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大学生的择业观念、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择业心理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问题,已成为困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问题,分析和把握大学生择业心理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并及时探索调适择业心理的对策,已成为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对策研究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突显的社会问题。在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上,就业问题研究专家陈光金指出,大学生的失业率超12%,是登记失业率的3倍左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社会上下关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如此窘境,大学生在择业心理上存在的问题与矛盾愈演愈烈,郁闷、焦躁、压抑、悲观、失望等等负面情绪常常困扰着就业困难的大学生们。因此,对大学生就业心理进行系统的分析并适时加以指导与疏导,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的重要问题。
一、大学生常见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1.焦虑与急躁心理。焦虑与急躁这两种负面心理几乎是每一位经历过求职的大学生都曾经有过的情绪。就业过程中许多大学生对未来的职业生活感到迷茫,成天对就业产生各种不必要的担心进而造成精神上的紧张、烦躁、焦虑不安。还有一些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显得过于急躁,常常心急如焚、东奔西跑,希望尽快找到合适的工作,但却缺乏对就业形势的冷静观察与自我审视,签约之后发现更好的工作又追悔莫及,给自己带来许多麻烦和困扰。
2.依赖与自卑心理。我国自1979年实施独生子女政策开始,到现在已有30年,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已开始面临毕业就业压力,此时,大部分独生子女缺乏独立性和责任感的弊病逐渐暴露出来,许多人不能够主动参与应聘竞争,不主动向用人单位展示并推销自我,而更多的是将这种压力转给父母、学校和老师,缺乏个人独立决策能力和进取精神,动辄埋怨父母、学校和社会,依赖心理十分严重。同时,还有一些毕业生由于在求职的过程中屡屡碰壁,便会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时间一长对自己的评价和择业标准就会降低,表现为在就业过程中缺乏自信,优柔寡断,由于不能在用人单位招聘时充分展示自我,从而错失了许多良机。久而久之,就成了就业的"老大难"。
3.自负与从众心理。与自卑心理刚好相反,自负心理则是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这种心理在当前高校大学毕业生当中表现的也比较明显与突出,许多大学生还认为自己是国家系统培养出来的高级专业人才,是"天之骄子"。在择业时,常常表现为好高骛远、自命不凡,不能够清醒地审视自身的能力与素质,倾向于大城市、好工作。择业目标订得过高而自身能力又不足,因此会错过很多就业机会。大学生中还有一类就业人群,在招聘时盲目听从和跟随其他人,缺乏个人主见,不考虑自身特点,别人说什么工作好,他们就寻求什么工作;哪个招聘摊位前人多,他们就往哪里去,这类人持有的从众心理使得这部分求职大学生不晓得扬长避短,因此错失工作机会。
二、对策
1.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加强就业指导主要应包含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加强大学生就业技能指导两个主要方面。首先,帮助大学毕业生走出就业心理困境,保持其良好的就业心境,提高其面对困难和承受挫折的能力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当务之急,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开展心理健康指导讲座等方式都能够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消除就业心理障碍。另外,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技能指导,能够帮助毕业生树立择业信心。大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对应聘流程、面试技巧等方面的就业知识知之甚少,这往往会导致他们错失很多就业良机。因此,高校开展各种形式的就业指导课,使大学生增加就业技能和技巧,能使其在应聘过程中克服焦虑、紧张的心理状态,更好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才华。
2.大学生自身应树立正确的求职心态。高校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固然是必要的,但更为有效的方法是要使大学生从自身入手,适时调整心态,努力抓住机会争取及时就业。每一位大学生都应对自身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评价,摆正位置,清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才能更好地实现个性与职业之间的匹配。[1]同时,大学生要培养自己的竞争意识,要敢于竞争,主动培养就业竞争能力,面对求职中遇到的挫折时不要自卑,要调整好心态,善于克服自己的负面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态,及时分析失败原因,增强勇气,以找到理想的工作。
3.高校要尽快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高校专业设置应当以社会需求为基本指导目标,社会的需求在变,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就要尽快转变,部分高校目前专业设置还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和盲目性,未进行周密的社会调查和专业论证就盲目进行专业调整及扩大招生规模无论是对高校自身还是对大学生本人来说都是盲目和不负责任的,这势必会导致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产生。这就要求各高校要深入思考自己的"产品"是否有"销路",同时积极帮助学生联系对口的用人单位,推销"产品"[2],从而达到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的目的。
4.积极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加强社会帮扶,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要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仅靠高校教育工作者自身是远远不够的,国家和社会有义务为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大环境,加大自主创业的优惠力度,为到基层、西部去的学生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也应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来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
三、结论与思考
目前,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至少已有三分之一的高校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并建立了系统化、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队伍。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也开始认识到自身心理健康调节的重要性,成立了各种心理社团,定期收听心理健康讲座等等。同时,政府和社会也在积极帮助大学生拓宽就业途径,增加就业机会。相信在社会和高校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会得到很好的改善和解决,大学毕业生也会顺利地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参考文献】
[1]周春燕.大学生就业心理善分析及对策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5).
[2]王军旺,王烨,李亚宁.新形势下大学生择业心理剖析及对策研究[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4).
