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一位政治教师,要想上好一堂课,必须首选要转变教与学的观念,树立学生主体意识,以“问题”引发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运用“合作、活动、交流”教学模式组织课堂教学,培养教师“教学创造力”和教学管理艺术,进而不断提升教师素质。
【关键词】教师 好课 标准 思考
1.关于一堂“好课”的标准
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日益成为现代教育思想的大背景下,“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曾与好几位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过探讨,归纳他们的回答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学习,教师在课堂上是否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教学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夸美纽斯在他写的《大教学论》扉页上写到:寻找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员因此而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这种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教学思想,在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那里发挥得淋漓尽致,他提出,教是为了不教。教学不是教的问题,而是让学生如何学的问题。第斯多惠有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因此在教学中应有这种思想,不是教学生,而是让学生学的问题。教师的功底就在于能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节课上,这是教师的首要任务。正如第斯多惠说的: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1.2 让学生“动”起来,教师在课堂上是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否活跃?
怎样才能让学生一节课都集中注意力呢?实际上不要说学生,就是我们成人,都有一种倾向,不喜欢听别人讲,而是想让别人听自己讲。自己专注于某一件事的时候,常感觉到时光飞逝,不知道什么时候一个小时就已过去。因此,集中注意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动起来,包括手动、脑动。现在有许多公开课、观摩课,课堂上学生是很活跃的,师生互动很积极,使人感觉这节课很成功。实际怎样呢?学生是不是真的活跃了?《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学生的活跃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表层的活跃,就如上边说的那种课堂,另一种是内在的活跃。内在活跃的课堂是怎样的呢?就是一节课上,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对教师呈现的问题进行不断地思考、判断、创新。因此,课堂上教师的责任在于布置任务和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紧张地跟着你的问题走,让他们对你的问题进行尝试解决、相互讨论、合作学习、主动质疑。这和新课程改革下提出的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法是相一致的。
1.3 布置的任务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里,教师是否走在了学生的发展前面,让“难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的第一种方式,就是刚才说的,让学生“动”起来,或者引用《课程标准》的话,“学生是学科学习的主人”。另一种方式就是要巧妙的布置任务。这个巧妙是指“布置的任务是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里边”。我们在生活中也有类似的经历,太简单的事情对我们没有激励性,太难的事,我们也会畏难而退,学生也是如此。可以这么说,老教师与新教师一个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能不能找到学生会与不会的平衡点。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他的《教育心理学:认知观》一书的扉页上写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赞可夫指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切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利于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现在有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总要搞大量的引导例子,使学生在所谓“发现法”中推导出来,学生会烦透了,因为这个简单的结论一看就知道的。这样说,教师是不是太容易了,上课是不是只让学生做就行了?其实,教学绝不是这么简单的,它是一门艺术,它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有的教师教了一辈子的书,还不能进入其门。简单的讲,教师教学的功底在以下三个方面区别开来,也就是说,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艺术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抓起:(1)教师能不能布置出让学生思维活起来的一个又一个问题;(2)教师能不能在关键的时候超越具体的问题,从思维的高度给学生点拨思路;(3)教师能不能对学生有严格要求,有布置,也有检查。
2.按“好课”标准的要求,教师课堂组织应该遵循的教学模式
2.1 以“合作教学”的思想为指导。
合作是社会互动的一种方式。指个人或群体之间为达到某一确定目标,彼此通过协调作用而形成的联合行动。参与者须具有共同的目标、相近的认识、协调的活动、一定的信用,才能使合作达到预期效果。按照这一表述,合作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为达到某一教学活动的目标,彼此通过协调活动,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在合作教学中,教师既是导学者、课程的设计者与开发者、学生潜能的发现者,更是合作者,师生双方积极性的发挥,依赖于两者之间的密切配合。在这种充满生命力的教学中,学生不再仅仅是配合教师完成教学设计的角色,每个人都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能动体。
2.2 以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
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就决定了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经常体验到的是被动、无为、无奈和无助。为根治这个问题,我们提出:把改善师生关系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逐渐消除教与学的隔阂与对立,使教学成为协商行为,从而顺利达到教学目的。具体要求如下:
(1)以“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基点。无论是“合作”、“活动”还是“交流”,只有在“合作”双方或多方平等、信任、融洽的情感体验中才能顺利进行。因此,这一教学模式,要求教育者必须尊重、信任学生,把学生看作一个平等的有能力的人,在师生人格平等、意愿一致的前提下进行各项教学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三要”、“三不要”:要热情地激励、要有耐心和宽容、要真诚;不要干涉、强制,不要随便打断学生的发言,不要强行统一看法,允许学生持不同意见。教师要在学习活动中引导他们自主做出判断与抉择,发挥思维的自主性。
