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dr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前中职学生升入高职阶段学习形式多样,渠道畅通,但在中高职衔接上还存在一些有待于解决的问题。阐述目前中高职衔接在部门指导、中高职学校沟通、课程设置、学生学习基础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应对中高职衔接所存在问题的做法为例,提出了解决中高职衔接中所出现问题的对策,探索如何系統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关    键   词]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7-0074-02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全国教育大会均对职业教育发展作出新要求,并相继出台了系列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文件,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的推出让职业教育的内涵不断完善,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道路。《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指出“中高职课程体系及教材要有机衔接”。[1]
   中高职衔接的模式主要有五年一贯制、分段贯通制(3+2、2+3、3+3及4+2制)、对口单招、其他如自考函授委培等。[2]然而,由于目前中高职属于两个不同层次的教育,在办学和衔接过程中由于缺乏顶层设计而各自为政,在实践中很容易形成“两张皮”。[3]中高职衔接最关键的要素是专业建设,专业建设的相关要素衔接情况将直接影响中高职衔接效果。[4]本文以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参与中高职衔接的相关专业为例,从专业建设等方面对中高职阶段人才培养进行研究和探讨,以期为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参与中高职衔接的院校提供参考。
   一、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中高职衔接专业现状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共设六系一部,其中学院基础系(中专部)现设路桥、汽修、城轨、会计四个专业,五年一贯制在校学生共计846人,普通中专在校生231人。五年一贯制学生是前三年以及普通中专学生在基础系学习,五年一贯制学生后两年在学院相应高职系部完成学业,普通中专学生除了直接就业学生,剩余学生通过对口招生考试报考我校相应高职专业,录取后继续在我校完成三年的高职教育。
   二、中高职衔接分段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部门缺乏具体的指导
   首先,在中高职衔接教育中,一些相关教育部门未制定具体的中高职衔接实施方案。各个学校的发展情况不同,一般按照自我发展现状来设置文化课和专业课,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较差。
   其次,部分高职学院不重视中职与高职课程衔接,缺少对中职课程的指导规划,常常让中职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感到很迷茫。当中职学生转入高职阶段时,不考虑中职入学学生与高考入学学生的差异性,由此在教学方面会有种种问题产生,不利于职业教育发展。
   (二)中职与高职学院缺乏沟通
   一般而言,中、高职学校相对独立,相互之间联系较少,因此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断层较严重,容易导致下面两个问题。
   首先,专业目标定位不成体系。在当前的专业教学实践中,中高职在专业培养目标方面概念模糊、不成体系、定位不准。中高职专业定位是为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培养操作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二者在目标定位方面应该存在一定逻辑和层次关系,也应有一定的行业针对性和岗位匹配性。
   其次,专业课程开设各自为政。由于中高职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缺乏系统性,教学内容存在重复性和叠加性,尤其中职学生在升入高职院校以后,学习课程和内容与中职内容相近,使通过中职单独招生或“3+2”一贯制升入高职的这部分学生对专业学习兴趣不高或自认为学习内容简单,造成厌学、逃学现象。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中职教育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以及实操能力的培养,但课程设置不合理时有出现。
   首先,部分中职学校完全放弃文化课,单纯认为中职学生只需要学好专业课,这往往让中职学生在升入高职阶段后高等数学和英语基础薄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毕业、考等级证书以及专升本考试。
   其次,部分中职学校在上专业课的时候,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中职阶段学生对实践兴趣远大于理论教学,过分强调理论的结果,往往是理论不愿意学,实践也不会。
   (四)学生学习基础差异大
   中职学生录取不同于高中学生,在中职班级中,学生录取分数从200分到600分不等,分数跨度非常大,学生学习基础不同。多数中职院校不采取差异化教学,在结束三年中职学习后,往往容易导致班级学生学习水平差异越来越大。学生进入高职阶段学习,更容易跟不上学习进度,导致挂科成为常态。
   三、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中高职衔接策略
   (一)学院重视
   学院为了解决中高职衔接中出现的问题,在2019年校级品牌课程项目中加入中高职衔接课程,最终立项课程为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基础课“工程测量技术”。项目经费20万,用于课程教材、视频、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这也是学院首次尝试将中职和高职课程放在一个项目中协同建设,学院希望通过此次一体化设计中高职课程,为其他中高职衔接课程建设指明方向。
