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得我不行”的构式解析及话语功能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nbvc1c2c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从构式语法角度探讨网络和日常口语中构式“X+得我不行”的构式义和话语功能。通过对构式常量“我”“不行”和变量“X”的互动关系分析,探究其构式义——主体对出乎意料的情态的强调和褒贬评价的浮现机制。基于其构式义,我们发现其话语功能有评价性和理据性。
   关键词:构式 互动机制 意象图式 褒贬评价
  现代汉语中,可以看到形如“吓得我不行”这样的“X+得我不行”结构,表某情态的极性,以描述“我”的评价,暗含主体的某种需求。基于Goldberg(1995)的研究,C是一个构式且C的形式或意义的某些方面不能从C的构成成分或其他先前已有的构式中得到完全预测。因为“X+得我不行”的“评价或强调”义是无法从其构成成分直接得出,所以我们推知结构“X+得我不行”具有不可预测性,是一个典型构式。
  一.“X+得我不行”的构式解析
  “X+得我不行”的构式义可概括为主体对出乎意料的情态的强调和评价。其中“出于意料”“强调”“评价”义既不能由“X”也不能由“我不行”推知,例如:
  (1)困得我不行,好几次早上起来睁不开眼睛,去卫生间时迷迷糊糊直接撞门上了。(木星《爱情落地签》)
  上述用例中,“困”“折腾”“冷”都超越了主体对某一情态的预期,呈现出“出乎意料”的意义。例(1)“困得我不行”表达主体对“困”的强调,由此诠释下文“撞门”的合理性。由此可见,“X+得我不行”的构式义是由变量“X”和常量“我”“不行”来浮现的,下文将分别通过对常量和变量的分析探究其构式义浮现机制。
  (一)“我”及其主观性
  “我”作为第一人称代词指主体自身,具体来说用于主体的情感和状态及对某事某物的态度和评价,因此呈现出强主觀性,从而表现出“X”和“我”在认知和情感上的刺激反应关系。构式的主观性可以通过对比“X+得我不行”与“X+得不行”看出,例如:
  (2)即便饿得不行了,吃一小块瘦肉,也没增加多少热量,这一天也会是很成功的。(李斓编《28天懒人减肥计划》)
  (3)这会儿是什么也好,就是我总吃不饱,饿得我不行!(卫明喜《往事不寂寞 裴鸿恩口述平遥轶事》)
  对比例(2)与例(3)中的“饿得不行”与“饿得我不行”,在前者中,张谊生(2000)认为“不行”是一个正在形成中的唯补准副词,表示程度深;在后者中,“饿”是“我”的状态,整个结构呈现主体对“饿”的刺激反应,表达难以忍受的主观情感。“我”表明了“X”直接起作用的对象,强调了主观性,为表达主观色彩和强烈语气建立基础。
  (二)“不行”及其评价义
  “不行”一般意义为不可以、接近死亡等;作准副词时,用在“得”后面表示极性。“不可以、接近死亡”表达的都是将要达到某种极限,结合“我”的主观性能够让构式在识解的过程中表达出评价义,例如:
  (4)暑热盛夏酷暑已来临,真是热得我不行。汗流浃背又焦躁,如此哪有好心情?(贾旭磊《新世纪作家 2003年鉴》)
  (5)谁知道我们的江南水乡也会吸引雾霾光临?咳嗽得我不行。(陈楫宝《白手套 一类特殊人群的财富秘密》)
  罗耀华、周晨磊、万莹(2012:362)认为人类认知不同范畴的方式不尽相同,其基本的认知能力体现为心智扫描,包括“总括扫描”和“次第扫描”。因此,例(4)和例(5)中,“热得我不行”和“咳嗽得我不行”中的“热”和“咳嗽”都是先和“我”组合,即:我(感到)热、我咳嗽,这一过程反映了主体认知的次第扫描。而后“不行”是与“我(感到)热”“我咳嗽”共同起作用的,反映了认知的总括扫描过程。构式中的“不行”居于主体反映的最关键地位,描述的是“热”和“咳嗽”在当时的环境下对主体心中的某种界限的逼近甚至超越,主体形成的整体画面即自身的底线被某情态所超过。林正军、王克非(2013)提及感知经验以认知意象的形式呈现在人脑中,经过大脑的认知加工形成一些基本的概念结构。因此,构式表达出主体对这种“超越”的评价。
  将“X+得我不行”与“X+得我不行不行”进行对比更可以看出其评价性,“不行”的重叠形式可以理解成“连续超越”,例如:
  (6)我表姐家小外甥女,长得跟洋娃娃似的,喜欢得我不行不行了。(陆涛波《谁的青春不怒放》)
  (7)你那圈女是好闺女。喜欢得我不行。(河北省戏曲研究室《河南戏曲传统剧本汇编》)
  例(6)中,“喜欢得我不行不行”是对主体心中关于“喜欢”的标准的二次超越,对比例(7)中的一次超越,前者更加能够将“评价”义放大化,所以在客观描述到主观评价的过渡关系。所以,“不行”表示“X”对主体心中某种界限的超越,通过识解可知,“不行”隐含的超越义描绘出一种“出乎意料”的状况。
  (三)“X”及其准入条件
