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与艺术传承

来源 :歌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cl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伴着《红梅赞》的旋律,《江姐》就像红岩上傲立雪中的红梅一样,在当代中国文艺史上光彩夺目,让人们收获了感动、坚定了信仰、凝聚了力量。
  1961年,作家罗广斌、杨益言根据重庆地下党员的事迹,创作了长篇小说《红岩》。196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将《红岩》中有关江姐的故事搬上了歌剧舞台。当年9月4日,由阎肃编剧,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的歌剧《江姐》在北京儿童剧场揭开神秘的面纱。歌剧《江姐》诞生第一年,便创下了演出286场的纪录,至今没有其他歌剧能打破这一纪录,之后更风靡大江南北。
  作为当时第一批排演民族歌剧《江姐》的歌剧院之一,上海歌剧院一直将《江姐》作为本院的保留剧目。“红色题材的舞台作品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信仰的力量让它们在当今依然能够打动人心。”上海歌剧院党委书记范建萍说,“在传承经典的同时,创作更多激励心灵的主旋律舞台作品,是我们每一代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
  人需要信仰,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这也是《江姐》这部歌剧在60多年的岁月中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从1990年代起,每逢建党纪念日,上海歌剧院都会上演《江姐》。在前前后后的几十年中,《江姐》历经了数度复排,演出更是超过500场。自排演该剧开始,上海歌剧院先后涌现了六代“江姐”——从任桂珍,到唐群、陈海燕、江燕燕、黄蕾蕾,再到何晓楠和周琛,几代“江姐”在舞台上不断再现、演绎这个角色,成功地在舞台上塑造和弘扬了以江雪琴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忠贞不渝、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感动并影响了无数的观众。
  上海歌剧院历史上首位江姐扮演者任桂珍老师,曾因为该角色轰动上海滩,她与《江姐》有着特殊的缘分。1964年,刚生下女儿不久的任桂珍便接到了排演《江姐》的任务。刚开始任桂珍还有些顾虑,因为当时她的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而且要一个人挑大梁(此前其他剧院演出《江姐》时都会安排两位主演分别完成上下半场)。但是,组织的信任让任桂珍倍感责任重大,她调整心态,克服困难,毅然接受了这个任务。剧中大量的说白和大段的演唱需要消耗很大体力,排练时任桂珍的嗓子都有些嘶哑了,但江姐无私无畏的英雄形象也激励着她克服一切困难、全身心地投入到角色中,最终圆满地完成了1965年1月上海歌剧院版《江姐》的首演。作为塑造了一代“江姐”经典形象的老一辈艺术家,任桂珍曾经表示,“江姐”是她最热爱的歌剧角色,而她,也将江姐演绎到了灵魂深处:“要演好江姐,首先要做一个像江姐那样正气、正直的人,其次要时时刻刻沉浸在人物当中。”
  第二代“江姐”唐群,是一位在舞台上讲求精益求精的人。唐群的“江姐”,大气温婉,获得众的一致好评。唐群说:“通过饰演江姐,我的人生阅历也得到了丰富。”


