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韦瑟罗尔奶奶和艾米莉是两个文学大师塑造的具有非常相似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尽管他们使用人物刻画手法非常不同,但最终还是使人物性格有了很多相通的地方,由此这两个人物形象也就有了可比性。但这两个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又是很不一样的,这是由两篇小说使用完全不同的叙述视角造成的。前者使用的是第三人称有限全知视角,而后者使用的是第一人称双重视角。
关键词: 人物刻画 叙述视角 比较分析
波特的《韦瑟罗尔奶奶的背弃》(以下简称《背弃》)和福克纳的《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以下简称《艾米莉》)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两篇杰作。波特以在创作中追求小说的内容同形式的完美统一,以及在刻画人物性格、情感和心理活动时采用精炼、细腻的艺术手法,被誉为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学家、文体学家。福克纳是一个著名的“南部小说家”,他将南部不是只作为一个独特的历史区域进行肤浅的记录,而是深刻地分析了普遍存在的人类窘境。在表现主题的众多方法中,有两种方法表明他是一个成功的试验者:(1)时间的运用(包括历史时间、传统、叙述节奏与速度),这是他创作风格的一个主要特征。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它们都不是线性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而是被作者进行了想象的重构。(2)除时间的运用外,福克纳还用明确或隐晦的叙述,利用中心人物反射他不断变化的关注点[1]。
一、《背弃》和《艾米莉》的性格刻画比较
波特在《背弃》中使用人物动作、语言、意识流、第三人称有限全知视角等艺术手法对女主人公韦瑟罗尔奶奶从外到内进行细腻深入的描述。而在《艾米莉》中,福克纳则充分利用错综复杂的时序、隐晦的叙述和指代模糊的第一人称复数叙述者的双重视角达到对女主人公艾米莉的追忆。殊途同归,这两个作家刻画下的女主人公具有了非常相似的性格特征:她们都很固执、独立、坚强,敢于挑战男权社会的制度和道德等。但是很明显,这两个作者在人物刻画方面给读者留下的感受非常不同。读者对艾米莉性格特征的了解部分来自故事中的人物“我们”对她的话语和行为的描述,但大部分来自叙述者“我们”的直接陈述。由于故事叙述者“我们”对艾米莉的偏见和主观臆断,读者一开始就对艾米莉这个人物形象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最终读者也只能得出一个与艾米莉本人到底是怎样的或许有着很多差异的人物形象。而波特笔下的韦瑟罗尔则是一个相对来说让人信服的人物。第三人称叙述者从外部和她的内心世界同时进行了精致的描写。比较起来,造成读者感受完全不同的两个人物形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叙述者叙述视角的不同。
二、《背弃》的叙述视角及对人物刻画的影响
根据申丹的分类,叙述视角(或聚焦模式)可分为四类:零聚焦(即传统的全知视角);内视角,包括第三人称固定式人物有限视角、第一人称叙述中的“我”正在经历事件时的视角及第一人称见证人叙述中观察位置处于故事中心的“我”正在经历事件时的视角;第一人称外视角,固定式内视角涉及的两种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中叙述者“我”追忆往事的眼光及第一人称见证人叙述中观察位置处于故事边缘的“我”的眼光;第三人称外视角[2]。因此,《背弃》的视角属于内视角,具体来说是第三人称固定视人物有限视角(第三人称有限全知视角)。第三人称叙述者一般说来对人物的刻画描述比第一人称叙述者的叙述要客观、公正一些,因为它的立场决定它没有或不能有主观看法。所以《背弃》中的第三人称叙述者对女主人公言语和行为的描述是客观的,更重要的是把她的内心活动和意识以全知的形式呈现给读者,让读者有机会了解到韦瑟罗尔奶奶内心里在正常情况下不为人所知(如不为她的医生和女儿女婿所知)却是她最自由、最真实的想法。这是韦瑟罗尔奶奶这个刻画的人物形象能让我们觉得信服的最大原因。第三人称有限视角不仅在外部描写上让我们感到人物的真实,而且让读者能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进一步了解她本来的面目。所以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对韦瑟罗尔奶奶的刻画是客观、公正、比较完整的。由此这个人物形象也是完整真实可信的。
三、《艾米莉》的叙述视角及对人物刻画的影响
