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窦娥冤》是元杂剧名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品,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是我国古典戏剧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高度结合的名作。
《窦娥冤》原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描写一个清白无辜的年轻妇女——窦娥,在流氓、贪官的重重迫害下,蒙冤至死的故事。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
《窦娥冤》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由蔡婆婆独自开始,四折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人教版中学语文室”编选的“幼儿师范学校语文教科书”中节选的是第三折,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惨遭杀害,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
本来第二折末尾,窦娥蒙冤的故事已经结束,她被判处死刑,只等刽子手手起刀落,人头下地,好象没有什么戏可写了。但是,关汉卿却在这个地方暴发出了一场震撼人心的戏剧来。关汉卿把所有的事件经过都在前两折里交代清楚了,第三折里他空出笔来,单写窦娥对这不公平世界的控告。
第三折是唱功戏,关汉卿选用的音乐“宫调”是“正宫”。虽然当时的演奏曲谱已经失传,但是,从古代有关的音乐书籍中可以推论到,“正宫”乐调的声调和感情,一般是用来表达惆怅和悲壮的。因此,第三折是在鼓、锣、拍板、笛等乐器制造的悲剧气氛中开场的。监斩官随即上场,三言两语就把行刑处斩前阴森恐怖的特定环境勾勒出来。鼓三通,锣三下,震撼人心的悲剧气氛造足了。带枷的窦娥才被推出场,窦娥也必定要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这就顺应了中国戏曲的特点,以唱段刻画人物的内心。自然而然地引出了窦娥以[正宫]为宫调的第三折的套曲唱段。开口呼唱出的[端正好]起势就很不凡,原文是这样的。
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用“没来由”三个字领起全曲,既概括了第一、二折的故事情节。又为下面字字悲愤,滴滴血泪的唱词作了铺垫。窦娥在受到张驴儿父子陷害时,为了捍卫自己的贞洁。他宁要“官休”,不肯“私休”,在她涉世未深的心目中,满以为“明如镜,清如水”的父母官,定会秉公断案,替老百姓伸张正义的,然而为民父母官的楚州太守桃杌的大棍子,粉碎了她天真无邪的梦境。因此窦娥这一曲悲愤怨恨、呼天怆地的唱段,不能不催人泪下。当唱到“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时,对封建社会无比憎恨的思想力量蓦然爆发出来。更何况在唱词中,把悲剧的直接原因归于天地的不公,这在封建社会里既是难能可贵,而又需要作者有极大的勇气,它所产生的思想力量是难以估量的。也正由于有这两句唱词的铺垫作感情的酝酿,下曲[滚绣球]才能将悲愤怨恨的情绪象排山倒海的巨澜,铺天盖地而来。
[滚绣球]的原文是这样的: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趾、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这里充分写出了窦娥无辜受害,含冤难诉的心情。在窦娥的心目中,天地应该是清浊分清的。鬼神是能分辨好歹的,然而活生生的事实又告诉她,“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她明白了,原来天地也是个“怕硬欺软”,“顺水推船”的东西!因此,窦娥的冤屈才是呼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这样就逼出了下一句闪耀着思想光辉的唱词:“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些唱词,表现了窦娥的怨愤达到了顶点,就连对封建统治阶级用来欺骗、麻痹人民思想的天地鬼神都产生了怀疑,发出怨恨。她控诉天地的不公平,贫富寿天的不合理,实际上就是控诉整个封建社会的不合理。这支曲子,把窦娥临死叫屈的复杂心情,刻画得活灵活现。窦娥始而盼望天地,继而怨恨天地。既写出了欲诉无从、欲投无援的痛苦,又写出了呼天不应、叫地不灵转而否认天地的矛盾心情。
