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布上的文笔

来源 :台港文学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on510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勤于奔走散播美学,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对社会大众殷殷解说何谓风格、什么是品味的蒋勋,有一本非常精巧的书。这本书共收五十篇散文,每篇在一千二百字左右,从二00三年的五月开始,止于次年五月。刚刚一年,横亘二十四节气,周而复始的笔耕,成为这本《此时众生》。
  在台湾读过中学的人,都有写周记的经验。所谓周记,往往是指青少年学子每逢星期日晚上做完各种功课后,边打哈欠,边提笔所记的一周流水账;至于老师批改那些千篇一律的生活写照,大概也是乏味至极的吧。然而,从《桐花》《新桥》,到《回声》《肉身》,到《吾庐》《史记》,这五十篇周记,竟可以写得如此丰富、多层次!蒋勋说:“我想记忆生活里每一片时光,每一片色彩,每一段声音,每种细微不可察觉的气味。我想把它们一一折叠起来,一一收存在记忆的角落。”
  这些折叠起来、收存在记忆角落的晨昏光影、花香叶色、林风潮响,乃至于虫鸣蛙声,遂借由文字而好好地收藏起来了。许多的寻常往事,在记忆的角落里安藏不露,好似已经不见了,或者被遗忘了,然而并沒有!有一天重读,那些文字所代表的虫声、潮响、花叶,以及光影种种,又都回来了。文字使各种各样的景象重现,使当初体验那些景象的感动也重现;同时还让阅读那些文字的别人也感动。文字的力量如此。
  蒋勋习画,所以在他的文章里,视觉画境特别彰显。
  《看见》文中,写火车座中所看见的风景,以人体的肉身毛发形容山峦原野。写到视觉,他说并没有绝对的黑,以十七世纪伦勃朗(Rembrandt)的画为例:“初看都是黑,静下来多看一分钟,就多发现一道光。”《回声》里,写窗台上看秋水中解缆的船:“越漂越远,远到变成一个黑色小点,远到最后看不见了。”“如果在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长卷里,船只是空白里的一条墨线……一条船,不用退多远,视觉上就只是一个黑点了。一座山需要退到多远?一片秋水需要退到多远?因为庄子,许多画家从视觉的巧匠慢慢过渡成心灵视域的追求者;从得意于欢呼惊叫的技巧极限,一步一步,领悟到技巧的极限距离美的沉静包容还很遥远。”蒋勋把感官所及的风景,从西画、国画的表现方法,予以解析和比较。从肉眼观象,到心眼体物,一支文笔有如画笔,将读者逐渐导入哲理的美学境界。那些是“秋水时至”,是“不辨牛马”,是“泛若不系之舟”的意味。
  五十篇散文,几乎都书成于窗前。
  拥有一个家,或者只是一个房间,在家乡,或在此地彼地有一处熟悉的地方,有四壁将我们围起来,框起来,令人感觉自己是属于这个世界的,而又有一种从外界抽离的安全感。我读这些文章时,也会有这样的感觉。或读书,或工作,或静思,或出神。在家乡,或在此地彼地,属于而又抽离于这个世界,大概是由于有窗子的关系吧。窗,使人感觉既联系而又隔离。作者原先可能在那隔离的一区写文章,或者绘画;偶一抬头,便看到山光水色、寒林叶落、桐花如雪、鹭鸶鸡鸭……或许,竟因而推门出户,走入景中,变成物象的一部分,与世界融合为一体,成为线,成为点,在画面之中。
  窗前书写,自自然然。至于一年期间,定时一千二百字左右的短文,用两个字的齐一小题标示,或断或续,随兴所至舒展开来:《秋水》《回声》《潮声》《品味》《甜酸》《风尚》《布衣》,这些篇章,分开来是独立的散文,缀连起来却又是绵延可以贯穿的。
  在目录上,二字齐一的小题各篇最后,有一篇附录的单字题目:《雪——纪念母亲》。
  蒋勋很用心地写这篇文章。写下雪的季节,去V城探望病中的母亲。写雪,写看雪的自己和下雪天的一些记忆。窗外的雪,“这样富丽繁华,又这样朴素沉静”地下着,屋内的灯全熄了,只留母亲卧房里床头一盏灯,幽微的光反映在玻璃上。远处街角也有一盏路灯,照着白白的雪景。“白,到了是空白。白,就仿佛不再是色彩,不再是实体的存在。白,变成一种心境,一种看尽繁华之后生命终极的领悟吧。”
  我想,蒋勋可能是以留白的方式,来写他最珍惜的一个记忆和思念的吧。
  《此时众生》,遂成为他送给母亲最具深意的礼物了。
其他文献
离开故乡与家人  我搭上单程飞机  嫁给一个足够当我父亲的人  他逼我不可说越南语  整整十年不让我外出工作  我的女儿没有健保我不能有自己的朋友  每天早上他留下一张百元钞  既旧又皱像简陋的囚衣  我用眼泪接过穿上女儿饥饿的肚子  某个燥热的夏夜  我和两个女儿被抛弃了  没有任何纸条没有任何痕迹  望着脏兮兮黑漆漆的公寓  六顆黯淡的眼珠只想嵌进窗棂  羡慕窗外热闹的小巷  从那一夜起我真正
