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每一个学生要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应把读书视为自己的乐趣,多读书、读好书是一个人进步、成功的阶梯。
一、“时尚文化”、充满校园
新的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可是现在“快餐文化”、“校园文化”、郭敬明小說系列的兴起,充斥着高中生阅读范围。学生的阅读面看似很宽、很范,其实,是局限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就是这些新兴的文化适合中学生的“口味”,“小小说”、“微型小说”、“短信小说”,还有各种名目《男生女生》,《最幻想》……这些东西对提高学生素质和道德修养方面几乎起不到有益的作用。有的篇目短小,看后如蜻蜓点水,一掠而过,学生读起来纯纯为了趣味而读。还有些书大都消遣性强,这些近似垃圾的文化的书,读不出来任何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文字,甚至有的极度宣扬中学生那种朦胧的爱情,凶杀、梦幻等。图书本身的文化水准就不高、格调更不行,这样的文化怎么会熏陶出思想健康、积极向上、爱国爱民,对国家建设的实用性人才?
二、时代召唤、健康文学
青少年的道德修养,不应只在政治课上培养,从当前的中学生接触的课外读物来看,政治理论知识学得再好,也经不住垃圾文化大染缸的熏染。我们作为语文教师,不要单单把头插进学生一篇课文的掌握,一个公式的运用、一张试卷的分数高低等上面。作为多年的高中教师,我认为增加学生健康文学的阅读量,要把育德和育人融合在一起。当前中学生、大学生犯罪率提高已经给我们敲响警钟,把语文学习、语文阅读和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相结合已经刻不容缓。那么怎样阅读?阅读那些书籍?
三、及时引导、课本阅读
近几年新课改的实施、素质教育、德育、美育的推行,高中课本已经实施了新教材,给学生推出了选修阅读教材。可是为了社会共同的孩子,作为教师实话实说,大多学校对选修课挑挑拣拣,只是把个别的文言文必修课来讲,其余的课一切为了高考都抛弃了。一学期结束,除了必修课完成任务,就是试题大会战,选修课本早被学生“束之高阁”、睡大觉去了。其实就语文版来看,从2005年“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5年初审通过”的高中选修教材就有《中外现代诗歌欣赏》、《中外优秀传记选读》、《写作基础》、《汉语学习与应用》等,可供阅读以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创新能力为主的课内阅读。这些选修教材荟萃了文坛精英们的精华文章。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高一学生写散文的经典范文;梁实秋的《鸟》中的细节描写;《火烧云》萧红细腻的笔触、环境描写等对学生作文都有很大益处。读史铁生的作品可以励志、读鲁迅的作品可以培养严谨的逻辑、读钱钟书的作品培养个性、创新能力……高中选修读本对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写作能力、基本素质,有很大作用,只是我们老师教学时一切围着高考转,对学生阅读没有花费精力正确引导,引导的不好老师忽略学生也忽略。再加上当前社会上一些迎合中学生口味的“垃圾文学”吸引着青少年的眼球,学生更没时间阅读精华文章。
四、中外名著、加大读量
古今中外几千年的文化精华,现在被年轻人抛到身后,他们或没时间、或不屑一顾、或根本就不知道、或者有的知道但满足于看看有原著改编的电视、电影等。中国古代四大名著都改编电视剧,曹雪芹“十年辛苦不寻常、字字看来皆是血”的《红楼梦》岂是30多集片子就能把倾其半生心血也没完成的、享誉世界的名著中的内容都彰显?况且文学和艺术只是交叉不可能划等号。电影的价值更是和原著相差甚远,如果说电视剧《三国演义》大手笔还可以学到很多知识,那么电影《三国》这“文化快餐”娱乐性极大,中学生如果以前没读过《三国演义》,看电影也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还有《西游记》和《水浒传》都翻拍过电影电视,但是和原著相比,从思想上、艺术上细枝末节都有诸多违背原著之处。因此,只有读原著才能真正领会文学的真谛、价值。
外国文学托尔斯泰的《复活》、《安娜卡列尼娜》、司汤达《红与黑》、美切尔《飘》等这些世界级的名著,皆出自大师之手。他们不但反映不同性格、不同背景、不同追求的主人公不同的命运、结局。还各自反映一个为现代人所不了解的特殊时代,对这个时代或者人物或褒奖、或揭露、或批判;读这些文学巨匠的著作,可以让我们读懂人的复杂、聪明、人的善良、人的励志,人身上许许多多的美德……要读书读好书,青少年正是需要健全人格的年龄阶段,老师如果及时引导读好书对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大有裨益。
当然我们所说的读书课外书并不是,让学生撇开课本不学,喧宾夺主,我们所说的读课外书是课余时间、节假日等。
总之:读书能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读书能明白事理,增强能力;读书能陶冶性情,德润人心沿着书籍构成的阶梯,学做人,学做事,攀上一个又一个科学的高峰。 “开卷有益”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 每一个人在知识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展现的景色就越壮阔。
——书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源泉!
