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的农业科研院所学科发展探讨

来源 :江苏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y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科是重点实验室开展研究和应用的基本单元,是实验室建设的基础。重点实验室的实力、水平、影响力靠学科支撑,也靠学科成就来代表和体现,实验室建设管理将促进所支撑的学科成为强势学科,同时重点实验室可成为相近或相关学科的结合点。本研究以江苏省农业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为例,分析了学科建设现状、学科建设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的农业科研院所学科发展策略。
  关键词:学科建设;重点实验室;农业科研院所;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 G322.23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0)04-0301-04
  收稿日期:2018-12-10
  基金项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软科学项目[编号:ZX(17)4017]。
  作者简介:许 玲(1983—),女,安徽安庆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科技管理研究。Tel:(025)84390351;E-mail:[email protected]
  通信作者:吴 魁,硕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科技管理研究。Tel:(025)84390301;E-mail:[email protected]
  重点实验室作为区域性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科技基础平台和开展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以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为重点,针对学科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创新性研究,获取原始创新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培育产业技术源,聚集和培养重点学科领域学术带头人和创新团队[1]。学科建设是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工作的龙头,学科建设需要瞄准科学前沿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以需求为牵引,以成果为目标,以人才为支撑,以资源整合为抓手,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凝练学科方向、突出学科特色、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为主要任务,从而形成与主导产业发展相匹配的学科群,建设特色优势学科,打造新兴交叉学科,提升科研院所整体学科建设发展水平。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将促进自身的特色优势学科成为强势学科,同时重点实验室可成为相近或相关学科的结合点[2],为新兴学科的交叉融合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有力地推动团队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
  1 重点实验室学科建设现状与成效
  1.1 建设现状
  江苏省农业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是以江蘇省农业科学院为依托单位,挂靠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研究所,由江苏省科技厅1993年批准建设,1995年通过江苏省科技厅的验收并投入运行。实验室设有水稻遗传育种、旱粮作物遗传育种、经济作物遗传育种3个研究方向,主要以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花生、甘薯等8种作物为研究对象,针对全国尤其江苏农业转型升级对科技提出的新要求,以作物遗传育种学研究为重点,以作物新品种培育与应用为目标,开展农作物生物学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现有人员规模共107人,其中研究生28人,博士后6人,客座人员14人,固定人员共59人。固定人员中,研究员24人,副研究员29人,助理研究员6人。博士40人,硕士15人。拥有一批国家万人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江苏省杰出青年等人才团队。实验室建有面积超过4 500 m2 的研究办公楼及组织培养室;配有网室16 500 m2;温室面积超过400 m2;在六合、溧水实验基地拥有面积超过67 hm2的试验田,配有挂藏室、考种室、水泥晒场、工作室、大型农机器具等。拥有一批较先进、配套较齐全的细胞与分子遗传及分子生物学分析测试仪器,如DNA遗传工作站、高通量测序、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KASP)平台、液相色谱仪等。
  近年来,实验室积极推进科技自主创新,建设科技创新团队,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优化调整学科方向,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夯实科研条件平台,培育重大科研成果,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二五”期间,实验室承担各类课科研课题3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07项、国际合作项目20项,到账总经费达1.2亿元,年平均科研经费2 000余万元。获得科研成果奖15项,其中国家级奖3项,通过国家级或省级审定品种40个,获得新品种保护权23个;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00余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达10.73,二区及以上期刊30余篇;出版专著2部;作物新品种转让转化纯收益达9 000余万元;植物与动物科学和农业科学进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全球排名前1%。实验室通过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融入国家科技创新圈子,借智提升实验室学科发展水平,科研成果及产出显著增长,推动了区域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
  1.2 建设成效
  江苏省农业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以作物遗传育种学研究为重点,以作物新品种培育与应用为目标,聚焦农业科学前沿和农业生产重大问题,立足现有研究基础,凝练学科方向,规划构建具有区域特征、江苏特点、自身特色的学科体系。
  1.2.1 通过发展优势学科,建设重点学科,打造相关学科领域的“领跑者”和核心力量
