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术是小学阶段学生接受美育的一门重要的系统性课程,通过美术的学习,学生可以具备基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意识,教师可以动手操作的机会来锻炼学生的脑部发育,利用生活化材料来促进学生思维的分散与拓展,同时利用小组合作来培养学生一定的合作意识与能力。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将学生从被评价人的身份中解放出来,鼓励学生参与到评价活动中,发展学生自我审视和自我提升的能力。本文从教学材料的生活化、小组合作学习、建立系统性的评价机制入手,主要谈论了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小学美术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关键词:小学美术;有效教学;教学方法
所谓美术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能够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一定的教学收益的一种教学模式。这不仅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找准小学生在美术课上中最本质的需要,以及美术课程本身所具有的美育功能等,还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能够针对不同的作品提出针对性的看法等等。为做好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工作,笔者在教学中不断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能够有效提高美术教学效果和效率的方法。
一、注重教学材料的生活化,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
美术教学中需要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只有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才能逐渐地感知美,學会发现美,为了迎合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以及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主张教育应与生活相结合的理论,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建立一定的联系,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材料就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式。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与美术学习的联系,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培养学生一定的环保意识与创新能力,将“变废为宝”在美术课堂的动手实践课上得到实现。
例如,在学习“变垃圾为宝”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前要求学生在生活中搜集垃圾(塑料、废纸等),并提前清洗干净。教师在课上意识可以通过讲解垃圾的危害来激起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顺利引出本节课的动手目的——减少生活中的垃圾,将垃圾动手制作为垃圾处理器。这节课的内容较为复杂,单凭学生的主观探索无法顺利完成,教师可以利用塑料来制作一个处理猫狗垃圾的处理器,具体的用具为洗洁精的空瓶、记号笔、橡皮筋、美工刀、尺子等。学生需要观看教师的制作过程,并根据自己现有的材料来制造一个垃圾处理器。学生大多模仿教师的作品,此时,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自行创作,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创新意识,并在学生遇到操作性的难题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二、开展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由于学生的成长环境比较优越,在家庭中基本人人都爱护学生,这虽然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学生的分享意识和合作意识,学生很难将自己喜欢的事物或是取得的成绩分享给他人,很难在平常的生活中寻求他人的合作,这样的学生无法在以后的社会上立足,况且也不利于学生的正常交友和顺利成长。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笔者选取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在小组内部围绕自己小组的作品进行适当的修改,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关注到不同学生的想法不同,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在他人的看法中吸收闪光点,摈弃自己想法中的“糟粕”,逐步促进学生自身的不断提升。
例如,在学习“画影子”时,首先教师除了要使学生认识到影子包括太阳光下的影子和水中的倒影外,还应该包括灯光下的影子,在课堂上引领学生进行分组。其次,教师同学生来到操场上,学生根据在课上分的小组自动在小组内观察同学的影子,学生之间可以独立观察,也可以几个人组成动物的影子由一个人来观察,具体的创作需要学生自己在小组内部商议。这种课外活动式的观察影子需要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才能完成,学生需要为同学的观察当“模特”,同时也需要在观察影子的过程中进行绘画的构图,这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还能够在无形之间增强学生之间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三、建立系统性的评价机制,纳入学生主体
在传统的评价机制或评价系统中,一般由教师来评定学生的水平,学生自己无法直观地看到自己和其他同学之间的不同,这不免会导致学生不甘心,同时也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使教学顺应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尊重学生主体在美术学习中的感受和理解,教师可以将学生纳入评价机制中,由学生来进行自我评定和同学间的评定,最终学生的美术学习水平由教师、同学以及学生自己来决定。这种评价机制使得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且能够通过自我的评定和同学间的评定来增加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拓展学生的思维并开阔学生的视野。
首先,将学生主体纳入评价机制的做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这一点教师可以通过日常绘画和手工作品的熏陶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建筑美等等来进行,在学生具备一定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互评。其次,在这样的评价机制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仍然不能忽视,可以采取学生自评占比25%,学生互评占比25%,教师评价占50%的方式,一方面是因为小学生的自评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一方面是防止学生之间存在不客观评价的现象。这种评价方式可以随着学生学段的逐渐升高而增加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的占比,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主人翁”意识。
总之,美术教学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教师要想做好小学美术的有效教学,还是应该从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入手,结合生活中的已有观念和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多人协作共赢的方式,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养成,在评价机制上选择多方面的评价方法,提高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积极性,增强教师的授课效果,并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
参考文献:
[1]周启明. 试论新课改下小学美术课堂有效教学方法与对策[J].美术教育研究,2018(20):171.
