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是一个寒冷的清晨,胡同里突然响起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小女孩被母亲领着拼命地往前跑,惊慌失措的她不知道跑到哪里才算安全。
小女孩一天天长大了,童年梦魇般的经历却时常出现在她的梦里,几乎伴随了她的一生。
满头银发,一脸安详的这位老人,就是80年多前那个惊慌失措的小女孩。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李富春和蔡畅唯一的孩子——李特特(图1)。
(1)李特特讲述自己所经历的烽火岁月
1927年,上海笼罩在国共合作破裂的阴影下,大批共产党员和他们的家属被迫转入地下,其中也包括李富春,蔡畅以及他们刚刚4岁的小女儿。
在上海滩灯红酒绿的浮华景象背后,隐藏着一场无法想象的生死较量。
1927年10月的一天,上海一处安静的弄堂里搬来一对打扮得体的年轻夫妇。主人似乎非常好客,经常邀请一些朋友到家里打麻将。
这个弄堂其实是党在上海建立的一个秘密交通站,这对年轻的夫妇就是刚从苏联回来的李富春和蔡畅。他们被党中央派到上海开展地下工作,打麻将只是一种掩护手段(图2)。
(2)在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的李富春、蔡畅夫妇
几天之后,弄堂口出现了一个年幼的女孩,她并不知道,她的生活将从此彻底改变。这个小女孩就是李富春和蔡畅的女儿李特特。领她来这里的人是她的外婆葛健豪(图3)。
(3)李特特(前排右一)和外婆葛健豪(后排右一)
李特特:我们是从湖南来到上海的。因为一个家庭如果只有两个年轻人不太正常,有老人有孩子就会自然一些,不会受到特务的注意。这时,实际上老人和孩子也一起参加地下工作了。
展现在李特特眼前的是完全陌生的生活,繁华的大上海,频繁出入家里的叔叔阿姨们。母亲蔡畅总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李特特:来到家里的人,妈妈都要我叫他们叔叔或阿姨。 他们一来就拉开桌子打麻将,其实是在谈论党的工作。
每到这时,妈妈就会让4岁的小特特到大门口去,还交给她一个特殊的任务。
李特特:给我的任务是放哨。要我在大门口跟小朋友跳房子,跳绳子,要是有人来,认识的就带进来,不认识的就问找谁啊?
年幼无知的特特就这样懵懵懂懂地跟着大人一起,开始了小地下党的生活。这与她想象中的和父母团聚的情形相去甚远。
李特特:有时候,我外婆出去联系人或捎信。外婆就带着我跟她走。外婆还教我不要老往后面看,要装着拣个石头什么的,弯下身子看看后面有没有人跟着,有没有“尾巴”?第一次说尾巴我还不懂,我摸了摸屁股,说我没有尾巴啊!后来才懂“尾巴”是指特务。
1928年,形势更加严峻。为躲避敌人的搜捕,父母带着小特特频繁地变换住所。
繁华的上海滩,是孩子们玩乐的天堂,但身处其中的特特却根本无法拥有这一切。
李特特:上海的那些大公司很漂亮,吃的穿的玩的喝的,花花绿绿的什么都有,眼睛都看花了。妈妈就死拽着我走。
对母亲的严厉要求,年幼的特特经常感到非常委屈。
李特特:我说,妈妈你老是拽着我跑,我太累了,都跟不上。妈妈说,后面有人跟踪,不能慢走。
这样一来,原本就有些陌生的妈妈,在特特眼里变得更加不好亲近。
李特特:我们经常改名换姓,妈妈很严厉地对我说,你不要问为什么,叫你怎么说你就怎么说,不能说错了,说错就被坏人抓去枪毙了。
此时,父亲李富春正担任中共江苏军委书记,母亲蔡畅领导白区妇女工作。忙于革命斗争的父母根本没有精力照顾年幼的女儿。
