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信无线坐落在北京东北角上的酒仙桥地区,这里曾是中国电子工业最重要的基地之一。在沉寂许久后,近几年这里逐渐被外界重新所知,其一是798工厂的艺术区,其二是巨资进入TFT—LCD领域的京东方(SZ000725)。
如今德信无线再次让酒仙桥地区吸引了人们关注的目光。就在这一区域里,除了德信无线,还活跃着中电赛龙、国电未来、九鼎合一、国信明天等数家手机设计公司。而在上海浦东和深圳,也集中了一批类似的公司。
从1999年末中电赛龙诞生算起,手机设计行业在中国至今未满7年,其间却已经历了多少跌宕起伏、生死存亡。
诞生
1996年后,随着全球手机市场规模扩大和增长速度加快,手机厂商要推出更多的产品,并且在产品外观和功能设计上也要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创新。在这种情况下,厂商原有的研发力量在手机工业设计、外形设计、结构设计等方面显出力不从心。为了满足潜在的市场需求,一些在电子产品领域有设计实力的企业开始涉足手机设计业。
专业的手机设计公司源于欧美,一些不甘心一直为他人打工的研发人员从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等通讯巨头出来,成立了几人到几十人不等的Design House(设计事务所),将自己设计出来的手机产品方案卖给整机厂商。这种小规模的设计事务所在韩国尤为风行,鼎盛时期曾多达100多家,其中不少是三星电子、LG的研发人员出来后创办的。
1999年12月,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CEC)和赛龙国际合资成立中电赛龙通信研究中心,成为国内第一家手机设计公司(赛龙国际是华人孙景春在美创办的一家独立手机研发公司)。2000年4月,嘉盛联侨成立,之后中天华通诞生。在此后三年内,虽然中国手机市场高速增长,但手机设计行业并未有突破性发展。
成长
直到2002年,全球已有超过30%的手机都在中国生产,手机研发的重心向中国转移成为必然的趋势,国内手机设计人员从中看到了机会。董德福正是在这一阶段从摩托罗拉出来创立德信无线的,在他之前,康佳(SZ000016)手机研发总监李海林于2002年5月辞职,创办了深圳经纬科技,同样专事手机设计。
国内手机设计公司起步之初无一例外地从国外(主要是韩国)购买设计方案,进行二次开发后,再卖给国内手机厂商。2002年,国内手机设计公司不过十几家,行业平均毛利率超过300%。由于包括波导股份(SH600130)等在内的国产品牌手机的市场份额快速提升,对手机设计方案的需求急剧放大,加之超高的利润率,吸引了更多人才和资本加入这一行业。
IT咨询机构水清木华将手机厂商的生产方式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贴牌或组装;第二层次是设计方案级,即在核心软硬件平台上进行相关应用的开发:第三层次是模块级和硬件平台级;第四层次为芯片级(全球有此能力的手机厂商仅10家左右)。
以此分类,在2003年之前,中国本土手机厂商基本处于第一层次,主要依靠日、韩、中国台湾等地的设计公司进行整机贴牌。之后由于竞争加剧,手机厂商开始注重成本控制,专事第二层次开发的本土手机设计公司获得了机会,在2003年下半年被市场广泛认可。有数据现实,2003年有80%左右的手机设计流向了中国市场,曾经红极一时的韩国手机设计企业SewonTelecom、Telson Electronics等出货量均急剧下降。
分化
自从2003年国产品牌手机市场占有率大幅增长之后,中国本土手机设计公司在2004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且在市场上彻底击垮了曾经占据主导地位的韩国手机设计公司。
根据统计,在2004年内地市场上市的600多款新机型中,有70%以上是内地手机公司设计的。到2004年大大小小的手机设计公司超过了300家,数十倍于他们服务的整机厂商,市场竞争变得异常激烈。
2003年手机设计行业平均毛利率从300%之上下降到70%,2004年进一步下降到35%的水平,2005年这一数字已变成20%左右。如晨讯科技的手机设计方案业务的毛利率即为19.10%,移动手机制成品的毛利率为19.67%,只有极少数像德信无线在软件上有优势的企业才能继续保持较高的毛利率水平。
而国产品牌手机在2002~2003年爆发之后,2004~2005年又陷入了低谷,众多手机设计公司也随之出现了分化。较早成立的嘉盛联侨曾吸收了6000万美元风险投资,在2005年中被曝已悄然消失;而在成立之初誓言要做中国最大手机设计公司的中天华通,也陷入了经营困境。
相比之下,另外一批手机设计公司则要幸运得多,2005年是它们集中上市的年份:龙旗控股于2005年5月在新加坡主板上市;德信无线同月在纳斯达克挂牌;一个月后,晨讯科技登陆香港联交所主板。
在尚未上市的公司中,中电赛龙是仍被资本关注的企业之一。早在2002年,英特尔就联合软银、新意网和UT斯达康共同注资于其母公司赛龙国际,2003年度又再度增持股份。2005年末,赛龙国际又吸收了投资基金TVG的注资。
