推行之初的难题。仅以试播影片为例,公司做了大量的调研,在不同地区播放了国内经典影片、奥斯卡获奖影片、中国版本的西游记和国外版本的西游记等,最后选择以东亚地区的电影内容为主。
卫星数字农家书屋服务灵活,可以为各地农民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内容产品。在试点运行过程中,航天数字传媒公司同时不断收集用户的需求反馈,并及时补给。比如,应陕西的试点书屋要求,公司就及时输入了秦腔的视频资料。由于不同试点单位的地方戏差异较大,服务多,内容少,目前,卫星数字农家书屋的服务暂时只能做到按省级定制个性化服务。陈杰初表示:“虽然我们对农村的需求还没有实现100%了解,但我们争取首先满足农民通用的需求。”
在卫星数字农家书屋中,资源的安全受控,版权保护较严。尽管资源不能下载分享,但依然可以通过收藏,反复观看。据卫星通信集团北京地球站的科研人员介绍,卫星数字农家书屋通过与版权方(如杂志社、报社、出版社)进行合作分成的形式,由版权方提供PageMaker、InDesign、illustrator、Freehand10等电子排版的报刊杂志类或图文有声图书文件,交由航天数字传媒内容部进行加工,转换格式后才能通过卫星推送到用户终端上,再供农户观看。
航天数字传媒公司把该项目定位为“公益项目”,用“低利润甚至是零利润”来扶持该项目。据航天数字传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柴佳林测算,一户农家书屋的前期投入是2000元,随后一年的维护费用是1000元。但是这些费用无须村民负担,而是由当地政府出资购买卫星数字接收设备。按一个行政村100户居民计算,抛开先期的设备费用不算,一户每年只需支付10元钱,就能看到同步的报刊、视频。
尽管数字农家书屋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大力支持的项目,而该项目本身也带有公益色彩,但在和地方政府接洽的过程中,它又很容易被看成是一个公司的商业行为。一项承载了民族责任、惠及8亿农民的项目,仅靠一支10多人的团队一个行政村接一个行政村地去“占领”,似乎不太现实。
“我们希望全社会像支持‘希望工程’、‘母亲水窖’这些公益事业一样,来看待数字农家书屋的推广,每个人都尽自己的力量为农户文化生活的丰富尽一份力。从细微来说,是为了让他们有报刊可读、有电影可看;从长远来看,是为了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纽带更加坚实。” 郑铸东说。
走进书屋一看,就像一个小型礼堂,屋内摆放了20几排新座椅,逾一半的位置上坐着老人、中年村妇等,大家聚精会神地盯着正面墙上一张宽大的幕布,银幕上正在播放影片《建国大业》,看场景,影片已临近结束。
座位后排的一排排书架在提醒初访者,这不是电影院,而是一个新型的数字化农家书屋。自从安装了卫星数字农家书屋设备,小浮坨村的书屋多了一个专用接收器和一台电视,平添了一分“数字化书香”。相比传统的农家书屋,卫星数字农家书屋的知识更新速度更快,内容更广泛,管理成本更低。
“动一动遥控器,村民就能观看种养殖技术和文化娱乐视频,享受最新的资讯,大家可以随时提出收看要求,只要通过卫星设备搜索,找到相关资源下载就可以随时收看了。”李红说。
数字文化“闹山村”
在小浮沱,传统农家书屋的普及给村民带来了诸多阅读便利。作为北京市第二家“五星级农家书屋”,小浮沱村的书屋拥有近1.5万册藏书、400多套光盘。即便如此,村民还是感觉知识的更新速度跟不上趟儿。
2011年,小浮沱村的书屋多了一口白色的“小锅”。听李红介绍,这只锅子能把大家想看的影片从天上给传下来,想看啥就有啥。当天晚上,书屋就聚满了人。果不其然,包括高清电影、教育知识、农业科技,只要让李红通过卫星设备搜索再下载就能收看了。
一天下午,承包蔬菜大棚的村民李满江匆匆地找到李红,说自家的大棚菜叶子发黄,不知道是什么毛病。李红翻遍书架也没有找到答案,便试着给卫星书屋的服务热线打了电话。没多久,李红就接到反馈,卫星书屋下载平台里已经上传了蔬菜大棚的系列科技片。他立即登录,找到了叶子发黄的原因,原来是大棚温度控制不到位。知道了大棚问题出在哪儿,李满江乐呵呵地回家了。
如今小浮沱村村民不仅能和城里人一样看到国内外好看的电影、演唱会和大众文艺节目,而且每天都有新花样。“去年年底我们准备文艺汇报演出时,想参考类似的节目编排,直接拨打客服电话,没过两天,节目就有了。”李红说。
李红把每周要播放的电影、教育、科技节目,编了一个节目单,在书屋门口立个小黑板预告。为解决村里多数老人认字不多、读书看报有困难的问题,李红在白天尽量多放一些文艺节目或有关养生、医疗保健方面的讲座,晚上则根据来书屋的人而定,每周五、周六下午放映孩子们喜欢看的动画节目或《空中英语》等教育节目,但有一个前提,得先保证菜农的科技种植观看需求。每个月第二、三个周末的晚上,书屋都会安排播放最新电影大片或歌星现场演唱会,让忙活了一天的村民回到家后好好地放松一下。
