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潮汕地区中职学校对中职生的职业指导实践的若干经验表述,讲述了中职校对中职生职业指导的经验做法,及所得到的工作成果和学生的现状,以及中职校对中职生进行职业指导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造成不理想的效果。提出进一步做好对中职生的职业指导实践工作创新,必须全面认识职业指导,组建一支高素质职业教师队伍,指导中职生树立新的职业观念和信心,才能做到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真正培养出社会适应人才。本文主要围绕潮汕地区中职学校对中职生的职业指导实践的现状,结合该地区职业的指导实践若干经验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职学生;职业指导;实践经验;创新
一、中职学校职业指导实践现状分析
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就是中初级的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他们应该有一定的职业化适应能力。当今的中职生,大多属于90后这特殊群体,他们出生于中国经济改革取得丰硕成果的90代初期,无论是来自城市还是偏远乡村,他们对职业大多抱乐观态度,有争当高级蓝领的志向、也大致能体会到“知识改变命运”、“构建学习型社会”这些积极向上的观念。然而,由于他们出生于一个经济发展快速、稳定、人民生活正温饱地大好时期,且大多数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磨砺的机会较少,因此他们又不愿、不敢、也不会大胆去创业。对今后的职业,他们更多的是想得到既轻又易且高薪的职业,使中职学校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实践造成种种的障碍,根据学生的自身素质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解决中职生的职业问题,仅仅靠毕业前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将职业指导贯穿始终,只有这样才能将职业指导实践发挥得淋漓尽致,达到最好的效果。
1.已经实施过的若干经验和取得的成果。(1)鼓励学生继续深造。中职生流行一句话“毕业就等于失业”。面对就业的激烈竞争,一部分学生选择继续深造,也是中职毕业生另一种出路。(2)政府部门、机关、事业单位应聘任职。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任职一直是中职毕业生的愿望。有一部分学生为了端上“铁饭碗”,硬是将自己逼上了考公务员之路。(3)应征入伍。在校中职生参军不仅为国家作出贡献,也为以后的出路创造条件,同时也让个人得到很好的锻炼,从而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所以很多符合条件的学生选择到部队锻炼。(4)到中小企业工作。面对外企、国有企业、政府机构难进的情况。不少毕业生选择到中小企业去一展才华。(5)到基层锻炼。广东省潮汕地区等(市)县以下行政部门仍缺很多岗位,农村的就业空间舞台很大,部分中职校毕业生也愿意选择到基层锻炼。(6)自主创业。国家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来鼓励中职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有部分毕业生不甘心将自己的命运交予他人掌控,想趁年轻闯出一番事业,为此他们选择了自主创业。
2.中职校职业指导实践不足之处。(1)对实习生没有进一步地加强指导。如果没有对实习生进一步加强指导,很可能让学生在实习岗位产生不认真、不负责任的心态。(2)学生没有提前做好自我定位。中职毕业就是职业生涯的开始,所以很多学生认为等到快毕业的时候再来对自己进行职业规划,这是不够科学的。由于在准备方面不够充分、不够全面,毕业生很容易因为一时的头脑发热或者分析不够做出草率的决定。有的毕学生参加招聘会就像赶集似的,针对性不强,目标性也不够明确,面对诸多的招聘岗位显得更加茫然。这就是学生没有提前做好自我定位。(3)学生没有做好就业前的准备。很多中职校毕业生只是在临近毕业时才来准备相关的东西,效果显然不尽人意。甚至有些毕业生还没有心理准备去面对就业。(4)学生对就业岗位的未来发展认识不够。很多学生对于就业都喜欢往热门的行业岗位上钻牛角尖,却忽视了对就业岗位的未来发展进行科学地评估。
二、中职学校职业指导实践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对学生职业指导的工作认识和重视不到位
1.对职业指导工作认识不足。大部分学校都意识到,毕业生就业渠道顺畅,毕业生就业率高,就业质量好,学校就吸收更多生源。近几年来,各个学校都先后成立了学生就业安置的部门,然而,从与各个学校相关部门交流得到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对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仍然存在认识不足,大部分学校领导和老师认为职业工作就是开设就业指导课或讲座,帮学生联系就业单位。只追求学生一次性就业率,没有把学生就业情况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作为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尺。
2.职业指导的内容单一,职业指导时间过于集中。各个学校的职业指导只局限于毕业生毕业离校前所作简单指导,主要是简单地进行职业政策宣传和应聘技巧的培训讲座,学生能掌握和了解的就业方面的形势、政策、技巧等不多,就业的思想观念也难以一下得到转变。
3.职业指导的形式不灵活。职业指导部门仍主要致力于解决就业问题,他们没有长远的就业指导规划和职业指导思想。很多学校没有建立起长效机制,职业工作缺乏预见性、整体性、规划性。职业工作方法较为单一,职业指导工作的方法不能适应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形式不灵活,不能充分利用案例教学等方法,与学生互动少,学生的实际训练机会少,因此学生不感兴趣,教学效果差。
(二)职业指导工作的专业队伍人员缺乏,师资水平低,效果差
很多学校虽然成立了学生就业安置部门并配备了人员,但大多数只是兼职人员,没有受过专业的、系统的培训,有的甚至只是临时转行兼任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而没有任何经验。因此缺乏系统的职业心理学、职业咨询等方面的知识和帮助技巧、测评技巧、完善的职业伦理和法律知识、培训技巧、宣传和公关技巧等专业技能,不能有效解决毕业生求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三)学校在职业指导方面的投入不足
由于职业指导的认识不足,而且经费紧张,造成对职业指导的投入不足,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师资的培训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对实训等的投入不够,条件不足;因此不能很好地加强实践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素质及就业竞争力。
(四)职业信息渠道不够畅通
