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歌唱艺术家的演唱本身就是二度创作的过程,本文将探讨歌唱艺术家在歌唱艺术中,如何把自己对音乐的美好认知,通过歌曲演唱的形式,将作品的精神内涵演绎出来,以达到动情与动听的效果,并以此供同行交流、切磋之用。
【关键词】歌唱艺术;二度创作;艺术家
歌唱艺术中二度创作是指,将歌唱作品用演唱形式表现出来,而静态的曲谱和歌词,如何用歌唱的形式声情并茂的表达出来,就需要艺术家进行二度创作。二度创作水平的高低,也反应了艺术家驾驭歌唱技巧的能力,也是艺术家知识结构和知识背景的综合体现;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就高度概括了歌唱艺术家成功背后的历练过程。
一、 歌曲演唱中的二度创作
(一)驾驭演唱技巧
歌唱艺术特性包括了技术性和丰富的表现力,如果艺术家想将歌曲感染力表现出来,就需要调动歌唱艺术中的表现技巧,通过气息运用、唱词表达、韵味表达等来进行诠释。
(1)气息运用
歌曲气息的处理是歌唱艺术中重要环节,气息处理与歌唱发声以及艺术表现有着密切关系,例如音高的变化是用气息来调节,而且艺术家演唱时呼吸的运用需依据音长音短来处理,而且气息处理也需要和分句方法、情绪变化相协调的。调整呼吸的形式多样,艺术家需要经常做呼吸练习才能正确掌握吸气的分寸感。
(2)唱词的表达
通常歌曲的演唱风格是运用唱词来表达的,例如演唱激扬歌曲时,艺术家在吐字时就需将其中的脆劲表达出来;而演唱抒情性的歌曲时,应在吐字中给唱词增加清甜的感觉。通常演唱时吐字应清晰,在切分句子时还应注意控制好节奏,对于速率快的唱词应增加其起伏感。而有的唱词唱出来会给人突兀感,因此就可以通过滑音去处理。但还应看到演唱技巧和唱词表达,都不仅仅依靠技术来完成,如果没有情绪和情感的投入只会徒有其表,难以达到动情和动听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在歌唱时不仅要处理好歌唱技巧,还应注意情绪的表达,只有将歌曲中的情感世界用高超的演唱技巧来体现,才能够让听众产生共鸣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3)韵味的表达
在掌握了演唱技巧后,行腔的韵味就成了唱好一首歌曲的重要元素了。富有韵味的歌曲演唱总是更能打动听众,这也就是说听众的直接感官体验有相近的审美格式塔,这种审美格式塔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存在于每位听众潜在审美情感中,需要艺术家去发现并抵达的途径。当艺术家熟练掌握了歌曲演唱技巧时,如果能够在音调、旋律、音色中将韵味渗透进去,就可以给歌曲增添更多的艺术感染力。
二、二度创作中提高艺术修养
(一)解读所演唱的歌曲
由于歌唱艺术具有丰富表现力,对艺术家艺术领悟力和表现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此,艺术家二度创作时应准确把握所演唱的歌曲,准确把握歌曲的声乐体裁和创作背景、以及歌曲的旋律和歌曲的感情基调。只有在演唱前深入到各个细节中,做好大量准备工作才能在演唱中完美的用歌声来演绎。
(1)深入理解旋律
深入理解歌曲应从歌曲的旋律、曲式以及歌词等方面着手。当艺术家拿到一首歌曲首先应感悟到旋律的起伏变化,而旋律的起伏变化恰好也是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情感节点;所以拿到歌曲时应对其中调式和节拍,及其构成单声部或多声部的音高、音量等进行分析,同时还应准确掌握作曲者的情感表达曲线,以便在演唱中控制好腔调、音高、和语势等构成的韵律。因此说,深入理解乐谱和歌曲中情感特征,发掘歌曲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并发挥艺术家的音乐想象将内心情感融入歌曲作品中,从而完美展示歌曲的音乐艺术魅力。
(2)分析曲式结构
