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创新教育新理念构建初中化学新课堂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j542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变至今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量反复练习的学习模式,倡导学生主动的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这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只有把教学看作是启迪学生的智慧,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研究,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化学教学活动中善学、乐学,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才能培养出跨世纪的创造型人才。
  关键词:创新教育;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新理念;新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5-0056
  “改变至今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量反复练习的学习模式,倡导学生主动的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这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因此,笔者在教学中认真思考如何践行创新教育新理念,构建初中化学新课堂,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抛弃传统教学思维模式,重构化学新课堂,在继承了原有光荣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并不断向更高的目标攀登。本文是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认识,仅供参考。
  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堂化学课就是真实的情境衔接、转换与推进。从一堂课的导入到巩固练习、总结评价、作业布置的设计,都要充满惊奇、有趣、新颖,且有针对性、有启发性或者有探究性价值。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单一、乏味,且缺乏实质性关系的转换模式,并使课堂的每个阶段都成为一幅幅精美的“情境图画”,每个问题都成为一颗颗晶莹的珍珠;为了给学生創造轻松的、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作为教师,我们就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适宜的情境,不仅在课堂内,而且在学生实验、在课外兴趣活动乃至在习题中,都可以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积极鼓励,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究的精神
  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敢于向旧知识挑战,通过探究式学习,对旧知识产生质疑,进而提出问题。
  古人云,疑者觉悟,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科学研究、探索活动尤其需要质疑。疑而启思,疑而生变。在教师的质疑中,学生不是以一种被动接受的闭合的思维方式参与到认识过程中,而是主动地以开放式思维解疑。
  例如,许多学生都提出了质疑:为什么实验室是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CO2,而不是用稀硫酸呢?而制取 H2 就是用锌粒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呢?笔者微笑着说:“这个问题提的相当好,让我们做个实验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当学生把少量大理石和稀硫酸放入试管中后,仔细观察现象,然后发现:只有反应刚开始时,才有少量气泡产生,不一会儿就停止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学生兴趣很浓。笔者不急于解释,只是适当点拨——硫酸钙微溶于水,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不断的认识冲突中获得自我释疑,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可以说,通过这样的质疑和解疑的科学探究,学生将避免解决问题途径的单一性,而是多角度、多方法去解决问题,通过探究活动,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设计实验、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实验探究题是中考题中最容易失分的题型,所以,在设计性或探究性实验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究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他常规实验手段所无法比拟的。而设计性实验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高层次要求,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一定的实验技能,通过分析、综合、推理、联想、想象等多种思维活动设计出实验的具体方案,并用实验加以验证。比如,指导学生设计实验组合装置,组织环保小组测定水体污染等课外实验,能让学生亲自尝试创新思维和能力的飞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合作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等,都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此外,教师还应教学生学会观察实验。一是要求学生明确目的,抓住重点;二是强调认真观察,一丝不苟;三是让学生掌握观察实验的方法和规律。其次,指导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对于每一个学生实验,都要求学生按实验要求,一丝不苟,认真操作、观察、记录、总结。同时,按教材要求认真布置完成家庭小实验,通过自己实验,领悟新的理论、启迪新的创造、获得新的见解。
  四、加强学习方法指导,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众所周知,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好学科知识的前提。笔者在教学中就从以下方面指导学生学习初中化学:
  1. 学会阅读
  (1)课前阅读
  首先,教师要找出与新课有关旧知识,通过复习来做好知识准备;其次,是通过阅读全文对新内容有个大致了解,并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提纲,发现问题,以便带着问题参加课堂学习。
  (2)课堂阅读