  江苏省农业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以现代化农业发展需求为目标,以科研目标为导向,立足自身优势和特点,统筹配置实验室现有优势自然资源和科研资源,通过整合依托单位相关专业所学科资源,构建上中下游相互补充、互为支撑的学科群,厚植实验室现有的重点优势学科,打通从“科学”到“技术”再到“产品”的发展全链条,致力于产出标志性重大成果,打造相关学科领域的“领跑者”和核心力量;实验室以现有科研团队为基础,立足现有发展基础,聚焦特色优势,凝练发展定位、研究方向和核心目标,集聚项目、人才、平台等资源,厚植学科基础,提升学科行业地位和影响力,以实现提高农业科研院所学科号召力的目标。
  1.2.2 通过发展特色学科,建设“小而特”学科,提升学科行业影响力和支撑区域产业发展能力   重点实验室中有些学科产业规模小、科研团队小,难以得到重大科研项目的稳定支持,但这些学科从事的科学研究与生产相结合,能在产业扶贫和农民致富中能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学科建设过程中需要在生产实践中寻找突破点,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特色发展方向,培育“小而特”学科,打造特色品牌。“小而特”学科建设注意将自身的特定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突出自身的区域特色和优势,扬长避短,从而加强自己独具特色的科学研究,不断提升自身的学科行业影响力和支撑区域产业发展能力。
  1.2.3 通过建设“新兴交叉学科”催生“科技新贵”,培植有特色、有优势、新的学科增长点
  重点实验室在凝练学科发展方向时,在学科交叉和边缘学科中产生 “科技新贵”,这些领域与实验室的优势特色学科紧密结合,既可以丰富已有特色学科的内涵与外延,又可以对已有优势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在优势特色学科内发展新兴学科,进行有效培植,主动适应现代科技加速融合的发展趋势,面对农业产业链延伸,一二三产业融合,适应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需求,不拘泥于现有学科目录、研究室和研究所的限制,推进学科融合,以提升学科水平。
  2 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学科发展不平衡,核心竞争力不足
  实验室在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育种传统学科建设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由于分子设计育种、生物信息学等新兴学科发展起步较晚,很难在关键技术研发和原始创新方面有所突破,难以获得重大科研项目资助,因此在社会上产生重大影响、在生产上发挥重要作用的重大成果较少。
  2.2 学科发展缺乏战略式、高层次的领军人才
  实验室近几年在青年人才培养及人才引进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受到专业条件等影响,目前尚未引进到“杰青”“优青”“千人”等国字号人才。实验室现有的学科带头人更侧重科研学术的研究,缺乏创新团队建设和学科建设谋划方面的能力,导致学科内部出现“单兵作战”“个体户”[3-4],学科发展难成体系,优势成果难以形成。
  2.3 重大科研成果少,含金量低
  实验室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较强,但在主持国家重大项目上没有突破,学术骨干的科研水平亟待提升,缺少围绕主要研究方向上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持续深入、系统的原始创新研究,缺少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等标志性研究成果。
  2.4 团队结构不合理,学科结构不到位
  实验室新兴学科团队整体比较年轻,职称结构不合理,资深高级职称研究人员偏少,难以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缺少新鲜的血液,无法获得学科的前沿知识,科研难找突破口。新兴学科尚未建立完整的学科结构,缺少学科带头人和专业带头人,难以形成稳定的学科方向。
  3 重点实验室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
  3.1 夯实基础研究,提升核心创新能力
  重点实验室是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基础性工作的试验基地和重要平台。实验室遵循学科发展规律,瞄准前沿技术领域,着眼长远发展,有针对性地开展基础科学研究,以基础研究带动学科建设。实验室利用运行补助经费和基础研究经费,围绕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任务,每年设立4个自主研究课题,供实验室固定成员开展探索性的自主选题研究,给新进青年科技人员提供一定的科研启动资金支持,有针对性地鼓励新进青年科技人员独立承担自主研究课题,鼓励实验方法创新研究,对自主课题的检查和验收坚持“鼓励创新、稳定支持、定性评价、宽容失败”的原则[5]。鼓励青年科技人員在自主课题的研究基础上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基金项目带动创新性基础研究,同时不断提高科研人员的学术水平,为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源泉。
  3.2 加强人才培养,打造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团队
  近年来,实验室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不断加大智力引进[6-7],通过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等形式,发挥高层次人才在学科方向凝练、重大科研项目攻关上的指导作用。在实验室倡导和弘扬尊重创造、尊重人才、宽容失败、保护权益的价值观,不断优化科研软环境,在科学知识应用、科学方法和科学手段上不断寻求创新,突出“人才为本”的战略思维,对于在生产上发挥重要作用的成果利用成果转让收入重奖成果主要完成人,充分发挥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培养提携青年科研骨干,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多种形式,鼓励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坚持任人唯贤、任人唯能,鼓励青年人员承担重要科研课题,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在课题申报、出国进修、职称评定等方面有所倾斜,创造一切可提供的条件为青年科技人员快速成长提供良好的契机。
  3.3 推动资源开放共享,促进学术合作与交流
  实验室本着“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围绕重点研究方向和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置了各种类型的开放基金课题,面向全国资助有志于开展作物遗传育种研究的各类科研人员。通过开放基金项目吸纳省内外相关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研究人员承担相关研究课题,积极创造条件扩大对外开放,通过采取灵活多样的开放合作关系,促进各学科开展协作研究。实验室利用已有的技术平台建立学科交叉创新平台,所有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均为在研科技人员提供科研实验服务,面对全社会公开开放,使实验室成为开展作物遗传育种研究的创新基地,瞄准国家目标,承担并完成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促进学科学术合作与交流。
  4 基于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的农业科研院所学科发展建议
  4. 调整优化学科布局
