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思想品德课课堂上,当学生出现认识偏差时,教师要沉着冷静,把学生的“错误”认识作为促进学生生成的资源,及时用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坚持正面教育,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
关键词:思想品德; 认识偏差; 预设; 生成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1-110-001
在上《自我新形象》一课时,老师提问:“谁是你崇拜的偶像?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学生1:我崇拜周杰伦。
(下面一片应和的声音)
师:为什么?
学生1:理由太多了,他的歌唱得好,有才,还非常酷。
师:还有谁是你们崇拜的偶像?刘翔?杨利伟?
(一位学生举手,老师示意他回答。)
学生2:我崇拜的偶像是希特勒。
师(有些不自在):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学生2:希特勒很有政治抱负,而且有军事才能。
学生3:我赞同。希特勒从小家庭贫困,他一直不断地奋斗才有后来的成就。
师:……谁再来谈谈你的偶像。
在教学中许多老师发现:一旦让学生讨论,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思想方面的问题就会接二连三地暴露出来。《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 而前面案例中的老师,提出问题后,对学生回答中出现的偏差拿不准是否该处理,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么,作为思想品德课的教师,该如何处理类似上述案例的教学中的认识偏差呢?
一、沉着冷静,正确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有意无意地跳出课前设计的教学方案,脱离正确的轨道,使我们手忙脚乱。这时,教师既不能对学生“一棍子打死”,也不能不闻不问,要尽量保持冷静,恰当而有效的引导学生。如果头脑发热,将学生说教一番,甚至冷嘲热讽,只会形成师生情绪的对立,课堂氛围的紧张,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努力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及时给与学生所希望的肯定,并对所出现的认识偏差加以引导,如在“珍爱我们的生命”教学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教学问题:“请同学们列举一个不珍爱生命的例子。”有的学生回答吸毒,有的学生回答自杀。突然有一个学生回答“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就是不珍爱生命的表现。”这个回答出乎我的意料,该学生把“生命健康权”仅仅理解为“对自己生命的保护,不放弃自己的生命健康”,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认识到“董存瑞为了革命事业舍身炸碉堡,是为了正义献身的,他在献出自己生的同时,减少了更多生命的伤亡,换来了他人生命健康和幸福,履行了关爱生命健康的义务,此类行为不属于不珍爱生命的表现。”
二、精心预设,利用“错误”资源促进生成
教学过程离不开教师的精心预设,但这种精心预设不是能停留在教法的一成不变上,更应体现于教师能否立足学生的实际,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做到“心中有学生”,要对学生全面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可能发生的错误认识,要给学生暴露错误留下足够的空间,在教学中应及时关注学生的错误认识,鼓励学生思考、质疑后形成正确的认识。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中提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的问题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所以,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展示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特别是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宽容对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把学生的错误认识作为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成为课堂生成的契机,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形成健康的人格。
三、当认识出现偏差时,要及时加以引导
初中生毕竟是未成年人,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很难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难免有偏差,而未成年人又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在学生认识出现偏差时,要分析错误原因,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向,及时给予指导,用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这里强调及时,就是教师不能对学生的认识偏差不闻不问,或摆在以后解决。不闻不问,有违教师职业道德,是对学生、对社会的不负责任;延时解决,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在承担责任中成长”时,我曾根据教材设置了如下情境讨论题:学校组建舞蹈队,小青被推举为队长。她从帮助老师挑选舞蹈队员、安排训练时间、组织排练,到与队员所在班级的老师进行沟通、协调等,都做得井井有条。为此,她牺牲了许多娱乐与休息时间,学习成绩也有些下降。根据这情境,讨论:你认为,小青这样做值得吗?如果是你,该如何选择?
在讨论中一位平时学习比较用功的学生,提出小青的做法不值得,会影响自己的学习。这位同学的想法也引起了其他同学的共鸣。对于学生这一普遍性的认识偏差,及时引导学生深入讨论,最后达成共识:小青虽然为此牺牲了许多娱乐与休息时间,学习成绩也有些下降,但她以实际行动表明自己是一个勇于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承担责任的人,在工作中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工作能力,所以说她所做的是值得的。
因此,对于课堂中的学生一些认识偏差,教师不能敷衍了事,更不能责怪学生,而是运用我们的教学智慧,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对学生进行引导,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教育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年5月
关键词:思想品德; 认识偏差; 预设; 生成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1-110-001
在上《自我新形象》一课时,老师提问:“谁是你崇拜的偶像?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学生1:我崇拜周杰伦。
(下面一片应和的声音)
师:为什么?