由于指导的专业人员素质不高的原因,不能有效与用人单位沟通,造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信息不畅通。毕业生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和人才流动的市场化趋势。向社会发布毕业生的信息量不足,对用人单位的信息量的收集不足。因此造成学生就业的成功率、对口率,稳定率都不太理想。
三、进一步提升对中职学校指导实践经验的创新
(一)职业指导是一个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及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体,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促进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实行最佳配置,从而达到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
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指导是指职业学校根据社会需要及职业活动结构对学生素质的要求,结合被指导者的个性特点,以科学的创业和就业概念指导学生适应劳动力市场发展,提高自身素质选择职业的过程。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必须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自觉地提高对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更新观念、创新机制、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将职业指导作为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职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不断提升中职生的就业能力,以达到人职匹配
1.指导学生端正就业心态。当今社会已经没有铁饭碗了。现在深圳市连公务员都采用聘用形式进行招聘录用,凡是考核不合格一样会被辞退。所以要指导高校毕业生端正就业心态,不要只把眼光投向政府机关、或者是一些有稳定收入的国有企业单位。要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指导高校毕业生端正就业心态,积极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实现人生价值,没有贵贱优劣之分。
2.指导学生树立新的就业观念。有些大学生就业观念陈旧,不愿下基层工作,认为初中和高中毕业的也是这个阶段起步,大学毕业同样起步就降低了身份。还有一些毕业生对就业的区域、单位性质选择上存在落后的观念。经过对汕尾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毕业生调查统计,部分毕业生都选择到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去发展。所以应该指导学生树立新的就业观念。
(二)组建一支高素质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
学校职业指导队伍由专职指导老师、班主任老师、德育课老师、任课老师和学校管理层领导共同组成。专职指导老师挑选具有前瞻性的、有实战经验的、有一定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操作水平的教师担当,并建立专门的“职业指导”教研组。职业指导人员只有具有宽阔的知识视野,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才能对毕业生进行择、技巧、适应社会走向成功等方面的全面指导。
(三)加大投入,实现就业指导的专业化
学校要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路,不断地加大投入,努力做到就业指导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实现“三落实、三到位”,不断完善学生职业指导的机构,配备专业化、专家化、高素质的就业指导人员,提高就业指导服务的水平,实现职业指导的专业化,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就业适应能力。不断地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还要不断加强与企业的联系,真正实现订单办学等校企合作办学的模式,全力开展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以工助学等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办学模式,以弥补校内师资和教学设备等资源的不足,同时可以让学生尽早地了解企业的情况,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从而自觉地要求自己,努力去适应市场对人才的要求,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另外,它还可以缓解部分家庭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使他们能顺利完成学业,提高他们学习、生活、就业的自信心。
(四)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建设,畅通学生渠道
就业安置部门要与用人单位建直良好的关系,加强就业信息的收集,建立自己的学生就业信息网络。一是要多渠道广泛收集就业信息,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收集就业信息。同时要直接与企业联系、通过历届毕业生提供等方式收集就业信息。要利用好学校每一个教职工和学生家长的社会关系作为学校的资源进行就业信息搜集。对收集的的信息,做好核实过滤后及时向学生发布。从而畅通学生的渠道,保证学生的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学校要主动地做好毕业生就业的跟踪调查和服务工作,一方面,可以提高本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提高学校的声誉;另一方面,掌握毕业生的去向,与毕业生保持联系,是挖掘毕业生就业信息,拓宽毕业生渠道的重要保证。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职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实践的若干经验探讨,解决中职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实施就业、稳定就业,从而真正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让社会人才资源结构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
参考文献
[1]王运来,常伟张.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2]谢志远.关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5(1)
