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部分关于古诗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从新课标的目标看,“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是文言文教学的根本。然而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在“新课标”的理念的指导下,似乎又走入了另一极端。
1 那么现状是怎样的呢?
1.1 内容上过于强调“人文性” 。多年来,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虽经几次修改,但对文言文教学目标的要求始终未变,即“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教学内容则强调“字、词、句、段落、篇章”。很明显,教学大纲目标只局限于知识的领域,这对文言文教学造成了消极的影响。教师认为,只要系统地讲清文中的字、词、句即可,忽视了文章的艺术和人文精神。审美和鉴赏只是走过场,甚至干脆弃之不顾。《新课标》除了要求“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外,对文言文教学的价值有了新的定位,即“提高学生文化素养”“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充分注意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人文性,注意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于是,一部分教师从过去单纯追求文白对译的教学误区中走出来,在“人文”上大做文章,结果矫枉过正,走入了另一极端:学生连文言文的基本内容是什么都不知道,教师就开始大谈特谈文章的文化精神,使文言文教学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1.2 摒弃了常规的讲练,单纯注重“演”和“说”。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于是,很多教师开始视“讲授”为“满堂灌输”,视“练习”为“死记硬背”,把“少讲”“少练”,甚至“不讲”“不练”作为平时教学的原则。教师“讲”“练”多少成为评判一堂课优劣的重要标准,以致不少教师开始在课堂上追求教学的浅层面上的热闹:不切实际的“戏说”,花拳绣腿的“表演”,等等。 而且,在现在的教学中,情境的体验往往成了随意的“戏说”,“课本剧”演成了“活宝剧”。而教师对此一味地夸奖(本意是为了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又助长了浮躁的学风。长此以往,实在是误人子弟。
1.3 “多媒体”辅助应用的迷失。以前教文言文,教学手段单一枯燥,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也发生了变化。然而,对多媒体技术的简单理解和过分依赖,造成了教学中的另一个误区:课前,执教者不是把主要精力花在“教什么”上,而是将大量时间用在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结果教室成了录像厅,学生看不到教师的生动表情,听不到教师的精彩点拨,自始至终被眼花缭乱的画面和惊心动魄的声音所吸引,课堂陷入了另一种“死气沉沉”。 虽然文言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对学生了解故事情节、直观人物肖像有所帮助,然而对学生掌握、积累文言文的字、词、句方面的基础知识,作用则十分有限。其实,“讲读”“板书”都是语文教师重要的教学基本功,“讲读”的示范性,“板书”的灵活性等都不是多媒体所能替代的,学生文言文的诵读能力、翻译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探究能力等更不是靠多媒体就能培养的。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而不是简单地用多媒体提供的信息和指令来左右学生的思想。
以上教学现状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的语文高考成绩下降。我通过分析近三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大题得分情况,发现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差。文言文翻译总分值是十分,此题全省的平均分不到五分。这是因为平时文言文字词句积累严重偏少,文意理解不到位。翻译不能抓住得分点。部分学生只拿到句子大意分,有一些连大意分也拿不到。词义考查题得分低,文中信息把握不准,出错率高。
鉴于以上情况,要读懂文章的内容,必须理解文中词句的含义。那么理解词句的含义就是读懂文章的必要条件,也是最基础的东西。在中学语文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以词句教学为重点,教给学生阅读的基本知识,培养阅读能力,从而达到“读懂文章内容”的目的。因此,语文教学应“文”、“言”并重,特别要加文言文基础知识教学。
2 如何进行新课标下的文言文教学呢?