而经纬科技的网站上仍写着“2004年底前完成融资,2005年底前成功在海外上市”的目标,至今还没能变成现实,尽管在当时它也曾受到众多投资机构的关注。业内人士称,在已有3家类似概念的企业分别在3个不同的交易所上市后,后来者就很少能再有较好的机会了,除非特别出色。
转向
在目前存在的手机设计公司中,从创业背景看,大致可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来自于手机整机厂商的研发人员;另外一种则是电子分销商。
前一种的代表有德信无线、经纬科技、龙旗控股、国电未来等。龙旗控股的主要创始人杜军红出自中兴通讯,国电未来的创业者则和德信无线类似,多来自摩托罗拉。像经纬科技等本土设计公司的起步大多依靠原有的人脉关系,之后逐渐拓展其他客户。
后一种的典型代表就是晨讯科技。晨讯科技的前身为知名的分销商,自身有较强的设计能力,并且与IC厂商有稳定而密切的关系。加之对物流管理驾轻就熟,晨讯科技这类企业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前端供应链方面的管理,手机设计业务也主要以集成为主。
中国手机产业链在2005年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动,国产品牌手机全面亏损(只有联想移动和多普达盈利),市场占有率急剧下滑。全面亏损以及大量库存导致国产品牌手机厂商对上游产业链需求大大减少,而对上游成本变得异常关心,由此开始注重自主研发。如TCL通讯在最近增持手机设计公司捷开通讯的股权至46.25%。
这种态势下,势必会有一批手机设计公司面临淘汰,韩国手机设计公司在中国的历程就是前车之鉴。波导股份最初的手机设计方案来自于其合作方法国萨基姆,2000年后波导又找到更符合中国消费者口味的韩国公司SEWON,并成为其大客户。但随着波导开始尝试自主设计,这些手机设计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出货量迅速下降,韩国企业基本退出中国市场。
在市场压力下,目前已有几家本土手机设计公司推出了自有品牌手机,包括中电赛龙和宇龙通信等。水清木华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在平等的牌照制度开放的平台上,独立设计公司完全有可能取代品牌厂商,延续未来国产手机的辉煌,尤其是3G到来之后。”这势必使得设计公司和原来的整机厂商发生正面冲突,如何处理这种关系也考验着这批转向品牌经营的手机设计公司。
如今德信无线再次让酒仙桥地区吸引了人们关注的目光。就在这一区域里,除了德信无线,还活跃着中电赛龙、国电未来、九鼎合一、国信明天等数家手机设计公司。而在上海浦东和深圳,也集中了一批类似的公司。
从1999年末中电赛龙诞生算起,手机设计行业在中国至今未满7年,其间却已经历了多少跌宕起伏、生死存亡。
诞生
1996年后,随着全球手机市场规模扩大和增长速度加快,手机厂商要推出更多的产品,并且在产品外观和功能设计上也要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创新。在这种情况下,厂商原有的研发力量在手机工业设计、外形设计、结构设计等方面显出力不从心。为了满足潜在的市场需求,一些在电子产品领域有设计实力的企业开始涉足手机设计业。
专业的手机设计公司源于欧美,一些不甘心一直为他人打工的研发人员从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等通讯巨头出来,成立了几人到几十人不等的Design House(设计事务所),将自己设计出来的手机产品方案卖给整机厂商。这种小规模的设计事务所在韩国尤为风行,鼎盛时期曾多达100多家,其中不少是三星电子、LG的研发人员出来后创办的。
1999年12月,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CEC)和赛龙国际合资成立中电赛龙通信研究中心,成为国内第一家手机设计公司(赛龙国际是华人孙景春在美创办的一家独立手机研发公司)。2000年4月,嘉盛联侨成立,之后中天华通诞生。在此后三年内,虽然中国手机市场高速增长,但手机设计行业并未有突破性发展。
成长
直到2002年,全球已有超过30%的手机都在中国生产,手机研发的重心向中国转移成为必然的趋势,国内手机设计人员从中看到了机会。董德福正是在这一阶段从摩托罗拉出来创立德信无线的,在他之前,康佳(SZ000016)手机研发总监李海林于2002年5月辞职,创办了深圳经纬科技,同样专事手机设计。
国内手机设计公司起步之初无一例外地从国外(主要是韩国)购买设计方案,进行二次开发后,再卖给国内手机厂商。2002年,国内手机设计公司不过十几家,行业平均毛利率超过300%。由于包括波导股份(SH600130)等在内的国产品牌手机的市场份额快速提升,对手机设计方案的需求急剧放大,加之超高的利润率,吸引了更多人才和资本加入这一行业。
