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加强水土综合治理对水土保持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水生态的发展与修复有着重要的意义,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是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阐述了水土保持与水生态保护的关系,深入剖析了水土保持对水生态的影响,旨在为类似地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环境治理经验,全面推进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水土保持;水生态保护;关系
引言
水土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如果没有水土资源,社会经济与物质的高速发展就无法获得根本保障,严重的水土流失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因此,要保护生态环境,就要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水土保持是防治水土流失,保護、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科学技术。
1水土保持与水生态保护的关系
水土资源是自然环境中最重要的资源,没有水土资源人类就无法生存和发展。因此,水土资源的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水土资源保护过程中,水土流失问题又是非常关键的议题之一。水土流失必然会造成水土资源的破坏,增加水土资源的保护难度。水土流失问题涉及很多复杂问题,保护水土资源必须有一个基础和前提。生态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可持续发展战略举措。由于气候的变化,很多地方出现了极端天气。极端天气会带来更大的水土流失问题,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气候还影响到了水文状况的变化,一些地方的水资源变得更加贫乏,而有的地方水资源显得过多,这样就容易诱发水土流失问题。特别是在半干旱地区,水土流失会降低植被覆盖度,增加水土流失量,造成河流下游泥沙淤积,最终引发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保护是水土保持工作的基础,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是立足宏观进行的规划,规划效果也影响着水土流失问题的解决。所以,可以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使水土流失治理达到更加理想的效果。
2水土保持对水生态的影响
水土保持对于水源的保障、水质的提升都具有作用。在水土保持中重要的手段是进行造林和绿植,这对于提升河流径流等都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建设水土保持工程,对于有效拦蓄泥沙和形成水流通道的空间保持、掌握和控制洪峰等都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控制洪峰的流量,可以减少洪峰对下游冲刷等,对于径流中的泥沙含量等也可以形成明显影响。在水土保持中主要是运用拦蓄和滞蓄等进行管理。设立拦蓄型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对地表径流的泥沙等进行拦蓄,促进该区域能够形成在水土流失方面的管理,实现水环境提升。运用蓄滞型进行水土保持工作,主要是从改善土壤结构等入手,促进在土地方面形成渗透性管理,形成蓄水保持能力塑造。通过进行水土保持工作的建设,可以将土壤水土保持含水量提高25%~50%左右,这对于区域农作物以及植物的生长等可以提供足够的水分,也可以对于水土等实现良好的保持作用。水土保持可以降低土壤被风化的可能,促进土壤在整体性生产和抗击干旱等方面都可以形成作用的发挥。另外,进行水土保持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变土壤结构,尤其是在进行绿化建设下,可以促进土壤等实际情况改变,以及能够改变水质等。水土保持对于区域性水质有明显影响。采用一些水土保持的策略,能够增加对于污染物的吸收和过滤等。通过水土保持,能够改变区域性水质,可以减少污染情况,对于污染的可能扩散等也可以形成防控。
3加强水土保持的有效措施
3.1立足民生需求,转变水土流失治理思路
“对照水土流失图斑治理”是传统水土流失治理的主要方式,项目实施后虽然治理面积增加了,水土流失强度降低了,但与老百姓的需求却不一定紧密结合。为此,衢州市在全域土地整治的实践过程中,改变了过去单纯按照水土流失强度来安排治理工作的模式,变过去的为治理而治理为现在的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实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依托“治山、治水、治污、治穷”相结合的水土流失治理理念,重民生、重实践,让水土保持走进了百姓的生产、生活,切合百姓需要。如发展苗木培育、特色农业、特色果业等产业片区,让百姓成为水土流失治理的主要受益者,广受群众欢迎。
3.2做好水土保持预防措施
水土保持的关键是预防,应积极做好预防工作。第一,加大宣传力度,以农户为基本单位给各家庭分发宣传画册,以村为单位做好媒体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地方群众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识。第二,强化地方经济林建设,以科学技术为指导依据进行培训,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应用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激发农民建设经济林的积极性。第三,保护水源地区,禁止农户毁林开荒、烧山开荒或在陡坡地、干旱地区铲草皮、挖树蔸等。
3.3推进城市水土保持与生态环保建设
