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繁忙的大都市生活容易惹人烦躁,而漫步于绿树林荫的海珠区江南大道南,行人往往会被晓园中学门前那错落有致、绽满鲜花的陶器吸引,这促使我想到校园里看一看——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邻家女孩”呢?
游走校园,感悟“陶养”灵气
看,这是陶美大道,它正对着校门。站在大榕树底下,我一边乘凉,一边阅读着宣传栏里的资料。啊,原来晓园中学“以陶养情,以美育人”,即“陶养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品牌,这名邻家女孩的办学思路可真不一般!
从陶美大道步入校园,“思想者”雕像映入眼帘。它在思考什么呢?是思考如何走好人生每一步,还是思考在迈步向前的同时,如何不断地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呢?
涓涓细流声从身后传来,转过身来,“陶源”又把我带入了另一个思想境界。墙画上展示着晓园师生风貌,两旁摆设着学生亲手制作的陶器。陶源,即陶之源头,包含“为有源头活水来”之意吗?那是象征“陶养教育”特色不断地为学校注入活力吧?
带着“陶源”的启迪,我决定更深一步地去了解晓园中学。“尊师、爱校、勤奋、创新”八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刻在了命名为“陶雅厅”的教学楼大厅主墙上,其下则是学生陶器作品的展示台。走入楼道,走廊橱窗上展示着师生的陶艺作品,转角的展示柜上放着书籍、盆栽和陶艺摆件,柱子上也挂着各种各样的盆栽。每一件展品、挂饰都彰显了“陶养教育”特色……坐在大厅右侧的凳子上,我慢慢地、细细地回味着这一路上的美,似乎此前关于晓园的种种谜团也被“陶养”这个小精灵解开了。
走进课堂,感悟“陶养”真气
晓园中学的老师向我介绍道,想要体验一堂“色香味”俱全的陶艺课,就必须到陶艺室去。为此,我迫不及待地走向这一个能让学生“玩陶、乐陶、赏陶”的好地方。陶艺室的外墙被命名为“心愿墙”,上面挂着学生的作品,传达出一股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走进陶艺室,只见学生的陶艺作品摆满了整个展览架,它们千姿百态,有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像、圆圆的瓷瓶、大肚的瓷坛……陶艺室里配置有炼泥机、拉胚机和智能电窑,齐备的设施让师生们尽享陶之乐趣。
“铃铃铃”,上课铃响了,我开始了初次“陶艺课”的体验之旅。蓝宇华老师以“触摸、感受老师送给大家的特殊礼物”为导入,让学生通过“摸、闻、说”的方式迅速进入上课状态。由于这节课的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接触陶泥,当他们拿到了陶泥的那一刻都很兴奋,藏在他们脑袋里的想像小火花被迅速点燃。
在学生总结出陶土所具有“湿、粘、凉、软”等基本特性后,蓝老师正式带领同学们进入泥巴的世界。通过“三分钟泥巴变变变”的教学环节,蓝老师让学生总结出制陶要用到“搓、切、印、揉”等动作;通过图片展示的方式,蓝老师让学生学习了“泥条盘筑法、泥板成型法、手捏成型法、拉胚成型法”等制陶方法;通过师生互动的形式,蓝老师与学生交流了各种“高大上”的制陶工具的用法。这三个环节的设计,为下面学生30分钟的陶艺体验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由于是两节连堂,学生们没有课间休息,在学完理论知识后,就进入了陶艺作品的创作环节。蓝老师边巡堂边鼓励学生大胆地创作。同时,她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地使用工具、留心观察泥土的变化、思考怎样在做作品的同时保持桌面的整洁。
在欢乐、愉快的氛围下,学生们一边进行创作,一边让自己的创意火花喷溅到同学身上。有的用泥条盘筑法,一层层地盘筑出一个大方得体的笔筒;有的利用泥板的切、割、拼接等方法,创造出了一艘泥板结构清晰的船;有的从喜欢的卡通人物出发,用手捏成型法制作出体型大,制作难度高的奥特曼;有的从生活角度出发,结合自己平时对乌龟的观察,创造出具有新意、造型奇特的乌龟……看着自己满意的作品,第六组的一位男生激动地说:“我好喜欢上陶艺课啊,我愿意天天上陶艺课。”第五组的一位男生紧接说:“陶艺课不仅锻炼了我的创造力,还锻炼了我的想象能力,虽然做陶艺作品有点难度,但这是我和它的第一次接触,我今晚要跟爸妈分享收获,我要把它写到日记里。”创作总是让人激情澎湃。而接下来的环节,蓝老师让同学们说制作的方法、感受、体验,推荐有趣的作品,评选“最佳工艺奖”“最棒合作团队”等同样让人激动万分,获益良多。
蓝老师将“陶养教育”渗透到课堂的每一个细节中。例如,做陶的桌面是否干净、工具的摆放是否整齐、泥的湿软是否保持得当等渗透了爱护环境、节省资源的良好习惯养成;在领工具、回收工具,领取陶的材料等环节则渗透了同学间的互相沟通、互相帮助的德育功能。让学生掌握这些,最终不单单是教会他们如何做作品,更重要是培养他们主动研究技法、开动脑筋去创作的习惯,并在此中学会自我管理与团队协作。
短短的半天之行,晓园中学以陶艺为载体,寓教于陶,创设多种陶艺与德育相结合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探究能力、欣赏能力、评价能力的“门道”在我面前初步浮现,相信其有更多的“陶养”精彩有待我靠近、发现。
(作者系《学校品牌管理》策划部记者)
游走校园,感悟“陶养”灵气
看,这是陶美大道,它正对着校门。站在大榕树底下,我一边乘凉,一边阅读着宣传栏里的资料。啊,原来晓园中学“以陶养情,以美育人”,即“陶养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品牌,这名邻家女孩的办学思路可真不一般!