紧接着作者笔锋突然一转,描写窦娥与婆婆的生离死别,写的呜咽低回,如诉如泣。在赴刑场的路上,窦娥苦苦哀求刽子手,不要走前街走后街,因为怕走前街被婆婆看见,气坏了婆婆自己于心难忍。而当婆婆终于赶到刑场时。窦娥不是埋怨而是首先向婆婆讲明真相,揭露了张驴儿的歹心。说明了自己含冤赴死的原因。对心如刀绞、泪如泉涌、泣不成声的婆婆,窦娥却强压悲痛,满腔深情地宽慰婆婆。我们看[鲍老儿]这个唱段的后半部分:
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
自己死后,窦娥只要求婆婆在冬时年节,给她碗凉浆饭,烧点纸钱。如此而已,别无他求。窦娥不是为了超度自己的亡灵,而是用以慰籍婆婆老年人的心,这是何等的善良啊!而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这样描写不仅使窦娥这个形象更加丰满动人,也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为有力和深刻,戏剧的审美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戏写到这里,似乎哀怜和愤懑之情已经写完了,但关汉卿对这位抗争的女性还意犹未尽,他不愿就此收场。这位大师有本事再写下去,逼得这场戏的高潮“更上一层楼”。作者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化用古神话、历史传说:望帝啼鹃、苌弘化碧、六月飞雪,让窦娥在刑场前发下了三桩誓愿,使剧情又翻起层层浪花。
临刑前窦娥首先要了一床干净的席子,让她站立,又要了一丈二白绸,挂在旗杆上。她发下了三个有名的誓愿:一是刀过头落时,一腔热血不要有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绸上。二是身死之后,六月天降三尺大雪遮掩自己的尸首。监斩官不信,还呵斥窦娥胡说,这就逼出窦娥的第三个誓愿,既是从今以后,让这楚州大旱三年!
这三个誓愿,不是窦娥迷信的表现,而正表现了她对生的执着,对死的不甘,她坚信正义是在自己这一边,她的冤枉一定会给世人留下奇迹。在[耍孩儿]的唱段中窦娥就清清楚楚地说明了,她发誓的目的,是让老天也睁睁眼。通过自然变异,也要让人世知道她的冤枉啊!我们看[一煞]唱段:
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开头三句“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意思是:你说是老天爷不能寄予希望,人心不值得怜悯。(你)不知道皇天也还是肯顺从人的愿望的。这几句话与其说是窦娥迷信上天的因果报应,毋宁说是她坚信自己的清白无辜,她相信自己决不会就这样无声无息的死去的。因而她发誓“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东海孝妇冤就是关汉卿写这个剧作的故事来源。本来寡妇周青待婆婆很孝顺,婆婆觉得自己老了,不愿拖累媳妇。就自缢而死。婆婆的女儿诬告周青杀害婆婆。周青与窦娥同属好人被冤枉,这是两个故事的基本点。周青的冤枉使得东海大旱三年。如今窦娥屈死也必然会受到类似的报应。窦娥的故事,作者假托发生在山阳县。所以说“如今轮到你山阳县”。窦娥之所以一再对天发誓,真正的原因还在于“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因为官吏们执法不公,不白之冤无处伸诉,只好对天发誓,以鸣不平。她相信她的冤枉,不会在世间毫无痕迹的泯灭,她相信这样的奇冤,一定会在世界上留下一些什么报应的。关汉卿深刻描写了这个含冤无告的姑娘的内心煎熬。第三折的结尾,是在窦娥三桩誓愿应验后结束的。作者这样写,就显得这个屈死的妇女冤屈是何等的深,才为天地所震惊,人神所共怒。这种描写大大强调了剧中对窦娥屈死的不服和对统治者抗议的精神。关汉卿用这种浪漫主义笔法,使主题更加深化了,使悲剧的气氛更加浓郁了。
纯朴、善良、英勇、刚烈的窦娥被杀害了,一个只求安分守己、苦度青春的少妇被毁灭,但是一个使人同情、令人钦敬的艺术形象却树立起来了。
关汉卿以发自衷心的同情。把这个平凡的姑娘,雕塑成了一个可爱而又可敬的形象,成为一个旧制度下牺牲者的完美典型。表达了作者“从今后把金牌势剑从头摆,将滥官污吏都杀坏”的民主思想。