  实验室围绕江苏农业科技发展需求、农业生产中的重大科技问题以及依托单位自身的实际条件合理规划学科发展,使学科专业结构更加紧密地与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相衔接,强化优势学科,培育重点学科,扶持新兴学科,围绕带动性强的发展方向,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实验室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建立合理的学科梯队,建设学科背景多样、年龄结构合理、科技人员稳定的高质量学科团队,通过培训、交流学习不断提升学科带头人学术水平,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在人员整合、资源调整、方向凝练、学术引领等方面的作用,构建合理的学科发展框架,形成引领支撑江苏现代农业发展的科研工作新格局。   4.2 凝练学科建设方向
  选择正确的学科方向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实验室根据江苏经济发展的需求与自身实际,突出实验室学科优势和特点,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围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问题进行学科方向凝练。通过凝练学科方向,对实验室的科研课题进行战略思考与系统规划,形成联合攻关的态势。一个学科的发展是通过若干重大项目系统、可持续的集中攻关来实现的,加强科研课题与学科方向的紧密度,把科研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科建设的良性循环和互动。通过凝练学科方向,优化团队构成,将实验室各自为战的研究人员集中到具有战略性的研究方向上,同时依托实验室的创新平台聘请国内外高水平研究人员,以课题为纽带,打造特色鲜明的优势团队。通过凝练学科方向,按照研究方向定向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渠道,畅通实验室研究的国际通道,扩大实验室影响,获得有效的国际资源。通过凝练学科方向,促进实验室建设的实效性,优化实验室资源配置,按照研究方向的需要进行仪器等资源组合开发,有针对性地为科研人员按照研究方向开展研究提供良好的实验平台。
  4.3 促进成果培育与转化
  从培育重大科技成果角度谋划学科建设工作,通过遴选具有引领性、前瞻性、带动性的重大科研選题,形成项目族群,争取国家主体科技计划的支持,不断提高项目占位水平和份额[8]。重点实验室拥有各层次科技人才,具有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和组织重大攻关、成果转化、成果推广等项目的能力,所以重点实验室既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沟通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的重要通道,展示科技水平的标志和实施对外科技合作的窗口。学科建设需适应生产需求,科研选题应紧跟科技前沿,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强化科研功能,形成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族群。因此,重点实验室在学科建设过程中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现代农业发展为最终目标,通过加强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科技示范户等开展科技合作,加大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从而有力促进江苏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4.4 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鼓励创新的科研环境
  良好的文化氛围是学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是提升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保障。(1)建设“奉献农业”的精神文化,以“奉献农业”为实验室精神核心,将思想工作与实验室精神文化建设和学科建设结合起来,以实验室典型人物和优秀团队的精神为榜样,潜心研究、拓展思路、携手超越;(2)建设“以人为本”的创新文化,突出“人才为本”的战略思维,引导和弘扬尊重创造、尊重人才、宽容失败、保护权益价值观,奖励成绩突出的人员,发挥创新积极性,注重创新人才培养,积极向有关部门推荐,成为各类人才;(3)建设“科学激励”的学科文化,注重融入现代管理理念,力求做好科学和激励相结合,发挥学科带头人作用,坚持公平竞争、重点奖励的原则,鼓励创新,鼓励争先;(4)建设“建流程化”的管理文化,制定明确的管理制度和流程,细化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跟踪与监管,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作用,促进学科发展,提升实验室对外的展示度。
  5 结语
  学科建设不仅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更是科研院所建设的轴线,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科结构,对于农业科研院所和重点实验室明确研究方向、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9-10]。学科是重点实验室开展研究和应用的基本单元,重点实验室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一个好的实验室是学科发展的一个关键,学科建设推动了实验平台的建设,实验平台建设又促进了学科的建设,一流的学科需要有一流的实验平台[11]”,持续推进实验室建设及管理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方面。本研究有针对性地分析了江苏省农业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学科建设现状、学科建设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的农业科研院所学科发展策略,希望对提高农业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的学科推动作用提供一定的借鉴,促进实验室全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 娟,王 峰. 省级重点实验室动态管理方法研究[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12):266-270.
  [2]庞金玲,王会君,张君玺,等. 重点实验室在学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11):136-137.
  [3]刘 钦,罗兵前,周明月. 农业科研单位学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为例[J]. 农业科技管理,2014,33(3):13-16.
  [4]陈 璐,周建涛,俞明亮,等.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果树学科创新发展研究——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为例[J]. 江苏农业科学,2018,46(12):356-358.
  [5]尹艳丽,周克兵,于鹤龙,等. 加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J]. 科技与创新,2018(10):23-25.