从陶美大道步入校园,“思想者”雕像映入眼帘。它在思考什么呢?是思考如何走好人生每一步,还是思考在迈步向前的同时,如何不断地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呢?
涓涓细流声从身后传来,转过身来,“陶源”又把我带入了另一个思想境界。墙画上展示着晓园师生风貌,两旁摆设着学生亲手制作的陶器。陶源,即陶之源头,包含“为有源头活水来”之意吗?那是象征“陶养教育”特色不断地为学校注入活力吧?
带着“陶源”的启迪,我决定更深一步地去了解晓园中学。“尊师、爱校、勤奋、创新”八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刻在了命名为“陶雅厅”的教学楼大厅主墙上,其下则是学生陶器作品的展示台。走入楼道,走廊橱窗上展示着师生的陶艺作品,转角的展示柜上放着书籍、盆栽和陶艺摆件,柱子上也挂着各种各样的盆栽。每一件展品、挂饰都彰显了“陶养教育”特色……坐在大厅右侧的凳子上,我慢慢地、细细地回味着这一路上的美,似乎此前关于晓园的种种谜团也被“陶养”这个小精灵解开了。
走进课堂,感悟“陶养”真气
晓园中学的老师向我介绍道,想要体验一堂“色香味”俱全的陶艺课,就必须到陶艺室去。为此,我迫不及待地走向这一个能让学生“玩陶、乐陶、赏陶”的好地方。陶艺室的外墙被命名为“心愿墙”,上面挂着学生的作品,传达出一股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走进陶艺室,只见学生的陶艺作品摆满了整个展览架,它们千姿百态,有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像、圆圆的瓷瓶、大肚的瓷坛……陶艺室里配置有炼泥机、拉胚机和智能电窑,齐备的设施让师生们尽享陶之乐趣。
“铃铃铃”,上课铃响了,我开始了初次“陶艺课”的体验之旅。蓝宇华老师以“触摸、感受老师送给大家的特殊礼物”为导入,让学生通过“摸、闻、说”的方式迅速进入上课状态。由于这节课的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接触陶泥,当他们拿到了陶泥的那一刻都很兴奋,藏在他们脑袋里的想像小火花被迅速点燃。
在学生总结出陶土所具有“湿、粘、凉、软”等基本特性后,蓝老师正式带领同学们进入泥巴的世界。通过“三分钟泥巴变变变”的教学环节,蓝老师让学生总结出制陶要用到“搓、切、印、揉”等动作;通过图片展示的方式,蓝老师让学生学习了“泥条盘筑法、泥板成型法、手捏成型法、拉胚成型法”等制陶方法;通过师生互动的形式,蓝老师与学生交流了各种“高大上”的制陶工具的用法。这三个环节的设计,为下面学生30分钟的陶艺体验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由于是两节连堂,学生们没有课间休息,在学完理论知识后,就进入了陶艺作品的创作环节。蓝老师边巡堂边鼓励学生大胆地创作。同时,她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地使用工具、留心观察泥土的变化、思考怎样在做作品的同时保持桌面的整洁。
在欢乐、愉快的氛围下,学生们一边进行创作,一边让自己的创意火花喷溅到同学身上。有的用泥条盘筑法,一层层地盘筑出一个大方得体的笔筒;有的利用泥板的切、割、拼接等方法,创造出了一艘泥板结构清晰的船;有的从喜欢的卡通人物出发,用手捏成型法制作出体型大,制作难度高的奥特曼;有的从生活角度出发,结合自己平时对乌龟的观察,创造出具有新意、造型奇特的乌龟……看着自己满意的作品,第六组的一位男生激动地说:“我好喜欢上陶艺课啊,我愿意天天上陶艺课。”第五组的一位男生紧接说:“陶艺课不仅锻炼了我的创造力,还锻炼了我的想象能力,虽然做陶艺作品有点难度,但这是我和它的第一次接触,我今晚要跟爸妈分享收获,我要把它写到日记里。”创作总是让人激情澎湃。而接下来的环节,蓝老师让同学们说制作的方法、感受、体验,推荐有趣的作品,评选“最佳工艺奖”“最棒合作团队”等同样让人激动万分,获益良多。
蓝老师将“陶养教育”渗透到课堂的每一个细节中。例如,做陶的桌面是否干净、工具的摆放是否整齐、泥的湿软是否保持得当等渗透了爱护环境、节省资源的良好习惯养成;在领工具、回收工具,领取陶的材料等环节则渗透了同学间的互相沟通、互相帮助的德育功能。让学生掌握这些,最终不单单是教会他们如何做作品,更重要是培养他们主动研究技法、开动脑筋去创作的习惯,并在此中学会自我管理与团队协作。
短短的半天之行,晓园中学以陶艺为载体,寓教于陶,创设多种陶艺与德育相结合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探究能力、欣赏能力、评价能力的“门道”在我面前初步浮现,相信其有更多的“陶养”精彩有待我靠近、发现。
(作者系《学校品牌管理》策划部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