李特特:我父亲在外面,回家次数很少。母亲经常清早就出去了,她走时我还在阁楼里睡觉。她给我留一个烧饼或者一根油条,一杯水做早餐。有时候整天看不见他们,我一个人,到晚上特别害怕,耗子蹿来蹿去,就拿被子蒙着头睡着了。等妈妈回来才叫我起来吃饭。
一天晚上,像往常一样,特特伴着天花板顶上来回乱蹿的老鼠,饿着肚子孤独地睡着了,眼角上还挂着没有擦干的泪水。第二天,李特特醒来后,收到了一份让她终生难忘的礼物。
李特特:是一只小狗,多稀罕呀。有小狗作伴,常常在天井里玩一个上午,我也不感觉寂寞,不感觉害怕了。
但是就这么一点点乐趣,对小特特来说似乎也是奢侈的。
李特特:上海那个时候有打狗队,有一次,打狗队把我的小狗抓走了,我哭得好伤心。
小狗被抓走成为李特特心中无法释怀的伤痛。直到今天,从老人的语气中还能感受到当时一个孩子的委屈与无助。
李特特:小狗特别可爱,跟我很要好。我说妈妈,你怎么狠心让人把我的小狗抓走了,我都没有伴玩了。她说你不要问为什么,不能给你解释,只能这样。后来问多了,妈妈就说,怕人家问,你回答漏嘴了,那是会送命的,是性命攸关的事情。
1931年 4月,上海的地下党组织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李富春和蔡畅被迫离开上海,李特特也被送回了湖南外婆家。但是那段童年经历却成为李特特心中一段无法治愈的伤痛。
李特特:我就老是害怕,特别怕妈妈凶我。后来离开上海回到湖南,才知道什么是共产党员,但老是在噩梦中被抓,被拷打,经常在梦中哭醒。
抗日战争爆发后,投身抗战的父母们更加无暇顾及他们年幼的孩子。为了安置这些孩子,党中央陆续把他们送往苏联的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
1933年,苏联政府在距莫斯科300公里的伊万诺沃市建立第一国际儿童院。来到儿童院的孩子们都是各国共产党领导人和左翼政治家的后代。这些孩子的生活得到了苏联政府极大的帮助。
1939年,15岁的李特特来到国际儿童院,彻底告别了担惊受怕,颠沛流离的日子,开始了一段崭新的生活。儿童院附近是一片美丽的树林,那里是李特特和伙伴们嬉戏的天堂,孩子们的笑声时常回荡在这片茂密的树林中(图4)。
(4)生活在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的孩子们
李特特:那片森林真漂亮,各种树木密密麻麻的,颜色一年四季都不同,有绿的,黄的,红的,很美。我们都喜欢到森林去采野果子吃,特别开心。
儿童院的设备完善,教室、宿舍、餐厅一应俱全,学校实行十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孩子们在这里按照年龄被编入不同的班级,接受文化课和革命历史教育。历经苦难的孩子们,终于在这里过上了向往已久的幸福生活。
李特特拥有了一个好听的俄文名字——萝扎。“萝扎”在俄文里是玫瑰的意思。热情,善良的苏联人民,给了这些从小缺乏关爱的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让李特特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
李特特:苏联的老太太太好了,一看到你就问:亲爱的好孩子,你几岁了,你在哪里学习,你上几年级,你的妈妈干什么,你爸爸怎么样,你有弟弟妹妹吗?你喜欢吃什么,我给你做什么呀。真是好亲热,我们自己的父母都没有这样关心过。要是在街上走,他们就问,姑娘你到哪儿去,为什么你一个人,有没有伴,认不认得路?
