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题目,我认为可以这样理解:我们要给孩子全部的爱,但我们表现爱的形式却要适度。美国心理学家、家庭问题专家罗斯蒙德曾谈到:现代父母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比过去多得多,也更讲民主,但总体而言,孩子却比过去骄纵,家长也觉得比过去要累得多。出现这种情况,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家长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爱孩子没能把握好一个适当的度。
爱孩子是人的天性,孩子是家庭的核心。对孩子有无限的爱、希望孩子有绝对的自由、不愿意让孩子受到任何委屈,希望孩子能够在最好的环境里面得到成长。孩子是整个家庭奋斗的源泉和动力。
如果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不懂幼教,只是盲目地给予孩子爱与自由,一旦孩子的要求或欲望不能得到即时满足,就会乱发脾气,没有任何约束的自由必将演变为宠溺。而复杂的社会环境,不会单独为某个孩子而发生变化,社会上也没人会一直像家人般只肯全心付出、不求任何回报,娇生惯养的孩子因为不知道天高地厚,成年后往往易受挫不断、难成大气,那家长岂不是就是孩子最大的罪人?
我们说,孩子的快乐就是父母最大的成就。但我们也明白,任何快乐都有其存在的前提和基础。爱孩子并不等于就是让孩子想干啥就干啥地彻底自由,那只能是放纵,那只能是溺爱,那结果只能是害孩子。真正的快乐,是通过自我不懈的努力奋斗,去拥有全方位的人生成功。父母应该是孩子快乐人生最可靠的助力者。
因此,顺应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选择,并不是彻底放弃管教和规则。爱与管教相伴,才是对孩子的真爱;有约束的爱,建立在规则基础上的爱,才会是真正的爱!给孩子适度的爱,就是要爱的合理、爱的科学。我认为,给孩子适度的爱,还有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爱孩子,我们就要好好教孩子。
一位文学大师说:有教就有,没教就无。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孩子的知识、能力、良好的习惯和优秀的心理品质都不是与生俱来的。
听闻7岁男孩放学回家遭雷击,只怪爸妈从没告诉他不能这样做。有教养的孩子都是苦心培养的结果。比如:孩子被骗,就要告诉他,这也是件好事,因为你学会了识别谎言,以后就不易再被骗了。这样,坏事变好事,就逐渐成为孩子的惯性思维,今后面对挫折时,就不那么愁眉苦脸了。又例如,孩子感到困惑时,家长就可抓住他渴望解决问题的心理,及时帮着疏理。告诉他,生活中被人误会在所难免,如果自己没错,要及时与对方沟通,有错就找机会道歉……。再比如生活中的待客之道,礼貌礼仪,换位思考,学会感恩等等各个方面。
其实,好家庭胜过好学校,好父母胜过好老师,人最大的差别除了基因之外,就是后天习惯培养的差别,而种种习惯,大多数都来源于家庭、起始于家庭,我们说: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每一位成功人士身后都能找到对他有力的支撑体,而那往往是他的父母。
什么样的家庭成就什么样的孩子,龙应台说过:父母是有有效期的。在孩子最依赖的十年里用心教养,提供依靠,一旦孩子长到青春期,父母再怎么努力,也再无法提供实质性的影响,因此经常听人说:不能偷懒那十年。
我们要研究学生心理,顺应而又不失时机帮他确立正方向,增加他人生的正确值,并能及时捕捉教育的最佳时机,就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他有时顽固、自负、蛮不讲理,其实,他这么做只是为了建立和增强他自己的安全感,因为他现在处于很容易受到伤害的敏感期。我们希望看到:他,变得越来越懂事,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質、优秀的学习习惯,他一心一意要做一个好小孩,他的小小心灵充满了对人、对物、对神秘世界的爱,他张大眼睛,好奇地学习,贪婪地吸收,享受生命提供给他的一切美好……另一方面,爱孩子,我们讲究爱的方式和方法。
孩子的成长,当然离不开自由和宽松的环境,也离不开自我成长和自我做主的机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要学会不断对孩子放手,让孩子自我成长,但是,放手并不是撒手,更不是放任自流。
过多的说教和管束往往会使教育结果适得其反,我们应尽量把握教育最佳契机,反对教育模式化,保护孩子的个性和灵气,崇尚教育无痕化。就像一件艺术品,过多的刻意的雕饰只会破坏它原有的潜在的美,我们绝对不能做蠢事。
很多人说,教育孩子相当于自己的人生重来一遍。也有人总结过:慈母多败儿,过多的慈爱和呵护,就像是培育温室的花朵,经不起自然的风吹雨打,经不起社会的严寒和风霜。
教育就是培育人的精神长相。教育就是要帮助孩子最终脱离父母和学校,自己去做事情。我们只能在做父母的“有效期”里,在他成长的不同阶段,决定应该管什么、不应该管什么,逐渐培养他的独立意识和人格。
另外,父母不能因为孩子,就彻底迷失了自己。因为只有自我的真正强大,才更容易引起孩子的效仿,真正影响到子女。不是有很多家长都崇尚野蛮其躯体、独立其人格的教育理念吗?
曾亲眼看到一位妈妈,为孩子辞去了心爱的工作,对孩子方方面面面照顾得无微不至,但孩子却很孱弱,连起码的健康都是忧患,当这位母亲反复说自己是世界上最认真、最细心的妈妈,骄傲之余便是祥林嫂般的不停地问为什么,为什么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强壮?我只想说,可怜的母亲,放放手吧,解放孩子、也解放自己吧!