2.1 重视文言实词教学。文言实词教学中,首先要重视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汉语词汇中的普遍现象,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最多,教学中要将出现的同一词的不同义项进行整理,这样才能应对考试,读懂文言文。如2013年高考全国课标二卷的文言文实词解释B项中“少聪敏好学,善属文”的“属”解释为“撰写”,这一实词是语文考纲规定要掌握的实词中的一个,这一含义在《张衡传》出现过,原文是“衡少善属文”,课文下的注解是“属,连缀”,“连缀文字”就是写文章,学生应该很容易判定。而C项中的“深昧求贤之意也”的“昧”解释为“冒犯”,就与语境明显不符,应该解释为“违背”。
其次,要抓通假字。通假字是阅读文言文的又一大障碍,通假字的教学要注意归纳一般出现的两种形式,一是形近字通假,一是同音字通假(有些音韵发生了变化)。通假字的教学不必花大力气去教,主要重视三个方面:一是注意归纳,让学生体会。二是对常见的通假字有意识强调,如“反”通“返”(“延伫乎吾将反”《离骚》),“见”通“现”(“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内”通“纳”(“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等。三是教会学生结合句意看,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
第三、文言文教学还要注意古今异义词。如“下车”的今义是“从车上下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官吏到任”(“衡下车,治威严。”《后汉书·张衡转》)。在一次测试中让学生翻译“彦光下车,发擿奸隐,有若神明,狡猾莫不潜窜,合境大骇。”学生翻译把“彦光下车”成“梁彦光从马车上下来”,如果我们能从基本的字句文化知识教学,让学生知道“下车”是指官员到任,那么就不会出现此类失误。 第四、要注意词类活用。比如:“左右欲刃相如”中的“刃”就发生了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该翻译为“杀(与刃有关)”。“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也发生了活用,应该翻译为“使(项伯)活”。高中要重点注意的词类活用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意动等。
2.2 重视文言虚词教学。文言文教学中还要重视文言虚词的教学。熟语说:之乎者也于焉哉,以其乃若则秀才。我们今天在学习文言文时,也就没有理由来放松这些虚词,《新课标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要求重点掌握18个虚词,除前面提到的11个,还有“而且何因所为与”。教学虚词时,一要注意词性的变化,词性不同,词义和用法也就有相应的变化,要根据上下文意和具体语境来判断。如“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和“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前一个“以”是介词“用、拿”,后一个是连词“并且”。二要注意同一词性的不同义项。如“以勇气闻于诸侯”和“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中的“以”都是介词,前一个是“凭借”,后一个是“因为”。
2.3 重视句子梳理。梳理句子重点是梳理句式。依据高考大纲的要求,文言句式主要是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教学时要给学生讲清每一种句式的特点,并让学生记住。只有这样,学生在做翻译题时,遇到特殊文言文句式,才能规范翻译。如2013年山东卷翻译:“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译:“章三益具有救世的优异才能,当福建贼寇逼近时,他曾经树起旗鼓,磨砺兵器,率众击退了他们,大概是希望建立功业来显露自己。”“以自见”就是宾语前置句,要调整为“以见自”,才能翻译通顺。
2.4 重视信息筛选和精神文化教育,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讲:一是文章内容的综合概括,二是思想情感的把握,三是高考复习中的误点判断。文言文的常规教学,应以概括内容为主线,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改变课堂枯燥的古汉语教学弊端。以探讨文章内容主线,带着问题去读文章,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激活课堂气氛。教学中要给定目标,要求学生筛选出人物、事件、感情、道理等信息,并提炼、表达出来。
总之,文言文的教学一定要回归到“文言”上,既要重“言”,也要重“文”,二者不能偏颇。相对而言,更要重“言”,充分体现其工具性的特点,为学生以后进一步阅读古代文化典籍,传承中华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1 那么现状是怎样的呢?
1.1 内容上过于强调“人文性” 。多年来,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虽经几次修改,但对文言文教学目标的要求始终未变,即“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教学内容则强调“字、词、句、段落、篇章”。很明显,教学大纲目标只局限于知识的领域,这对文言文教学造成了消极的影响。教师认为,只要系统地讲清文中的字、词、句即可,忽视了文章的艺术和人文精神。审美和鉴赏只是走过场,甚至干脆弃之不顾。《新课标》除了要求“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外,对文言文教学的价值有了新的定位,即“提高学生文化素养”“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充分注意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人文性,注意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于是,一部分教师从过去单纯追求文白对译的教学误区中走出来,在“人文”上大做文章,结果矫枉过正,走入了另一极端:学生连文言文的基本内容是什么都不知道,教师就开始大谈特谈文章的文化精神,使文言文教学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1.2 摒弃了常规的讲练,单纯注重“演”和“说”。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于是,很多教师开始视“讲授”为“满堂灌输”,视“练习”为“死记硬背”,把“少讲”“少练”,甚至“不讲”“不练”作为平时教学的原则。教师“讲”“练”多少成为评判一堂课优劣的重要标准,以致不少教师开始在课堂上追求教学的浅层面上的热闹:不切实际的“戏说”,花拳绣腿的“表演”,等等。 而且,在现在的教学中,情境的体验往往成了随意的“戏说”,“课本剧”演成了“活宝剧”。而教师对此一味地夸奖(本意是为了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又助长了浮躁的学风。长此以往,实在是误人子弟。
1.3 “多媒体”辅助应用的迷失。以前教文言文,教学手段单一枯燥,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也发生了变化。然而,对多媒体技术的简单理解和过分依赖,造成了教学中的另一个误区:课前,执教者不是把主要精力花在“教什么”上,而是将大量时间用在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结果教室成了录像厅,学生看不到教师的生动表情,听不到教师的精彩点拨,自始至终被眼花缭乱的画面和惊心动魄的声音所吸引,课堂陷入了另一种“死气沉沉”。 虽然文言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对学生了解故事情节、直观人物肖像有所帮助,然而对学生掌握、积累文言文的字、词、句方面的基础知识,作用则十分有限。其实,“讲读”“板书”都是语文教师重要的教学基本功,“讲读”的示范性,“板书”的灵活性等都不是多媒体所能替代的,学生文言文的诵读能力、翻译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探究能力等更不是靠多媒体就能培养的。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而不是简单地用多媒体提供的信息和指令来左右学生的思想。
以上教学现状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的语文高考成绩下降。我通过分析近三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大题得分情况,发现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差。文言文翻译总分值是十分,此题全省的平均分不到五分。这是因为平时文言文字词句积累严重偏少,文意理解不到位。翻译不能抓住得分点。部分学生只拿到句子大意分,有一些连大意分也拿不到。词义考查题得分低,文中信息把握不准,出错率高。
鉴于以上情况,要读懂文章的内容,必须理解文中词句的含义。那么理解词句的含义就是读懂文章的必要条件,也是最基础的东西。在中学语文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以词句教学为重点,教给学生阅读的基本知识,培养阅读能力,从而达到“读懂文章内容”的目的。因此,语文教学应“文”、“言”并重,特别要加文言文基础知识教学。
2 如何进行新课标下的文言文教学呢?