《艾米莉》的叙述为第一人称内视角和外视角双重视角的结果。而王敏琴老师在其论文中提到了故事的第一部分第六段还使用了第三人称有限视角。我觉得这儿的视角应该属于热内特和申丹教授所说的视角越界。热内特认为视角越界中的一种为赘叙,可表现为在内视角模式中,由聚焦人物透视其他人物的内心活动或观察自己不在场的某个场景。这儿即是第一人称叙述者不在场,但“我们”仍然对事情进行了叙述或转述。根据刘玉宇老师的文章,“我们”应该是镇上一群与艾米莉同龄的男性居民,而且很可能就是她曾经的追求者[3]。据此,“我们”现在肯定已经高龄(艾米莉去世时已经74岁了),所以《艾米莉》是一个由第一人称叙述者“我们”追述的已经远去的故事。叙述视角是我们既身在故事中又跳出故事外的双重视角。无论是内视角(置身事中)还是外视角(置身事外),都是“我们”的主观有限视角,而艾米丽则是“我们”主观有限视角下的一个只有外部言语行为,没有自己内心世界的产物。这样刻画的艾米莉显然处处烙上了“我们”的主观看法,所以不可能是真实的。更何况内视角下的“我们”对艾米莉的态度是嘲讽和幸灾乐祸的,所以还存在刻意扭曲对她真实刻画的可能性。总之,艾米莉是一个戴着有色眼镜的“我们”观察下的没有自己独立发言权的人物形象。对她的描述是主观的、片面的,这样刻画的她是不完整的、不可信的。
四、结语
人物刻画的方法有很多。不同的刻画方式能表现不同的人物性格。《背弃》和《艾米莉》在对主人公的性格刻画方面达到了殊途同归的结果,但它们造就的人物形象在读者头脑中的感受是很不一样的。前者是让人觉得真实、可信的,后者不完整、片面、不真实,因此是不可信的。这种差异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叙述视角的不同。前者由于是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对主人公的刻画时内外兼而有之,因此才显得真实、可信。而后者是指代不明的第一人称复数叙述者双重视角下的产物,在外部描写上已经带着严重的主观色彩,又没有对人物内心的呈现,没有把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展现给读者(第一人称叙述者视角下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它不是全知的),因此这样刻画的艾米莉不完整、不可信。
参考文献:
[1]王敏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叙事特征[J].外国语,2002,2.
[2]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7.
[3]刘玉宇.艾米莉的“同谋”[J].外国文学评论,2007,4.
[4]谢明.意识流技巧及主题意蕴的完美结合——析波特《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昆明大学学报,2008,19(1).
[5]邓绪新.英语文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7.
关键词: 人物刻画 叙述视角 比较分析
波特的《韦瑟罗尔奶奶的背弃》(以下简称《背弃》)和福克纳的《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以下简称《艾米莉》)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两篇杰作。波特以在创作中追求小说的内容同形式的完美统一,以及在刻画人物性格、情感和心理活动时采用精炼、细腻的艺术手法,被誉为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学家、文体学家。福克纳是一个著名的“南部小说家”,他将南部不是只作为一个独特的历史区域进行肤浅的记录,而是深刻地分析了普遍存在的人类窘境。在表现主题的众多方法中,有两种方法表明他是一个成功的试验者:(1)时间的运用(包括历史时间、传统、叙述节奏与速度),这是他创作风格的一个主要特征。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它们都不是线性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而是被作者进行了想象的重构。(2)除时间的运用外,福克纳还用明确或隐晦的叙述,利用中心人物反射他不断变化的关注点[1]。
一、《背弃》和《艾米莉》的性格刻画比较
波特在《背弃》中使用人物动作、语言、意识流、第三人称有限全知视角等艺术手法对女主人公韦瑟罗尔奶奶从外到内进行细腻深入的描述。而在《艾米莉》中,福克纳则充分利用错综复杂的时序、隐晦的叙述和指代模糊的第一人称复数叙述者的双重视角达到对女主人公艾米莉的追忆。殊途同归,这两个作家刻画下的女主人公具有了非常相似的性格特征:她们都很固执、独立、坚强,敢于挑战男权社会的制度和道德等。但是很明显,这两个作者在人物刻画方面给读者留下的感受非常不同。读者对艾米莉性格特征的了解部分来自故事中的人物“我们”对她的话语和行为的描述,但大部分来自叙述者“我们”的直接陈述。由于故事叙述者“我们”对艾米莉的偏见和主观臆断,读者一开始就对艾米莉这个人物形象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最终读者也只能得出一个与艾米莉本人到底是怎样的或许有着很多差异的人物形象。而波特笔下的韦瑟罗尔则是一个相对来说让人信服的人物。第三人称叙述者从外部和她的内心世界同时进行了精致的描写。比较起来,造成读者感受完全不同的两个人物形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叙述者叙述视角的不同。