IT咨询机构水清木华将手机厂商的生产方式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贴牌或组装;第二层次是设计方案级,即在核心软硬件平台上进行相关应用的开发:第三层次是模块级和硬件平台级;第四层次为芯片级(全球有此能力的手机厂商仅10家左右)。
以此分类,在2003年之前,中国本土手机厂商基本处于第一层次,主要依靠日、韩、中国台湾等地的设计公司进行整机贴牌。之后由于竞争加剧,手机厂商开始注重成本控制,专事第二层次开发的本土手机设计公司获得了机会,在2003年下半年被市场广泛认可。有数据现实,2003年有80%左右的手机设计流向了中国市场,曾经红极一时的韩国手机设计企业SewonTelecom、Telson Electronics等出货量均急剧下降。
分化
自从2003年国产品牌手机市场占有率大幅增长之后,中国本土手机设计公司在2004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且在市场上彻底击垮了曾经占据主导地位的韩国手机设计公司。
根据统计,在2004年内地市场上市的600多款新机型中,有70%以上是内地手机公司设计的。到2004年大大小小的手机设计公司超过了300家,数十倍于他们服务的整机厂商,市场竞争变得异常激烈。
2003年手机设计行业平均毛利率从300%之上下降到70%,2004年进一步下降到35%的水平,2005年这一数字已变成20%左右。如晨讯科技的手机设计方案业务的毛利率即为19.10%,移动手机制成品的毛利率为19.67%,只有极少数像德信无线在软件上有优势的企业才能继续保持较高的毛利率水平。
而国产品牌手机在2002~2003年爆发之后,2004~2005年又陷入了低谷,众多手机设计公司也随之出现了分化。较早成立的嘉盛联侨曾吸收了6000万美元风险投资,在2005年中被曝已悄然消失;而在成立之初誓言要做中国最大手机设计公司的中天华通,也陷入了经营困境。
相比之下,另外一批手机设计公司则要幸运得多,2005年是它们集中上市的年份:龙旗控股于2005年5月在新加坡主板上市;德信无线同月在纳斯达克挂牌;一个月后,晨讯科技登陆香港联交所主板。
在尚未上市的公司中,中电赛龙是仍被资本关注的企业之一。早在2002年,英特尔就联合软银、新意网和UT斯达康共同注资于其母公司赛龙国际,2003年度又再度增持股份。2005年末,赛龙国际又吸收了投资基金TVG的注资。
而经纬科技的网站上仍写着“2004年底前完成融资,2005年底前成功在海外上市”的目标,至今还没能变成现实,尽管在当时它也曾受到众多投资机构的关注。业内人士称,在已有3家类似概念的企业分别在3个不同的交易所上市后,后来者就很少能再有较好的机会了,除非特别出色。
转向
在目前存在的手机设计公司中,从创业背景看,大致可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来自于手机整机厂商的研发人员;另外一种则是电子分销商。
前一种的代表有德信无线、经纬科技、龙旗控股、国电未来等。龙旗控股的主要创始人杜军红出自中兴通讯,国电未来的创业者则和德信无线类似,多来自摩托罗拉。像经纬科技等本土设计公司的起步大多依靠原有的人脉关系,之后逐渐拓展其他客户。
后一种的典型代表就是晨讯科技。晨讯科技的前身为知名的分销商,自身有较强的设计能力,并且与IC厂商有稳定而密切的关系。加之对物流管理驾轻就熟,晨讯科技这类企业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前端供应链方面的管理,手机设计业务也主要以集成为主。
中国手机产业链在2005年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动,国产品牌手机全面亏损(只有联想移动和多普达盈利),市场占有率急剧下滑。全面亏损以及大量库存导致国产品牌手机厂商对上游产业链需求大大减少,而对上游成本变得异常关心,由此开始注重自主研发。如TCL通讯在最近增持手机设计公司捷开通讯的股权至46.25%。
这种态势下,势必会有一批手机设计公司面临淘汰,韩国手机设计公司在中国的历程就是前车之鉴。波导股份最初的手机设计方案来自于其合作方法国萨基姆,2000年后波导又找到更符合中国消费者口味的韩国公司SEWON,并成为其大客户。但随着波导开始尝试自主设计,这些手机设计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出货量迅速下降,韩国企业基本退出中国市场。
在市场压力下,目前已有几家本土手机设计公司推出了自有品牌手机,包括中电赛龙和宇龙通信等。水清木华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在平等的牌照制度开放的平台上,独立设计公司完全有可能取代品牌厂商,延续未来国产手机的辉煌,尤其是3G到来之后。”这势必使得设计公司和原来的整机厂商发生正面冲突,如何处理这种关系也考验着这批转向品牌经营的手机设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