(2)以情感为纽带。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一个学生来到学校的时候,除了具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他自己的情感世界。因此,教育只有深入学生的情感世界,了解学生的情感需要并给予满足,才能达到最为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有效地进行“合作”、“活动”和“交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情感投入贯穿教学活动始终,举手投足处处要带有神奇的人格魅力,要用自己的面部表情、目光投视作为情感沟通的媒介。我们要求教师,送给一时不能回答或答错问题的学生以诚恳、信任、鼓励的目光;送给不敢发言的学生以关心、鼓励、期待的目光;送给正确回答问题并有创意的学生以佩服、赞许的目光……以此给学生亲切、温暖感,促使他们愿学、乐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师生间真诚的情感交流发挥强大的教学效应。
(3)以情境创设为背景。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一般分两类,即“为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和“为学习氛围创设情境”。前者是为能刺激感观、激发兴趣、激活思维,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后者是为学生提供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环境,营造民主、和谐、宽松和自主的学习氛围。“合作、活动和交流”教学模式使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得以保护。
(4)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平等、和谐、宽松、自由的氛围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各种潜能。课堂教学中必须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这样可以消除学生的胆怯与依赖心理。学生不怕失败,就能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积极地探索与思考。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互学、互练、互议、互查、互评,减少了只有教师讲述的那种单向信息交流,学生在检查对方的同时也检查自己,加强了合作学习的双向和多向信息交流。
2.3 采用以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活动”为形式。
依据活动教学理论,在教学中以学生生活中常见问题为教学过程的起始点,并以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表现欲为学习动机,以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索为基础,强调主动、能动的特点,促进学生自我发展。通过活动,促进学生思想和行为上的统一;通过活动,促进师生、生生知识信息的交流。
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不断发现,表现为教师与学生一起解决某一问题,不是强领,更不是代替,而是从知识中的问题和矛盾入手,进行探索发现,在师生共同参与活动中,实践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2.4 以交流、合作的方式为保证。
交流是相互沟通,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是交流的前提,师生、生生的互动是交流的特点。对话教育认为,先天的潜力需要开发,只有在各种互相交流和互相对话中,这种潜力才能被捕捉到。当教师和学生认识到“合作”在师生、生生相互交流过程中对学习、工作、生活、成长的重要意义,就可使合作变得更主动、更自觉、更有成效。
进行合作活动中的交流学习。合作需要交流,活动也需要交流。师生教与学的一切合作活动都始终伴随着交流。交流既需要在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中进行,同时交流又可以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2.5 以现代教育技术为载体。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带来了课堂教学面貌的新变化。课堂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展现图文并茂、声形结合的课件,以鲜明形象的画面,悦耳动听的声音,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尤其是对那些用肉眼观察不到、语言无法描述的事物,用多媒体展现出来,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求知欲望,激励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学习,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灌输式为汲取式,以达事半功倍之效。
由于不同的教学对象——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不同的时代等因素都会对课堂教学产生影响,因此,课堂教学艺术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要想迅速由一个普通教师成长为一名专家、学者教师;要想这一生不是一个“平庸”的教师,而是一个优秀的、对人民有巨大贡献的教师的话,就需要不断地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 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文化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教师 好课 标准 思考
1.关于一堂“好课”的标准
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日益成为现代教育思想的大背景下,“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曾与好几位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过探讨,归纳他们的回答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学习,教师在课堂上是否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教学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夸美纽斯在他写的《大教学论》扉页上写到:寻找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员因此而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这种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教学思想,在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那里发挥得淋漓尽致,他提出,教是为了不教。教学不是教的问题,而是让学生如何学的问题。第斯多惠有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因此在教学中应有这种思想,不是教学生,而是让学生学的问题。教师的功底就在于能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节课上,这是教师的首要任务。正如第斯多惠说的: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1.2 让学生“动”起来,教师在课堂上是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否活跃?