卫星数字农家书屋建成半年多以来,小浮坨村村民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改变,现在,书屋成了村里人气指数最高最旺的场所。大家平时没事儿就喜欢到这里溜达溜达,打听打听这几天有什么好讲座、要放啥新片子。突如其来的人气,让书屋附近小卖部的老板喜上眉梢:自打书屋升级后,小卖部的日营业额也坐上了直升机,飕飕直涨。
听说过些日子,村民们每天还能从书屋电视里看到全国一百多份报纸、当月最新的杂志和图书,村民可以更加方便地在第一时间了解国内外最新的信息。
农民享受卫星定制服务
“一台电视、一个卫星高清播放机、一副天线,就能让农民享受到高品质的文化生活。”据航天数字传媒公司总经理郑铸东介绍,卫星数字农家书屋是利用卫星数字发行系统,将高品质多媒体文件、电子图书、杂志、报纸、音像等内容以数字方式投递到“数字农家书屋”,农民再通过电视、投影、电脑等设备阅读和观看。
由于利用卫星传输技术,解决数据传播同步问题,数字卫星书屋凭借内容海量、不受地域限制、自动更新、因地制宜提供产品等优势,有效解决了传统农家书屋书报运输难、内容更新难、覆盖范围有限、无法直接入户等难题。通过卫星数字化农家书屋,无论是在青藏高原的农牧民,还是在南沙群岛的边防哨所,都能在第一时间看到更新及时的文化内容。
沿着滇缅线实地调研了当地农户的文化生活后,郑铸东发现,在很多少数民族聚集的边远山区,普通民众的文化生活亟待提升。处于桥头堡地带的云南省德宏州瑞丽市就是这样一个边境城市,这里风光秀丽,民风淳朴。然而由于远离文化中心,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相对贫瘠。为此,在新闻出版总署的领导和支持下,航天数字传媒公司选择了瑞丽市姐告管委、勐卯镇喊沙村、勐秀乡三个点为“卫星数字农家书屋”建设安装示范点。据勐秀乡卫星书屋管理员杨晓燕介绍,由于数据资源丰富,书屋还赢得了不少缅甸小朋友的青睐,边学中文边看影片。
“文化扶贫,到底扶什么?”在数字农家书屋媒体见面会上,航天科技集团扶贫办主任陈杰初主动抛出了这个问题,“用卫星为农民服务,听起来太高、太深、太远,但我们就是要让农民明白,卫星技术不是阳春白雪。”
据了解,截至2011年年底,卫星数字农家书屋已经在北京、陕西、湖北、宁夏、云南等省(区、市)签约建立试点约5500多个。2012年,航天数字传媒有限公司将完成3万个行政村的布点,让更多农民受益。
由于和互联网相比,卫星数字农家书屋在内容选择上有较好的掌控,为此,如何选择数据内容,成为项目推行之初的难题。仅以试播影片为例,公司做了大量的调研,在不同地区播放了国内经典影片、奥斯卡获奖影片、中国版本的西游记和国外版本的西游记等,最后选择以东亚地区的电影内容为主。
卫星数字农家书屋服务灵活,可以为各地农民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内容产品。在试点运行过程中,航天数字传媒公司同时不断收集用户的需求反馈,并及时补给。比如,应陕西的试点书屋要求,公司就及时输入了秦腔的视频资料。由于不同试点单位的地方戏差异较大,服务多,内容少,目前,卫星数字农家书屋的服务暂时只能做到按省级定制个性化服务。陈杰初表示:“虽然我们对农村的需求还没有实现100%了解,但我们争取首先满足农民通用的需求。”
在卫星数字农家书屋中,资源的安全受控,版权保护较严。尽管资源不能下载分享,但依然可以通过收藏,反复观看。据卫星通信集团北京地球站的科研人员介绍,卫星数字农家书屋通过与版权方(如杂志社、报社、出版社)进行合作分成的形式,由版权方提供PageMaker、InDesign、illustrator、Freehand10等电子排版的报刊杂志类或图文有声图书文件,交由航天数字传媒内容部进行加工,转换格式后才能通过卫星推送到用户终端上,再供农户观看。
航天数字传媒公司把该项目定位为“公益项目”,用“低利润甚至是零利润”来扶持该项目。据航天数字传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柴佳林测算,一户农家书屋的前期投入是2000元,随后一年的维护费用是1000元。但是这些费用无须村民负担,而是由当地政府出资购买卫星数字接收设备。按一个行政村100户居民计算,抛开先期的设备费用不算,一户每年只需支付10元钱,就能看到同步的报刊、视频。
尽管数字农家书屋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大力支持的项目,而该项目本身也带有公益色彩,但在和地方政府接洽的过程中,它又很容易被看成是一个公司的商业行为。一项承载了民族责任、惠及8亿农民的项目,仅靠一支10多人的团队一个行政村接一个行政村地去“占领”,似乎不太现实。
“我们希望全社会像支持‘希望工程’、‘母亲水窖’这些公益事业一样,来看待数字农家书屋的推广,每个人都尽自己的力量为农户文化生活的丰富尽一份力。从细微来说,是为了让他们有报刊可读、有电影可看;从长远来看,是为了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纽带更加坚实。” 郑铸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