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辅导员的“下宿舍”工作是对大学生日常管理教育的常规性工作之一。本文将从环境育人重要性、有准备地“下宿舍”及“下宿舍”注意事项等方面探索如何提升高校日常教育管理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下宿舍” 教育 有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而人是最复杂灵活的个体,在工作中要秉承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理念与方法。辅导员作为高校一线学生管理工作者,每日面临着大大小小的学生管理事务,需要及时整合事、时、势工作三要素,始终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核心目标来进行工作。学生宿舍紧密联系着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学业、人际关系、健康情绪和心理素质、自我管理能力与集体意识等关乎大学生发展的重要元素,几乎都可以在学生宿舍中体现出来。辅导员要深入到学生群体中,真正了解学生需求,须制定并践行相对完备的日常“下宿舍”工作规划。如何让辅导员“下宿舍”成为一种学生喜欢、老师欣慰、家校满意的工作现象,有效提升辅导员“下宿舍”的教育成效,值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相关研究者的深思。
一、遵循环境育人理念,提升教育针对性
学校育人环境的创设蕴含着特定的育人方式和育人内容。高校辅导员要努力引导学生构建会“说话”的宿舍环境。宿舍环境中所表达的语言要能够感染学生思想、陶冶学生情操,帮助学生产生干净、整洁、放松、和谐等美好的内心感受,从而让这种感受帮助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结互助、开放包容的良好品德。
(一)引导学生创设让身心和谐放松的宿舍环境。在日常教育中,辅导员应向学生持续传达教室、图书馆、宿舍、校园活动区等各功能区的使用价值和使用意义,引导学生树立区域划分意识。高校学生宿舍定位模糊,常常兼具生活和学习功能。高校学生宿舍功能模糊导致它成为学生人际关系矛盾的集中爆发地。辅导员在“下宿舍”时应重点向学生强调,宿舍应以休息放松为主,环境应布置得干净、舒适和安静,宿舍是高校培养学生平和的情绪与心态的重点处所之一。
(二)强调规则意识,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无规矩不成方圆。宿舍是学生集体住宿之地,是学生踏入社会前学习处理人际关系的小平台,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和树立具有重要意义。辅导员要重点发挥学生干部、宿舍长作用,引导学生加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觉遵守学校宿舍的规章制度,从制度层面强调规则意识。在人际交往上,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宽容忍让、尊重他人的良好品德。
高校辅导员“下宿舍”工作应该站在环境育人重要性、规则意识培养、德育等高度上,善于從小事出发,践行“教育无小事,事事皆育人”之道。
二、知己知彼,有准备地“下宿舍”
(一)提前了解走访宿舍学生的基本情况,与学生建立起相熟友善的关系。宿舍属于学生的私人生活圈,是学生在学校的“家”。按照一般人际交往规律,人们接受或欢迎相熟者踏足自己的生活领地,而对陌生者的造访常常怀有戒备和抵触心理。因此,辅导员“下宿舍”前一定要与学生建立起相熟友善的关系,方便辅导员到宿舍后进一步巩固、深化师生的紧密联系。
(二)选择合适时间段,带着目标“下宿舍”。“下宿舍”的时间选择带有技巧性,一般来讲要避开学生休息时间,确定走访时间段;辅导员“下宿舍”要带着目标,抓住探望生病学生、调解宿舍矛盾、优秀宿舍评选考察、检查宿舍内务等契机,通过观察宿舍内学生日常生活的状态来侧面验证自身平时对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辅导员在“下宿舍”时要注意重点走访一些“特殊宿舍”,如民族学生混合宿舍、特困生、学困生宿舍等,抓住恰当机会,现场施教,加强与学生的亲密联系,提升“下宿舍”的教育有效性。
三、高校辅导员“下宿舍”注意事项
辅导员“下宿舍”有利于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提升亲和力,让学生有问题、有想法、有困惑时敢于找辅导员倾诉,提升辅导员工作的价值感。但在“下宿舍”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有:一是“下宿舍”频率应合理。一般来讲,每间宿舍一学期走访一到两次即可。“下宿舍”次数过少,“有事”才来,不能让学生感受到真正的关注和关心;过于频繁“下宿舍”,则很难把握住教育契机,容易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走进学生内心,很难取得教育效果。二是“下宿舍”理由应合乎情理,避免让学生内心存疑或产生骚动。辅导员“下宿舍”要有理由、有目的、有思路、有方案,要完成教育任务。三是“下宿舍”要真正地与学生谈心谈话,从学生宿舍的整体环境来分析解读学生的内心,真正贴近学生,避免走马观花,流于形式。 四是将“下宿舍”作为辅导员的常规工作机制,并做好相应工作记录,有跟进有反馈,成为提升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工作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张迪.高校思政工作融入日常化教育研究[J].现代交际,2019.