  我们随机统计了BCC语料库和新浪微博中“X+得我不行”构式,共108个用例,其中“X”为单音节形容词和动词为主,并且都具有[+能感知]的语义特征,即“笑、气、感动、折磨”等动作和“困、萌、冷、热”等描述都是能被主体所感知。词类对构式义有一定影响,以下分别从形容词和动词这两个词类对“X”的准入条件作具体分析。
  1.动词
  当“X”为动词时,能进入“X+得我不行”这一结构中的“X”主要有行为他动词、行为自动词、心理活动词这三类。
  当“X”为行为他动词时,主要有虐、折磨、吓、吵、逼等,“X”直接作用于主体身上,以致超过了主体承受限度,例如:
  (8)和家里人通完平安的电话后,思乡愈来愈折磨得我不行,我当时下了决心:无论如何我得回去了。(北京文学杂志社《2004中国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
  当“X”为行为自动词时,主要有笑这个动词,表示“我”因为句中某事物而导致“笑”地逼近了主体的能力限度,例如:   (9)马扬也点了不少高音歌,唱到高潮还会走调,笑得我不行。(飞蓝飘雪《假如不曾爱过》)
  当“X”为心理活动词时,主要有气、感动、乐、担心等,表达“我”的心理情态的极性,并隐含着主体的评价,例如:
  (10)小时候你对我多坏啊,亏我那么多年还以为你是为我好,所以对我那么严,感动得我不行。(无袖拢香《太后也疯狂》)
  2.形容词
  当“X”为形容词时,主要是表达主体对可感知到的事物性质的评价,如:冷、热、烫、冰、痛、疼、美、帅等,大体有事物温度、褒贬事物、主观情态这三類,都是通过其对主体的作用和影响体现程度,以激发主体对其评价。例如:
  (11)三四年之前在东北,一个冬天,喝酒,完了在外面等车,风吹受寒了,冷得我不行。(田原,赵中月主编《中医人沙龙》)
  上述用例都说明了“X”是主体感知到的事物性质,主体通过这种性质对自己心理基线的超越来表评价。
  二.“X+得我不行”的话语功能
  曾君、陆方喆(2013)认为构式语法把词汇、语法、语用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对构式的分析采取“所见即所得”的方法。构式“X+得我不行”的话语功能也可采用这一方法,发现其具有评价性和理据性。
  (一)评价性
  “X+得我不行”的主观评价性来源于句子成分与“我”的互动关系,以及“不行”暗含的“逼近或超越”某一心理限度义所激发的主体评价,例如:
  (12)这创意我是服气的,萌得我不行。(新浪微博)
  例(12)中“萌得我不行”是对这个创意的主观评价,创意的“萌”刺激了“我”,我做出肯定、赞扬的评价。
  (二)理据性
  “X+得我不行”能够为表达主体某种潜在需求提供理据。例如:
  (13)因为去了一批军代表,几天几夜的车轮大战,实在困得我不行。(王永久《传奇作家陈登科》)
  例(13)中的“困得我不行”描述的“困”的状态的极性为“我”想要休息的潜在需求提供理由,也为其评价充当理据。
  构式语法为“X+得我不行”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解释途径。正如张娟(2013)表示构式义“不可预测性”的显著化是构式语法成为一种新的语法理论的关键。本文对构式“X+得我不行”从构式义和话语功能两个角度进行了探析,其构式义为主体对出乎意料的情态的强调和褒贬评价;该构式的话语功能主要体现在评价性和理据性。
  严辰松(2006)认为凡是构式都有自己独立的形式、语义或功能。通过对构式的常量“我”“不行”和变量“X”的分析,我们能得知其整体意义的生成机制。常量“我”让构式带有主观性的特点,常量“不行”与“我”“X”的互动机制是评价义产生的原因。通过统计,我们从动词和形容词这两个方面分析变量“X”的准入条件,一般只有[+能感知]语义特征的动词或形容词才能进入该构式。该构式具有评价性和理据性。评价性是主体对逼近或超越一定范围的情态的应激反应,需要以其所表达的极性情态为理据。
  参考文献
  [1]林正军,王克非. 论非典型复杂构式产生的理据性[J].现代外语(季刊),2013, (4):364.
  [2]罗耀华, 周晨磊, 万莹. 构式“小OV着”的构式义、话语功能及其理据探究[J].语言科学,2012, (59):362.
  [3]王寅. 构式语法研究:理论思索(上卷)[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4]严辰松. 构式语法论要[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 (4):7.
  [5]张娟. 国内汉语构式语法研究十年[J].汉语学习,2013, (2):65.
  [6]张谊生.程度副词充当补语的多维考察[J].世界汉语教学,2000, (52):4.
  [7]曾君, 陆方喆. 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第二语言教学[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3, (1):5.