   (二)中高职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    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我校根据的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实训设备等资源统筹规划,共同制定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我校负责中职系部教学的骨干教师与负责高职系部教学的骨干教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最大限度避免了今后人才培养方案执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分歧。
   人才培养方案为课程衔接提供了框架,但衔接的关键在于课程内容要反映在课程标准中。我校制定并实施务实的课程标准,为课程实施的衔接做出实质保障。以路桥专业为例,中职阶段培养重点放在职业基本素质方面,在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方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及基本能力的培养。具体的培养目标是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具有路桥施工和维护的中等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阶段培养要在中职阶段的基础上侧重于素质、知识、技术和能力等方面的进一步提升。具体培养目标是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项目施工和管理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注重课程合理设置
   我校在2019年重新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此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目的改善中高职衔接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新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做了以下调整。第一,将一些较难专业课调整至高职阶段,鉴于中职学生知识面较窄的实际情况,此次修订增加了多门人文素养类课程,如艺术欣赏、综合素养与职业养成、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第二,为了让学生能够适应高职高等数学和英语,在保证原有两学年的数学、英语课时不变的前提下,更换了教学用书,教学用书循序渐进,从初中基础知识,经过两年的学习逐步过渡到高职知识,为学生在高职阶段可以听懂高等数学和英语打下基础。第三,在专业基础课上,对于实践性较强专业课,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保持原有课时不变,调整课程理论课与实践课占比,增加实践课,减少理论课程,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占比由6∶4调整为5∶5,考核方式由试卷考试改为实操考试为主,理论考试作为适当补充。其中,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均采用实操测试,各占总成绩40%,平时课堂采用手机题库平台进行理论测试,占总成绩20%。
   (四)组建系、班两级课程学生技能团队
   由于学生学习基础差异性存在,想单纯依靠教师做到差异性教学难度较大。在差异性教学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力量。以我校路桥专业工程测量课程为例,由任课教师组织,成立班级学生技能团队,学生技能团队一方面积极训练准备参加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另一方面学生技能团队要做课程技能的领头羊,带领班上学生共同提高。在上课过程中,学生技能团队成员分到各小组组织学生学习,主要协助教师做好实训教学工作。在课程技能团队的协助,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实训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展开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任课教师在总体上采用做学教一体、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分组教学法等方式,提高教学效果。这样可以使班级学生获得更全面的指导,同时具有更浓厚的学习氛围。
   四、解决中高职衔接问题的探究
   解决中高职衔接所存在的问题。第一,教育局和中高职学校有关部门需要制定相关的教育发展政策和方法,从宏观上指导中高职教育衔接工作。第二,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中高职双方院校一定要加强联系,协同制定培养方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双方也要紧密联系。在课程设置上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第三,在设置课程标准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既要着眼于学生未来就业和升学,也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第四,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异性,在实际教学的时候不能一概而论,可以采取学生技能团队或者信息化教学手段,确保班级学生都能掌握所学知识。
   五、结语
   本文以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對象,介绍了我校中高职衔接中采取的措施,并对中高职衔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若中高职衔接不完善,则人才培养很难达到期望目标。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需要搭建沟通的桥梁,完善中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仅对学生成人成才有利,也有利于学校综合能力提升以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Z].教职成〔2011〕9号,2011.
   [2]陈丽荣.江苏省中高职衔接“3+3”分段培养现状及问题研究[J].科技风,2019(1):50-51.
   [3]高海波,王国权,高玉芝,等.中高职衔接“3+2”培养模式下专业共享资源建设研究:以唐山市中高职衔接院校汽车相关专业为例[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8,16(4):27-29.