  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定的阅读时间,此时的阅读是在教师提出的问题引导下进行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3)课后阅读
  课后阅读是一种巩固性阅读,在这种阅读中要进一步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并根据听课和讨论的情况,整理课堂笔记或写出课时小结。
  2. 科学记憶
  (1)要点记忆
  将一些重要的概念、理论知识概括成要点,使记忆内容简单化。   (2)对比记忆
  对于本质特征对立的并列知识,在相互对比的基础上成对记忆,这样只要理解和记忆对立概念的一面,就可以推出和记忆其另一面,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网络记忆
  我们让学生将每一章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按照一定的图示结构设计成网络图。
  (4)歌诀记忆
  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将识记材料通过词语上的适当加工,赋予外在的音韵和节奏,并借助声音及听觉的相似联想,使材料顺口成诵,既增加材料得趣味性,又便于学生牢记。
  3. 学会运用
  (1)重视与实际生活、科技成果、环境保护相联系
  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简称STSE)很紧密。因而化学考题通常起点高,落点低,与生活、科技、环境等息息相关。常选择最新科技成果,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的材料(如药物、食品、新型材料等)作为载体,問题设计依据考纲,知识源于教材,最终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因而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例深刻地认识化学与环境的关系,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水污染、空气污染、酸雨等。作为化学教师,我们平时应多收集、积累环保信息和先进科技成果,把收集到的材料自然渗透到教学中,使化学教学更为生动活泼,紧密联系实际。在实验操作中,还要教育学生一定要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防止学生一味追求趣味而乱动手摆弄,特别是在制取有毒气体时,尽量利用少量的反应物来制取少量的有毒物质,把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让学生知道化学学习的重要性。
  (2)重视与学科知识间相互渗透
  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着人口、环境、能源、资源、健康等问题的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多学科的协同努力。化学与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有很多的联系,所以,笔者在教学中有目的地设计一些跨学科的学习课题,使学生在已有各学科的基础上,对问题的认识尽可能全面,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①二氧化碳与光合作用;②溶液与生命运动;③土壤的简单分析;④水系的变迁及水资源的分布;⑤赤潮和水华现象;⑥水溶液的导电与金属的导电;⑦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⑧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作用及不良影响。这些课题的学习中,学生体会到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使学生从多角度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决策能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之,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创造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思维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只有把教学看作是启迪学生的智慧,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研究,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化学教学活动中善学、乐学,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才能培养出跨世纪的创造型人才。
  (作者單位: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松岗中学 511500)
其他文献
  伴随全球性生态问题的日益凸显,生态文明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理论焦点。本文基于总体性的理论视角,着重阐明如下三点:第一,生态文明不仅仅指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而且包括
会议
  在世界观发生转变后,力图回归大自然的列夫·托尔斯泰穿起了农民的衣服,吃起了农民的食物,干起了耕地、编草鞋等农活.1885年接受素食以来,素食主义作为托尔斯泰生态思想的重
经典傅里叶热传导理论中描述,热的传播速度是无限大的,热流矢量与温度梯度成正比。如果热作用时间较长,呈现稳态传热状态,采用经典热传导定律描述,结果是足够精确的。如果传热条件
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上升为国家战略并且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重要法制保障之一即生态补偿制度.当前中国生态保护重点区与经济发展滞后区重合度较高,保护与发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我国目前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制度之一。建设项目试生产属于环境影响的过程评价,须经环境行政机关许可方能进行。本文通过对建设项目试生产现有
  从自然环境的立场来审视环境安全,它是指自然环境能够按照自然生态规律,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安全运行;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来审视环境安全,是指作为人类社会物质和生态支撑的自然
这些年来,深部地下洞室工程在地下工程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对于深部洞室中的各种岩石破裂现象的研究也有了新的发现。在高地应力,高温,大扰动等复杂情况下,深部岩体破坏出
目的: 以湛江地区饲养的荷斯坦奶牛gDNA为模板,克隆出奶牛β-酪蛋白5’-端的不同调控区和3’-端调控区序列,然后将这些不同的调控区拼接得到6种不同的重组β-酪蛋白启动子,并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为中华民族的未来走向勾画了一幅美好的生态图景。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