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年轻人热爱 并创造手艺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iaI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得知,从去年秋天起,正荣公益基金会与《HOMELAND家园》杂志联合发起“手艺新生”这一公益项目。活动主持人和策展人选择曾经承载福州人传统生活、如今日渐式微的老手艺,征集年轻设计师与艺术工作者来到福州,在传统手艺的基础上进行再设计,为其开发符合现代生活审美和使用方式的产品,使这些手艺得以传承和发展。在当下全球化的背景下,在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人类行为方式、电子产品全方位渗透到生活各个层面的现实下,这个活动的文化价值不言而喻。
  但是,一般情况下都是请老手艺人来重现手工艺的某项绝活,而你们却要召集年轻设计师和艺术工作者来进行手艺设计,他们能与老手工艺师傅进行有效沟通吗?
  许灵怡:我一直在关注着这座城市的记忆。这个记忆可能是一条老街巷,可能是一种食物,还有就是那些日常生活里的手作物。
  从《寻找老手作》到《漆与匠》再到《老手艺新生命》,我们《HOMELAND家园》杂志记录了这座城市大量的传统生活与工艺,在这个过程中,与老手艺人们建立起联系,这种联系与一般媒体的简单访问不同,我们甚至会通过跟着老手艺人学习手艺的方式,最终来呈现专题,老手艺人也在与我们的日常接触中开始认识到手艺在现代生活中的价值。所以在“手艺新生”公益项目开始之前,《HOMELAND家园》团队已经打下了良好的与老手艺人沟通的基础,项目的6位老师傅也基本了解我们的意图,至少在年轻设计师与艺术工作者刚接触他们的阶段,不会有太多的隔阂。另外,这次项目的12位年轻人都十分努力,他们在福州生活的3个月期间,跟着老师傅学习了解老手艺的基础,并且充分地让老师傅感受到他们的诚意,3个多月过去了,他们不但和老师傅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并且合作完成了一系列的手艺新生作品,2015年1月10日,手艺新生设计展顺利开幕,在大家逛展的过程中,便可以看到年轻人们与老手艺人们的有效沟通的成果。
  我想这个展览的展品一定很有趣吧,它们不仅会引起老一辈市民的温馨回忆,也可能激发年轻一代对手工艺的重新认识和欣喜感知。
  许灵怡:手艺新生设计展上不仅展出12位年轻人的有趣作品,项目中6种老手艺的手作物、部分项目顾问的成熟产品也一并呈现。展览期间将有老手艺人的技艺展示、12位年轻设计师与艺术工作者的分享沙龙。不论是年轻人们的作品,还是老手艺人的传统手作,都吸引了观众的驻足。甚至有一位老太太站在竹器师傅的传统手作物前久久不离去,最后还落了泪,因为她已经有多年未能再接触到儿时回忆里的那些器物,触景便生了情。还有很多人甚至携家带口,大家在展品前回忆往事谈论现状,带来了许多有意思的反馈。还有些从北上广等外地赶来的观众,他们一直在关注传统手艺新生方向,了解了年轻设计师与艺术工作者在福州3个月生活的经历,也引起了共鸣,也许未来会触发更多行动的可能。
  能否简单地介绍一下具体的展品和展示方式吗?
  许灵怡:这次的展览主体展品是12位年轻设计师与艺术工作者他们在福州学习了解老手艺3个月后与老手艺人合作的作品,另外也有老手艺人他们原来的传统手作物,与这些作品搭配在一起,出现在同一个展区,更容易引发大家对新与旧传承流转方面的思考,同时我们也安排了一些现场演示性的表演。我们认为手艺必须是活态的,这个活态包含三层意思,在展厅中的活态展示,在生活中的活态存在,在生产中的活态传承。保持鲜活性,是展览的最大亮点和吸引力。
  展览现场是否有给老艺人露一手的机会?
  许灵怡:有,这次“手艺新生”公益项目中,12位年轻人就跟随着不同的老手艺人学习6种老手艺。老手艺人们有着开放的心态与这群年轻人相处,也不吝展示自己的手艺,希望让更多年轻人能爱上老手工艺,传承老手工艺,而不是浅尝辄止。这次技艺展我们邀请了其中3位老手艺人现场展示他们娴熟的技艺。
  比如1月10日,有制陶技艺展示,60后的林东财,从15岁开始做大陶,至今40年有余,制陶手艺纯熟、严谨,曾任长乐陶瓷厂质检员。除了他的现场表演外,二楼展览现场也展示了林师傅做的陶制品。
  1月11日安排了花灯技艺展示,郑祥霖老师傅是祖传三代手工花灯手的艺人。在“手艺新生”公益项目中,他与柴觅、梁艺天合作完成了部分作品,现场展示的是他平日最经常制作的舞龙灯,而他在技艺演示部分则带来了许多已经消失在福州日常生活中的小花灯。这一天还有一场是竹器技艺展示,今年快60岁的何敏文,从8岁开始学艺,是竹器店的第四代传人。在此次项目中,有黑余、郝建冬两位年轻人跟何师傅学艺,二楼展览现场也展示了何师傅制作的竹编日用品。
  你刚才说了,参加本次项目的年轻人来自全国各地,但对于手工艺而言,它是有着鲜明的地方文化印记的,这些年轻人可能第一次从事手艺设计,但童年时期的记忆,是不会轻易抹去的,那么在与本土老手艺人碰撞后,会不会形成文化信息的错位或杂交?