  第三代“江姐”陈海燕也是《江姐》500场纪念公演的主演之一,曾被观众称为“最令人难忘的江姐”。1977年,陈海燕到上海歌剧院报到20天后,便接到了任务,准备参加《江姐》的角色甄选。陈海燕非常珍惜这次机会,除了学习唱段,她还花了整整三个月的时间找江姐的感觉,思考江姐应该怎么坐,应该怎么讲话,怎么走路,甚至为了贴近角色的成熟感烫了头发。排练《江姐》时,陈海燕曾经揣摩过江姐就义前那一刹那的心理状态:“我们在舞台上表现的都是她那种大义凛然的形象,她真的没有想到过她的家庭吗?真的没有对自己年轻的生命有一点点的留恋吗?说真的,如果把我抓去,严刑拷打,我都能经受得住;但是如果把我女儿抓去,我可能马上就会招供。所以一开始我就觉得江姐是神,而不是人!”后来,通过一次又一次《江姐》的演出,陈海燕觉得自己离江姐越来越近了,“演江姐,不应该纯粹地模仿,也不能演自己,而是要用心去感受江姐的心路历程。从神到人,我开始慢慢地理解她了。江姐其实是一个外表很平凡、朴实的人,她对待孙明霞的姐妹般的感情,对待孩子的母爱,都是真实而温暖的。但是当她处在战斗环境中,她所表现出来的坚毅和果断,体现的正是她心中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陈海燕说,多年来,每当她在台上唱起《红梅赞》《绣红旗》,台下的观众轻声合唱时,那种感觉真的很幸福。


  在上海歌剧院出演《江姐》最多场次的,是第四代“江姐”江燕燕。“1990年,第一次参加歌剧《江姐》演出的時候,我演的是孙明霞。当然,对一个演员来讲,总是憧憬自己能够出演‘江姐’这一角色的。1991年,《江姐》要复排,导演希望年轻演员们都能参加‘江姐’角色选拔。通过选拔我有幸被选中,在这过程中也得到了一些‘前辈江姐’的帮助。因为技术手段的限制,当时没有任桂珍老师演‘江姐’时的影像资料,我只能在剧院前任‘江姐’演出时,依葫芦画瓢地学。”2001年,《江姐》再一次复排,江燕燕又特意跟剧组工作人员一起去了趟重庆。在渣滓洞、白公馆等地的实地考察带给江燕燕很多感触,尤其是站在监狱里,望着头顶那片四四方方的天空,那种让人意想不到的压抑,让江燕燕离江姐更近了,再演江姐就有了不一样的感觉。江燕燕还时常想起任桂珍老师说过,“要演好江姐,首先要做好人。要甘于清贫、耐得住寂寞,对歌唱心无旁骛,演江姐,就让自己真正成为‘江姐’”。江燕燕一直把这句话记在心里,后来她自己培养新一代“江姐”时,也都会把这句话告诉她们。
  黄蕾蕾是2002年通过甄选,被破格选拔为第五代“江姐”的。她悉心体验角色,认真揣摩表演,连续8年主演《江姐》,也因为“演江姐,学江姐”的出色表现,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09年“七一”前夕,黄蕾蕾虽已被诊断出晚期胃癌,为了不影响演出,她瞒着大家,依然坚持排练。上台前,她硬是靠打针止住疼痛,用药物强行打开歌喉。当她登台唱起《红梅赞》,激越、优美的歌声,感染了现场每一位观众。她凭着一股江姐的毅力,完成了人生最后一次登台。   2015年,歌剧院决定再次复排《江姐》,全院公开甄选“江姐”,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的何晓楠、周琛两位年青歌唱家荣幸入选。于是,沉甸甸的担子传递到了第六代“江姐”身上。2016年,两位青年演员即将首次主演大舞台版《江姐》,为了使新版《江姐》能做好艺术上的传承,上海歌剧院特别邀请任桂珍老师在新版制作中担任艺术总监。在新版《江姐》劇组建组会上,两位“85后”年轻演员,在全剧组的见证下,郑重地向任桂珍老师行拜师之礼。


  任桂珍老师的授艺是从培育政治信仰开始的,她经常引导演员在排练过程中自觉接受英雄的思想熏陶,要求演员唱英雄、学英雄。何晓楠回忆道,任桂珍老师问她的第一个问题就触及个人信仰:“你相信江姐为祖国解放奋斗、视死如归的英雄事迹吗?”何晓楠回答:“我相信。”晓楠说:“‘真实’是任桂珍老师第一次给我讲‘江姐’时传给我的最珍贵的心得,也是我一直以来秉承的宗旨。江姐不好演,因为年代感特别强。虽然我年纪和江姐差不多,但我们现在身处和平年代,大环境和当时完全不同,这就需要演员做很多案头工作,尽最大努力去揣摩、去感受,确保自己说的每一句台词、唱的每一个字、和对手交流的每一个眼神,都要发自内心,都要真实。这样真实的情感在舞台上交织,观众们才会感受到台上的‘江姐’不是在‘演’,而这就是‘江姐’!”