[2]蔡雨浩. 基于创造力培养的小学美术课堂有效教学评价标准的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8(18):173.
[3]蒋志春. 生活化视界下的小学美术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30):216.
关键词:小学美术;有效教学;教学方法
所谓美术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能够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一定的教学收益的一种教学模式。这不仅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找准小学生在美术课上中最本质的需要,以及美术课程本身所具有的美育功能等,还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能够针对不同的作品提出针对性的看法等等。为做好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工作,笔者在教学中不断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能够有效提高美术教学效果和效率的方法。
一、注重教学材料的生活化,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
美术教学中需要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只有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才能逐渐地感知美,學会发现美,为了迎合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以及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主张教育应与生活相结合的理论,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建立一定的联系,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材料就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式。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与美术学习的联系,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培养学生一定的环保意识与创新能力,将“变废为宝”在美术课堂的动手实践课上得到实现。
例如,在学习“变垃圾为宝”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前要求学生在生活中搜集垃圾(塑料、废纸等),并提前清洗干净。教师在课上意识可以通过讲解垃圾的危害来激起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顺利引出本节课的动手目的——减少生活中的垃圾,将垃圾动手制作为垃圾处理器。这节课的内容较为复杂,单凭学生的主观探索无法顺利完成,教师可以利用塑料来制作一个处理猫狗垃圾的处理器,具体的用具为洗洁精的空瓶、记号笔、橡皮筋、美工刀、尺子等。学生需要观看教师的制作过程,并根据自己现有的材料来制造一个垃圾处理器。学生大多模仿教师的作品,此时,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自行创作,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创新意识,并在学生遇到操作性的难题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二、开展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由于学生的成长环境比较优越,在家庭中基本人人都爱护学生,这虽然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学生的分享意识和合作意识,学生很难将自己喜欢的事物或是取得的成绩分享给他人,很难在平常的生活中寻求他人的合作,这样的学生无法在以后的社会上立足,况且也不利于学生的正常交友和顺利成长。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笔者选取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在小组内部围绕自己小组的作品进行适当的修改,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关注到不同学生的想法不同,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在他人的看法中吸收闪光点,摈弃自己想法中的“糟粕”,逐步促进学生自身的不断提升。
例如,在学习“画影子”时,首先教师除了要使学生认识到影子包括太阳光下的影子和水中的倒影外,还应该包括灯光下的影子,在课堂上引领学生进行分组。其次,教师同学生来到操场上,学生根据在课上分的小组自动在小组内观察同学的影子,学生之间可以独立观察,也可以几个人组成动物的影子由一个人来观察,具体的创作需要学生自己在小组内部商议。这种课外活动式的观察影子需要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才能完成,学生需要为同学的观察当“模特”,同时也需要在观察影子的过程中进行绘画的构图,这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还能够在无形之间增强学生之间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三、建立系统性的评价机制,纳入学生主体
在传统的评价机制或评价系统中,一般由教师来评定学生的水平,学生自己无法直观地看到自己和其他同学之间的不同,这不免会导致学生不甘心,同时也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使教学顺应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尊重学生主体在美术学习中的感受和理解,教师可以将学生纳入评价机制中,由学生来进行自我评定和同学间的评定,最终学生的美术学习水平由教师、同学以及学生自己来决定。这种评价机制使得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且能够通过自我的评定和同学间的评定来增加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拓展学生的思维并开阔学生的视野。
首先,将学生主体纳入评价机制的做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这一点教师可以通过日常绘画和手工作品的熏陶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建筑美等等来进行,在学生具备一定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互评。其次,在这样的评价机制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仍然不能忽视,可以采取学生自评占比25%,学生互评占比25%,教师评价占50%的方式,一方面是因为小学生的自评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一方面是防止学生之间存在不客观评价的现象。这种评价方式可以随着学生学段的逐渐升高而增加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的占比,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主人翁”意识。
总之,美术教学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教师要想做好小学美术的有效教学,还是应该从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入手,结合生活中的已有观念和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多人协作共赢的方式,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养成,在评价机制上选择多方面的评价方法,提高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积极性,增强教师的授课效果,并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
参考文献:
[1]周启明. 试论新课改下小学美术课堂有效教学方法与对策[J].美术教育研究,2018(20):171.
[2]蔡雨浩. 基于创造力培养的小学美术课堂有效教学评价标准的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8(18):173.
[3]蒋志春. 生活化视界下的小学美术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3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