关汉卿以他人道主义思想的光辉,烛照到这些低微渺小的人物身上,她们的痛苦是无声的,她们忍受着最难耐的不公平,从来很少有人代她们发言。关汉卿却把这些普通的、小人物的痛苦,放在他苦恼的艺术构思中去,表现了她们的痛苦生活和悲惨遭遇,表达了她们激愤的心声。爆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窦娥冤》原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描写一个清白无辜的年轻妇女——窦娥,在流氓、贪官的重重迫害下,蒙冤至死的故事。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
《窦娥冤》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由蔡婆婆独自开始,四折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人教版中学语文室”编选的“幼儿师范学校语文教科书”中节选的是第三折,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惨遭杀害,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
本来第二折末尾,窦娥蒙冤的故事已经结束,她被判处死刑,只等刽子手手起刀落,人头下地,好象没有什么戏可写了。但是,关汉卿却在这个地方暴发出了一场震撼人心的戏剧来。关汉卿把所有的事件经过都在前两折里交代清楚了,第三折里他空出笔来,单写窦娥对这不公平世界的控告。
第三折是唱功戏,关汉卿选用的音乐“宫调”是“正宫”。虽然当时的演奏曲谱已经失传,但是,从古代有关的音乐书籍中可以推论到,“正宫”乐调的声调和感情,一般是用来表达惆怅和悲壮的。因此,第三折是在鼓、锣、拍板、笛等乐器制造的悲剧气氛中开场的。监斩官随即上场,三言两语就把行刑处斩前阴森恐怖的特定环境勾勒出来。鼓三通,锣三下,震撼人心的悲剧气氛造足了。带枷的窦娥才被推出场,窦娥也必定要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这就顺应了中国戏曲的特点,以唱段刻画人物的内心。自然而然地引出了窦娥以[正宫]为宫调的第三折的套曲唱段。开口呼唱出的[端正好]起势就很不凡,原文是这样的。
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用“没来由”三个字领起全曲,既概括了第一、二折的故事情节。又为下面字字悲愤,滴滴血泪的唱词作了铺垫。窦娥在受到张驴儿父子陷害时,为了捍卫自己的贞洁。他宁要“官休”,不肯“私休”,在她涉世未深的心目中,满以为“明如镜,清如水”的父母官,定会秉公断案,替老百姓伸张正义的,然而为民父母官的楚州太守桃杌的大棍子,粉碎了她天真无邪的梦境。因此窦娥这一曲悲愤怨恨、呼天怆地的唱段,不能不催人泪下。当唱到“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时,对封建社会无比憎恨的思想力量蓦然爆发出来。更何况在唱词中,把悲剧的直接原因归于天地的不公,这在封建社会里既是难能可贵,而又需要作者有极大的勇气,它所产生的思想力量是难以估量的。也正由于有这两句唱词的铺垫作感情的酝酿,下曲[滚绣球]才能将悲愤怨恨的情绪象排山倒海的巨澜,铺天盖地而来。
[滚绣球]的原文是这样的: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趾、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这里充分写出了窦娥无辜受害,含冤难诉的心情。在窦娥的心目中,天地应该是清浊分清的。鬼神是能分辨好歹的,然而活生生的事实又告诉她,“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她明白了,原来天地也是个“怕硬欺软”,“顺水推船”的东西!因此,窦娥的冤屈才是呼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这样就逼出了下一句闪耀着思想光辉的唱词:“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些唱词,表现了窦娥的怨愤达到了顶点,就连对封建统治阶级用来欺骗、麻痹人民思想的天地鬼神都产生了怀疑,发出怨恨。她控诉天地的不公平,贫富寿天的不合理,实际上就是控诉整个封建社会的不合理。这支曲子,把窦娥临死叫屈的复杂心情,刻画得活灵活现。窦娥始而盼望天地,继而怨恨天地。既写出了欲诉无从、欲投无援的痛苦,又写出了呼天不应、叫地不灵转而否认天地的矛盾心情。