陈可友故居卧房  我站在中国福尔摩斯陈可友故居的大厅中,感激万分。感谢读者、学者、作家们的厚爱,感恩市人大的立案,把神探陈可友的故居作为维护文物,把双梦作者故居也要维护起来。如今修缮竣工,颇有原来的面貌。父亲陈可友一米见方的半身肖像挂在大厅中央。  我望着父亲那双温威敏锐的眼睛,望着他神探独具的神采,心存感恩,是父亲的辉煌和苦难成就了我。三十多年前,我把父亲年轻时所破的奇案、巨案写成《昙花梦》,正
我很荣幸,在党的十九大圆满结束之际,应邀参加香港中华文化总会组织的“清华大学国情与中华文化专题研究课程”学习,亲身走进多少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著名学府清华大学,分享它开放探索、严谨治学的杏坛甘露。  这次五门课程的导师都是中国当代著名且富有授教经验的学者。他们的谈吐温文尔雅、亲切且充满幽默感,使冬日的课室里常常欢笑声四起,不知不觉就把我们带入广博的知识雨林,令人在豁然开朗的喜悦收获中陶冶沉醉。  首
海伦是我们这间女生宿舍负责人安丝玉小姐的远亲,父母都已亡故,和妹妹住在一起,那个夏天,她病了,从医院出来后就搬到老姑母办的宿舍来养病。  我还没见到她以前就为了她的缘故怄了一肚子气。  在学校上了一天课,吃完晚饭后安妮来找我打乒乓球,安妮是刚果来的学生,很爱动爱闹,和她一起玩实在很有趣。大概那天晚上我们在乒乓球室叫的声音太大了一点,门房马格达就紧张兮兮地探头进来喝止我们:  “别吵,别吵,海伦小姐
谈《恺撒大帝》故事的來源  这部影片是根据莎士比亚的剧本《朱理士·恺撒》(Julius Caesar)拍摄的。原剧有中文译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世界文学名著丛书中译名叫做《恺撒大将》,世界书局出版的朱生豪译本叫做《恺撒被弑记》。我以为译做《恺撒大将》比较妥当,因为恺撒并没有做皇帝,说他“被弑”不很贴切。称他为“大帝”,则有点像春秋笔法中的诛心之论,根据动机来判断一个人,也不符历史事实。  莎氏原剧的
想你在你孤单的星球  公转想必很累了还有自转  行走间杂着舞蹈  丝质的领巾同你的发镶着黄昏的金  扬起以寄居蟹换壳的速度  我奔向你那时我如孩童般  奔向如孩童般的你———  你,和你孤单的星球永远看得见夕阳  起飞太累你于是引来金色的小蛇  在指尖轻轻吻了一口  那时所有足印皆脱离了地心引力  寄居蟹望着一只空掉的壳一如此刻  我睁开眼用尽全力  望见宇宙所有的星星。  十亿个名字抄写完佛的十
12月13日早起,在网上看报纸的新闻,有一则的标题是“89岁余光中不敌降温住院疗养”。看完简短的内文,我马上致电高雄余府,余太太接听。她说余先生目前在医院的加护病房里,意识不清,四个女儿中三个不在高雄的,都从外地回来照顾。余太太的语气如常平静,说当下有事处理,请我等她来电再告知情况。  今年6月我曾和家人专程到高雄探望先生和夫人,10月我个人赴高雄参加诗人的庆生会和“余光中书写香港时期”纪录片发布
奇人辈出——书前短语  小说《俗世奇人》已经写了两本,缘何又写?因为这两本书为吾乡之奇人搭了一个台。再有奇人冒出,自然一个个蹦上来。都想在台上演一演自己得意的故事。这些人物个个标新立异,又执意太强,叫我不好谢绝。只好上来一个写一个,不觉间又是十八篇,于是有了这本《俗世奇人之三》。  天津这地方自有特别之处,寻常百姓,茶余饭后,津津乐道者,往往就是乡土异士和市井奇人。他们不崇尚精英,偏爱活在身边的那
严歌苓的长篇小说,到《芳华》出版为止已有22部,我以为《小姨多鹤》是她的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而根据原著所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是我所看过的上佳剧作。  战争几乎与人类历史相伴而来,文艺作品中的战争题材,常常把批判的笔锋指向侵略者。然而侵略者一方也有无辜者、受害者。尤其是侵略者战败以后,那些普通的小人物、老百姓,他们承受的痛苦与不幸往往被人遗忘了。就选材而言,《小姨多鹤》的题材极有难度,写战败
草 篇  《说文》里说大草不生,艸,春草之貌,簇集,而芽出,渐至葳蕤,复至夏而荣,而至秋者,皆殒不存,复为枯槁,不复生,故名不生。古人以草泛指民间,故以草莱指布衣百姓,蒿莱阡陌,指故里乡间。总之,草从来就是与城市相仳离的一种植物,低微而广泛,缕而不绝,燔而继发,凡春秋之间,草生焉。  闽省地处东南海陬,地偏遐荒,从来不与中原王土有过近的往来,直到唐宋之后,才有庠序黉门,有了师教之便,出了士子,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