  [8]Goldberg, Adele E. 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国际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来华留学生茶文化教学包括汉语课中的茶文化教学和文化课中的茶文化教学。前者以《HSK标准教程》中的茶文化为指导,在教学中应强化教学内容的交际性,注重教学的科学性与层次性;后者以《中国概况》中的茶文化为指导,教学上应凸显茶文化的审美功能,强调双向交流与茶文化互动,实现“理解中国”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国际中文教育 茶文化 汉语教学
期刊
保康县位于鄂西北,襄阳市西南部,这里是楚国的源头和荆楚文化的繁衍地,在这片山青水秀,物产丰饶的山川隅角,有一群人,心怀信仰,怀揣技艺,坚守前行,传承着别具特色的保康渔鼓。  保康渔鼓,由于演唱使用道情音乐腔调,亦称“渔鼓道情”或“道情渔鼓”。  保康渔鼓一般为一人站唱,无固定演出场所,曲目短小,内容简单。艺人演唱时,左手怀抱渔鼓筒兼打云板,右手拍击渔鼓下端的鼓面,击乐中“打”为击板声,“冬”为击渔
期刊
1.依然相信爱情  如果没有爱情  为什么一到春天  就会百花齐放  如果没有爱情  为什么一到夏天  就会绿树成阴  落木萧萧的秋天  我站在凉风里等候  等候最后一枚落叶  和我不辞而别  我知道我已风烛残年  但落叶过后  枝头鸦雀无声  我却春意盎然  我一说到冬天  雪花就开了  她们都是干净的  女孩子 下凡  抑或起舞 都是因为  人间有爱又有情  说什么天长地久  说什么海枯石烂 
期刊
内容摘要:《乌合之众》一书从群体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以群体心理的历史背景、典型特征、生发引导三个不同维度为切入点,论证了个人在群体中所呈现出的新特征与新变化。距离《乌合之众》一书的诞生已过去两百多年,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在当今社会所呈现的群体样貌中看到勒庞曾经批判过的问题,因此通过对《乌合之众》的重新关注与思考,有利于加强对社会现象和社会群体的认知,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群体 群体心理
期刊
内容摘要:从认知角度对文本的阐释关注于作者-文本-读者三者互动的关系,开拓了文学阐释的新视角。本文以福尔斯的经典小说《收藏家》为例,从认知诗学角度入手对其进行解读,借助篇章隐喻概念,分析作者独特的叙事手段在凸显小说主题、以及辅助读者认知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收藏家》 认知诗学 篇章隐喻  《收藏家》(The Collector,1963)是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约翰·福尔斯(John
期刊
内容摘要:本研究旨在了解韩国、俄罗斯两国留学生对中国跨文化适应情况。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韩国留学生最适应的项目是中国饮食文化,最不适应的项目是中国课堂文化。第二,俄罗斯留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较适应,俄罗斯学生最不适应中国社交文化。   关键词:留学生 文化适应 韩国 俄罗斯  21世纪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在迅速发展。韩国、中国、俄罗斯这三国的交流历史悠久,历史上长期保持着密切的关系。目前,中国大学
期刊
内容摘要:《汉语大词典》是一部相当重要的工具书,收词广泛,释义精细,例证丰富,其功劳巨大,但其编纂过程可谓艰辛,人员多,耗时长,亦不免有小小瑕疵。本文也挑选了笔者在使用《汉语大词典》的过程中所现的若干词条在释义或例证方面的几处细节问题,疏理成文,并提出修改建议。   关键词:《汉语大词典》 释义 例证 补议  《汉语大词典》[1](以下简称《大词典》)嘉惠学林,厥功甚伟,其深远意义自不待言。因其编
期刊
内容摘要:英语和汉语中均存在关系从句,但是英汉关系从句存在诸多差异。英语的关系从句类型较多,中国学生在学习不同类型的英语关系从句时面临的难度不同,常使用较简单的关系从句(如主语关系从句)来回避使用难度等级更大的关系从句类型(如介词宾语关系从句)。因此,关系从句一直是外语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本文从英汉关系从句对比入手,介绍名词短语可及性层级假说,并结合中国英语学习者习得关系从句的现状,以期为关系从句
期刊
内容摘要:油纸伞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造型精美,工艺复杂,深受人们喜爱,早在唐代就已经传播到周边国家。本文从油纸伞的起源及背后文化、油纸伞在日本的传播与应用、油纸伞在东亚的传播与应用三个方面来研究油纸伞的域外传播与应用。   关键词:油纸伞 和伞 文化  近年来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和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越来越重视,油纸伞这一传承千年工艺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在我们探寻中国传统的油
期刊
內容摘要:为了解当代大学生社会化的状况,采用《大学生社会化调查问卷》对湖南四所高校的1633名学生进行网络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政治情感热情与淡漠并存,注重自我但责任淡化;规范意识较明确但较肤浅,道德评价较高但把控规则不足;合理应对心理问题但存欠缺,人际交往能力较强但沟通压力大,亟待建立新的社会支持系统;大部分学生具备生活技能但主动性差,生存技能较欠缺。亟待全方位关注大学生的社会化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