作为艺术家在掌握演唱技巧同时,还应分析其曲式结构,区别歌曲是段落结构、并对如何控制演唱时的力度和速度进行分析,以增加演唱过程中起伏变化。例如一首两段体歌曲,前段中节奏舒缓、忧伤而含蓄,而接下来的段落中歌曲的情感基调发生了变化,情感抒发达到了高潮,这时艺术家在处理歌曲连贯性中,就需对其中情感的波动和跳跃进行控制。艺术家在演唱欢快的节拍时,应唱出歌曲中的跳跃感来,并将自身的真挚情感融入到演唱过程中,而唱到舒缓的节拍时应注意演唱节奏也应舒展开来。
(3)歌词的理解
理解好歌词并把握好歌词的节奏,有利于艺术家情感的表达。所以说艺术家拿到歌词后,应将歌词读熟并大声的朗读,这样有助于掌握歌词的节奏,因为歌词并不同于一篇散文或论文中的段落,歌词本身就是非常讲究音律节奏和用词的,可以说在熟读歌词时,也在默默感悟歌词中的歌唱性的。同时熟读歌词还有助于艺术家对歌词进一步分析,分析演唱时如何通过吐字发音来表达作品情感内涵。
(二)提高艺术家综合素养
艺术家在学习演唱技巧同时,通过不断提升视野和知识修养,并多学习前人积累的经验,有助于其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例如演唱歌剧中的悲伤段落时,老师会指导演唱者深入理解歌剧作品的背景,并在演唱时注意主人公的情绪变化,若主人公处于低落悲伤情绪中,可将这个唱词的尾音适当拖长点,或通过突出尾音来强调效果。当艺术家了解了歌剧作品中主人公当时的困境,及其处于当时情境下的内心情感,并通过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到周边社会对主人公抗争行为的态度时,就能更好的理解主人公的压抑心理。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增加对作品创作背景,社会、历史知识的了解,艺术家能更准确的把握演唱时情感表达的分寸。
(三)意境的融合
在歌唱艺术中融入意境想象,让艺术家的歌声更增添神采。艺术家在拿到所需演唱的歌曲时,可对其中的内容和形式从音乐角度进行分析,并将自己的想象投射进去,当艺术家唱出了自己想象中的画面时,其实听众也是能够感受到的,而听众的想象被引发出来后便较容易产生情感上的认同。例如在演唱《黄水谣》过程中,艺术家表达歌词中情感基调时,将全曲分成3个段落。歌词中有:开河渠、筑堤防、麦苗肥、豆花香、男女老少喜洋洋。以上列出这些歌词展示了日本鬼子侵略中国期间,黄河两岸人们的生活状态,而且这些歌词画面感较强,中间有动态的开河渠、筑堤防的画面,也有静态的麦苗肥、豆花香的画面;而“男女老少喜洋洋”则是一幅动静相彰的画面,艺术家演唱可通过把自己想象中的这些画面,用歌声表达出来,而演唱时通过处理好音高和音量、以及吐字等可以使听众产生深入其境的感觉[1]。日本鬼子入侵黄河两岸,国土备受蹂躏,在唱到《黄水谣》中的“一片凄凉”时,可把现场的惨烈感唱出来,而唱到“回不来家乡”这个唱词时,可将家乡的乡字强调出来,以便达到控诉侵略者罪行的效果。在《黄水谣》结尾部分是主题旋律的回归,日本鬼子的侵略给黄河两岸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所以演唱这个结尾部分时,还应注意控制好声音的力度和速度,留给听众绵延的想象空间,同时让听众的情感也有抒发的空间,从而达到艺术家和听众之间的情感共鸣。
三、 二度创作中情感的诠释
音乐比其他艺术更具深入人心的力量,所以人们通常会说音乐艺术也是情感表达的艺术,我国自古就有:声者发乎情、情动而辟发的说法[2]。而歌唱艺术中的动情说,其实应从两方面解读,一方面是艺术家情感投入,另一方面是引发听众的情感共鸣;那么“动听”则在其中发挥着桥梁作用,促成了艺术家和听众之间的情感交流。当艺术家和听众情感产生共鸣后,人们的想象就有了可以驰骋的空间,而这个空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心驰神往”中的神性空间。这是歌唱艺术社会功能的体现,也是符合人们内心审美格式塔的。
结论
综上,歌唱艺术家二度创作将歌曲作品用歌唱形式演绎出来,以达到动情与动听的效果,让听众在艺术家的歌声引发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获得艺术美的享受,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参考文献
[1]曲晶. 动情与动听——浅谈歌唱艺术中的“二度创作”[J].科教文汇,2008,6(4):133.
