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富民 共建共享

来源 :宁夏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zhu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嘴山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发展惠民成果共建共享,每年投入70%以上的财政资金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保障民生力度持续加大,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基础设施——全覆盖
  石嘴山市着眼补齐基础设施短板,高标准规划建设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初步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公共设施体系。截至2019年,全市境内建成跨黄河公路大桥3座,公路总里程达3175公里,包兰铁路贯通市境南北长度为85公里,包银高铁开工建设。治理黄河河段19处,建成标准化堤防81公里。电网统调总装机容量达386.8万千瓦。建成133公里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油品年设计输送能力柴油54万吨、汽油6万吨,天然气年设计输气能力1.95亿立方米。光纤覆盖率达100%,互联网普及率达108.6%。
  建成了“两纵一横”高速公路网络,公路网密度59.9公里/百平方公里,高于自治区和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17.44公里,全市各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目标。普通国省干线通车里程达576.059公里,农村公路2207.5公里,连通了所有乡镇,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全市二级及以上公路占全市公路总里程的36.7%、沥青水泥路面铺装率100%、乡镇通硬化路率100%。全市境内建成的跨黄河公路大桥分别为平罗黄河大桥、红崖子黄河大桥和石嘴山黄河大桥。
  认真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水利工作方针,初步形成供水、节水、防洪、水生态保护等工程体系,实现了传统农业水利向现代水利发展的历史转变,开启了水治理体系和水治理能力现代化新时代。
  农业灌溉主要依靠黄河自流灌溉。灌区现有唐徕渠、惠农渠两大干渠和二农场渠、昌渠、滂渠、官泗渠4条支干渠,流经石嘴山市的第三、四、五、六、七排水沟及五一、五二、三二支沟等19条排水支干沟,形成全市骨干农田灌排体系。灌溉面积由“十二五”初期的114万亩发展到现今的124万亩。
  “十二五”以来,年均投资近7亿元,持续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配套衬砌田间渠道8500余公里、开挖整治排水沟道440余公里,打造了石嘴山市农田水利建设升级版。先后实施了氟砷病改水、农村人畜饮水、农村人饮解困、农村饮水安全项目,解决了25.5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93.3%。大力推进以黄河为中心的防洪治理、治理河段19余处,建成黄河标准化堤防81公里。完成13座水库除险加固,新增和恢复库容0.67亿立方米。
  火电装机规模达到443万千瓦,风力发电装机规模148.5兆瓦,光伏发电装机规模1046.98兆瓦,2019年全市实现发电量257亿千瓦时。建成覆盖全市的750千伏双环网结构,220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达到8280万千伏安,线路长度815公里。
  智慧石嘴山建设成果丰硕。智慧政务、智慧产业、智慧民生、智慧生态四大工程同步推进,2017年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评价西北排名第一;2018年在全国78个中等发达城市网络安全指数排名第一。光纤宽带网络广覆盖,建成集光纤网、有线宽带网、3G/4G网三位一体覆盖全市的宽带网络。2019年年底,全市光纤覆盖率达到100%,互联网普及率达100%,互联网宽带接入家庭用户35.8万户。
  电子政务一张网高效应用。形成了区、市、县(区)、街道(乡镇)、社区(村)五级联通的电子政务网络,部门接入率达到100%;深化应用电子政务外网OA系统及OFD文件标准版式应用。构建石嘴山市智慧城市指挥中心,建设集“12345”便民服务、城市综合运营管理、大数据分析決策、突发应急事件调度指挥四位一体的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12345”便民服务平台整合30多个部门服务热线,畅通了群众诉求渠道。
  城乡发展—— 一盘棋
  强化全区“一盘棋”的理念,充分发挥空间规划的引领作用,主动融入银川都市圈建设,坚持城乡一体,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构建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全市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19年,城市和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20.4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34%。扎实推进乡村“五大振兴”,培育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2 家、家庭农场424家、专业合作社596 个,建设了自治区级特色小镇、美丽小城镇、美丽村庄。
  城市和县城建成区面积是西部大开发前的2.5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长足发展,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位居西部乃至全国前列。建成运行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6座,处理能力18.3万立方米/日;建成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3座,处理能力736吨/日,全市污水、垃圾处理能力显著提升。区域布局合理、功能定位科学、开发建设有序的城镇建设格局基本形成,城镇化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2019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处于西部地区和全国前列 。