[2]王美玲.以宿舍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模式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
(作者简介:金梦,女,硕士研究生,广东海洋大学,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下宿舍” 教育 有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而人是最复杂灵活的个体,在工作中要秉承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理念与方法。辅导员作为高校一线学生管理工作者,每日面临着大大小小的学生管理事务,需要及时整合事、时、势工作三要素,始终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核心目标来进行工作。学生宿舍紧密联系着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学业、人际关系、健康情绪和心理素质、自我管理能力与集体意识等关乎大学生发展的重要元素,几乎都可以在学生宿舍中体现出来。辅导员要深入到学生群体中,真正了解学生需求,须制定并践行相对完备的日常“下宿舍”工作规划。如何让辅导员“下宿舍”成为一种学生喜欢、老师欣慰、家校满意的工作现象,有效提升辅导员“下宿舍”的教育成效,值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相关研究者的深思。
一、遵循环境育人理念,提升教育针对性
学校育人环境的创设蕴含着特定的育人方式和育人内容。高校辅导员要努力引导学生构建会“说话”的宿舍环境。宿舍环境中所表达的语言要能够感染学生思想、陶冶学生情操,帮助学生产生干净、整洁、放松、和谐等美好的内心感受,从而让这种感受帮助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结互助、开放包容的良好品德。
(一)引导学生创设让身心和谐放松的宿舍环境。在日常教育中,辅导员应向学生持续传达教室、图书馆、宿舍、校园活动区等各功能区的使用价值和使用意义,引导学生树立区域划分意识。高校学生宿舍定位模糊,常常兼具生活和学习功能。高校学生宿舍功能模糊导致它成为学生人际关系矛盾的集中爆发地。辅导员在“下宿舍”时应重点向学生强调,宿舍应以休息放松为主,环境应布置得干净、舒适和安静,宿舍是高校培养学生平和的情绪与心态的重点处所之一。
(二)强调规则意识,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无规矩不成方圆。宿舍是学生集体住宿之地,是学生踏入社会前学习处理人际关系的小平台,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和树立具有重要意义。辅导员要重点发挥学生干部、宿舍长作用,引导学生加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觉遵守学校宿舍的规章制度,从制度层面强调规则意识。在人际交往上,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宽容忍让、尊重他人的良好品德。
高校辅导员“下宿舍”工作应该站在环境育人重要性、规则意识培养、德育等高度上,善于從小事出发,践行“教育无小事,事事皆育人”之道。
二、知己知彼,有准备地“下宿舍”
(一)提前了解走访宿舍学生的基本情况,与学生建立起相熟友善的关系。宿舍属于学生的私人生活圈,是学生在学校的“家”。按照一般人际交往规律,人们接受或欢迎相熟者踏足自己的生活领地,而对陌生者的造访常常怀有戒备和抵触心理。因此,辅导员“下宿舍”前一定要与学生建立起相熟友善的关系,方便辅导员到宿舍后进一步巩固、深化师生的紧密联系。
(二)选择合适时间段,带着目标“下宿舍”。“下宿舍”的时间选择带有技巧性,一般来讲要避开学生休息时间,确定走访时间段;辅导员“下宿舍”要带着目标,抓住探望生病学生、调解宿舍矛盾、优秀宿舍评选考察、检查宿舍内务等契机,通过观察宿舍内学生日常生活的状态来侧面验证自身平时对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辅导员在“下宿舍”时要注意重点走访一些“特殊宿舍”,如民族学生混合宿舍、特困生、学困生宿舍等,抓住恰当机会,现场施教,加强与学生的亲密联系,提升“下宿舍”的教育有效性。
三、高校辅导员“下宿舍”注意事项
辅导员“下宿舍”有利于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提升亲和力,让学生有问题、有想法、有困惑时敢于找辅导员倾诉,提升辅导员工作的价值感。但在“下宿舍”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有:一是“下宿舍”频率应合理。一般来讲,每间宿舍一学期走访一到两次即可。“下宿舍”次数过少,“有事”才来,不能让学生感受到真正的关注和关心;过于频繁“下宿舍”,则很难把握住教育契机,容易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走进学生内心,很难取得教育效果。二是“下宿舍”理由应合乎情理,避免让学生内心存疑或产生骚动。辅导员“下宿舍”要有理由、有目的、有思路、有方案,要完成教育任务。三是“下宿舍”要真正地与学生谈心谈话,从学生宿舍的整体环境来分析解读学生的内心,真正贴近学生,避免走马观花,流于形式。 四是将“下宿舍”作为辅导员的常规工作机制,并做好相应工作记录,有跟进有反馈,成为提升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工作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张迪.高校思政工作融入日常化教育研究[J].现代交际,2019.
[2]王美玲.以宿舍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模式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
(作者简介:金梦,女,硕士研究生,广东海洋大学,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