[2]王鹏. 浅谈歌唱艺术的中二度创作[J]. 音乐教学与研究,2012,5(1):9-10.
【关键词】歌唱艺术;二度创作;艺术家
歌唱艺术中二度创作是指,将歌唱作品用演唱形式表现出来,而静态的曲谱和歌词,如何用歌唱的形式声情并茂的表达出来,就需要艺术家进行二度创作。二度创作水平的高低,也反应了艺术家驾驭歌唱技巧的能力,也是艺术家知识结构和知识背景的综合体现;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就高度概括了歌唱艺术家成功背后的历练过程。
一、 歌曲演唱中的二度创作
(一)驾驭演唱技巧
歌唱艺术特性包括了技术性和丰富的表现力,如果艺术家想将歌曲感染力表现出来,就需要调动歌唱艺术中的表现技巧,通过气息运用、唱词表达、韵味表达等来进行诠释。
(1)气息运用
歌曲气息的处理是歌唱艺术中重要环节,气息处理与歌唱发声以及艺术表现有着密切关系,例如音高的变化是用气息来调节,而且艺术家演唱时呼吸的运用需依据音长音短来处理,而且气息处理也需要和分句方法、情绪变化相协调的。调整呼吸的形式多样,艺术家需要经常做呼吸练习才能正确掌握吸气的分寸感。
(2)唱词的表达
通常歌曲的演唱风格是运用唱词来表达的,例如演唱激扬歌曲时,艺术家在吐字时就需将其中的脆劲表达出来;而演唱抒情性的歌曲时,应在吐字中给唱词增加清甜的感觉。通常演唱时吐字应清晰,在切分句子时还应注意控制好节奏,对于速率快的唱词应增加其起伏感。而有的唱词唱出来会给人突兀感,因此就可以通过滑音去处理。但还应看到演唱技巧和唱词表达,都不仅仅依靠技术来完成,如果没有情绪和情感的投入只会徒有其表,难以达到动情和动听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在歌唱时不仅要处理好歌唱技巧,还应注意情绪的表达,只有将歌曲中的情感世界用高超的演唱技巧来体现,才能够让听众产生共鸣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3)韵味的表达
在掌握了演唱技巧后,行腔的韵味就成了唱好一首歌曲的重要元素了。富有韵味的歌曲演唱总是更能打动听众,这也就是说听众的直接感官体验有相近的审美格式塔,这种审美格式塔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存在于每位听众潜在审美情感中,需要艺术家去发现并抵达的途径。当艺术家熟练掌握了歌曲演唱技巧时,如果能够在音调、旋律、音色中将韵味渗透进去,就可以给歌曲增添更多的艺术感染力。
二、二度创作中提高艺术修养
(一)解读所演唱的歌曲
由于歌唱艺术具有丰富表现力,对艺术家艺术领悟力和表现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此,艺术家二度创作时应准确把握所演唱的歌曲,准确把握歌曲的声乐体裁和创作背景、以及歌曲的旋律和歌曲的感情基调。只有在演唱前深入到各个细节中,做好大量准备工作才能在演唱中完美的用歌声来演绎。
(1)深入理解旋律
深入理解歌曲应从歌曲的旋律、曲式以及歌词等方面着手。当艺术家拿到一首歌曲首先应感悟到旋律的起伏变化,而旋律的起伏变化恰好也是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情感节点;所以拿到歌曲时应对其中调式和节拍,及其构成单声部或多声部的音高、音量等进行分析,同时还应准确掌握作曲者的情感表达曲线,以便在演唱中控制好腔调、音高、和语势等构成的韵律。因此说,深入理解乐谱和歌曲中情感特征,发掘歌曲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并发挥艺术家的音乐想象将内心情感融入歌曲作品中,从而完美展示歌曲的音乐艺术魅力。
(2)分析曲式结构
作为艺术家在掌握演唱技巧同时,还应分析其曲式结构,区别歌曲是段落结构、并对如何控制演唱时的力度和速度进行分析,以增加演唱过程中起伏变化。例如一首两段体歌曲,前段中节奏舒缓、忧伤而含蓄,而接下来的段落中歌曲的情感基调发生了变化,情感抒发达到了高潮,这时艺术家在处理歌曲连贯性中,就需对其中情感的波动和跳跃进行控制。艺术家在演唱欢快的节拍时,应唱出歌曲中的跳跃感来,并将自身的真挚情感融入到演唱过程中,而唱到舒缓的节拍时应注意演唱节奏也应舒展开来。