那是一段让李特特永远怀念的日子,能歌善舞的她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但是仅仅两年之后,这一切毫无征兆地结束了。
1941年6月的一天,李特特和苏联人民一起听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
李特特:那是个礼拜天,我们正在地里种菜浇水,抱草,松土,突然之间听到广播,说公民们注意,有重要消息广播。大喇叭怎么一下这样很严肃,声音很沉重,我们就感觉到不对头了,大家都停下手中的活,跑到广播喇叭跟前去听。
广播里传来了斯大林向全体苏联人民的讲话:法西斯德国对苏联发动了军事进攻,战争爆发了。
李特特:大家特别惊讶,说怎么可能呀,法西斯德国离苏联有几个国家呢,怎么一下就打来了?我们都去找领导,要求上前线去。
战争不期而至。生活仿佛一夜之间全都改变了,昔日充满欢笑的国际儿童院已经成了昨天的回忆,身处慌乱的人群中,17岁的李特特突然间感到自己已经长大了(图5)。
(5)德国法西斯的野蛮侵略将李特特和国际儿童院的孩子们推向战火硝烟之中
李特特:小班的就在家里缝衣服,钉运输弹药枪支的箱子,我们就干重活,锯木头。
1941年9月30日,德军对莫斯科发动进攻,妄图在10天之内攻占莫斯科。每天随着一阵阵刺耳的警报声,德军的轰炸机都会从孩子们的头顶上飞过,形势变得更加危急。
李特特:我们组织人在楼顶上值班,警报一响就马上跑到楼顶上面去,钳子、沙子都准备好了,哪里有燃烧弹掉下来,就用钳子夹着埋到沙子里,或者干脆就扔到装满水的大桶里。
为了抵御德国军队的进攻,17岁的李特特毅然决定和男孩子们一起学习扛枪打仗。军训时,她每天负重二三十公斤,滑雪行军100多公里。由于表现突出,军训结束时获得了“马克西姆机关枪手”的证书。这意味着必要时她将随时被调往前线参加战斗。
训练结束后,李特特和同学们又接到了一个新的任务。
为了阻挡德国军队的进攻,儿童院的孩子们在敌人可能入侵的路上挖壕沟,阻止敌军坦克。寒冷,是李特特对那段生活最深刻的记忆。
李特特:天气在摄氏零下40度,手都冻裂出血了,拿棉花纱布裹上,继续挖。土地冻得跟石头一样硬,要用铁锹先钻几个洞,然后再把铁锹扎进去,才能撬出来一块土。
被白雪覆盖的树林,这个曾经回荡着特特笑声的地方,现在却撒下了她的泪水。但李特特不能停下来,必须擦干眼泪,继续劳动,为了保卫莫斯科,也为了能够活下去。
战争中,苏联人民没有吃的,很多人甚至饿死了。
强体力劳动让孩子们每时每刻都感觉饥肠辘辘,可是他们一日三餐的食物只有一小块黑面包。
李特特:战争来了一切全都变了,只有黑面包。那个面包是乱七八糟的东西掺和成的,吃起来扎嘴巴,扎嗓子,又酸又涩。
1941年11月7日,是苏联十月革命胜利的纪念日,也是那段艰苦岁月的一束光亮。这一天,莫斯科卫戍部队的高射炮手们紧盯着天空,准备打落任何一架入侵的德军飞机。莫斯科红场上,盛大的阅兵仪式如期举行。挤在人群中的李特特经历了她一生中最激动最骄傲的时刻。
李特特:那时法西斯离莫斯科只有300公里,坦克几个小时就到了。斯大林就站在列宁墓上检阅红军。
17岁的李特特作为体操队员和市民代表,也接受了检阅。那一天被永远珍藏在她的记忆里。她看到了斯大林,她目不转睛地望着斯大林,发狂似地喊斯大林万岁,都忘做动作了(图6)。
(6)参加莫斯科红场苏联十月革命胜利纪念日游行的李特特
李特特:一说起斯大林来,现在都特别兴奋。在那样危险的时候,竟然来检阅部队。我们体操队也接受他检阅,感觉骄傲得不得了。
1944年,苏联人民经过4年浴血奋战,以牺牲2700万人的代价,终于战胜了德国法西斯。得知这个消息,每一个人都奔向了街头,大家热烈地拥抱在一起,20岁的李特特也在欢呼的人群之中。
李特特:人们都涌到广场上,大家又抱又亲又哭又笑又跳又唱,不管认不认识,见人就抱,就跳,欢呼胜利了,胜利了!