  周琛深情地回忆道,任老师为她辅导的第一节课,并没有讲与剧中有关的情节,而是告诉她,要扮演江姐,首先要做的就是成为一个正直的人。“任老师一直跟我们说,江姐是英雄,但是不能当作‘英雄’来演,要不然很容易陷入角色脸谱化的困境。江姐最能打动我的是作为一个女人的柔情,她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我们要还原人物本身,这样的演绎才能走进观众心里。”2020年10月任桂珍老师辞世,作为学生的周琛感觉自己对这部剧和江姐这个人物更有了一份执念:“老师在的时候总是觉得有人可以依靠,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问老师;老师走了,我就必须靠自己过理解人物这一关。现在每一次排练,我就会更加执着,思考怎么去理解人物,或者会想这个地方老师会怎么要求。”周琛说,这份责任沉甸甸的,不光要传承这部剧,更要让这部剧在一代代观众的心里扎根,让红色的基因和血脉继续流传下去,这也是她们第六代“江姐”现在正在做的。
  如今,何晓楠和周琛在舞台上穿上蓝旗袍,披上白围巾,力求《江姐》在接力传承中不断焕发新的活力和生命。在她们看来,这种传承,首先便是不忘“民族歌剧”的初心,才能从老一辈艺术家的手中原汁原味地“接过”经典。


  红梅绽放,几度芳华。歌剧《江姐》以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光芒、革命浪漫主义的艺术魅力在中国歌剧史上印刻下一处鲜明标记,它早已超越了一部剧作本身,成为延续艺术薪火、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上海歌剧院将推出全新制作的歌剧《江姐》,并将于2021年4月3日、4日献演于上海大剧院,本轮演出同时入选“上海市庆祝建党100周年红色经典演出”。致敬经典,让民族歌剧《江姐》传承下去,是上海歌剧院每一位艺术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不仅在艺术上完成传承,更要将革命先烈的精神和老一辈艺术家的艺德传承下去!
其他文献
1953年,音乐剧《美妙小镇》(Wonderful Town)在費城福雷斯特剧院(Forrest Theatre)试演之后,于百老汇进行首演。该剧由约瑟夫·A.菲尔兹(Joseph A. Fields)和杰罗姆·乔多罗夫(Jerome Chodorov)共同编剧,贝蒂·康姆顿(Betty Comden)和阿道夫·格林(Adolph Green)创作剧诗,伦纳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
期刊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大流行之后,全球的艺术和文化产业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影响了本来就脆弱的生态系统中的数百万就业者。来自行业资深人士格雷格·谢弗特、蒂芙尼·加文、Situation Interactive和Playbill共同开发的“百老汇内部社区项目”,旨在阐明艺术领域中无数角色背后的故事。  在这一项目系列中,会将聚光灯聚焦在你在舞台上可能看不到的面孔上,但这些面孔在制作和维持戏剧作品领域仍然至
期刊
小瓊:因为国际妇女节的缘故,3月份总是让我心情激动。上个月我们讨论了《军中女郎》的玛丽一角。这个月,我们来着重关注几部讲真人真事的歌剧作品。  小薇:我们要研究的是古代历史还是现代历史呢?我知道美国作曲家塞缪尔·巴伯所作的《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这部作品1966年9月16日在纽约林肯中心演出,曾作为大都会歌剧院的揭幕,因此不少人听说过它的名字,但不过今天已经很少上演了。  小琼:这部歌剧是在莎士