  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及水冲式厕所改造 49079户,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全覆盖。2013年以来,大力培育建设特色小镇,建设了红果子镇、陶乐镇2个自治区级特色小镇,星海镇、宝丰镇等13个美丽小城镇;龙泉村、简泉村、庙庙湖村等85个美丽村庄,完成投资26.81亿元。实施农村危窑危房改造9685户,完成投资35359.5万元,28245多万农村贫困群众住进了安全房、舒心房。保护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13处,建设村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18 座、分散式(化粪池)污水处理设施 13374户,铺设集污管网 192.31 公里, 建设垃圾中转站(点)41个。
  社会保障——普惠民
  石嘴山市在全区率先开展社会保险网上申报暨掌上“12333”应用试点,率先完成“五险合一”经办体制改革,“五险统征、一票征缴”成为常态,全市网上申报单位达到2200家,占正常参保单位的99.4%,有力提升了社保经办效能。   坚持便民初心,大力推行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一卡通服务管理模式,使参保人员体验到了持卡缴费、待遇领取、金融服务等线上线下综合服务。
  持续做好根治欠薪工作,在全区率先创建农民工工资“无欠薪”县(区),近5年累计为1.9万名劳动者追发工资2.04亿元,农民工劳动报酬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创新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养老服务质量和信息化建设,初步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信息化为手段、专业化服务为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实施第二批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创新“1+4+N”智慧养老服务模式,在全区率先出台养老服务改革政策,养老服务政策体系框架全面建立,试点工作得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研组的肯定。截至目前,建成养老机构19所、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131个、农村幸福院等农村养老服务设施162个,养老床位数4566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37.8张,切实增强了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有力。加强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城市低保标准达到每人600元/月,农村低保达到每人4560元/年。大幅提高医疗救助标准,重特大疾病年度最高救助限额提高到16万元。
  全面落实儿童、残疾人福利保障制度。健全完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儿童之家257个,实现留守儿童监护责任、辍学留守儿童返学、无户籍留守儿童户口登记全覆盖。完善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
  教育事业——迈阔步
  近年来,石嘴山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教育改革发展,优先发展教育,坚持立德树人,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优化配置资源,打造阳光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着力打响“学在石嘴山”教育品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明显增强,全市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走在全区前列。2019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93.2%,小学六年、初中三年巩固率分别为99.2%、98.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3.3%。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为体制机制改革提供坚强保证。成立了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制定专项工作方案,开展宣讲宣传,切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率先有序推进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试点,基层党建工作质量不断提升。2019年度全区地级市教育工委书记述职评议,石嘴山市评议结果位列五市第一。稳步推进集团化办学,组建了市第一中学等12个办学共同体,覆盖全市15所新建和薄弱学校(幼儿园),盘活了优质教育资源,释放了名校能量。扎实推进家校共育,在全区率先推行体育家庭作业制度。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生道德素养全面提升。着力实施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年活动,成立中小学思政工作工作联盟,命名成立全市第一批市级思政名师工作室5个。积极推进德育“12345”工程,力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建成运行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全面开展创新素养教育活动。强化家校共育工作,实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效衔接、良性互动。
