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125-0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为了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多样性的基本理念,使不同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根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方案和要求,以及各自的潜能和兴趣爱好,制定数学学习计划,自主选择数学课程;还要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和发展方向,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安排学习顺序。对不同系列的内容,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高度重视学生创造能力、探索精神以及运用数学的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
一、数学教师应具有创新意识,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数学教师与时俱进,切实更新教育理念,在课程的实施、研究、建设上做出成绩,成为开发课程资源的生力军。教师必须认识到,具有创新意识能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能够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首先,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教师应通过挖掘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应建立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中,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新课标下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第三,数学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自己的判断来加以解决,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
二、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数学教学中的创新过程,更需要兴趣来维持。那么,在新课标下怎样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呢?笔者认为应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利用数学中图形美和数学典故, 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高中数学有大量的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如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和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起来,必然会给审美的愉悦,驱使他们创新。同时,适时给学生讲一些数学典故,学生必然会对科学家的创新精神佩服有加,从而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二)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创新技能。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就会促使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例如,学习人教A版数学必修②第二章第一节课,笔者设计了动手实践的情境:教师取出预先准备好的直角梯形泡沫板演示,当把互相平行的一边放在讲台桌面上并转动,观察另一边与桌面的位置给人以平行的感觉,而当把直角腰放在桌面上并转动,观察另一边与桌面给人的印象就不平行。接着笔者出示探究思考题:(1)上述演示的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为何有如此的不同?关键是什么因素起了作用呢? (2)如果平面外的直线a与平面内的一条直线b平行,那么直线a与平面平行吗?这样是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看到线面平行与否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使学生学在情境中,思在情理中,感悟在内心中,学自己身边的数学,领悟空间观念与空间图形性质,从而形成创新能力。
再如,《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的复习课,笔者围绕这样一个问题展开:“已知a+b=1,直线l:y=ax+b和v椭圆C交于A、B两点,____(请你添加条件),求直线l的方程。”在这个问题的讨论中,师生也得到了很多条件,如过焦点的弦、弦的中点、弦的长度、交点与原点所连的三角形的面积等等。在讨论中笔者点拨指出所提或所得到的结论相应的知识点。这样的教学设计更多地让学生参与,这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通过这个问题多种方案的解决,一方面可以复习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创新能力。
三、教师应保护学生创新意识,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保障
在数学教学中,在教师的激发下,学生的创新意识会得到激发,从而形成一定的創新能力。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应做保护学生创新意识的“监护人”。由于学生的某些思维还不够成熟,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必然的。教师要客观的分析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新的动力。同时,教师应保持一颗好奇的童心,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因此,对教学中学生的好奇表现应给予肯定并因势利导,应加以爱护和培养,不要抹杀其刚刚在萌芽期的创新意识。
总之,在新课标下数学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数学教师应落实到每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勇于探索与创新,引导学生多角度看问题、思考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为了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多样性的基本理念,使不同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根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方案和要求,以及各自的潜能和兴趣爱好,制定数学学习计划,自主选择数学课程;还要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和发展方向,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安排学习顺序。对不同系列的内容,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高度重视学生创造能力、探索精神以及运用数学的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
一、数学教师应具有创新意识,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数学教师与时俱进,切实更新教育理念,在课程的实施、研究、建设上做出成绩,成为开发课程资源的生力军。教师必须认识到,具有创新意识能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能够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首先,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教师应通过挖掘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应建立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中,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新课标下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第三,数学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自己的判断来加以解决,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
二、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数学教学中的创新过程,更需要兴趣来维持。那么,在新课标下怎样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呢?笔者认为应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利用数学中图形美和数学典故, 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高中数学有大量的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如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和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起来,必然会给审美的愉悦,驱使他们创新。同时,适时给学生讲一些数学典故,学生必然会对科学家的创新精神佩服有加,从而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二)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创新技能。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就会促使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例如,学习人教A版数学必修②第二章第一节课,笔者设计了动手实践的情境:教师取出预先准备好的直角梯形泡沫板演示,当把互相平行的一边放在讲台桌面上并转动,观察另一边与桌面的位置给人以平行的感觉,而当把直角腰放在桌面上并转动,观察另一边与桌面给人的印象就不平行。接着笔者出示探究思考题:(1)上述演示的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为何有如此的不同?关键是什么因素起了作用呢? (2)如果平面外的直线a与平面内的一条直线b平行,那么直线a与平面平行吗?这样是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看到线面平行与否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使学生学在情境中,思在情理中,感悟在内心中,学自己身边的数学,领悟空间观念与空间图形性质,从而形成创新能力。
再如,《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的复习课,笔者围绕这样一个问题展开:“已知a+b=1,直线l:y=ax+b和v椭圆C交于A、B两点,____(请你添加条件),求直线l的方程。”在这个问题的讨论中,师生也得到了很多条件,如过焦点的弦、弦的中点、弦的长度、交点与原点所连的三角形的面积等等。在讨论中笔者点拨指出所提或所得到的结论相应的知识点。这样的教学设计更多地让学生参与,这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通过这个问题多种方案的解决,一方面可以复习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创新能力。
三、教师应保护学生创新意识,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保障
在数学教学中,在教师的激发下,学生的创新意识会得到激发,从而形成一定的創新能力。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应做保护学生创新意识的“监护人”。由于学生的某些思维还不够成熟,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必然的。教师要客观的分析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新的动力。同时,教师应保持一颗好奇的童心,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因此,对教学中学生的好奇表现应给予肯定并因势利导,应加以爱护和培养,不要抹杀其刚刚在萌芽期的创新意识。
总之,在新课标下数学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数学教师应落实到每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勇于探索与创新,引导学生多角度看问题、思考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