(3)歌词的理解
理解好歌词并把握好歌词的节奏,有利于艺术家情感的表达。所以说艺术家拿到歌词后,应将歌词读熟并大声的朗读,这样有助于掌握歌词的节奏,因为歌词并不同于一篇散文或论文中的段落,歌词本身就是非常讲究音律节奏和用词的,可以说在熟读歌词时,也在默默感悟歌词中的歌唱性的。同时熟读歌词还有助于艺术家对歌词进一步分析,分析演唱时如何通过吐字发音来表达作品情感内涵。
(二)提高艺术家综合素养
艺术家在学习演唱技巧同时,通过不断提升视野和知识修养,并多学习前人积累的经验,有助于其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例如演唱歌剧中的悲伤段落时,老师会指导演唱者深入理解歌剧作品的背景,并在演唱时注意主人公的情绪变化,若主人公处于低落悲伤情绪中,可将这个唱词的尾音适当拖长点,或通过突出尾音来强调效果。当艺术家了解了歌剧作品中主人公当时的困境,及其处于当时情境下的内心情感,并通过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到周边社会对主人公抗争行为的态度时,就能更好的理解主人公的压抑心理。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增加对作品创作背景,社会、历史知识的了解,艺术家能更准确的把握演唱时情感表达的分寸。
(三)意境的融合
在歌唱艺术中融入意境想象,让艺术家的歌声更增添神采。艺术家在拿到所需演唱的歌曲时,可对其中的内容和形式从音乐角度进行分析,并将自己的想象投射进去,当艺术家唱出了自己想象中的画面时,其实听众也是能够感受到的,而听众的想象被引发出来后便较容易产生情感上的认同。例如在演唱《黄水谣》过程中,艺术家表达歌词中情感基调时,将全曲分成3个段落。歌词中有:开河渠、筑堤防、麦苗肥、豆花香、男女老少喜洋洋。以上列出这些歌词展示了日本鬼子侵略中国期间,黄河两岸人们的生活状态,而且这些歌词画面感较强,中间有动态的开河渠、筑堤防的画面,也有静态的麦苗肥、豆花香的画面;而“男女老少喜洋洋”则是一幅动静相彰的画面,艺术家演唱可通过把自己想象中的这些画面,用歌声表达出来,而演唱时通过处理好音高和音量、以及吐字等可以使听众产生深入其境的感觉[1]。日本鬼子入侵黄河两岸,国土备受蹂躏,在唱到《黄水谣》中的“一片凄凉”时,可把现场的惨烈感唱出来,而唱到“回不来家乡”这个唱词时,可将家乡的乡字强调出来,以便达到控诉侵略者罪行的效果。在《黄水谣》结尾部分是主题旋律的回归,日本鬼子的侵略给黄河两岸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所以演唱这个结尾部分时,还应注意控制好声音的力度和速度,留给听众绵延的想象空间,同时让听众的情感也有抒发的空间,从而达到艺术家和听众之间的情感共鸣。
三、 二度创作中情感的诠释
音乐比其他艺术更具深入人心的力量,所以人们通常会说音乐艺术也是情感表达的艺术,我国自古就有:声者发乎情、情动而辟发的说法[2]。而歌唱艺术中的动情说,其实应从两方面解读,一方面是艺术家情感投入,另一方面是引发听众的情感共鸣;那么“动听”则在其中发挥着桥梁作用,促成了艺术家和听众之间的情感交流。当艺术家和听众情感产生共鸣后,人们的想象就有了可以驰骋的空间,而这个空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心驰神往”中的神性空间。这是歌唱艺术社会功能的体现,也是符合人们内心审美格式塔的。
结论
综上,歌唱艺术家二度创作将歌曲作品用歌唱形式演绎出来,以达到动情与动听的效果,让听众在艺术家的歌声引发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获得艺术美的享受,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参考文献
[1]曲晶. 动情与动听——浅谈歌唱艺术中的“二度创作”[J].科教文汇,2008,6(4):133.
[2]王鹏. 浅谈歌唱艺术的中二度创作[J]. 音乐教学与研究,2012,5(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