  [6]刘惠文. 重点实验室建设浅谈[J]. 现代科学仪器,2006,16(1):131-133.
  [7]侯仰海. 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探索[J]. 世界华商经济年鉴·高校教育研究,2008(12):67,69.
  [8]苏国东,张 锋,邹 轶,等. 新形势下我国地方农业科研机构学科建设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1):626-628.
  [9]王小虎,陆建中. 农业科研院所学科特点与学科建设研究[J]. 农业科技管理,2013(1):5-8.
  [10]刘 刚,陆天华,王建明,等. 农业科研院所学科建设与发展路径思考[J]. 上海农业学报,2012,28(4):106-109.
  [11]朱 静. 学科建设离不开实验平台建设[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2):1-2.
其他文献
摘要:为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好地培养出工程创新型本科人才,结合江苏理工学院实际情况,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进行探索性改革与实践,提出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工程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方案,强化本科学生的实际工程应用能力、解决现场工程问题能力、集成创新能力的培养。经实践证明,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质量有很大的提高,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期刊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以南京青奥会为例审视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文化表达及实现途径。研究表明,南京青奥会的文化是通过青奥口号、会徽、吉祥物等符号来体现的;提出了时空尺度、运动会自身形式和商业价值三个青奥文化的实现途径;印证了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传递奥林匹克精神,传播青奥文化,鼓励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宗旨。  关键词:青奥会;文化表达;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G80-054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随着化工类企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校也不断调整培养方案,将培养出具有“基础厚、能力强、能创新、高素质”的化学化工类专业人才作为化工此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就成为重中之重。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教师利用启发式教学进行培养,并结合标准化考试、先进的多媒体设备、以及网络课程等资源进行综合教学,对于实现上述目标具有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创新性;
期刊
当前,我国农民工群体市民化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职业能力欠缺”。据统计,农民工群体中,仅有1/3的人参加过由政府补贴的技能培训。职业能力的劣势使农民工在“积分制”居住证制度面前处于困境,使他们难以落户而阻碍了市民化的进程。201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完成2100万人次以上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任务。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
期刊
摘要:将云南省泸水市72个行政村作为评价单元,从资源环境状况、可持续利用策略、基础设施状况3个方面选取15个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用熵权法、层次分析法结合确定指标权重,采用加权指数法计算评价结果,使用ArcGIS、SPSS软件完成数据与图件的分析处理,并对泸水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泸水市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状况整体较好。再将72个评价单元以海拔和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分区,对不同分区制定
期刊
摘要:黄河下游滩区是滩区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场所。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本研究以长垣市黄河滩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为案例,剖析研究区域生态现状,分析植物在生态修复中的作用,最终提出基于“三滩分治”理念的植物种植规划策略:(1)植物规划设计原则;(2)“三滩分
期刊
摘要:土壤重金属调查数据中的异常往往会导致评价分析结果与真实分布情况产生偏差和错误,直接影响后续的决策管理。针对传统异常值检测中邻域范围的确定偏于主观,且异常值检测后无法识别其类型的问题,提出了一套土壤重金属异常识别方法。该方法基于K临近法确定重金属合理稳定的最佳邻域区间,结合局部空间自相关法识别空间异常值,基于相关性分析识别土壤重金属异常类型。以北京市2006年铅(Pb)和铜(Cu)重金属含量为
期刊
摘要:农业龙头企业代表我国农村的先进生产力。首先分析农业龙头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意义和背景,接着以我国国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为分析对象,分别从社会责任信息报告主体特征、报告形式特征和报告内容特征等3个方面分析我国现阶段农业龙头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现状,并着重分析农业龙头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中存在的信息披露意愿不足、客观性不高、可靠性不强、有用性偏弱、可比性较差等问题。最后分别从推动强制披露、制定
期刊
摘要:选用2008—2018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的16个小麦品种,在绵阳通过田间自然诱发,评价小麦抗条锈性,意在选择较抗条锈病小麦品种,为四川小麦生产降低条锈病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小麦育种提供优良的种质资源。对小麦几个生育期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川育26、川麦59、川麦67、绵麦51、川育23、西科麦9、绵麦112表现为中抗,绵麦367表现为中感,其他品种均表现为高抗。不同生育期小麦的抗
期刊
摘要:为探索东兴金花茶和长尾毛蕊茶最佳的光合响应曲线拟合模型,用直角双曲线模型、非直角双曲线、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和指数方程模型对2种植物的光合响应曲线进行拟合,以期为东兴金花茶和长尾毛蕊茶的生理生态和栽培技术研究提供技术支撑,以及为濒危植物东兴金花茶的保护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4种拟合模型中,直角双曲线模型拟合得到的最大净光合速率、表观量子效率、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和决定系数与测量值差异最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