紧接着作者笔锋突然一转,描写窦娥与婆婆的生离死别,写的呜咽低回,如诉如泣。在赴刑场的路上,窦娥苦苦哀求刽子手,不要走前街走后街,因为怕走前街被婆婆看见,气坏了婆婆自己于心难忍。而当婆婆终于赶到刑场时。窦娥不是埋怨而是首先向婆婆讲明真相,揭露了张驴儿的歹心。说明了自己含冤赴死的原因。对心如刀绞、泪如泉涌、泣不成声的婆婆,窦娥却强压悲痛,满腔深情地宽慰婆婆。我们看[鲍老儿]这个唱段的后半部分:
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
自己死后,窦娥只要求婆婆在冬时年节,给她碗凉浆饭,烧点纸钱。如此而已,别无他求。窦娥不是为了超度自己的亡灵,而是用以慰籍婆婆老年人的心,这是何等的善良啊!而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这样描写不仅使窦娥这个形象更加丰满动人,也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为有力和深刻,戏剧的审美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戏写到这里,似乎哀怜和愤懑之情已经写完了,但关汉卿对这位抗争的女性还意犹未尽,他不愿就此收场。这位大师有本事再写下去,逼得这场戏的高潮“更上一层楼”。作者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化用古神话、历史传说:望帝啼鹃、苌弘化碧、六月飞雪,让窦娥在刑场前发下了三桩誓愿,使剧情又翻起层层浪花。
临刑前窦娥首先要了一床干净的席子,让她站立,又要了一丈二白绸,挂在旗杆上。她发下了三个有名的誓愿:一是刀过头落时,一腔热血不要有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绸上。二是身死之后,六月天降三尺大雪遮掩自己的尸首。监斩官不信,还呵斥窦娥胡说,这就逼出窦娥的第三个誓愿,既是从今以后,让这楚州大旱三年!
这三个誓愿,不是窦娥迷信的表现,而正表现了她对生的执着,对死的不甘,她坚信正义是在自己这一边,她的冤枉一定会给世人留下奇迹。在[耍孩儿]的唱段中窦娥就清清楚楚地说明了,她发誓的目的,是让老天也睁睁眼。通过自然变异,也要让人世知道她的冤枉啊!我们看[一煞]唱段:
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开头三句“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意思是:你说是老天爷不能寄予希望,人心不值得怜悯。(你)不知道皇天也还是肯顺从人的愿望的。这几句话与其说是窦娥迷信上天的因果报应,毋宁说是她坚信自己的清白无辜,她相信自己决不会就这样无声无息的死去的。因而她发誓“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东海孝妇冤就是关汉卿写这个剧作的故事来源。本来寡妇周青待婆婆很孝顺,婆婆觉得自己老了,不愿拖累媳妇。就自缢而死。婆婆的女儿诬告周青杀害婆婆。周青与窦娥同属好人被冤枉,这是两个故事的基本点。周青的冤枉使得东海大旱三年。如今窦娥屈死也必然会受到类似的报应。窦娥的故事,作者假托发生在山阳县。所以说“如今轮到你山阳县”。窦娥之所以一再对天发誓,真正的原因还在于“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因为官吏们执法不公,不白之冤无处伸诉,只好对天发誓,以鸣不平。她相信她的冤枉,不会在世间毫无痕迹的泯灭,她相信这样的奇冤,一定会在世界上留下一些什么报应的。关汉卿深刻描写了这个含冤无告的姑娘的内心煎熬。第三折的结尾,是在窦娥三桩誓愿应验后结束的。作者这样写,就显得这个屈死的妇女冤屈是何等的深,才为天地所震惊,人神所共怒。这种描写大大强调了剧中对窦娥屈死的不服和对统治者抗议的精神。关汉卿用这种浪漫主义笔法,使主题更加深化了,使悲剧的气氛更加浓郁了。
纯朴、善良、英勇、刚烈的窦娥被杀害了,一个只求安分守己、苦度青春的少妇被毁灭,但是一个使人同情、令人钦敬的艺术形象却树立起来了。
关汉卿以发自衷心的同情。把这个平凡的姑娘,雕塑成了一个可爱而又可敬的形象,成为一个旧制度下牺牲者的完美典型。表达了作者“从今后把金牌势剑从头摆,将滥官污吏都杀坏”的民主思想。
关汉卿以他人道主义思想的光辉,烛照到这些低微渺小的人物身上,她们的痛苦是无声的,她们忍受着最难耐的不公平,从来很少有人代她们发言。关汉卿却把这些普通的、小人物的痛苦,放在他苦恼的艺术构思中去,表现了她们的痛苦生活和悲惨遭遇,表达了她们激愤的心声。爆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