从目前看,水土保持工作主要针对的是土壤侵蚀,在结合水资源和绿化等方面的条件下,可以形成在功能方面的分区性管理,促进在水土流失的管理中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进而实现城市生态体系能够形成合理和有效的建构。水土保持工作需要从城市建设的角度出发,形成水土流失问题管理,从城市排水畅通、水质管理和绿化管理等方面进行开展。在防洪、生态性管理和文化理念融入下,可以全面解决城市水土流水。在采取生态性措施下,能够打造生态涵养区,以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合进入城市发展。在推动水土治理下,可以从流域和城市关系协同的角度,形成综合管理和系统治理。
3.4加强宣传,增强长期坚持意识,建立多层次投入机制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并非一日之功即可取得显著成效,而是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在实践中对地区的生态修复工作进行长远规划,并始终坚持下来,才能保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产生良好的效果。因此,在实践中,应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进行大力宣传,使得相关人员对生态修复产生一个系统的认识,并逐步增强工作人员的长期坚持意识,促使其能够在实践中长期坚持做好生态修复工作。另外,针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中的资金问题,也要重视多层次投入机制的建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的成效就是获取良好的生态效益,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需要资金,这项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投入,但是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工作,若长期依靠国家财政投入,可实施性不大的同时也不具有可持续性。因此,在资金方面,应通过政策来引导个人、社会团体参与到生态修复工作中,如明确承包人在生态修复区的责权利,确保政策长期不变等,以激发相关人员参与生态修复工作的积极性。 3.5助推环境效益转化,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全域土地整治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民造福的公益项目,是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体现,使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确保了旱涝保收,实现了荒山变良田的华丽嬗变。项目的实施显著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为農村产业发展打开了广阔空间,吸引了大批劳动力回家乡创业,开创了“一河清泉水、一条经济带,一道风景线、一根产业链”的新局面,形成了“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域一风光”的全域大美格局,带动了区域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同时,整治工程的实施增加了土壤肥力,全面提升了耕地质量,使原来的果园、荒地、中低产田变成了高产稳产田。
3.6做好水土保持监测新技术支撑
在水土保持中引入科学技术,重点是形成科技的支撑作用。在无人机等设备的运用下,可以运用无人遥感等进行水土保持方案的辨析,形成现场勘察,通过水土保持的动态性管理,有效引入管理先进手段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水土保持监控中需要从高效、精准和全方位等方面发挥作用,促进水土保持中能够形成广泛性的运用。利用3S技术进行水土保持的监控,可以形成有效的区域性水土保持规划,促进在提高数据精准度的情况下,可以形成在水土保持方面的科学和有效规划,在形成合理和可行的水土保持策略下,才可以发挥检测成效。
3.7优化工作模式,加强管理
在长期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实践中,必须重视工作模式的优化,并加强管理,才能有效处理好水土流失问题。①基于退耕还林工作的开展,颁布退耕还林的政策。现阶段,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意识到退耕还林的重要性,并围绕生态治理制定了退耕还林的政策,给环境治理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水土流失的最大原因在于林地和草地的破坏。因此,退耕还林还草是保证生态修复工作在水土流失中取得良好成效的关键。②制定合理的治理计划。在具体的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调查治理区域的具体情况,掌握该区域的气候、地貌等各项信息,据此将地区合理划分为若干小区域,之后按照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对应的生态修复治理方案,同时开展生态修复工作。
结束语
综上所述,治理水土流失,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长远福祉。当前我国小流域水土流失现象比较严重,主要表现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和风力侵蚀等,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因此,应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建立综合防治体系,有效改善小流域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蔡萌.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0(3):32.
[2]张秀玲.水土保持与水生态文明的关系及其规划问题探究[J].珠江水运,2020(3):112-113.