  着力推进优质均衡发展,办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率先在全区完成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国家级评估验收;深入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示范县区的创建工作,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实施普通高中特色发展行动,3个县区普通高中教育形成了“3+3”格局,高中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19年全市高考二本上线率达到47.4%。获教育部批准建设的石嘴山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已于2020年秋季开始招生。
  着眼强化素质能力,努力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扎实推进教育“三名”工程,培育并表彰命名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70余名,建设市级“三名”工作室、学科带头人工作室48个。陈霞、马翠玲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与浙江师范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了浙江師范大学石嘴山教师培训中心。每年安排300万元资金奖励教学成果突出的学校和教师。坚持讲好教育故事,推动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
  加快“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取得显著成效。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启动大会,进行安排部署,全方位融入宁夏“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投资14067万元(其中市本级投资2098万元、县区投资6039万元、争取上级资金5930万元),组织实施8类14个试点公益性项目,9所学校获批教育部“教育云规模化学科应用支持服务模式研究试点学校”。石嘴山市的试点经验在《宁夏改革动态》上推广。
  体育事业——增活力
  近年来,石嘴山市以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为目标,以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为重点,积极探索“教体融合”特色发展之路,在构筑和优化三级青训体系、完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提升青少年运动竞技水平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全市共有93所中小学,其中国家校园足球特色学校50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8所、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8个,为专业队和高等院校培养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400多名。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
  青少年竞技体育水平明显提高。“教体融合”使石嘴山市篮球、足球和排球等集体项目的竞技运动水平大幅提升,在全区首届学生运动会比赛中取得青少年组团体冠军,基本包揽了“三大球”男女项目第一名;2018年获得全区单项锦标赛球类项目12枚金牌,2019年自治区运动会获得5个球类项目冠军、3项亚军。
  新兴运动项目推广便捷高效。“教体融合”为冰雪、网球等新兴运动项目的推广和普及赋予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先进的运动理念得到最高效地动员,普及推广各项措施得到最广泛地响应,为青少年熟练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校园足球成绩优异。“教体融合”使石嘴山市逐步形成了以全面普及为先导、课程教学为基础、联赛体系为平台、精英训练为品牌的足球发展格局,多次荣获全国校园足球联赛、全国校园足球夏令营活动一等奖,先后获批“全国校园足球精英训练营布局城市”、“全国青少年足球菁英人才培养计划布局城市”、全国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全国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教体融合”为青少年运动员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仅2019年,全市185名高三“体育生”有146人被高等院校录取,22名学生被跨界选材到国家集训队,升学率达到90%以上。实现了以人为本、读训并重、共育英才的培养目标。
  卫生服务——大提升
  近年来,石嘴山市委、市政府强力推进健康石嘴山建设,“互联网+医疗健康”取得明显成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公共卫生工作巩固提高。石嘴山市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医改工作获国务院表彰奖励,荣获“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创建幸福家庭活动示范市”称号。大武口区、平罗县成功创建为国家健康促进示范县区。2019年,全市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6.08岁,全市人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18.2%,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阻击战中,石嘴山市全面落实联防联控措施,构筑群防群治防线,共动员1527个基层党组织、12400余名党员志愿者投入疫情防控工作,全市实现确诊病例清零、确诊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等目标。派出142名医护人员支援湖北及宁夏第四人民医院,在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总体战、阻击战中贡献了石嘴山力量。