一、“时尚文化”、充满校园
新的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可是现在“快餐文化”、“校园文化”、郭敬明小說系列的兴起,充斥着高中生阅读范围。学生的阅读面看似很宽、很范,其实,是局限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就是这些新兴的文化适合中学生的“口味”,“小小说”、“微型小说”、“短信小说”,还有各种名目《男生女生》,《最幻想》……这些东西对提高学生素质和道德修养方面几乎起不到有益的作用。有的篇目短小,看后如蜻蜓点水,一掠而过,学生读起来纯纯为了趣味而读。还有些书大都消遣性强,这些近似垃圾的文化的书,读不出来任何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文字,甚至有的极度宣扬中学生那种朦胧的爱情,凶杀、梦幻等。图书本身的文化水准就不高、格调更不行,这样的文化怎么会熏陶出思想健康、积极向上、爱国爱民,对国家建设的实用性人才?
二、时代召唤、健康文学
青少年的道德修养,不应只在政治课上培养,从当前的中学生接触的课外读物来看,政治理论知识学得再好,也经不住垃圾文化大染缸的熏染。我们作为语文教师,不要单单把头插进学生一篇课文的掌握,一个公式的运用、一张试卷的分数高低等上面。作为多年的高中教师,我认为增加学生健康文学的阅读量,要把育德和育人融合在一起。当前中学生、大学生犯罪率提高已经给我们敲响警钟,把语文学习、语文阅读和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相结合已经刻不容缓。那么怎样阅读?阅读那些书籍?
三、及时引导、课本阅读
近几年新课改的实施、素质教育、德育、美育的推行,高中课本已经实施了新教材,给学生推出了选修阅读教材。可是为了社会共同的孩子,作为教师实话实说,大多学校对选修课挑挑拣拣,只是把个别的文言文必修课来讲,其余的课一切为了高考都抛弃了。一学期结束,除了必修课完成任务,就是试题大会战,选修课本早被学生“束之高阁”、睡大觉去了。其实就语文版来看,从2005年“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5年初审通过”的高中选修教材就有《中外现代诗歌欣赏》、《中外优秀传记选读》、《写作基础》、《汉语学习与应用》等,可供阅读以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创新能力为主的课内阅读。这些选修教材荟萃了文坛精英们的精华文章。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高一学生写散文的经典范文;梁实秋的《鸟》中的细节描写;《火烧云》萧红细腻的笔触、环境描写等对学生作文都有很大益处。读史铁生的作品可以励志、读鲁迅的作品可以培养严谨的逻辑、读钱钟书的作品培养个性、创新能力……高中选修读本对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写作能力、基本素质,有很大作用,只是我们老师教学时一切围着高考转,对学生阅读没有花费精力正确引导,引导的不好老师忽略学生也忽略。再加上当前社会上一些迎合中学生口味的“垃圾文学”吸引着青少年的眼球,学生更没时间阅读精华文章。
四、中外名著、加大读量
古今中外几千年的文化精华,现在被年轻人抛到身后,他们或没时间、或不屑一顾、或根本就不知道、或者有的知道但满足于看看有原著改编的电视、电影等。中国古代四大名著都改编电视剧,曹雪芹“十年辛苦不寻常、字字看来皆是血”的《红楼梦》岂是30多集片子就能把倾其半生心血也没完成的、享誉世界的名著中的内容都彰显?况且文学和艺术只是交叉不可能划等号。电影的价值更是和原著相差甚远,如果说电视剧《三国演义》大手笔还可以学到很多知识,那么电影《三国》这“文化快餐”娱乐性极大,中学生如果以前没读过《三国演义》,看电影也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还有《西游记》和《水浒传》都翻拍过电影电视,但是和原著相比,从思想上、艺术上细枝末节都有诸多违背原著之处。因此,只有读原著才能真正领会文学的真谛、价值。
外国文学托尔斯泰的《复活》、《安娜卡列尼娜》、司汤达《红与黑》、美切尔《飘》等这些世界级的名著,皆出自大师之手。他们不但反映不同性格、不同背景、不同追求的主人公不同的命运、结局。还各自反映一个为现代人所不了解的特殊时代,对这个时代或者人物或褒奖、或揭露、或批判;读这些文学巨匠的著作,可以让我们读懂人的复杂、聪明、人的善良、人的励志,人身上许许多多的美德……要读书读好书,青少年正是需要健全人格的年龄阶段,老师如果及时引导读好书对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大有裨益。
当然我们所说的读书课外书并不是,让学生撇开课本不学,喧宾夺主,我们所说的读课外书是课余时间、节假日等。
总之:读书能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读书能明白事理,增强能力;读书能陶冶性情,德润人心沿着书籍构成的阶梯,学做人,学做事,攀上一个又一个科学的高峰。 “开卷有益”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 每一个人在知识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展现的景色就越壮阔。
——书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