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京画院美术馆;机构建制;展览定位与特色
北京画院美术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北京画院院内,毗邻风景秀丽的朝阳公园,与北京工人体育馆、中国农业展览馆共同构成北京城东区公共文化设施。北京画院美术馆的依托单位为北京画院。丰富的藏品是一个美术馆的立馆之本,北京画院作为新中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专业画院,许多艺术巨擘曾在画院任职,为画院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宝贵遗产。不仅收藏有齐白石的绘画、书法、石印、手札等珍品2000余件外,还藏有宋元以来的书画作品4000余件。这为北京画院美术馆的藏品陈列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资源,也为北京画院美术馆功能的拓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虽然拥有如此如此庞大的馆藏资源,北京画院美术馆却没有坐吃空饷,而是稳步发展,不断承接举办各种优秀展览,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展览。
一、北京画院美术馆的机构建制
北京画院美术馆于2005年试开馆,馆长下分设六个部门。分别是办公室、外联部、展陈部、策划部、技术部、教育部。六部各司其职,相互协助。分别为:办公室、外联部、展览部、专业人员、技术部、教育部。
与大多数美术馆相比,北京画院美术馆背后有新中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专业画院作为支撑。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尚未成立之初,便积累了丰富的藏品。馆长吴洪亮透露:“2005年刚建馆时,重要作品有4000余件,之后不断增加新藏品。如,捐赠给北京市政府,由画院代管的有李可染先生的108张绘画、122张书法、9个速写本、13张水彩,李可染的水彩是很难见到的。现在画院的重点收藏从数量讲并不多,重要作品差不多有7000件,这个数目不算大,但画院收藏精度还是很高的”。讲到北京画院美术馆馆藏资源就无法避过一个人一一齐白石,白石老人家属在白石老人去世后将他大量的作品捐献给北京画院,因此北京画院对白石老人作品的收藏,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在众多美术馆中首屈一指。因此北京画院美术馆成立后将美术馆三、四层单独开辟出来设立齐白石纪念馆,常年陈列北京画院院藏齐白石作品。展览按题材分为草虫、人物、山水、梅兰竹菊、水族、花卉、书法、蔬果、石印、手札陈列展出。也正是得益于这批成功的系列展,为年轻的北京画院美术馆提高了知名度,让美术馆的发展赢得了先机。
北京画院作为建国初期最早建立的一批美术类专业研究机构,经过数十年发展,除了大量画家在画院任职外,画院的机构建制中一直保留有“理论研究部”。源源不断、与时俱进地输送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丰富北京画院的学术资源。
北京画院美术馆依托于北京画院丰富的藏品优势,所以从一开始,美术馆就有着极为明确的学术定位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以“北京画院秘藏齐白石精品系列展览”为核心,彰显齐白石艺术的当代意义,发掘齐白石艺术在中国画当代转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二十世纪北京美术大家系列展览”为基础,搜集、整理二十世纪北京地区美术大家的作品、资料,通过配合举办学术研讨会,出版专著,确立这些美术大家在现当代中国美术史上的价值与地位,构建京派绘画研究的基本框架。同时致力于当代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问题研究。例如“20世纪中国艺术大家系列讲座”、“齐白石研究系列讲座”的系列讲座,“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大家”、“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研究”、“大匠之门”等系列专著,都是根据两个学术定位以及相关展览而展开的。
二、展览定位与特色