  [4]吕春杨.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6):37-39.
  编辑 张 慧
  ①基金项目:2018年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中高职衔接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系(中专部)人才培养为例”(2018jyxm0011)。
   作者简介:梁洪波(1977—),女,汉族,安徽霍山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电子技术、传感器。
其他文献
[摘 要] 中国发展步入了新时代,对青年人才的要求也有着巨大的改变,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青年要有理想、有担当,这样才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要做到有理想,就必须有坚定的信仰,而马克思主义信仰则是实现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应具备的素质。  [关 键 词] 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 团学组织的学生干部是高校思想和行为的传达者和践行者,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部分高职院校在选拔、培养和发展学生干部上倾向于“重能力,轻思想;重使用,轻培养”等方面的问题,还有的被曝出“官僚气重”的现象,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校园育人环境并对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以问题为导向,深度访谈学生
期刊
[摘 要] 通过举办江苏省第十届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和2019应用型本科院校机器人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讨会,为参赛师生、与会代表提供了相互学习、交流合作、互勉共进的平台。通过创新竞赛,可以充分展示在机器人应用方面的创新意识,磨炼创业创新的意志,分享成功的喜悦和智慧的硕果,进一步培养科学探索兴趣、求真务实学风和团结协作精神,强化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高校创业创新教育起到很好的激励和引领作用
期刊
[摘 要] 科研育人是十大育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型大学因其拥有强大的技术实力、科研背景和硬件条件,在科研育人体系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学科竞赛受到大学的普遍重视,各高校可以学科竞赛为牵引,建立符合学校学院发展特色的科研育人体系。以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为例,介绍了该学院开展以创新创业竞赛为牵引的科研育人体系,介绍了相关工作经验和发力点,并对下一
期刊
[摘 要] 地方经济发展是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来源,而在地方经济发展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其中适用性高职技术人才缺少的问题大大限制了地方经济发展的速度。以甘肃省为例,探究如何培养地方经济发展视域下适用性高职技术人才。  [关 键 词] 地方经济发展;适用性;高职技术人才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
期刊
[摘 要] 在新时代经济、文化和教育的背景下,社会更需要多元化的新型音乐人才,而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学作为培养音乐人才的摇篮之一,要想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对传统的音乐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切实提升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养的综合能力。以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为例,分析和研究该院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和策略。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
期刊
[摘 要] 一直以来,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因为学历低、专业技能水平低等在每年的就业水平上远远不如本科生、研究生等高学历人才。2019年职教改革中提出的“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在全国职业院校开展,该试点工作强调在控制“1”学历证书的同时开展“X”证书制度。对安徽省职业院校财经专业来说,原本的学历低、就业市场上竞争大的实际情况,如果可以通过控制“1”学历证书的规范发放和“X”证书学习加强学生专
期刊
[摘 要] 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由省大型国有企业昆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举办,公司是云南省最大的钢铁联合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是全国特大型工业企业和中国企业500强之一。学院作为公司的二级单位,既是公司党校也是职工培训中心,天然具备校企一体的优势,能够充分整合学校资源和公司内部资源,完成公司职工培训计划。同时,校企一体下的职工培训运营模式也暴露出一些弊端,给职工培训工作造成困惑。  [关
期刊
[摘 要] “产出导向教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为后方法时代的我国高校外语教学提供重要依据,对于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具有极大的指导性与切适性。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在“产出导向”理论指导下对高职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了实践探索,深入分析了实践效果并进行了教学反思,旨在为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 键 词] “产出导向”理论;高职英语;学前教育
期刊
[摘 要] 在明确了“岗位零对接”融合的导游业务课程教学模式内涵的前提下,以新疆職业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探索“岗位零对接”融合的教学模式在导游业务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最后对“岗位零对接”融合的导游业务课程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并提出课程改革对策,以便更好地促进教学。  [关 键 词]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岗位零对接;导游业务课程  [中图分类号] G71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