[3]刘艳冰,许文娟.水环境质量影响因素及水生态环境保护措施[J].环境与发展,2020(5):195.
关键词:水土保持;水生态保护;关系
引言
水土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如果没有水土资源,社会经济与物质的高速发展就无法获得根本保障,严重的水土流失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因此,要保护生态环境,就要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水土保持是防治水土流失,保護、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科学技术。
1水土保持与水生态保护的关系
水土资源是自然环境中最重要的资源,没有水土资源人类就无法生存和发展。因此,水土资源的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水土资源保护过程中,水土流失问题又是非常关键的议题之一。水土流失必然会造成水土资源的破坏,增加水土资源的保护难度。水土流失问题涉及很多复杂问题,保护水土资源必须有一个基础和前提。生态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可持续发展战略举措。由于气候的变化,很多地方出现了极端天气。极端天气会带来更大的水土流失问题,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气候还影响到了水文状况的变化,一些地方的水资源变得更加贫乏,而有的地方水资源显得过多,这样就容易诱发水土流失问题。特别是在半干旱地区,水土流失会降低植被覆盖度,增加水土流失量,造成河流下游泥沙淤积,最终引发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保护是水土保持工作的基础,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是立足宏观进行的规划,规划效果也影响着水土流失问题的解决。所以,可以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使水土流失治理达到更加理想的效果。
2水土保持对水生态的影响
水土保持对于水源的保障、水质的提升都具有作用。在水土保持中重要的手段是进行造林和绿植,这对于提升河流径流等都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建设水土保持工程,对于有效拦蓄泥沙和形成水流通道的空间保持、掌握和控制洪峰等都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控制洪峰的流量,可以减少洪峰对下游冲刷等,对于径流中的泥沙含量等也可以形成明显影响。在水土保持中主要是运用拦蓄和滞蓄等进行管理。设立拦蓄型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对地表径流的泥沙等进行拦蓄,促进该区域能够形成在水土流失方面的管理,实现水环境提升。运用蓄滞型进行水土保持工作,主要是从改善土壤结构等入手,促进在土地方面形成渗透性管理,形成蓄水保持能力塑造。通过进行水土保持工作的建设,可以将土壤水土保持含水量提高25%~50%左右,这对于区域农作物以及植物的生长等可以提供足够的水分,也可以对于水土等实现良好的保持作用。水土保持可以降低土壤被风化的可能,促进土壤在整体性生产和抗击干旱等方面都可以形成作用的发挥。另外,进行水土保持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变土壤结构,尤其是在进行绿化建设下,可以促进土壤等实际情况改变,以及能够改变水质等。水土保持对于区域性水质有明显影响。采用一些水土保持的策略,能够增加对于污染物的吸收和过滤等。通过水土保持,能够改变区域性水质,可以减少污染情况,对于污染的可能扩散等也可以形成防控。
3加强水土保持的有效措施
3.1立足民生需求,转变水土流失治理思路
“对照水土流失图斑治理”是传统水土流失治理的主要方式,项目实施后虽然治理面积增加了,水土流失强度降低了,但与老百姓的需求却不一定紧密结合。为此,衢州市在全域土地整治的实践过程中,改变了过去单纯按照水土流失强度来安排治理工作的模式,变过去的为治理而治理为现在的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实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依托“治山、治水、治污、治穷”相结合的水土流失治理理念,重民生、重实践,让水土保持走进了百姓的生产、生活,切合百姓需要。如发展苗木培育、特色农业、特色果业等产业片区,让百姓成为水土流失治理的主要受益者,广受群众欢迎。
3.2做好水土保持预防措施
水土保持的关键是预防,应积极做好预防工作。第一,加大宣传力度,以农户为基本单位给各家庭分发宣传画册,以村为单位做好媒体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地方群众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识。第二,强化地方经济林建设,以科学技术为指导依据进行培训,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应用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激发农民建设经济林的积极性。第三,保护水源地区,禁止农户毁林开荒、烧山开荒或在陡坡地、干旱地区铲草皮、挖树蔸等。
3.3推进城市水土保持与生态环保建设
从目前看,水土保持工作主要针对的是土壤侵蚀,在结合水资源和绿化等方面的条件下,可以形成在功能方面的分区性管理,促进在水土流失的管理中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进而实现城市生态体系能够形成合理和有效的建构。水土保持工作需要从城市建设的角度出发,形成水土流失问题管理,从城市排水畅通、水质管理和绿化管理等方面进行开展。在防洪、生态性管理和文化理念融入下,可以全面解决城市水土流水。在采取生态性措施下,能够打造生态涵养区,以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合进入城市发展。在推动水土治理下,可以从流域和城市关系协同的角度,形成综合管理和系统治理。
