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陶悦陶 培养能力

来源 :赢未来·学校品牌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t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繁忙的大都市生活容易惹人烦躁,而漫步于绿树林荫的海珠区江南大道南,行人往往会被晓园中学门前那错落有致、绽满鲜花的陶器吸引,这促使我想到校园里看一看——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邻家女孩”呢?
  游走校园,感悟“陶养”灵气
  看,这是陶美大道,它正对着校门。站在大榕树底下,我一边乘凉,一边阅读着宣传栏里的资料。啊,原来晓园中学“以陶养情,以美育人”,即“陶养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品牌,这名邻家女孩的办学思路可真不一般!
  从陶美大道步入校园,“思想者”雕像映入眼帘。它在思考什么呢?是思考如何走好人生每一步,还是思考在迈步向前的同时,如何不断地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呢?
  涓涓细流声从身后传来,转过身来,“陶源”又把我带入了另一个思想境界。墙画上展示着晓园师生风貌,两旁摆设着学生亲手制作的陶器。陶源,即陶之源头,包含“为有源头活水来”之意吗?那是象征“陶养教育”特色不断地为学校注入活力吧?
  带着“陶源”的启迪,我决定更深一步地去了解晓园中学。“尊师、爱校、勤奋、创新”八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刻在了命名为“陶雅厅”的教学楼大厅主墙上,其下则是学生陶器作品的展示台。走入楼道,走廊橱窗上展示着师生的陶艺作品,转角的展示柜上放着书籍、盆栽和陶艺摆件,柱子上也挂着各种各样的盆栽。每一件展品、挂饰都彰显了“陶养教育”特色……坐在大厅右侧的凳子上,我慢慢地、细细地回味着这一路上的美,似乎此前关于晓园的种种谜团也被“陶养”这个小精灵解开了。
  走进课堂,感悟“陶养”真气
  晓园中学的老师向我介绍道,想要体验一堂“色香味”俱全的陶艺课,就必须到陶艺室去。为此,我迫不及待地走向这一个能让学生“玩陶、乐陶、赏陶”的好地方。陶艺室的外墙被命名为“心愿墙”,上面挂着学生的作品,传达出一股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走进陶艺室,只见学生的陶艺作品摆满了整个展览架,它们千姿百态,有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像、圆圆的瓷瓶、大肚的瓷坛……陶艺室里配置有炼泥机、拉胚机和智能电窑,齐备的设施让师生们尽享陶之乐趣。
  “铃铃铃”,上课铃响了,我开始了初次“陶艺课”的体验之旅。蓝宇华老师以“触摸、感受老师送给大家的特殊礼物”为导入,让学生通过“摸、闻、说”的方式迅速进入上课状态。由于这节课的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接触陶泥,当他们拿到了陶泥的那一刻都很兴奋,藏在他们脑袋里的想像小火花被迅速点燃。
  在学生总结出陶土所具有“湿、粘、凉、软”等基本特性后,蓝老师正式带领同学们进入泥巴的世界。通过“三分钟泥巴变变变”的教学环节,蓝老师让学生总结出制陶要用到“搓、切、印、揉”等动作;通过图片展示的方式,蓝老师让学生学习了“泥条盘筑法、泥板成型法、手捏成型法、拉胚成型法”等制陶方法;通过师生互动的形式,蓝老师与学生交流了各种“高大上”的制陶工具的用法。这三个环节的设计,为下面学生30分钟的陶艺体验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由于是两节连堂,学生们没有课间休息,在学完理论知识后,就进入了陶艺作品的创作环节。蓝老师边巡堂边鼓励学生大胆地创作。同时,她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地使用工具、留心观察泥土的变化、思考怎样在做作品的同时保持桌面的整洁。
  在欢乐、愉快的氛围下,学生们一边进行创作,一边让自己的创意火花喷溅到同学身上。有的用泥条盘筑法,一层层地盘筑出一个大方得体的笔筒;有的利用泥板的切、割、拼接等方法,创造出了一艘泥板结构清晰的船;有的从喜欢的卡通人物出发,用手捏成型法制作出体型大,制作难度高的奥特曼;有的从生活角度出发,结合自己平时对乌龟的观察,创造出具有新意、造型奇特的乌龟……看着自己满意的作品,第六组的一位男生激动地说:“我好喜欢上陶艺课啊,我愿意天天上陶艺课。”第五组的一位男生紧接说:“陶艺课不仅锻炼了我的创造力,还锻炼了我的想象能力,虽然做陶艺作品有点难度,但这是我和它的第一次接触,我今晚要跟爸妈分享收获,我要把它写到日记里。”创作总是让人激情澎湃。而接下来的环节,蓝老师让同学们说制作的方法、感受、体验,推荐有趣的作品,评选“最佳工艺奖”“最棒合作团队”等同样让人激动万分,获益良多。
  蓝老师将“陶养教育”渗透到课堂的每一个细节中。例如,做陶的桌面是否干净、工具的摆放是否整齐、泥的湿软是否保持得当等渗透了爱护环境、节省资源的良好习惯养成;在领工具、回收工具,领取陶的材料等环节则渗透了同学间的互相沟通、互相帮助的德育功能。让学生掌握这些,最终不单单是教会他们如何做作品,更重要是培养他们主动研究技法、开动脑筋去创作的习惯,并在此中学会自我管理与团队协作。
  短短的半天之行,晓园中学以陶艺为载体,寓教于陶,创设多种陶艺与德育相结合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探究能力、欣赏能力、评价能力的“门道”在我面前初步浮现,相信其有更多的“陶养”精彩有待我靠近、发现。
  (作者系《学校品牌管理》策划部记者)
其他文献