[3]余少伟,刘少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心态分析与对策——以广东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为例.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4]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2005(4)
【关键词】中职学生;职业指导;实践经验;创新
一、中职学校职业指导实践现状分析
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就是中初级的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他们应该有一定的职业化适应能力。当今的中职生,大多属于90后这特殊群体,他们出生于中国经济改革取得丰硕成果的90代初期,无论是来自城市还是偏远乡村,他们对职业大多抱乐观态度,有争当高级蓝领的志向、也大致能体会到“知识改变命运”、“构建学习型社会”这些积极向上的观念。然而,由于他们出生于一个经济发展快速、稳定、人民生活正温饱地大好时期,且大多数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磨砺的机会较少,因此他们又不愿、不敢、也不会大胆去创业。对今后的职业,他们更多的是想得到既轻又易且高薪的职业,使中职学校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实践造成种种的障碍,根据学生的自身素质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解决中职生的职业问题,仅仅靠毕业前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将职业指导贯穿始终,只有这样才能将职业指导实践发挥得淋漓尽致,达到最好的效果。
1.已经实施过的若干经验和取得的成果。(1)鼓励学生继续深造。中职生流行一句话“毕业就等于失业”。面对就业的激烈竞争,一部分学生选择继续深造,也是中职毕业生另一种出路。(2)政府部门、机关、事业单位应聘任职。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任职一直是中职毕业生的愿望。有一部分学生为了端上“铁饭碗”,硬是将自己逼上了考公务员之路。(3)应征入伍。在校中职生参军不仅为国家作出贡献,也为以后的出路创造条件,同时也让个人得到很好的锻炼,从而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所以很多符合条件的学生选择到部队锻炼。(4)到中小企业工作。面对外企、国有企业、政府机构难进的情况。不少毕业生选择到中小企业去一展才华。(5)到基层锻炼。广东省潮汕地区等(市)县以下行政部门仍缺很多岗位,农村的就业空间舞台很大,部分中职校毕业生也愿意选择到基层锻炼。(6)自主创业。国家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来鼓励中职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有部分毕业生不甘心将自己的命运交予他人掌控,想趁年轻闯出一番事业,为此他们选择了自主创业。
2.中职校职业指导实践不足之处。(1)对实习生没有进一步地加强指导。如果没有对实习生进一步加强指导,很可能让学生在实习岗位产生不认真、不负责任的心态。(2)学生没有提前做好自我定位。中职毕业就是职业生涯的开始,所以很多学生认为等到快毕业的时候再来对自己进行职业规划,这是不够科学的。由于在准备方面不够充分、不够全面,毕业生很容易因为一时的头脑发热或者分析不够做出草率的决定。有的毕学生参加招聘会就像赶集似的,针对性不强,目标性也不够明确,面对诸多的招聘岗位显得更加茫然。这就是学生没有提前做好自我定位。(3)学生没有做好就业前的准备。很多中职校毕业生只是在临近毕业时才来准备相关的东西,效果显然不尽人意。甚至有些毕业生还没有心理准备去面对就业。(4)学生对就业岗位的未来发展认识不够。很多学生对于就业都喜欢往热门的行业岗位上钻牛角尖,却忽视了对就业岗位的未来发展进行科学地评估。
二、中职学校职业指导实践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对学生职业指导的工作认识和重视不到位
1.对职业指导工作认识不足。大部分学校都意识到,毕业生就业渠道顺畅,毕业生就业率高,就业质量好,学校就吸收更多生源。近几年来,各个学校都先后成立了学生就业安置的部门,然而,从与各个学校相关部门交流得到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对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仍然存在认识不足,大部分学校领导和老师认为职业工作就是开设就业指导课或讲座,帮学生联系就业单位。只追求学生一次性就业率,没有把学生就业情况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作为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尺。
2.职业指导的内容单一,职业指导时间过于集中。各个学校的职业指导只局限于毕业生毕业离校前所作简单指导,主要是简单地进行职业政策宣传和应聘技巧的培训讲座,学生能掌握和了解的就业方面的形势、政策、技巧等不多,就业的思想观念也难以一下得到转变。
3.职业指导的形式不灵活。职业指导部门仍主要致力于解决就业问题,他们没有长远的就业指导规划和职业指导思想。很多学校没有建立起长效机制,职业工作缺乏预见性、整体性、规划性。职业工作方法较为单一,职业指导工作的方法不能适应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形式不灵活,不能充分利用案例教学等方法,与学生互动少,学生的实际训练机会少,因此学生不感兴趣,教学效果差。
(二)职业指导工作的专业队伍人员缺乏,师资水平低,效果差
很多学校虽然成立了学生就业安置部门并配备了人员,但大多数只是兼职人员,没有受过专业的、系统的培训,有的甚至只是临时转行兼任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而没有任何经验。因此缺乏系统的职业心理学、职业咨询等方面的知识和帮助技巧、测评技巧、完善的职业伦理和法律知识、培训技巧、宣传和公关技巧等专业技能,不能有效解决毕业生求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三)学校在职业指导方面的投入不足
由于职业指导的认识不足,而且经费紧张,造成对职业指导的投入不足,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师资的培训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对实训等的投入不够,条件不足;因此不能很好地加强实践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素质及就业竞争力。
(四)职业信息渠道不够畅通
由于指导的专业人员素质不高的原因,不能有效与用人单位沟通,造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信息不畅通。毕业生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和人才流动的市场化趋势。向社会发布毕业生的信息量不足,对用人单位的信息量的收集不足。因此造成学生就业的成功率、对口率,稳定率都不太理想。
三、进一步提升对中职学校指导实践经验的创新