战争在李特特的心中刻下了永远的记忆,这份记忆也因为它的惨烈和悲壮让已经满头银发的老人至今难以释怀。
李特特:一辈子也忘不了,牺牲了上千万人,付出这么大的代价才取得胜利。所以很激动,高兴的也哭,悲伤的也哭,抑制不住眼泪,我现在说的时候眼睛还发酸呢。
经历了战争的考验,李特特坦言她再也不怕任何困难,即便从苏联回国后,就立即到北大荒工作,她也不觉得艰苦。
而从战争中收获的还远不止这些。离老人家不远的游泳馆,84岁的李特特每天都坚持在这里游上两个小时。李特特认为是战争年代的磨练才让她如今有这么好的身体。在这里没有人相信老人已经84岁,更没有人知道老人的故事(图7)。
(7)战争磨练了李特特的身体,更磨练了她坚强的意志
从苏联回到祖国后,李特特跟父母相处的时间也不多。李特特曾经跟母亲说,妈妈你不爱我。母亲蔡畅听后叹了口气,紧紧地把女儿揽入怀中,很久都没有说话。
小女孩一天天长大了,童年梦魇般的经历却时常出现在她的梦里,几乎伴随了她的一生。
满头银发,一脸安详的这位老人,就是80年多前那个惊慌失措的小女孩。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李富春和蔡畅唯一的孩子——李特特(图1)。
(1)李特特讲述自己所经历的烽火岁月
1927年,上海笼罩在国共合作破裂的阴影下,大批共产党员和他们的家属被迫转入地下,其中也包括李富春,蔡畅以及他们刚刚4岁的小女儿。
在上海滩灯红酒绿的浮华景象背后,隐藏着一场无法想象的生死较量。
1927年10月的一天,上海一处安静的弄堂里搬来一对打扮得体的年轻夫妇。主人似乎非常好客,经常邀请一些朋友到家里打麻将。
这个弄堂其实是党在上海建立的一个秘密交通站,这对年轻的夫妇就是刚从苏联回来的李富春和蔡畅。他们被党中央派到上海开展地下工作,打麻将只是一种掩护手段(图2)。
(2)在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的李富春、蔡畅夫妇
几天之后,弄堂口出现了一个年幼的女孩,她并不知道,她的生活将从此彻底改变。这个小女孩就是李富春和蔡畅的女儿李特特。领她来这里的人是她的外婆葛健豪(图3)。
(3)李特特(前排右一)和外婆葛健豪(后排右一)
李特特:我们是从湖南来到上海的。因为一个家庭如果只有两个年轻人不太正常,有老人有孩子就会自然一些,不会受到特务的注意。这时,实际上老人和孩子也一起参加地下工作了。
展现在李特特眼前的是完全陌生的生活,繁华的大上海,频繁出入家里的叔叔阿姨们。母亲蔡畅总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李特特:来到家里的人,妈妈都要我叫他们叔叔或阿姨。 他们一来就拉开桌子打麻将,其实是在谈论党的工作。
每到这时,妈妈就会让4岁的小特特到大门口去,还交给她一个特殊的任务。
李特特:给我的任务是放哨。要我在大门口跟小朋友跳房子,跳绳子,要是有人来,认识的就带进来,不认识的就问找谁啊?
年幼无知的特特就这样懵懵懂懂地跟着大人一起,开始了小地下党的生活。这与她想象中的和父母团聚的情形相去甚远。
李特特:有时候,我外婆出去联系人或捎信。外婆就带着我跟她走。外婆还教我不要老往后面看,要装着拣个石头什么的,弯下身子看看后面有没有人跟着,有没有“尾巴”?第一次说尾巴我还不懂,我摸了摸屁股,说我没有尾巴啊!后来才懂“尾巴”是指特务。
1928年,形势更加严峻。为躲避敌人的搜捕,父母带着小特特频繁地变换住所。
繁华的上海滩,是孩子们玩乐的天堂,但身处其中的特特却根本无法拥有这一切。
李特特:上海的那些大公司很漂亮,吃的穿的玩的喝的,花花绿绿的什么都有,眼睛都看花了。妈妈就死拽着我走。
对母亲的严厉要求,年幼的特特经常感到非常委屈。
李特特:我说,妈妈你老是拽着我跑,我太累了,都跟不上。妈妈说,后面有人跟踪,不能慢走。
这样一来,原本就有些陌生的妈妈,在特特眼里变得更加不好亲近。