摄影,能将平凡生活中精彩绝伦却又稍纵即逝的瞬间定格为永恒。随着手机拍照性能的不断提升,手机摄影可以随时随地将“定格”这一事情完成。有很多人说很难拍出满意的照片,其他方面我不多说,但其实拍摄校园题材的照片,主要是反映学生的日常生活,记录他们纯真的笑脸,我认为只要在构图、角度等方面掌握一定的技巧,拍出来的照片就会很不错。  首先,要考虑构图。构图是否恰当决定了一张照片的成败。在平常看的很多摄影技巧分享
期刊
第十二届全国学校品牌大会将于2015年12月9日拉开帷幕。作为一年一度的全国教育界盛会,“十二品”的主办权花落谁家一直备受外界瞩目。  在多方竞争和协商之后,组委会最后确定了广州市荔湾区的举办权。于是,外界对于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局的关注和好奇就一直在发酵。  10月16日下午,《学校品牌管理》副总编何池歆带领采编团队走进荔湾区教育局,在召开第一次工作协调筹备会的同时,专访了荔湾区教育局长徐启贵,这位
期刊
2015年中秋佳节前夕,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孙家洲发布公开信,宣布与郝相赫断绝师生关系。郝相赫随即发出情况说明,在同意与老师孙家洲解除指导关系后的不久又发出道歉声明,恳请孙家洲能够继续容留他做学生。这一新闻事件闹得沸沸扬扬,而为大众所知的导火索则是学生郝相赫的一条微信朋友圈动态,即“对学界前辈阎步克先生和韩树峰先生无端嘲讽”。关于微信朋友圈里的师生关系,以及不同的人对微信朋友圈的不
期刊
陈寅恪:高中  国学大师陈寅恪曾留学美、日、德、法、瑞等国,精通梵文、西藏文、巴利文、英文、法文、德文等语言文字,致力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佛经之比较研究。他的国内正规学历是上海的吴淞复旦公学毕业,陈先生自己认为,该校相当于高中程度。其留学归国后就任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成为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被誉为“教授的教授”。  钱穆:中学辍学   钱穆被称为“中国当代最后的大儒”。他入读南京私立钟英中
期刊
众所周知,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其中,在道德层面上,师生双方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即师生之间互帮互助、善意提醒,从而共同进步,共同成长,享受教学相长的无穷乐趣。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佩服教师孙家洲宣布“解除”的勇气,也佩服学生郝相赫恳请“容留”的勇气。在特定情况下,“解除”师生关系未尝不是一种解脱,“重构”师生关系应是历史的
期刊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我每次读到这首诗,都会想起中国两位大牌女校长。其实我也搞不明白这首诗,与这两位美丽又有气质的校长有什么关系。很多时候,联想真的是一个莫名其妙的东西。或许,是这两大教育界女神,给了我“惊为天人”的丰富想象。  据传,这二位中国女神级别的校长,2015年12月9日将相约广州,参加第十二届全国学校品牌大会。得到这个内幕消息,那位在荔枝湾边戏水的“西
期刊
我一直认为,学校特色发展就是为了践行某种教育理想。如今太多人把教育理想虚化、神化,结果做的和说的不一样。局长和校长的教育理想,一定要基于办学特色来实现,否则这些理想就是“教育行业的泡沫”。  从办学特色入手,通过一整套的办学系统和手段,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这样的经典在广州市海珠区不断涌现。知信小学就是一例。  理想很丰满  知信小学是在海珠区推进“东部教育提升战略”中,诞生的一所商品房小区配套小学
期刊
虽然我不同意教师孙家洲在新闻事件中的一些粗暴做法,但是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他提出了一个已经古老到远离大众思维范畴的概念——断绝师生关系,并将其付诸现实。在当今的学校教育环境之下,这是一个多么勇敢的举动啊!  时下的高校要么形同商界,学生称老师为“老板”,要么类似江湖,各“帮派”之间壁垒森严,师生之间掺杂着很多利益化的东西,远无过去的纯净、亲近。一方面,学生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说话办事要遵从顺应老
期刊
荔湾好学校(下)  续接《荔湾好学校》上篇,本刊调研团队发现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好教育”的多所代表学校特色发展趋势良好,它们深深地植根于自身历史文化土壤,延续文化、发展文化,将学校文化作为打造品牌的制胜法宝,亮点多多,值得大家看了又看!\  协和幼儿园  先声彻今和乐育儿  文/梁凤贤图/颜甲  位于荔湾区彭城东路的协和幼儿园有一个淳朴的乳名——“慈爱保姆传习所”,这个乳名源自于美国幼儿教育家碧卢
期刊
多年来,中国校服品质与价格一直是对纠结的矛盾体。校服企业设计、制作优质校服的成本较高,而学校和家长对校服既有质量要求,也有价格要求。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高高兴兴地穿上既体现学校文化内涵,又性价比较高的优质校服呢?  笔者认为学校需要主动作为,积极借助上级主管部门、家长、学生、企业等多方资源,齐心协力地解决这一矛盾。例如,学校应将校服的管理纳入到学校文化体系之中,不仅在校服上凸显学校特有元素,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