怎样才能让学生一节课都集中注意力呢?实际上不要说学生,就是我们成人,都有一种倾向,不喜欢听别人讲,而是想让别人听自己讲。自己专注于某一件事的时候,常感觉到时光飞逝,不知道什么时候一个小时就已过去。因此,集中注意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动起来,包括手动、脑动。现在有许多公开课、观摩课,课堂上学生是很活跃的,师生互动很积极,使人感觉这节课很成功。实际怎样呢?学生是不是真的活跃了?《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学生的活跃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表层的活跃,就如上边说的那种课堂,另一种是内在的活跃。内在活跃的课堂是怎样的呢?就是一节课上,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对教师呈现的问题进行不断地思考、判断、创新。因此,课堂上教师的责任在于布置任务和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紧张地跟着你的问题走,让他们对你的问题进行尝试解决、相互讨论、合作学习、主动质疑。这和新课程改革下提出的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法是相一致的。
1.3 布置的任务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里,教师是否走在了学生的发展前面,让“难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的第一种方式,就是刚才说的,让学生“动”起来,或者引用《课程标准》的话,“学生是学科学习的主人”。另一种方式就是要巧妙的布置任务。这个巧妙是指“布置的任务是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里边”。我们在生活中也有类似的经历,太简单的事情对我们没有激励性,太难的事,我们也会畏难而退,学生也是如此。可以这么说,老教师与新教师一个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能不能找到学生会与不会的平衡点。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他的《教育心理学:认知观》一书的扉页上写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赞可夫指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切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利于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现在有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总要搞大量的引导例子,使学生在所谓“发现法”中推导出来,学生会烦透了,因为这个简单的结论一看就知道的。这样说,教师是不是太容易了,上课是不是只让学生做就行了?其实,教学绝不是这么简单的,它是一门艺术,它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有的教师教了一辈子的书,还不能进入其门。简单的讲,教师教学的功底在以下三个方面区别开来,也就是说,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艺术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抓起:(1)教师能不能布置出让学生思维活起来的一个又一个问题;(2)教师能不能在关键的时候超越具体的问题,从思维的高度给学生点拨思路;(3)教师能不能对学生有严格要求,有布置,也有检查。
2.按“好课”标准的要求,教师课堂组织应该遵循的教学模式
2.1 以“合作教学”的思想为指导。
合作是社会互动的一种方式。指个人或群体之间为达到某一确定目标,彼此通过协调作用而形成的联合行动。参与者须具有共同的目标、相近的认识、协调的活动、一定的信用,才能使合作达到预期效果。按照这一表述,合作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为达到某一教学活动的目标,彼此通过协调活动,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在合作教学中,教师既是导学者、课程的设计者与开发者、学生潜能的发现者,更是合作者,师生双方积极性的发挥,依赖于两者之间的密切配合。在这种充满生命力的教学中,学生不再仅仅是配合教师完成教学设计的角色,每个人都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能动体。
2.2 以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
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就决定了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经常体验到的是被动、无为、无奈和无助。为根治这个问题,我们提出:把改善师生关系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逐渐消除教与学的隔阂与对立,使教学成为协商行为,从而顺利达到教学目的。具体要求如下:
(1)以“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基点。无论是“合作”、“活动”还是“交流”,只有在“合作”双方或多方平等、信任、融洽的情感体验中才能顺利进行。因此,这一教学模式,要求教育者必须尊重、信任学生,把学生看作一个平等的有能力的人,在师生人格平等、意愿一致的前提下进行各项教学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三要”、“三不要”:要热情地激励、要有耐心和宽容、要真诚;不要干涉、强制,不要随便打断学生的发言,不要强行统一看法,允许学生持不同意见。教师要在学习活动中引导他们自主做出判断与抉择,发挥思维的自主性。