展览作为美术馆的重中之重,往往左右一个美术馆的兴衰命运,北京画院美术馆早期展览处于摸索阶段,展览方向五花八门。随着展览的不断深入,逐渐确立自己的发展方向。笔者根据北京画院美术馆开馆至今的两百余场展览进行归纳分析,将展览分为五大类分别近现代、当代、外国、古代、其他。可以看出展览范围的分布也基本契合美术馆的学术定位。展览主要多为艺术家个展,近现代展览独占鳌头多达90余场,占总展览的近50%。办馆伊始,北京画院美术馆就结合自身优势,立足于优秀的馆藏资源,以20世纪中国艺术发展未经,以美术大家为纬,从纵横两方面出发,以研究性个案展览的形式由点及线串联成为一条相对清晰而完整的发展脉络,进而勾勒出20世纪北京地区美术史的轨迹,呈现这一时期中国艺术的基本面貌,突显20世纪中国艺术作为21世纪艺术前史的价值。
美术馆并非盲目的将20世纪近现代美术作为主要的展览方向,而是在其中选择的近现代京派绘画作收藏、研究、展览的主要方向。这样使得美术馆既发扬、宣传了当地特色文化同时也极大减轻了征集作品、与机构举办联合展览的难度。美术馆坚持以20世纪近现代艺术家作展览作为主要方向同时,也开始了对其他领域的探索。外国与古代展览数量虽然稀少,但都是近几年所承办的,这也间接说明美术馆在近现代展览稳步发展同时对其他领域延展,为今后发展成综合性美术馆开拓了新的路径。
自2007年开始,北京画院美术馆做中国美术大家的系列展,使包括齐白石、黄宾虹、蒋兆和、石鲁、李可染等数十位美术大师的一批存世作品及文献资料得到汇聚、整理和展现,并以书籍出版和学术研究的形式将艺术家个案研究推向深入,形成富有特色的主导文化品牌。北京画院美术馆的馆长吴洪亮称这种具有个性化的研究展览方式为“一叶知秋”。也就是说,从具体的艺术史现象建构大的艺术史发展脉络。除了馆长职务,吴洪亮还是北京画院学术研究部的成员,他致力于研究近现代美术史与20世纪美术个案。他觉得首先“策展人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如果是在美术馆里策划展览的角色,则更要对馆藏、立馆的方向、展出传播具有整体关照,这样才有资格进入展览的执行层面,无论多基础的展览,研究是第一位的”。
以齐白石专题展为例,在第一轮的系列展览中按作品题材分为10不同展览,在强调研究的基础上,还根据不同展览,独具匠心的设计了不同的观展体验,首次推出的“草间偷活一一齐白石笔下的草虫世界”中除了对院藏齐白石草虫进行分类与断代研允的同时,还请来昆虫学家进行辨析。为了方便观众细细品度工笔虫草的妙处,作品旁并配置了放大镜。“自家造稿一一齐白石笔下的人物神情”则强化了北京畫院所藏齐白石人物画中图稿与作品的对比;“草泥乡里一一齐白石笔下的水族意趣”强调了齐白石画虾的变化过程,使观众了解大师是如何炼成的……每个展览都不是简单的作品陈列,都是颇具内涵的呈现给参观者,以不同的角度去体会作品中的趣味美。
“十年磨一剑”北京画院美术馆正是有“兵贵在精不在多”、“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态度,以平和的心态在21世纪的今天为大众呈现出一系列在缓慢而精细研究基础上的优秀展览。也让“二十世纪北京美术大家系列展览”成为了在继齐白石作品陈列展之后另一个北京画院美术馆的品牌性展览。
三、北京画院美术馆的未来展望
美术馆学术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美术馆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展览是台上,学术研讨会是台下。展览的目的不单单是一般层面上的展示,更是提供一种学术交流、研讨平台,所以在学术研讨往往邀请知名画家、学者参与讨论,真正意义上解决一些学术上的问题。
公共教育在中国已逐渐崭露头角,政府也通过免费制鼓励大众参与公共教育建设,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以中小型美术馆对公共教育认识不足。教育也是美术馆的重要职能之一,但由于教育职能在作用以及成效上给美术馆所带来的经济回报差强人意,因此,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对于一些中小型美术馆而言基本忽略教育的职能。
北京画院美术馆对自身定位很明确,作为中小型去美术馆即没有完全忽略公众教育职能,也没有好大喜功的面向方方面面。北京画院美术馆公众共教育采取网上预约制,预约名额也有明确限定,且对受众者有明确的年龄限制,且限一名家长陪同。这样就可以将美术馆公共教育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以内。
20世纪是中国美术大变革的时期,美术的基本观念、艺术的本质以及群众接受艺术的形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到的变化,中西绘画的改造与融合、传统国画的革新与突破,共同引领着20世的艺术潮流。北京画院美术馆从个案入手,以不同角度作为切入点,通过学术展览梳理20世纪中国美术史,重新定位艺术家的社会地位。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北京画院美术馆现己找到自身的办展理念,将中小型美术馆的研究与展览做出新的高度。为其他中小型美术馆的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