3.4加强宣传,增强长期坚持意识,建立多层次投入机制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并非一日之功即可取得显著成效,而是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在实践中对地区的生态修复工作进行长远规划,并始终坚持下来,才能保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产生良好的效果。因此,在实践中,应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进行大力宣传,使得相关人员对生态修复产生一个系统的认识,并逐步增强工作人员的长期坚持意识,促使其能够在实践中长期坚持做好生态修复工作。另外,针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中的资金问题,也要重视多层次投入机制的建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的成效就是获取良好的生态效益,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需要资金,这项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投入,但是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工作,若长期依靠国家财政投入,可实施性不大的同时也不具有可持续性。因此,在资金方面,应通过政策来引导个人、社会团体参与到生态修复工作中,如明确承包人在生态修复区的责权利,确保政策长期不变等,以激发相关人员参与生态修复工作的积极性。 3.5助推环境效益转化,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全域土地整治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民造福的公益项目,是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体现,使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确保了旱涝保收,实现了荒山变良田的华丽嬗变。项目的实施显著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为農村产业发展打开了广阔空间,吸引了大批劳动力回家乡创业,开创了“一河清泉水、一条经济带,一道风景线、一根产业链”的新局面,形成了“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域一风光”的全域大美格局,带动了区域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同时,整治工程的实施增加了土壤肥力,全面提升了耕地质量,使原来的果园、荒地、中低产田变成了高产稳产田。
3.6做好水土保持监测新技术支撑
在水土保持中引入科学技术,重点是形成科技的支撑作用。在无人机等设备的运用下,可以运用无人遥感等进行水土保持方案的辨析,形成现场勘察,通过水土保持的动态性管理,有效引入管理先进手段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水土保持监控中需要从高效、精准和全方位等方面发挥作用,促进水土保持中能够形成广泛性的运用。利用3S技术进行水土保持的监控,可以形成有效的区域性水土保持规划,促进在提高数据精准度的情况下,可以形成在水土保持方面的科学和有效规划,在形成合理和可行的水土保持策略下,才可以发挥检测成效。
3.7优化工作模式,加强管理
在长期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实践中,必须重视工作模式的优化,并加强管理,才能有效处理好水土流失问题。①基于退耕还林工作的开展,颁布退耕还林的政策。现阶段,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意识到退耕还林的重要性,并围绕生态治理制定了退耕还林的政策,给环境治理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水土流失的最大原因在于林地和草地的破坏。因此,退耕还林还草是保证生态修复工作在水土流失中取得良好成效的关键。②制定合理的治理计划。在具体的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调查治理区域的具体情况,掌握该区域的气候、地貌等各项信息,据此将地区合理划分为若干小区域,之后按照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对应的生态修复治理方案,同时开展生态修复工作。
结束语
综上所述,治理水土流失,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长远福祉。当前我国小流域水土流失现象比较严重,主要表现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和风力侵蚀等,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因此,应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建立综合防治体系,有效改善小流域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蔡萌.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0(3):32.
[2]张秀玲.水土保持与水生态文明的关系及其规划问题探究[J].珠江水运,2020(3):112-113.
[3]刘艳冰,许文娟.水环境质量影响因素及水生态环境保护措施[J].环境与发展,2020(5):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