  健康石嘴山建设强力推进。2017、2018年在自治区健康宁夏建设考核评估中排名第一,2019年在全国爱卫办健康城市评估中位列全区第一。全面开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健康细胞”工程建设,建设各类健康单位(社区、家庭等)892个,实现了国家级健康促进示范县区全覆盖。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综合医改取得突破,现代医院管理、分级诊疗、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五项制度”统筹推进,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效果评价2017年在五市中排名第一。2018年,医改工作获国务院表彰奖励。
  “互联网+”蓬勃发展。按照“1+3+N”(1个市级信息平台、3个区域医疗共享中心、N个医疗服务应用)建设模式,建成“互联网+影像、心电、会诊、教育培训”4个远程医疗服务共享中心,实现了乡镇全覆盖,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以上。2018年率先开展结核病电子药盒推广及使用,探索“互联网+公共卫生服务”,建成全区首家互联网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电子化平台实现全覆盖。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每千人拥有床位数6.14张,比1958年增加4.61张。强化基层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全市每万名常住居民拥有全科医师2.4人,高于全区平均水平。2016年荣获“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19年复审合格,确认继续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公共卫生工作巩固提高。稳妥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推进计划生育幸福家庭创建,获首批“全国创建幸福家庭活动示范市”称号。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有效控制艾滋病、乙脑、新冠肺炎等重点疾病、疫情,狂犬病疫情连续3年零报告。建成全区首个地市级病媒生物实验室,市疾控中心成为全区唯一能够开展80项水质检验的地市级疾控中心。
  创业就业——稳推进
  坚持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农村劳动力年均转移就业保持在4万人以上。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建成创业孵化基地30家。
  大力支持创业带动就业,除先后建成各级各类创业孵化示范基地,近5年累计培育小老板1.37万人、培育小企业0.49万个、创造新岗位6.78万个、创业带动就业9.23万人。
  在全区率先搭建“创业孵化服务信息平台”和“创业模拟实训平台”,2019年“e创分享”公共创业服务品牌荣获第二届全国创业就业服务展示交流活动“优秀项目奖”。
  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年均转移就业保持在4万人以上,近5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2.76万人,工资总收入26.28亿元,年人均收入达11000元以上。
  持续推进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累计为1272家参保企业发放补贴资金1.43亿元,其中2019年以来共为7家困难企业发放补贴资金4431.94万元、稳定职工23.23万人次。
  文化生活——大繁荣
  60年来,石嘴山市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文化战线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求真务实、守正创新,围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着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石嘴山市成功创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扬和宣传学习身边好人等活动,大力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深入开展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评选活动,先后有59人荣获全国、全区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荣誉。
  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石嘴山市被授予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全市获评自治区级以上文明村镇33个、文明单位104个、文明校园24个、文明家庭5个。广泛开展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行动,引导广大农民明礼节、知荣辱、遵礼仪,自觉摒弃不文明陋习,形成好习惯、养成好风气。
  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面覆盖。石嘴山市先后投入近30亿元,建设完善各类文化场馆,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四级公共文化 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城乡文化设施面貌焕然一新。实施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重点文化工程,相继建成了市三馆一中心、国务院直属干部学校历史陈列馆、大武口区图书馆、惠农区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平罗县文博会展中心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通过新建、改建、资源整合等方式,建设了35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目前,全市共有公共文化馆4个、图书馆4个,文图两馆覆盖率达到100%,文图两馆均达到部颁三级以上标准,达标率100%;博物馆(展示馆)7个、文化活动广场50个、基层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314个。