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浅析中药汤剂的不良反应及药学干预价值。方法:中药汤剂治疗患者68例均为我院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收治,随机分为例数相同的对照组与观察组。前组应用中药汤剂后对其反应进行观察,总结原因制定相关药学干预措施,后组应用治疗期间根据其不良反应制定好的药学干预措施,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发生因素。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发生因素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药物自身因素、用药不规范等因素是中药汤剂引起患者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为其应用药学干预可将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效降低。
【关键词】中药汤剂;不良反应;药学干预
【中图分类号】R288 【文献標识码】A 【DOI】
随着我国临床对中医、中药治疗的不断重视,目前中药已在各类疾病的治疗中均有应用,尤其在慢性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率更高[1]。虽然该种方式可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部分患者应用后可出现瘙痒、恶心、皮疹、呕吐等各种不良反应,甚至一些患者在用药后可能出现血压降低、心律失常等症状,对其生命安全产生一定的威胁,因此将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查明,并给予其对症药学干预对患者而言十分重要[2]。本次我院随机选取了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药汤剂治疗患者68例进行对照研究,旨在分析中药汤剂的不良反应及药学干预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在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研究对象为中药汤剂治疗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两组例数相同。对照组:13例男性、21例女性,年龄18-71岁,中位(42.73±3.46)岁。观察组:15例男性、19例女性,年龄19-72岁,中位(42.84±3.82)岁。两组一般资料(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本组患者应用中药汤剂后对其反应进行观察,总结原因制定相关药学干预措施。
观察组:本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针对其出现的药物反应制定干预措施,具体为:(1)详细记录患者所发生的不良反应,按照相关规定严格予以操作,对其行正确服用药物(时间、剂量、注意事项等)指导,如果患者由于医务人员不当操作而发生不良反应,则需接受相应处罚,同时还需定期为医务人员培训相关中药汤剂知识。(2)严格遵医嘱为患者用药,确保患者病情与药物煎制时间、服用温度等相符,若其用药中包含乌头类药物,应先控制其煎煮时间约为60分钟,之后再煎煮其他药物,同时注意药物是在早晨、下午还是临睡前服用,另外尽量嘱患者趁热服用汤剂。(3)部分中药联合应用可将治疗效果提升,将其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比如生半夏与生姜联用可使药物毒性有效降低,进而将患者不良反应减轻,但部分药物联合应用可对药效产生影响,甚至增加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几率即严重程度,因此医务人员一定规范配药。此外为患者用药时应结合其身体素质、病因以及年龄等因素,以将其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降低。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发生因素。
1.4 统计学分析
实验数据采用SPSS24.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X 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因素对比
药物自身因素、用药不规范因素(用法不当、剂量不当、配伍禁忌、疗程较长)是中药汤剂引起患者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观察组应用药学干预后不良反应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1。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本次68例患者中,共18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过敏、头晕、心悸以及呕吐,其中观察组5例(过敏1例、头晕0例、心悸2例、呕吐2例,依次占比2.94%、0%、5.88%、5.88%),对照组13例(过敏2例、头晕2例、心悸5例、呕吐4例,依次占比5.88%、5.88%、14.71%、11.76%)。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4.70%(5例)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8.23%(13例),两组X 2=4.836,P=0.028<0.05。
3 讨论
临床治疗诸多疾病,尤其是慢性疾病患者时常应用中药汤剂[3]。本次我院通过在68例应用中药汤剂治疗的患者中记录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行原因分析,发现药物自身因素、以及用法不当、配伍禁忌等用药不规范因素是中药汤剂引起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在治疗患者时应按照相关规定为其行药物相关操作,避免其发生工作失误,进而将患者的不良反应降低[4]。通过培训医护人员的相关药学知识,加强其对用药质量的重视,并在用药时综合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为其应用药物剂量,对其煎煮药物的顺序、时间以及患者服药时间加强注意,使患者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发生不良反应几率[5]。此外,医护人员应重视药材的配伍,同时全面了解各药材的应用禁忌及效果,科学、合理的联合应用两种及以上不同药物,以将患者应用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减轻或消除[6]。
参考文献:
[1]孙洁,薛春苗,汪霞.对1例慢性肾炎患者服用黄葵胶囊后发生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的药学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20,18(06):39-40.
[2]贾春伶,张晓明,郑君,等.中药汤剂煎服依从性调查及药嘱服务规范化情况分析[J].人民军医,2020,63(01):64-67.
[3]加媛,赵京春.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1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药学监护[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12(28):115-116.
[4]刘洋,郭桂明.中药临床药师在中医院ICU开展药学服务工作模式探讨[J].北京中医药,2019,38(07):719-723.