学生1:理由太多了,他的歌唱得好,有才,还非常酷。
师:还有谁是你们崇拜的偶像?刘翔?杨利伟?
(一位学生举手,老师示意他回答。)
学生2:我崇拜的偶像是希特勒。
师(有些不自在):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学生2:希特勒很有政治抱负,而且有军事才能。
学生3:我赞同。希特勒从小家庭贫困,他一直不断地奋斗才有后来的成就。
师:……谁再来谈谈你的偶像。
在教学中许多老师发现:一旦让学生讨论,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思想方面的问题就会接二连三地暴露出来。《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 而前面案例中的老师,提出问题后,对学生回答中出现的偏差拿不准是否该处理,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么,作为思想品德课的教师,该如何处理类似上述案例的教学中的认识偏差呢?
一、沉着冷静,正确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有意无意地跳出课前设计的教学方案,脱离正确的轨道,使我们手忙脚乱。这时,教师既不能对学生“一棍子打死”,也不能不闻不问,要尽量保持冷静,恰当而有效的引导学生。如果头脑发热,将学生说教一番,甚至冷嘲热讽,只会形成师生情绪的对立,课堂氛围的紧张,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努力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及时给与学生所希望的肯定,并对所出现的认识偏差加以引导,如在“珍爱我们的生命”教学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教学问题:“请同学们列举一个不珍爱生命的例子。”有的学生回答吸毒,有的学生回答自杀。突然有一个学生回答“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就是不珍爱生命的表现。”这个回答出乎我的意料,该学生把“生命健康权”仅仅理解为“对自己生命的保护,不放弃自己的生命健康”,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认识到“董存瑞为了革命事业舍身炸碉堡,是为了正义献身的,他在献出自己生的同时,减少了更多生命的伤亡,换来了他人生命健康和幸福,履行了关爱生命健康的义务,此类行为不属于不珍爱生命的表现。”
二、精心预设,利用“错误”资源促进生成
教学过程离不开教师的精心预设,但这种精心预设不是能停留在教法的一成不变上,更应体现于教师能否立足学生的实际,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做到“心中有学生”,要对学生全面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可能发生的错误认识,要给学生暴露错误留下足够的空间,在教学中应及时关注学生的错误认识,鼓励学生思考、质疑后形成正确的认识。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中提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的问题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所以,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展示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特别是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宽容对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把学生的错误认识作为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成为课堂生成的契机,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形成健康的人格。
三、当认识出现偏差时,要及时加以引导
初中生毕竟是未成年人,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很难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难免有偏差,而未成年人又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在学生认识出现偏差时,要分析错误原因,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向,及时给予指导,用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这里强调及时,就是教师不能对学生的认识偏差不闻不问,或摆在以后解决。不闻不问,有违教师职业道德,是对学生、对社会的不负责任;延时解决,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在承担责任中成长”时,我曾根据教材设置了如下情境讨论题:学校组建舞蹈队,小青被推举为队长。她从帮助老师挑选舞蹈队员、安排训练时间、组织排练,到与队员所在班级的老师进行沟通、协调等,都做得井井有条。为此,她牺牲了许多娱乐与休息时间,学习成绩也有些下降。根据这情境,讨论:你认为,小青这样做值得吗?如果是你,该如何选择?
在讨论中一位平时学习比较用功的学生,提出小青的做法不值得,会影响自己的学习。这位同学的想法也引起了其他同学的共鸣。对于学生这一普遍性的认识偏差,及时引导学生深入讨论,最后达成共识:小青虽然为此牺牲了许多娱乐与休息时间,学习成绩也有些下降,但她以实际行动表明自己是一个勇于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承担责任的人,在工作中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工作能力,所以说她所做的是值得的。
因此,对于课堂中的学生一些认识偏差,教师不能敷衍了事,更不能责怪学生,而是运用我们的教学智慧,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对学生进行引导,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教育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