听闻丰子恺先生天性率真,有一双发现快乐的眼睛,常怀赤子之心,温情细致地捕捉世间万物的瞬间情态,尤其对孩子情有独钟。他的许多漫画作品就直接以他的子女为描绘对象,聊聊数笔,神态立现。虽多为平凡小事,但由于真实生动,所以充满童真童趣、意味深长。
我愿如大师般享受这爱的时光。师亦如此。
爱孩子是人的天性,孩子是家庭的核心。对孩子有无限的爱、希望孩子有绝对的自由、不愿意让孩子受到任何委屈,希望孩子能够在最好的环境里面得到成长。孩子是整个家庭奋斗的源泉和动力。
如果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不懂幼教,只是盲目地给予孩子爱与自由,一旦孩子的要求或欲望不能得到即时满足,就会乱发脾气,没有任何约束的自由必将演变为宠溺。而复杂的社会环境,不会单独为某个孩子而发生变化,社会上也没人会一直像家人般只肯全心付出、不求任何回报,娇生惯养的孩子因为不知道天高地厚,成年后往往易受挫不断、难成大气,那家长岂不是就是孩子最大的罪人?
我们说,孩子的快乐就是父母最大的成就。但我们也明白,任何快乐都有其存在的前提和基础。爱孩子并不等于就是让孩子想干啥就干啥地彻底自由,那只能是放纵,那只能是溺爱,那结果只能是害孩子。真正的快乐,是通过自我不懈的努力奋斗,去拥有全方位的人生成功。父母应该是孩子快乐人生最可靠的助力者。
因此,顺应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选择,并不是彻底放弃管教和规则。爱与管教相伴,才是对孩子的真爱;有约束的爱,建立在规则基础上的爱,才会是真正的爱!给孩子适度的爱,就是要爱的合理、爱的科学。我认为,给孩子适度的爱,还有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爱孩子,我们就要好好教孩子。
一位文学大师说:有教就有,没教就无。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孩子的知识、能力、良好的习惯和优秀的心理品质都不是与生俱来的。
听闻7岁男孩放学回家遭雷击,只怪爸妈从没告诉他不能这样做。有教养的孩子都是苦心培养的结果。比如:孩子被骗,就要告诉他,这也是件好事,因为你学会了识别谎言,以后就不易再被骗了。这样,坏事变好事,就逐渐成为孩子的惯性思维,今后面对挫折时,就不那么愁眉苦脸了。又例如,孩子感到困惑时,家长就可抓住他渴望解决问题的心理,及时帮着疏理。告诉他,生活中被人误会在所难免,如果自己没错,要及时与对方沟通,有错就找机会道歉……。再比如生活中的待客之道,礼貌礼仪,换位思考,学会感恩等等各个方面。
其实,好家庭胜过好学校,好父母胜过好老师,人最大的差别除了基因之外,就是后天习惯培养的差别,而种种习惯,大多数都来源于家庭、起始于家庭,我们说: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每一位成功人士身后都能找到对他有力的支撑体,而那往往是他的父母。
什么样的家庭成就什么样的孩子,龙应台说过:父母是有有效期的。在孩子最依赖的十年里用心教养,提供依靠,一旦孩子长到青春期,父母再怎么努力,也再无法提供实质性的影响,因此经常听人说:不能偷懒那十年。
我们要研究学生心理,顺应而又不失时机帮他确立正方向,增加他人生的正确值,并能及时捕捉教育的最佳时机,就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他有时顽固、自负、蛮不讲理,其实,他这么做只是为了建立和增强他自己的安全感,因为他现在处于很容易受到伤害的敏感期。我们希望看到:他,变得越来越懂事,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質、优秀的学习习惯,他一心一意要做一个好小孩,他的小小心灵充满了对人、对物、对神秘世界的爱,他张大眼睛,好奇地学习,贪婪地吸收,享受生命提供给他的一切美好……另一方面,爱孩子,我们讲究爱的方式和方法。
孩子的成长,当然离不开自由和宽松的环境,也离不开自我成长和自我做主的机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要学会不断对孩子放手,让孩子自我成长,但是,放手并不是撒手,更不是放任自流。
过多的说教和管束往往会使教育结果适得其反,我们应尽量把握教育最佳契机,反对教育模式化,保护孩子的个性和灵气,崇尚教育无痕化。就像一件艺术品,过多的刻意的雕饰只会破坏它原有的潜在的美,我们绝对不能做蠢事。
很多人说,教育孩子相当于自己的人生重来一遍。也有人总结过:慈母多败儿,过多的慈爱和呵护,就像是培育温室的花朵,经不起自然的风吹雨打,经不起社会的严寒和风霜。
教育就是培育人的精神长相。教育就是要帮助孩子最终脱离父母和学校,自己去做事情。我们只能在做父母的“有效期”里,在他成长的不同阶段,决定应该管什么、不应该管什么,逐渐培养他的独立意识和人格。
另外,父母不能因为孩子,就彻底迷失了自己。因为只有自我的真正强大,才更容易引起孩子的效仿,真正影响到子女。不是有很多家长都崇尚野蛮其躯体、独立其人格的教育理念吗?
曾亲眼看到一位妈妈,为孩子辞去了心爱的工作,对孩子方方面面面照顾得无微不至,但孩子却很孱弱,连起码的健康都是忧患,当这位母亲反复说自己是世界上最认真、最细心的妈妈,骄傲之余便是祥林嫂般的不停地问为什么,为什么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强壮?我只想说,可怜的母亲,放放手吧,解放孩子、也解放自己吧!
听闻丰子恺先生天性率真,有一双发现快乐的眼睛,常怀赤子之心,温情细致地捕捉世间万物的瞬间情态,尤其对孩子情有独钟。他的许多漫画作品就直接以他的子女为描绘对象,聊聊数笔,神态立现。虽多为平凡小事,但由于真实生动,所以充满童真童趣、意味深长。
我愿如大师般享受这爱的时光。师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