(一)职业指导是一个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及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体,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促进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实行最佳配置,从而达到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
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指导是指职业学校根据社会需要及职业活动结构对学生素质的要求,结合被指导者的个性特点,以科学的创业和就业概念指导学生适应劳动力市场发展,提高自身素质选择职业的过程。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必须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自觉地提高对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更新观念、创新机制、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将职业指导作为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职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不断提升中职生的就业能力,以达到人职匹配
1.指导学生端正就业心态。当今社会已经没有铁饭碗了。现在深圳市连公务员都采用聘用形式进行招聘录用,凡是考核不合格一样会被辞退。所以要指导高校毕业生端正就业心态,不要只把眼光投向政府机关、或者是一些有稳定收入的国有企业单位。要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指导高校毕业生端正就业心态,积极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实现人生价值,没有贵贱优劣之分。
2.指导学生树立新的就业观念。有些大学生就业观念陈旧,不愿下基层工作,认为初中和高中毕业的也是这个阶段起步,大学毕业同样起步就降低了身份。还有一些毕业生对就业的区域、单位性质选择上存在落后的观念。经过对汕尾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毕业生调查统计,部分毕业生都选择到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去发展。所以应该指导学生树立新的就业观念。
(二)组建一支高素质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
学校职业指导队伍由专职指导老师、班主任老师、德育课老师、任课老师和学校管理层领导共同组成。专职指导老师挑选具有前瞻性的、有实战经验的、有一定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操作水平的教师担当,并建立专门的“职业指导”教研组。职业指导人员只有具有宽阔的知识视野,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才能对毕业生进行择、技巧、适应社会走向成功等方面的全面指导。
(三)加大投入,实现就业指导的专业化
学校要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路,不断地加大投入,努力做到就业指导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实现“三落实、三到位”,不断完善学生职业指导的机构,配备专业化、专家化、高素质的就业指导人员,提高就业指导服务的水平,实现职业指导的专业化,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就业适应能力。不断地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还要不断加强与企业的联系,真正实现订单办学等校企合作办学的模式,全力开展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以工助学等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办学模式,以弥补校内师资和教学设备等资源的不足,同时可以让学生尽早地了解企业的情况,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从而自觉地要求自己,努力去适应市场对人才的要求,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另外,它还可以缓解部分家庭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使他们能顺利完成学业,提高他们学习、生活、就业的自信心。
(四)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建设,畅通学生渠道
就业安置部门要与用人单位建直良好的关系,加强就业信息的收集,建立自己的学生就业信息网络。一是要多渠道广泛收集就业信息,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收集就业信息。同时要直接与企业联系、通过历届毕业生提供等方式收集就业信息。要利用好学校每一个教职工和学生家长的社会关系作为学校的资源进行就业信息搜集。对收集的的信息,做好核实过滤后及时向学生发布。从而畅通学生的渠道,保证学生的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学校要主动地做好毕业生就业的跟踪调查和服务工作,一方面,可以提高本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提高学校的声誉;另一方面,掌握毕业生的去向,与毕业生保持联系,是挖掘毕业生就业信息,拓宽毕业生渠道的重要保证。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职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实践的若干经验探讨,解决中职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实施就业、稳定就业,从而真正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让社会人才资源结构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
参考文献
[1]王运来,常伟张.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2]谢志远.关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5(1)
[3]余少伟,刘少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心态分析与对策——以广东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为例.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4]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