2.1 重视文言实词教学。文言实词教学中,首先要重视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汉语词汇中的普遍现象,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最多,教学中要将出现的同一词的不同义项进行整理,这样才能应对考试,读懂文言文。如2013年高考全国课标二卷的文言文实词解释B项中“少聪敏好学,善属文”的“属”解释为“撰写”,这一实词是语文考纲规定要掌握的实词中的一个,这一含义在《张衡传》出现过,原文是“衡少善属文”,课文下的注解是“属,连缀”,“连缀文字”就是写文章,学生应该很容易判定。而C项中的“深昧求贤之意也”的“昧”解释为“冒犯”,就与语境明显不符,应该解释为“违背”。
其次,要抓通假字。通假字是阅读文言文的又一大障碍,通假字的教学要注意归纳一般出现的两种形式,一是形近字通假,一是同音字通假(有些音韵发生了变化)。通假字的教学不必花大力气去教,主要重视三个方面:一是注意归纳,让学生体会。二是对常见的通假字有意识强调,如“反”通“返”(“延伫乎吾将反”《离骚》),“见”通“现”(“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内”通“纳”(“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等。三是教会学生结合句意看,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
第三、文言文教学还要注意古今异义词。如“下车”的今义是“从车上下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官吏到任”(“衡下车,治威严。”《后汉书·张衡转》)。在一次测试中让学生翻译“彦光下车,发擿奸隐,有若神明,狡猾莫不潜窜,合境大骇。”学生翻译把“彦光下车”成“梁彦光从马车上下来”,如果我们能从基本的字句文化知识教学,让学生知道“下车”是指官员到任,那么就不会出现此类失误。 第四、要注意词类活用。比如:“左右欲刃相如”中的“刃”就发生了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该翻译为“杀(与刃有关)”。“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也发生了活用,应该翻译为“使(项伯)活”。高中要重点注意的词类活用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意动等。
2.2 重视文言虚词教学。文言文教学中还要重视文言虚词的教学。熟语说:之乎者也于焉哉,以其乃若则秀才。我们今天在学习文言文时,也就没有理由来放松这些虚词,《新课标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要求重点掌握18个虚词,除前面提到的11个,还有“而且何因所为与”。教学虚词时,一要注意词性的变化,词性不同,词义和用法也就有相应的变化,要根据上下文意和具体语境来判断。如“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和“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前一个“以”是介词“用、拿”,后一个是连词“并且”。二要注意同一词性的不同义项。如“以勇气闻于诸侯”和“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中的“以”都是介词,前一个是“凭借”,后一个是“因为”。
2.3 重视句子梳理。梳理句子重点是梳理句式。依据高考大纲的要求,文言句式主要是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教学时要给学生讲清每一种句式的特点,并让学生记住。只有这样,学生在做翻译题时,遇到特殊文言文句式,才能规范翻译。如2013年山东卷翻译:“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译:“章三益具有救世的优异才能,当福建贼寇逼近时,他曾经树起旗鼓,磨砺兵器,率众击退了他们,大概是希望建立功业来显露自己。”“以自见”就是宾语前置句,要调整为“以见自”,才能翻译通顺。
2.4 重视信息筛选和精神文化教育,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讲:一是文章内容的综合概括,二是思想情感的把握,三是高考复习中的误点判断。文言文的常规教学,应以概括内容为主线,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改变课堂枯燥的古汉语教学弊端。以探讨文章内容主线,带着问题去读文章,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激活课堂气氛。教学中要给定目标,要求学生筛选出人物、事件、感情、道理等信息,并提炼、表达出来。
总之,文言文的教学一定要回归到“文言”上,既要重“言”,也要重“文”,二者不能偏颇。相对而言,更要重“言”,充分体现其工具性的特点,为学生以后进一步阅读古代文化典籍,传承中华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