期刊
近日,由女高音桑德拉·拉德万诺夫斯基(Sondra Radvanovsky)主演的《阿依达》在巴黎引发热议——这部作品使得女高音在角色塑造上又达到了新的高度。同时,导演乐天·德·比尔(Lotte de Beer)也让这部作品焕发了新的生命。制作由米歇尔·马里奥蒂(Michele Mariotti)执棒巴黎国家歌剧院献演,在巴士底歌剧院舞台上的现场演出通过网络进行直播。  荷兰著名歌剧导演乐天·德·
期刊
中文版音乐剧《摇滚浮士德》改编自韩国音乐剧《魔鬼》(The Devil),由大麦MaiLive旗下“当然有戏”联合上海兰境文化制作,于2021年5月底在上海大剧院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演出,随后开启全国巡演。剧中浮士德是一个初出茅庐的股票经纪人,将华尔街视为梦想之地。经历黑色星期一后,浮士德为挽回败局接受了X-黑暗的契约,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和名声。但随后逐渐坠入野心和欲望的深渊,未婚妻格雷琴受其连累变得疯
期刊
人 物  杰 克(真人) 一个刚开始有点害羞、腼腆、不自信的男孩,在经历了与巨人的斗争后变得成熟、自信、勇敢。  妈妈杰西娅(真人) 善良勤劳,话多且密,有时有点二、有点搞笑。  爸爸保罗(真人) 热情好客,非常爱杰西亚和杰克,喜欢做些手工。  朋克先知(真人) 酷劲十足的老顽童,一位拥有着神奇法力的善良的长者。  巨人西蒙(木偶、真人) 贪婪,害怕孤独,内心脆弱,易怒,力大无比。  母鸡玛丽(
期刊
近来,居家赏乐已成为疫情期间的一大乐事,每日上午一杯香茶,一摞唱片,坐在唱机前津津有味,乐不思“午”,乃为日常生活雷打不动之惯例。  此段时间的赏乐仍为泛泛听。泛泛听即为随便听,一会儿听歌剧,一会儿听交响乐,一会儿听声乐,一会儿听器乐。都说水无常形,易于变化,而我的听乐亦无常形,看似追求广而全,实际则是随缘撞运罢了。  还是遵照老习惯,现将我的听乐笔记及感想罗列如下,汇集给大家共享。  歌 剧  
期刊
《我咽下一枚铁做的月亮》是温哥华国际表演艺术节(The PuSh International Performing Arts Festival Music)的跨地域网上现场节目,共演出三场(2月4日至6日)。网页上有三个时区的时间,除了温哥华,还有多伦多、澳门,原因是这个制作身兼艺术总监、制作、作曲及演出者的杨光奇,是身在多伦多的澳门人,协办的是澳门点象艺术协会,负责串流直播的技术总监邝华欢则身在
期刊
2021年2月16日下午,“唱响百年梦 致敬奋斗者”新春慰问演出在中华艺术宫“0米层艺术剧场”举行,上海歌剧院院长、指挥家、钢琴家许忠,携上海歌剧院艺术家为留沪过年的建设者,以及各行各业的工作者送上暖心的新春“艺术大餐”。首先,一首热情洋溢的《卡门组曲》迅速点燃了现场的气氛,接着,《黄河颂》《船歌》《青春小鸟》等一首首人们耳熟能详又风格各异的音乐作品,赢得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本次演出现场的观众当中
期刊
经过近10个月的停摆后,悉尼歌剧院于2021年1月5日重新开启。当晚,悉尼歌剧院上演了莱哈尔的轻歌剧《风流寡妇》(Merry Widow),澳大利亚歌剧院首席女高音朱莉·莉亚·古德温(Julie Lea Goodwin)饰演汉娜·加拉里,澳大利亚男高音亚历山大·刘易斯(Alexander Lewis)饰演达尼洛·达尼洛维奇伯爵,由导演格雷姆·墨菲(Graeme Murphy)执导。  2020年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