二、《背弃》的叙述视角及对人物刻画的影响
根据申丹的分类,叙述视角(或聚焦模式)可分为四类:零聚焦(即传统的全知视角);内视角,包括第三人称固定式人物有限视角、第一人称叙述中的“我”正在经历事件时的视角及第一人称见证人叙述中观察位置处于故事中心的“我”正在经历事件时的视角;第一人称外视角,固定式内视角涉及的两种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中叙述者“我”追忆往事的眼光及第一人称见证人叙述中观察位置处于故事边缘的“我”的眼光;第三人称外视角[2]。因此,《背弃》的视角属于内视角,具体来说是第三人称固定视人物有限视角(第三人称有限全知视角)。第三人称叙述者一般说来对人物的刻画描述比第一人称叙述者的叙述要客观、公正一些,因为它的立场决定它没有或不能有主观看法。所以《背弃》中的第三人称叙述者对女主人公言语和行为的描述是客观的,更重要的是把她的内心活动和意识以全知的形式呈现给读者,让读者有机会了解到韦瑟罗尔奶奶内心里在正常情况下不为人所知(如不为她的医生和女儿女婿所知)却是她最自由、最真实的想法。这是韦瑟罗尔奶奶这个刻画的人物形象能让我们觉得信服的最大原因。第三人称有限视角不仅在外部描写上让我们感到人物的真实,而且让读者能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进一步了解她本来的面目。所以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对韦瑟罗尔奶奶的刻画是客观、公正、比较完整的。由此这个人物形象也是完整真实可信的。
三、《艾米莉》的叙述视角及对人物刻画的影响
《艾米莉》的叙述为第一人称内视角和外视角双重视角的结果。而王敏琴老师在其论文中提到了故事的第一部分第六段还使用了第三人称有限视角。我觉得这儿的视角应该属于热内特和申丹教授所说的视角越界。热内特认为视角越界中的一种为赘叙,可表现为在内视角模式中,由聚焦人物透视其他人物的内心活动或观察自己不在场的某个场景。这儿即是第一人称叙述者不在场,但“我们”仍然对事情进行了叙述或转述。根据刘玉宇老师的文章,“我们”应该是镇上一群与艾米莉同龄的男性居民,而且很可能就是她曾经的追求者[3]。据此,“我们”现在肯定已经高龄(艾米莉去世时已经74岁了),所以《艾米莉》是一个由第一人称叙述者“我们”追述的已经远去的故事。叙述视角是我们既身在故事中又跳出故事外的双重视角。无论是内视角(置身事中)还是外视角(置身事外),都是“我们”的主观有限视角,而艾米丽则是“我们”主观有限视角下的一个只有外部言语行为,没有自己内心世界的产物。这样刻画的艾米莉显然处处烙上了“我们”的主观看法,所以不可能是真实的。更何况内视角下的“我们”对艾米莉的态度是嘲讽和幸灾乐祸的,所以还存在刻意扭曲对她真实刻画的可能性。总之,艾米莉是一个戴着有色眼镜的“我们”观察下的没有自己独立发言权的人物形象。对她的描述是主观的、片面的,这样刻画的她是不完整的、不可信的。
四、结语
人物刻画的方法有很多。不同的刻画方式能表现不同的人物性格。《背弃》和《艾米莉》在对主人公的性格刻画方面达到了殊途同归的结果,但它们造就的人物形象在读者头脑中的感受是很不一样的。前者是让人觉得真实、可信的,后者不完整、片面、不真实,因此是不可信的。这种差异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叙述视角的不同。前者由于是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对主人公的刻画时内外兼而有之,因此才显得真实、可信。而后者是指代不明的第一人称复数叙述者双重视角下的产物,在外部描写上已经带着严重的主观色彩,又没有对人物内心的呈现,没有把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展现给读者(第一人称叙述者视角下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它不是全知的),因此这样刻画的艾米莉不完整、不可信。
参考文献:
[1]王敏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叙事特征[J].外国语,2002,2.
[2]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7.
[3]刘玉宇.艾米莉的“同谋”[J].外国文学评论,2007,4.
[4]谢明.意识流技巧及主题意蕴的完美结合——析波特《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昆明大学学报,2008,19(1).
[5]邓绪新.英语文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