作者简介:贾玥(1982--),辽宁省沈阳市人,现任沈阳药科大学药学院研究生工作秘书。
赵世龙(1978--),黑龙江省黑河人,现任沈阳工程学院社会科学部教师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对策研究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突显的社会问题。在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上,就业问题研究专家陈光金指出,大学生的失业率超12%,是登记失业率的3倍左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社会上下关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如此窘境,大学生在择业心理上存在的问题与矛盾愈演愈烈,郁闷、焦躁、压抑、悲观、失望等等负面情绪常常困扰着就业困难的大学生们。因此,对大学生就业心理进行系统的分析并适时加以指导与疏导,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的重要问题。
一、大学生常见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1.焦虑与急躁心理。焦虑与急躁这两种负面心理几乎是每一位经历过求职的大学生都曾经有过的情绪。就业过程中许多大学生对未来的职业生活感到迷茫,成天对就业产生各种不必要的担心进而造成精神上的紧张、烦躁、焦虑不安。还有一些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显得过于急躁,常常心急如焚、东奔西跑,希望尽快找到合适的工作,但却缺乏对就业形势的冷静观察与自我审视,签约之后发现更好的工作又追悔莫及,给自己带来许多麻烦和困扰。
2.依赖与自卑心理。我国自1979年实施独生子女政策开始,到现在已有30年,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已开始面临毕业就业压力,此时,大部分独生子女缺乏独立性和责任感的弊病逐渐暴露出来,许多人不能够主动参与应聘竞争,不主动向用人单位展示并推销自我,而更多的是将这种压力转给父母、学校和老师,缺乏个人独立决策能力和进取精神,动辄埋怨父母、学校和社会,依赖心理十分严重。同时,还有一些毕业生由于在求职的过程中屡屡碰壁,便会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时间一长对自己的评价和择业标准就会降低,表现为在就业过程中缺乏自信,优柔寡断,由于不能在用人单位招聘时充分展示自我,从而错失了许多良机。久而久之,就成了就业的"老大难"。
3.自负与从众心理。与自卑心理刚好相反,自负心理则是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这种心理在当前高校大学毕业生当中表现的也比较明显与突出,许多大学生还认为自己是国家系统培养出来的高级专业人才,是"天之骄子"。在择业时,常常表现为好高骛远、自命不凡,不能够清醒地审视自身的能力与素质,倾向于大城市、好工作。择业目标订得过高而自身能力又不足,因此会错过很多就业机会。大学生中还有一类就业人群,在招聘时盲目听从和跟随其他人,缺乏个人主见,不考虑自身特点,别人说什么工作好,他们就寻求什么工作;哪个招聘摊位前人多,他们就往哪里去,这类人持有的从众心理使得这部分求职大学生不晓得扬长避短,因此错失工作机会。
二、对策
1.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加强就业指导主要应包含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加强大学生就业技能指导两个主要方面。首先,帮助大学毕业生走出就业心理困境,保持其良好的就业心境,提高其面对困难和承受挫折的能力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当务之急,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开展心理健康指导讲座等方式都能够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消除就业心理障碍。另外,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技能指导,能够帮助毕业生树立择业信心。大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对应聘流程、面试技巧等方面的就业知识知之甚少,这往往会导致他们错失很多就业良机。因此,高校开展各种形式的就业指导课,使大学生增加就业技能和技巧,能使其在应聘过程中克服焦虑、紧张的心理状态,更好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才华。
2.大学生自身应树立正确的求职心态。高校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固然是必要的,但更为有效的方法是要使大学生从自身入手,适时调整心态,努力抓住机会争取及时就业。每一位大学生都应对自身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评价,摆正位置,清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才能更好地实现个性与职业之间的匹配。[1]同时,大学生要培养自己的竞争意识,要敢于竞争,主动培养就业竞争能力,面对求职中遇到的挫折时不要自卑,要调整好心态,善于克服自己的负面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态,及时分析失败原因,增强勇气,以找到理想的工作。
3.高校要尽快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高校专业设置应当以社会需求为基本指导目标,社会的需求在变,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就要尽快转变,部分高校目前专业设置还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和盲目性,未进行周密的社会调查和专业论证就盲目进行专业调整及扩大招生规模无论是对高校自身还是对大学生本人来说都是盲目和不负责任的,这势必会导致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产生。这就要求各高校要深入思考自己的"产品"是否有"销路",同时积极帮助学生联系对口的用人单位,推销"产品"[2],从而达到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的目的。
4.积极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加强社会帮扶,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要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仅靠高校教育工作者自身是远远不够的,国家和社会有义务为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大环境,加大自主创业的优惠力度,为到基层、西部去的学生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也应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来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
三、结论与思考
目前,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至少已有三分之一的高校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并建立了系统化、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队伍。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也开始认识到自身心理健康调节的重要性,成立了各种心理社团,定期收听心理健康讲座等等。同时,政府和社会也在积极帮助大学生拓宽就业途径,增加就业机会。相信在社会和高校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会得到很好的改善和解决,大学毕业生也会顺利地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参考文献】
[1]周春燕.大学生就业心理善分析及对策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5).
[2]王军旺,王烨,李亚宁.新形势下大学生择业心理剖析及对策研究[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4).
作者简介:贾玥(1982--),辽宁省沈阳市人,现任沈阳药科大学药学院研究生工作秘书。
赵世龙(1978--),黑龙江省黑河人,现任沈阳工程学院社会科学部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