各类公共文化场馆全部实现免费对外开放,每年服务市民超过百万人次,满足了城乡群众就近享受便捷文化服务的需求,不少公共文化设施已经成為石嘴山市文化地标性建筑、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中心和先进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   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群众文化活动常年不断、常办常新。按照“资源下移、重心下移、服务下移”的原则,石嘴山市积极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开展服务,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依托元旦、春节、端午、中秋等各类节庆,组织文化活动走进基层,连续多年举办新年音乐会、社火展演、全市戏曲票友大赛、全市广场舞大赛、市民文化艺术节等文化活动;组织开展流动文化服务,“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文化遗产知识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每年开展20余次;为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近年来先后举办了中国戏剧节分会场演出、WDC国际标准舞大赛等国内外赛事,先后举办文化志愿者“边疆行”“大地情深”春雨工程活动,白俄罗斯芭蕾舞歌舞剧院等国内外文艺团体来市开展文艺交流演出。全市每年完成“我为乡亲送戏来”惠民文艺演出、“广场文化艺术节”、“戏曲进校园”等各类群众性文化演出活动1000场次以上,实现了公共文化活动“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天天有服务”。
  文化品牌活动内容丰富、特色鲜明。为使文化活动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石嘴山市整合挖掘各类文化资源,培育打造了“广场文化艺术节”“我为乡亲送戏来”“舞动石嘴山——百姓健康舞培训”等一批富有石嘴山特色,深受群众喜爱的文化品牌活动。特别是“广场文化艺术节”自1999年举办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21年,秉承着“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的宗旨,每年参与演出的组织和单位达百余家,登台表演的群众演员上万人次,观众达30余万人次,已成为全市参与面最广、参与热情最高的群众性文化艺术品牌活动,并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上获得了全国群众文艺领域政府最高獎项目类“群星奖”。
  特殊群众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为加大对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低收入群体等特殊人群的基本文化权益保障力度。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书画院、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电影院、体育(场)馆、职工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场所设置和完善了无障碍服务设施,以公共文化机构、乡镇(街道)、村(社区)和用工企业为主体,开展实行面向农民工群体免费开放,举办文化讲座、文化演出等文体活动,满足他们的基本文化需求。在基层公共文化场所开办了公共电子阅览室、“四点半学堂”,探索建立行政村、城市社区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校外辅导员制度,方便了农民工、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增强外来人员的城市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
  公共文化服务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城乡“结对子、送文化”成效显著。石嘴山市积极发挥市、县区文图博等公共文化场馆的公益职能,与乡镇、街道、医院、学校等开展“结对子”服务,全市已建成文化馆、图书馆分馆及流动图书服务点近30家,使文化场馆服务半径扩大到基层,方便了群众就近享受文化服务。制定了文化辅导员下派制度,全市各级公共文化馆每年选派30余名专业人员担任文化辅导员,深入社区、村扎根“种文化”,协助基层开展文化活动组织、文化队伍建设、免费艺术培训等工作,每年全市培训基层文化骨干1000人次以上。通过“结对子、种文化”,使市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成为自觉行动,在基层打造了一支“不走”的文化队伍,有力助推了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
  文艺精品创作取得可喜成绩。依托丰富的文化历史资源,石嘴山市在打造文化名牌,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方面下大力气,多部作品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大奖。其中,舞蹈《串铃声声》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上获得舞蹈门类“群星奖”、在全国第二届回族舞蹈展演中获表演一等奖,舞蹈《红舞鞋》获得全国第三届回族舞蹈展演表演一等奖,《美丽沙湖我的家》《黄河流过我的家》等8首儿童原创歌曲在全国第六届少儿艺术节(上海)比赛中获金奖。创作了音乐《上》、曲艺小品《扶贫轶事》等一批优秀作品参加全国群星奖、国家艺术基金和全市重点文艺扶持项目评选。以石嘴山市非遗传承人陶瑞珍为原型,打造了集“文化+旅游+非遗”为一体的眉户小戏《葫芦情缘》。特别是结合迎接建市60周年,为充分展示石嘴山市近年来发展的新成就,组织创作了原创歌曲《塞上石嘴山》《沙湖美沙湖翠》,并积极协调在华夏奇石山文化旅游区打造了大型行进式旅游实景剧《石道天歌》,填补了石嘴山市文化旅游大型场景演艺项目的空白。
  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取得突破。结合实际和互联网城市(智慧城市)建设要求,实施了石嘴山市数字文化云平台建设项目,建成文化云平台1个、市级数字馆3个(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网站)。建成乡镇(街道)电子阅览室35个、社区电子阅览室100个、文化资源共享中心4个,群众可利用网络平台享受活动预约、场馆预定、线上阅读、场馆数字体验、参与学习互动等服务,降低了公共文化服务成本,提高了公共文化活动的群众参与率和文化场馆的使用率。