[5]庄伟,孙楠,王剑,高利,等.中药临床药师在华法林与中药联合应用中的作用及体会[J].中国药师,2019,22(06):1072-1075-1087.
[6]李春晓,王盼盼,李学林,等.中药临床药师在神经内科开展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8,38(14):1545-1548.
【关键词】中药汤剂;不良反应;药学干预
【中图分类号】R288 【文献標识码】A 【DOI】
随着我国临床对中医、中药治疗的不断重视,目前中药已在各类疾病的治疗中均有应用,尤其在慢性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率更高[1]。虽然该种方式可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部分患者应用后可出现瘙痒、恶心、皮疹、呕吐等各种不良反应,甚至一些患者在用药后可能出现血压降低、心律失常等症状,对其生命安全产生一定的威胁,因此将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查明,并给予其对症药学干预对患者而言十分重要[2]。本次我院随机选取了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药汤剂治疗患者68例进行对照研究,旨在分析中药汤剂的不良反应及药学干预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在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研究对象为中药汤剂治疗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两组例数相同。对照组:13例男性、21例女性,年龄18-71岁,中位(42.73±3.46)岁。观察组:15例男性、19例女性,年龄19-72岁,中位(42.84±3.82)岁。两组一般资料(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本组患者应用中药汤剂后对其反应进行观察,总结原因制定相关药学干预措施。
观察组:本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针对其出现的药物反应制定干预措施,具体为:(1)详细记录患者所发生的不良反应,按照相关规定严格予以操作,对其行正确服用药物(时间、剂量、注意事项等)指导,如果患者由于医务人员不当操作而发生不良反应,则需接受相应处罚,同时还需定期为医务人员培训相关中药汤剂知识。(2)严格遵医嘱为患者用药,确保患者病情与药物煎制时间、服用温度等相符,若其用药中包含乌头类药物,应先控制其煎煮时间约为60分钟,之后再煎煮其他药物,同时注意药物是在早晨、下午还是临睡前服用,另外尽量嘱患者趁热服用汤剂。(3)部分中药联合应用可将治疗效果提升,将其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比如生半夏与生姜联用可使药物毒性有效降低,进而将患者不良反应减轻,但部分药物联合应用可对药效产生影响,甚至增加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几率即严重程度,因此医务人员一定规范配药。此外为患者用药时应结合其身体素质、病因以及年龄等因素,以将其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降低。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发生因素。
1.4 统计学分析
实验数据采用SPSS24.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X 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因素对比
药物自身因素、用药不规范因素(用法不当、剂量不当、配伍禁忌、疗程较长)是中药汤剂引起患者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观察组应用药学干预后不良反应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1。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本次68例患者中,共18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过敏、头晕、心悸以及呕吐,其中观察组5例(过敏1例、头晕0例、心悸2例、呕吐2例,依次占比2.94%、0%、5.88%、5.88%),对照组13例(过敏2例、头晕2例、心悸5例、呕吐4例,依次占比5.88%、5.88%、14.71%、11.76%)。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4.70%(5例)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8.23%(13例),两组X 2=4.836,P=0.028<0.05。
3 讨论
临床治疗诸多疾病,尤其是慢性疾病患者时常应用中药汤剂[3]。本次我院通过在68例应用中药汤剂治疗的患者中记录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行原因分析,发现药物自身因素、以及用法不当、配伍禁忌等用药不规范因素是中药汤剂引起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在治疗患者时应按照相关规定为其行药物相关操作,避免其发生工作失误,进而将患者的不良反应降低[4]。通过培训医护人员的相关药学知识,加强其对用药质量的重视,并在用药时综合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为其应用药物剂量,对其煎煮药物的顺序、时间以及患者服药时间加强注意,使患者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发生不良反应几率[5]。此外,医护人员应重视药材的配伍,同时全面了解各药材的应用禁忌及效果,科学、合理的联合应用两种及以上不同药物,以将患者应用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减轻或消除[6]。
参考文献:
[1]孙洁,薛春苗,汪霞.对1例慢性肾炎患者服用黄葵胶囊后发生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的药学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20,18(06):39-40.
[2]贾春伶,张晓明,郑君,等.中药汤剂煎服依从性调查及药嘱服务规范化情况分析[J].人民军医,2020,63(01):64-67.
[3]加媛,赵京春.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1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药学监护[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12(28):115-116.
[4]刘洋,郭桂明.中药临床药师在中医院ICU开展药学服务工作模式探讨[J].北京中医药,2019,38(07):719-723.
[5]庄伟,孙楠,王剑,高利,等.中药临床药师在华法林与中药联合应用中的作用及体会[J].中国药师,2019,22(06):1072-1075-1087.
[6]李春晓,王盼盼,李学林,等.中药临床药师在神经内科开展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8,38(14):1545-1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