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每个学生以体验的机会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ming7006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珊迪》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第九册中一篇生动感人的文章,它描写了英国一个卖火柴的小男孩的悲惨故事,颂扬了他诚实、善良的品质,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由于作品时代离学生甚远,学生不易体悟字里行间流露的辛酸苦难,也很难理解小珊迪难能可贵的心灵美德,为了让每个学生通过学文理解教材真谛并有刻骨铭心的体验,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真情参与”才是成功之道。
  
  一、矛盾引路,全程察情
  
  好奇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接受情感体验的一种动力,“矛盾”情景则能引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使兴趣能持续发展。导入时,教师创设情境,制造矛盾,确立研读专题,洞察学生对课文所表达的情感的把握程度。情境创设可按如下方案进行:同学们,有一个班的学生在学习《小珊迪》这篇课文时,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有人说小珊迪很“贫穷”,而有人说小珊迪很“富有”,这是怎么回事呢?然后向学生点明:今天,咱们也来争论一番,认为小珊迪“贫穷”的要说出贫穷的理由,说他“富有”的也要找出富有的依据,根据自已对教材的理解,选一方面来研读。
  “贫穷”和“富有”发生在一个人身上存在着一种强烈的矛盾,教师利用这一对辐射教材全程的矛盾,来激起学生的好奇性和学文的冲动性,并巧妙地引导学生投入到课文的研读之中,同时在研读的过程中又能洞察学生对教材情感的把握(是“贫穷”的还是“富有”的,或两者皆有)。这一对矛盾不仅揭示了课文内容,还蕴含着教材内涵。以此为突破口出击课堂,变被动为主动,变封闭为开放,变局部解读为整体研读,大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
  
  二、相机诱导,读中悟情
  
  作者写文章是“情动辞发”,我们读课文则应“披文入情”,然而,入情并非易事,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读法,在教师的诱导中逐渐感悟字、词、句所包含的情感,使学生心之诚,情之真。当剖析小珊迪的“贫穷”时,有学生会说:小珊迪为了卖掉火柴,填饱肚子,分别是“请”、“请求”、“乞求”着别人买他的火柴,这是因为穷的缘故啊!如若能将朗读入境、到位,则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小珊迪的贫穷,有利于激起学生深深的同情,为下文的展开作铺垫。
  读是否能悟到情,学生的语感是基础,教师的相机诱导是关键,这一环节教师抓住小珊迪的言行,运用多种方法,步步深入,读出了小珊迪的哀苦,同情之心便油然而生。
  
  三、巧设训练,说中激情
  
  读能悟情。然而,辅以精巧的训练,能使学生体悟之情更真切,更深入。在关键处设计训练,充分展示学生心灵自由的空间,让课堂教学闪烁着一个个生命的亮点。教学《小珊迪》,当有人说他很“富有”时,必然会谈到小珊迪在身受重伤时,还念念不忘欠人家的钱,并派小利比送去的事,为了让学生真实感受小珊迪那诚实、守信的品质,教学中可先让学生自由默读小利比说的那段话,并出示拓展题:“我仿佛看到_____听到_________”。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自由发挥。
  为了让学生的情感更真切、更深入,教师要抓住训练点巧设训练,这样不仅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更深入地激起了学生的内在情感,为小珊迪鸣不平,同时被小珊迪的诚实和善良深深打动,敬佩之心不由言表。
  
  四、真心倾语,写中升情
  
  在教学结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给小珊迪写心里话并进行交流,在心里话中融教材内容和自我感受于一体,进一步内化、升华情感,使学生的体验刻骨铭心。
  写心里话,是学生心灵自由独白,融教材思想与自我感受于一炉,深化、内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也是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契机,将教学向纵深发展并推向高潮。
其他文献
中考热点最新作品读赏练之丁立梅  《你并不是个坏孩子》:1.学生给“我”打电话,告诉“我”曾经说给他的一句话。2.作者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群学生富有朝气的可爱情态。3.既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看出这句话在陈小卫心中的分量。4.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父亲的理想》:1.不只为写蔬菜,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还形象地写出了父亲见到女儿时的欢快心情。2.不能,因为它和后文父亲说出的理
期刊
真题回放:  苏州市2009~2010年第一学期调研测试试卷初二语文期末考试的作文题:  天气预报说,明天有冷空气南下。  请以此为开头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题目自拟。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所在学校班级及真实姓名。  命题解说:  这实在是一种创意精妙、形式新颖、趣味无限的“命头作文”。  创意精妙主要表现在命题方式上突破了传统命题的定式思维。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是主宰目前考场作文的三
期刊
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需要我们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语文的丰富内涵,不断更新学生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组织散文阅读教学,尤其需要老师和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与文本与作者的交流中,这样我们才能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唯有这样,学生才会有激情的释放,才能获得多方面的体验和满足。    一、整体比较,初步感受亲情    教学当代作家莫怀戚的《
期刊
人物档案:  孟祥宁,笔名落泪不哭。女,1993年12月生。中学生。曾在“河北文学馆杯”等征文比赛中连续多次获得二、三等奖,得到中国作协主席铁凝等省内外名家的鼓励和扶持。在《青年文学家》、《女子文摘》、《大众阅读报》、《北京文学》、《燕赵晚报》等多家报刊发表过数十万字的作品。被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燕赵晚报》等新闻媒体采访报道。现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散文学会会员。    韭 菜  孟祥宁  
期刊
概念解说:  “抑扬”手法是古今诗文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一般来说,按“抑”、“扬”出现的先后,可分为:“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两种。欲扬先抑又叫先抑后扬,即作者本想褒扬某个人或物,但他却是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先按下一笔,而后才对此人或物加以褒扬;欲抑先扬又叫先扬后抑,即作者本来想要批评指责某一个对象,可他却在文章开篇部分以赞美颂扬的口气来写,最后给人一种出乎意料或恍然大悟的感觉,从而在对象自身
期刊
作文课上,常有些同学紧锁眉头,唉声叹气地抱怨:“没什么可写呀!”其实,并不是真的没什么可写,而是不善于发现生活,体味生活,描绘生活。作为老师,应帮助学生认识到“作文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生动地反映生活,使学生写出生活气息浓厚、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为此我在教学中不断实践与反思,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    一、走进生活,改变写作观念    不少学生在作文中只
期刊
记得有一篇文章写一位垂钓的老者,每天到河边悠闲地钓鱼。但每次所获甚少,有人问他,老人神情气爽地说:“钓胜于鱼。”在大力推行教学改革的今天,“钓胜于鱼”用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教法的创新,不正是一个很好的比喻吗?我在从教十余年的教学实践中,也深深地体验到:   首先,新的教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初中生正处于好奇心强、善于探索的时期。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把握住学生这一心理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中建议:“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写作必须先占有大量的材料,这是写作的前提。那么,在占有了一定的材料的基础上,我们又如何指导学生在写作中选材呢?我们要尽量选择那些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最能打动人心的、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而当前,不少
期刊
一、提出问题    (一)当前现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就是要求受教育者“学会生存与发展”。然而,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一份统计资料表明,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目前,我国吸毒者已达50多万人,其中青少年竟占80%以上,大部分还是在校学生;据第二届中美精神病学学术会议上的一份资料显示,近两年,青少年自杀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学生暴力
期刊
摘 要:课堂效率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新课改的推行产生了许多关于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效率的论述。笔者着重阐述爱心感化、情趣激发、主体参与和课堂创新初中语文四大教学策略,希望对研究如何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构建和谐、有效的初中语文课堂有所帮助。  关键词:爱心感化激发兴趣主体参与课堂内涵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主体,坚持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但是在我们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