北京画院美术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北京画院院内,毗邻风景秀丽的朝阳公园,与北京工人体育馆、中国农业展览馆共同构成北京城东区公共文化设施。北京画院美术馆的依托单位为北京画院。丰富的藏品是一个美术馆的立馆之本,北京画院作为新中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专业画院,许多艺术巨擘曾在画院任职,为画院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宝贵遗产。不仅收藏有齐白石的绘画、书法、石印、手札等珍品2000余件外,还藏有宋元以来的书画作品4000余件。这为北京画院美术馆的藏品陈列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资源,也为北京画院美术馆功能的拓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虽然拥有如此如此庞大的馆藏资源,北京画院美术馆却没有坐吃空饷,而是稳步发展,不断承接举办各种优秀展览,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展览。
一、北京画院美术馆的机构建制
北京画院美术馆于2005年试开馆,馆长下分设六个部门。分别是办公室、外联部、展陈部、策划部、技术部、教育部。六部各司其职,相互协助。分别为:办公室、外联部、展览部、专业人员、技术部、教育部。
与大多数美术馆相比,北京画院美术馆背后有新中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专业画院作为支撑。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尚未成立之初,便积累了丰富的藏品。馆长吴洪亮透露:“2005年刚建馆时,重要作品有4000余件,之后不断增加新藏品。如,捐赠给北京市政府,由画院代管的有李可染先生的108张绘画、122张书法、9个速写本、13张水彩,李可染的水彩是很难见到的。现在画院的重点收藏从数量讲并不多,重要作品差不多有7000件,这个数目不算大,但画院收藏精度还是很高的”。讲到北京画院美术馆馆藏资源就无法避过一个人一一齐白石,白石老人家属在白石老人去世后将他大量的作品捐献给北京画院,因此北京画院对白石老人作品的收藏,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在众多美术馆中首屈一指。因此北京画院美术馆成立后将美术馆三、四层单独开辟出来设立齐白石纪念馆,常年陈列北京画院院藏齐白石作品。展览按题材分为草虫、人物、山水、梅兰竹菊、水族、花卉、书法、蔬果、石印、手札陈列展出。也正是得益于这批成功的系列展,为年轻的北京画院美术馆提高了知名度,让美术馆的发展赢得了先机。
北京画院作为建国初期最早建立的一批美术类专业研究机构,经过数十年发展,除了大量画家在画院任职外,画院的机构建制中一直保留有“理论研究部”。源源不断、与时俱进地输送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丰富北京画院的学术资源。
北京画院美术馆依托于北京画院丰富的藏品优势,所以从一开始,美术馆就有着极为明确的学术定位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以“北京画院秘藏齐白石精品系列展览”为核心,彰显齐白石艺术的当代意义,发掘齐白石艺术在中国画当代转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二十世纪北京美术大家系列展览”为基础,搜集、整理二十世纪北京地区美术大家的作品、资料,通过配合举办学术研讨会,出版专著,确立这些美术大家在现当代中国美术史上的价值与地位,构建京派绘画研究的基本框架。同时致力于当代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问题研究。例如“20世纪中国艺术大家系列讲座”、“齐白石研究系列讲座”的系列讲座,“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大家”、“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研究”、“大匠之门”等系列专著,都是根据两个学术定位以及相关展览而展开的。
二、展览定位与特色
展览作为美术馆的重中之重,往往左右一个美术馆的兴衰命运,北京画院美术馆早期展览处于摸索阶段,展览方向五花八门。随着展览的不断深入,逐渐确立自己的发展方向。笔者根据北京画院美术馆开馆至今的两百余场展览进行归纳分析,将展览分为五大类分别近现代、当代、外国、古代、其他。可以看出展览范围的分布也基本契合美术馆的学术定位。展览主要多为艺术家个展,近现代展览独占鳌头多达90余场,占总展览的近50%。办馆伊始,北京画院美术馆就结合自身优势,立足于优秀的馆藏资源,以20世纪中国艺术发展未经,以美术大家为纬,从纵横两方面出发,以研究性个案展览的形式由点及线串联成为一条相对清晰而完整的发展脉络,进而勾勒出20世纪北京地区美术史的轨迹,呈现这一时期中国艺术的基本面貌,突显20世纪中国艺术作为21世纪艺术前史的价值。