李特特:我们经常改名换姓,妈妈很严厉地对我说,你不要问为什么,叫你怎么说你就怎么说,不能说错了,说错就被坏人抓去枪毙了。
此时,父亲李富春正担任中共江苏军委书记,母亲蔡畅领导白区妇女工作。忙于革命斗争的父母根本没有精力照顾年幼的女儿。
李特特:我父亲在外面,回家次数很少。母亲经常清早就出去了,她走时我还在阁楼里睡觉。她给我留一个烧饼或者一根油条,一杯水做早餐。有时候整天看不见他们,我一个人,到晚上特别害怕,耗子蹿来蹿去,就拿被子蒙着头睡着了。等妈妈回来才叫我起来吃饭。
一天晚上,像往常一样,特特伴着天花板顶上来回乱蹿的老鼠,饿着肚子孤独地睡着了,眼角上还挂着没有擦干的泪水。第二天,李特特醒来后,收到了一份让她终生难忘的礼物。
李特特:是一只小狗,多稀罕呀。有小狗作伴,常常在天井里玩一个上午,我也不感觉寂寞,不感觉害怕了。
但是就这么一点点乐趣,对小特特来说似乎也是奢侈的。
李特特:上海那个时候有打狗队,有一次,打狗队把我的小狗抓走了,我哭得好伤心。
小狗被抓走成为李特特心中无法释怀的伤痛。直到今天,从老人的语气中还能感受到当时一个孩子的委屈与无助。
李特特:小狗特别可爱,跟我很要好。我说妈妈,你怎么狠心让人把我的小狗抓走了,我都没有伴玩了。她说你不要问为什么,不能给你解释,只能这样。后来问多了,妈妈就说,怕人家问,你回答漏嘴了,那是会送命的,是性命攸关的事情。
1931年 4月,上海的地下党组织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李富春和蔡畅被迫离开上海,李特特也被送回了湖南外婆家。但是那段童年经历却成为李特特心中一段无法治愈的伤痛。
李特特:我就老是害怕,特别怕妈妈凶我。后来离开上海回到湖南,才知道什么是共产党员,但老是在噩梦中被抓,被拷打,经常在梦中哭醒。
抗日战争爆发后,投身抗战的父母们更加无暇顾及他们年幼的孩子。为了安置这些孩子,党中央陆续把他们送往苏联的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
1933年,苏联政府在距莫斯科300公里的伊万诺沃市建立第一国际儿童院。来到儿童院的孩子们都是各国共产党领导人和左翼政治家的后代。这些孩子的生活得到了苏联政府极大的帮助。
1939年,15岁的李特特来到国际儿童院,彻底告别了担惊受怕,颠沛流离的日子,开始了一段崭新的生活。儿童院附近是一片美丽的树林,那里是李特特和伙伴们嬉戏的天堂,孩子们的笑声时常回荡在这片茂密的树林中(图4)。
(4)生活在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的孩子们
李特特:那片森林真漂亮,各种树木密密麻麻的,颜色一年四季都不同,有绿的,黄的,红的,很美。我们都喜欢到森林去采野果子吃,特别开心。
儿童院的设备完善,教室、宿舍、餐厅一应俱全,学校实行十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孩子们在这里按照年龄被编入不同的班级,接受文化课和革命历史教育。历经苦难的孩子们,终于在这里过上了向往已久的幸福生活。
李特特拥有了一个好听的俄文名字——萝扎。“萝扎”在俄文里是玫瑰的意思。热情,善良的苏联人民,给了这些从小缺乏关爱的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让李特特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
李特特:苏联的老太太太好了,一看到你就问:亲爱的好孩子,你几岁了,你在哪里学习,你上几年级,你的妈妈干什么,你爸爸怎么样,你有弟弟妹妹吗?你喜欢吃什么,我给你做什么呀。真是好亲热,我们自己的父母都没有这样关心过。要是在街上走,他们就问,姑娘你到哪儿去,为什么你一个人,有没有伴,认不认得路?