(2)以情感为纽带。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一个学生来到学校的时候,除了具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他自己的情感世界。因此,教育只有深入学生的情感世界,了解学生的情感需要并给予满足,才能达到最为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有效地进行“合作”、“活动”和“交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情感投入贯穿教学活动始终,举手投足处处要带有神奇的人格魅力,要用自己的面部表情、目光投视作为情感沟通的媒介。我们要求教师,送给一时不能回答或答错问题的学生以诚恳、信任、鼓励的目光;送给不敢发言的学生以关心、鼓励、期待的目光;送给正确回答问题并有创意的学生以佩服、赞许的目光……以此给学生亲切、温暖感,促使他们愿学、乐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师生间真诚的情感交流发挥强大的教学效应。
(3)以情境创设为背景。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一般分两类,即“为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和“为学习氛围创设情境”。前者是为能刺激感观、激发兴趣、激活思维,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后者是为学生提供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环境,营造民主、和谐、宽松和自主的学习氛围。“合作、活动和交流”教学模式使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得以保护。
(4)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平等、和谐、宽松、自由的氛围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各种潜能。课堂教学中必须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这样可以消除学生的胆怯与依赖心理。学生不怕失败,就能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积极地探索与思考。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互学、互练、互议、互查、互评,减少了只有教师讲述的那种单向信息交流,学生在检查对方的同时也检查自己,加强了合作学习的双向和多向信息交流。
2.3 采用以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活动”为形式。
依据活动教学理论,在教学中以学生生活中常见问题为教学过程的起始点,并以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表现欲为学习动机,以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索为基础,强调主动、能动的特点,促进学生自我发展。通过活动,促进学生思想和行为上的统一;通过活动,促进师生、生生知识信息的交流。
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不断发现,表现为教师与学生一起解决某一问题,不是强领,更不是代替,而是从知识中的问题和矛盾入手,进行探索发现,在师生共同参与活动中,实践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2.4 以交流、合作的方式为保证。
交流是相互沟通,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是交流的前提,师生、生生的互动是交流的特点。对话教育认为,先天的潜力需要开发,只有在各种互相交流和互相对话中,这种潜力才能被捕捉到。当教师和学生认识到“合作”在师生、生生相互交流过程中对学习、工作、生活、成长的重要意义,就可使合作变得更主动、更自觉、更有成效。
进行合作活动中的交流学习。合作需要交流,活动也需要交流。师生教与学的一切合作活动都始终伴随着交流。交流既需要在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中进行,同时交流又可以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2.5 以现代教育技术为载体。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带来了课堂教学面貌的新变化。课堂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展现图文并茂、声形结合的课件,以鲜明形象的画面,悦耳动听的声音,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尤其是对那些用肉眼观察不到、语言无法描述的事物,用多媒体展现出来,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求知欲望,激励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学习,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灌输式为汲取式,以达事半功倍之效。
由于不同的教学对象——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不同的时代等因素都会对课堂教学产生影响,因此,课堂教学艺术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要想迅速由一个普通教师成长为一名专家、学者教师;要想这一生不是一个“平庸”的教师,而是一个优秀的、对人民有巨大贡献的教师的话,就需要不断地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 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文化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