其他文献
近年来,石嘴山市委、市政府把发展文化旅游业作为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按照全域旅游引领转型发展的工作思路,推动“一山一河两湖”联动发展,全力打造生态工业文化旅游品牌,推动大沙湖旅游区建设提质增效,文化旅游业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旅游业得到长足发展,已经成为了全市第三产业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实现接待国内游客397.7万人次、旅游收入24.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3.4%、8.2%。  文化旅游
期刊
闽宁镇是福建和宁夏对口协作的重点项目和示范工程,也是宁夏“八七”扶贫移民吊庄的重点工程及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的重要安置区,是全国东西合作的示范镇。  1996年9月,党中央决定实施东西对口扶贫协作,福建与宁夏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担任了福建对口帮扶宁夏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1996年11月,闽宁第一次对口扶贫协作联席会议在福州举行,会议决定两省区政府每年举行一次联席会议,总结
期刊
这个纷繁忙碌的世界,离不开无数人的默默耕耘与创造。  五月的第一天,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國际劳动节”,是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处角落的人们最共情的节日。  这一天,是为纪念劳动的光荣,是在颂扬每一位劳动者。  而你我,都为劳动者。  其实,不止这一天,劳动或劳动者都是永恒的话题。  那些身边的劳动者,无论脑力亦或体力;无论荣誉等身,亦或寂寂无名;无论事业有梦,亦或谋生当下,却殊途同归,在劳动中获得价
期刊
党的十八大以来,石嘴山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深入实施脱贫富民战略,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就业创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整村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等,红翔新村、红瑞村、庙庙湖村3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如期高质量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产业扶贫——仓禀实  实施产业兴村强镇行动,通过自主经营、创办合作社、股份合作社等方式,统筹抓好
期刊
行走在六盘大地,我被一片片或黄、或橘红的花海所吸引,这花儿不是当地的观赏花,而是引进的一种中药材——万寿菊。每年9月,它们与本地道地的山菊花一起盛开,如同脱贫富裕起来的群众火红的日子,映红了山野,映紅了人们灿烂的笑脸,把层层的梯田点缀得如诗如画。  自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来,六盘山区的农民开始大面积种植万寿菊,过去这些在城市花园里少量种植的观赏花儿,因其药用价值和市场需求,被作为脱贫致富产业予以扶
期刊
同心县韦州镇旧庄村地处罗山东麓,是一个几千人的大村子。2014年前,村里四成左右的农户是贫困户,从2014年开始,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向这里派驻驻村工作队,精准扶贫就此展开。  选派机关优秀干部组成驻村工作队到对口村,是推动基层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力措施。  扶贫驻村工作队目前有3人,师传岩是现任“第一书记”,在他的带领下,工作队的同志们一到旧庄村首先做的“功课”是放低姿态,
期刊
早上4∶50时,银川市兴庆区石油城燕庆街,路灯明亮天却仍是漆黑一片,没有车辆和行人,路两侧居民楼也没有人家亮起灯光。  燕庆街上的中国邮政银川市东城分公司兰亭苑揽投部是亮着灯的,十几位揽投员在快速换上工装后,整理好各自的用具,等待5点整例行晨会的召开。  5∶15时,当天的第一班邮车到来,一天的忙碌就此开始了。  兰亭苑揽投部现有职工14人,主要担负53家企事业单位、26个住宅小区的3.2万户共约
期刊
“我们拿实力说话,有了话语权就能引领全国枸杞产业的发展,全国枸杞看宁夏。”语出者曹有龙,一位含金量颇高的“实力派”人物——国家(宁夏)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枸杞产业战略创新联盟首席专家、宁夏“枸杞种质创新与遗传改良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宁夏枸杞产业研发人才高地首席专家、全国劳模、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  这句话也不是什么豪言壮语,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曹有龙带领团队建成了世界上唯一的枸
期刊
“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对新生命的渴望,是人类最美好、最自然的情感。对于每一个家庭而言,生育是家庭圆满的象征,而生殖科医生承载着众多不孕不育家庭的渴望与梦想。  银川市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中心主任包俊华从事生殖医学已经17年,她见证了生殖中心从10个人的小队伍发展成40多人的大团队。如今,生殖中心的年门诊量由2003年的9000多人次增长至7万人次,帮助了数以千计无法自然受孕的患者圆了“
期刊
马宝龙的身份是国网银川供电公司员工,他很牛气,因为他从事的岗位是世界十大危险行业之一的带电作业,而他2次获得自治区不停电作业技能竞赛个人第一名。  带电作业是指在高压电气设备上不停电进行检修、测试的一种作业方法。别小看这“不停电”三个字,这项技术在国内普遍应用也就是近十年的事,因为这项工作对带电作业的装备和人员的素质要求都非常高,来不得半点的马虎。马宝龙是国网银川供电公司的第一代持证上岗的带电作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