美术馆并非盲目的将20世纪近现代美术作为主要的展览方向,而是在其中选择的近现代京派绘画作收藏、研究、展览的主要方向。这样使得美术馆既发扬、宣传了当地特色文化同时也极大减轻了征集作品、与机构举办联合展览的难度。美术馆坚持以20世纪近现代艺术家作展览作为主要方向同时,也开始了对其他领域的探索。外国与古代展览数量虽然稀少,但都是近几年所承办的,这也间接说明美术馆在近现代展览稳步发展同时对其他领域延展,为今后发展成综合性美术馆开拓了新的路径。
自2007年开始,北京画院美术馆做中国美术大家的系列展,使包括齐白石、黄宾虹、蒋兆和、石鲁、李可染等数十位美术大师的一批存世作品及文献资料得到汇聚、整理和展现,并以书籍出版和学术研究的形式将艺术家个案研究推向深入,形成富有特色的主导文化品牌。北京画院美术馆的馆长吴洪亮称这种具有个性化的研究展览方式为“一叶知秋”。也就是说,从具体的艺术史现象建构大的艺术史发展脉络。除了馆长职务,吴洪亮还是北京画院学术研究部的成员,他致力于研究近现代美术史与20世纪美术个案。他觉得首先“策展人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如果是在美术馆里策划展览的角色,则更要对馆藏、立馆的方向、展出传播具有整体关照,这样才有资格进入展览的执行层面,无论多基础的展览,研究是第一位的”。
以齐白石专题展为例,在第一轮的系列展览中按作品题材分为10不同展览,在强调研究的基础上,还根据不同展览,独具匠心的设计了不同的观展体验,首次推出的“草间偷活一一齐白石笔下的草虫世界”中除了对院藏齐白石草虫进行分类与断代研允的同时,还请来昆虫学家进行辨析。为了方便观众细细品度工笔虫草的妙处,作品旁并配置了放大镜。“自家造稿一一齐白石笔下的人物神情”则强化了北京畫院所藏齐白石人物画中图稿与作品的对比;“草泥乡里一一齐白石笔下的水族意趣”强调了齐白石画虾的变化过程,使观众了解大师是如何炼成的……每个展览都不是简单的作品陈列,都是颇具内涵的呈现给参观者,以不同的角度去体会作品中的趣味美。
“十年磨一剑”北京画院美术馆正是有“兵贵在精不在多”、“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态度,以平和的心态在21世纪的今天为大众呈现出一系列在缓慢而精细研究基础上的优秀展览。也让“二十世纪北京美术大家系列展览”成为了在继齐白石作品陈列展之后另一个北京画院美术馆的品牌性展览。
三、北京画院美术馆的未来展望
美术馆学术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美术馆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展览是台上,学术研讨会是台下。展览的目的不单单是一般层面上的展示,更是提供一种学术交流、研讨平台,所以在学术研讨往往邀请知名画家、学者参与讨论,真正意义上解决一些学术上的问题。
公共教育在中国已逐渐崭露头角,政府也通过免费制鼓励大众参与公共教育建设,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以中小型美术馆对公共教育认识不足。教育也是美术馆的重要职能之一,但由于教育职能在作用以及成效上给美术馆所带来的经济回报差强人意,因此,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对于一些中小型美术馆而言基本忽略教育的职能。
北京画院美术馆对自身定位很明确,作为中小型去美术馆即没有完全忽略公众教育职能,也没有好大喜功的面向方方面面。北京画院美术馆公众共教育采取网上预约制,预约名额也有明确限定,且对受众者有明确的年龄限制,且限一名家长陪同。这样就可以将美术馆公共教育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以内。
20世纪是中国美术大变革的时期,美术的基本观念、艺术的本质以及群众接受艺术的形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到的变化,中西绘画的改造与融合、传统国画的革新与突破,共同引领着20世的艺术潮流。北京画院美术馆从个案入手,以不同角度作为切入点,通过学术展览梳理20世纪中国美术史,重新定位艺术家的社会地位。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北京画院美术馆现己找到自身的办展理念,将中小型美术馆的研究与展览做出新的高度。为其他中小型美术馆的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