那是一段让李特特永远怀念的日子,能歌善舞的她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但是仅仅两年之后,这一切毫无征兆地结束了。
1941年6月的一天,李特特和苏联人民一起听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
李特特:那是个礼拜天,我们正在地里种菜浇水,抱草,松土,突然之间听到广播,说公民们注意,有重要消息广播。大喇叭怎么一下这样很严肃,声音很沉重,我们就感觉到不对头了,大家都停下手中的活,跑到广播喇叭跟前去听。
广播里传来了斯大林向全体苏联人民的讲话:法西斯德国对苏联发动了军事进攻,战争爆发了。
李特特:大家特别惊讶,说怎么可能呀,法西斯德国离苏联有几个国家呢,怎么一下就打来了?我们都去找领导,要求上前线去。
战争不期而至。生活仿佛一夜之间全都改变了,昔日充满欢笑的国际儿童院已经成了昨天的回忆,身处慌乱的人群中,17岁的李特特突然间感到自己已经长大了(图5)。
(5)德国法西斯的野蛮侵略将李特特和国际儿童院的孩子们推向战火硝烟之中
李特特:小班的就在家里缝衣服,钉运输弹药枪支的箱子,我们就干重活,锯木头。
1941年9月30日,德军对莫斯科发动进攻,妄图在10天之内攻占莫斯科。每天随着一阵阵刺耳的警报声,德军的轰炸机都会从孩子们的头顶上飞过,形势变得更加危急。
李特特:我们组织人在楼顶上值班,警报一响就马上跑到楼顶上面去,钳子、沙子都准备好了,哪里有燃烧弹掉下来,就用钳子夹着埋到沙子里,或者干脆就扔到装满水的大桶里。
为了抵御德国军队的进攻,17岁的李特特毅然决定和男孩子们一起学习扛枪打仗。军训时,她每天负重二三十公斤,滑雪行军100多公里。由于表现突出,军训结束时获得了“马克西姆机关枪手”的证书。这意味着必要时她将随时被调往前线参加战斗。
训练结束后,李特特和同学们又接到了一个新的任务。
为了阻挡德国军队的进攻,儿童院的孩子们在敌人可能入侵的路上挖壕沟,阻止敌军坦克。寒冷,是李特特对那段生活最深刻的记忆。
李特特:天气在摄氏零下40度,手都冻裂出血了,拿棉花纱布裹上,继续挖。土地冻得跟石头一样硬,要用铁锹先钻几个洞,然后再把铁锹扎进去,才能撬出来一块土。
被白雪覆盖的树林,这个曾经回荡着特特笑声的地方,现在却撒下了她的泪水。但李特特不能停下来,必须擦干眼泪,继续劳动,为了保卫莫斯科,也为了能够活下去。
战争中,苏联人民没有吃的,很多人甚至饿死了。
强体力劳动让孩子们每时每刻都感觉饥肠辘辘,可是他们一日三餐的食物只有一小块黑面包。
李特特:战争来了一切全都变了,只有黑面包。那个面包是乱七八糟的东西掺和成的,吃起来扎嘴巴,扎嗓子,又酸又涩。
1941年11月7日,是苏联十月革命胜利的纪念日,也是那段艰苦岁月的一束光亮。这一天,莫斯科卫戍部队的高射炮手们紧盯着天空,准备打落任何一架入侵的德军飞机。莫斯科红场上,盛大的阅兵仪式如期举行。挤在人群中的李特特经历了她一生中最激动最骄傲的时刻。
李特特:那时法西斯离莫斯科只有300公里,坦克几个小时就到了。斯大林就站在列宁墓上检阅红军。
17岁的李特特作为体操队员和市民代表,也接受了检阅。那一天被永远珍藏在她的记忆里。她看到了斯大林,她目不转睛地望着斯大林,发狂似地喊斯大林万岁,都忘做动作了(图6)。
(6)参加莫斯科红场苏联十月革命胜利纪念日游行的李特特
李特特:一说起斯大林来,现在都特别兴奋。在那样危险的时候,竟然来检阅部队。我们体操队也接受他检阅,感觉骄傲得不得了。
1944年,苏联人民经过4年浴血奋战,以牺牲2700万人的代价,终于战胜了德国法西斯。得知这个消息,每一个人都奔向了街头,大家热烈地拥抱在一起,20岁的李特特也在欢呼的人群之中。
李特特:人们都涌到广场上,大家又抱又亲又哭又笑又跳又唱,不管认不认识,见人就抱,就跳,欢呼胜利了,胜利了!
战争在李特特的心中刻下了永远的记忆,这份记忆也因为它的惨烈和悲壮让已经满头银发的老人至今难以释怀。
李特特:一辈子也忘不了,牺牲了上千万人,付出这么大的代价才取得胜利。所以很激动,高兴的也哭,悲伤的也哭,抑制不住眼泪,我现在说的时候眼睛还发酸呢。
经历了战争的考验,李特特坦言她再也不怕任何困难,即便从苏联回国后,就立即到北大荒工作,她也不觉得艰苦。
而从战争中收获的还远不止这些。离老人家不远的游泳馆,84岁的李特特每天都坚持在这里游上两个小时。李特特认为是战争年代的磨练才让她如今有这么好的身体。在这里没有人相信老人已经84岁,更没有人知道老人的故事(图7)。
(7)战争磨练了李特特的身体,更磨练了她坚强的意志
从苏联回到祖国后,李特特跟父母相处的时间也不多。李特特曾经跟母亲说,妈妈你不爱我。母亲蔡畅听后叹了口气,紧紧地把女儿揽入怀中,很久都没有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