  许灵怡:我们认为,从历史看,中国的民俗文化、包括手工技艺都是随着经济活动和社会变迁,在大交融中传承和发展的,信息的交会甚至杂交,我们不必担心。而且,我们更希望不同地区的文化通过交流获得更强的生命力和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比如青年艺术家柴觅,生于1985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毕业,现居北京。她的艺术实践涉及多种媒介,包括绘画、手工艺、影像、现场演出等,作品曾在国内外的多个美术馆、文化机构、电影节和音乐节展出。此次她参加手艺新生公益项目,与郑祥霖师傅合作了几组花灯作品。基于花灯的基本记忆,她尝试了两组灯具与一组灯光装置作品,其中“竹球灯”的灵感就来源于郑师傅所做的舞龙灯的龙珠,提取了龙珠的造型骨架,使用新材料进行编扎,从而形成了多种色彩和图案变化的竹球,可以组成一盏美观的灯,也可以是一枚轻巧好玩的球。
  绘本画师、自由手艺人梁艺天更年轻,生于1988年,现居深圳。他在跟随郑祥霖师傅学习花灯技艺的同时,也向竹制的老手艺人何敏文学习处理竹子的基本功,并在两位师傅的指点和技术支持下制作了自己的作品。她将作品命名为“新生”,是一只将近3米的怀孕食蚁兽灯,在她看来食蚁兽是一种会照顾幼仔直到仔兽完全可以独立生存的动物,这点与手艺人代代相传的过程非常相似,至于新与旧并没有高下之分,消亡不必残酷,新生亦不孤独。   艺术家KayanKwok,现居香港,“Akeke”创始人。这段时间她在网络上发起“A poster per day”的创作计划,以上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的美国怀旧图片为素材,用拼贴方式,每天创造一张海报,并持续365天。此次“手艺新生”公益项目中,她在了解福州传统皮枕的基础上,并不局限于皮枕原有的形态,而是利用自己的手法,解构了皮枕的状态。在KK的理解中,皮枕是福州人对女儿们的祝福,所以她的作品就希望这种“花嫁”文化进一步普及,她从皮枕工艺元素里抽离出皮与藤,制作出了项链、内衣、肩饰三个系列。在风格上融合了哥特意味,使作品的线条更加简洁,又有维多利亚服饰以及美国20-50年代海报女郎的元素,增添了复古趣味,同时有古希腊神话女神雅典娜的中性之美,暗含对爱情和婚姻的保卫。
  服装与材料设计师孙艺津,也是一位80后,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切尔西艺术与设计学院,研究生期间获得亚洲“星创意”设计师大赛金奖,研究生毕业后被新加坡FJB集团聘请为设计师。去年曾在新加坡奥迪时装周发表个人品牌发布会。此次她与黄石村古龙窑制陶的手艺人合作了一组陶艺作品。并在陶艺的基础上,加入了大漆金缮工艺与锔钉手艺,她的设计灵感是来自老手艺的发展迹线——从被动设计、只追求功能性,逐渐发展到后期为了美观依次添加材料与创作手法的主观设计。
  参加这次项目的几位年轻人都带来了所谓的“异质文化”,在与福州本土文化的交流中,实现了一次嫁接和重叠,获得了新的生命力量和艺术元素,也给本地的年轻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启发。我以为这是有利于当代艺术发展的,也为福州的手工艺争取到更大的生存空间。
  花灯、皮枕……都是福州地域文化的极妙载体,在历史上曾经进入千家万户,为城市带来绚丽的清辉,如果注入现代审美观念和技巧,能与当下的现实生活更加贴近,那么就会赢得更多年轻人的喜爱,它们的生命力也将更加旺盛。
  据说皮枕在老福州人的生活里,扮演的最重要角色还是在婚嫁之时,女方家必定在嫁妆里搭配一个皮枕,皮枕在旧时还算是中高档消费品。繁杂的工序与用料的讲究,让一个皮枕睡上几十年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许灵怡:是的,福州皮枕最有名的便是陈永盛皮枕店,他们的祖上在南平(旧称延平)制作皮枕,颇为有名,故而称之为“延平枕”,后迁到福州,那时城内已经有不少皮枕店,多集中在省府路一带,此次参与项目活动的金德祥师傅,他祖上的“金福盛”便是其中之一。
  花灯呢,也与福州关联密切。旧时福州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赏灯时,福州人便要挂起花灯点亮街市。在福州方言中“灯”与“丁”谐音,于是有了“亲家舅送灯”的习俗。福州灯市也因这些习俗而产生并延绵。
  竹器是老福州人最常见的生活用品,在参与项目的老师傅何敏文印象里,老福州的竹器店不比理发店少。直到上世纪80年代竹器才被塑料制品渐渐替代,家族里的亲戚纷纷改行转业,年轻人也不再学做竹器。
  何家世代与竹子打交道,何敏文的爷爷那一辈都是做竹器的,年轻时同辈人赶着热潮上山下乡,他却跟着父亲安安静静地在乡间做竹器。改革开放初期便在澳门路开起了竹器店,虽然后来有段时间不景气,但是仍没想过丢掉这一门手艺,现在孩子已经不愿意继续做,剩下何敏文和妻子两人守着竹器店。
  那么福州是中国四大漆器的生产基地之一,脱胎漆器是福州的文化品牌,这次项目有没有大漆的用武之地?
  许灵怡:当然有!有3位年轻艺术家参与了漆器的设计。
  插画设计师、面料织物设计师汤丽佳,1988年生,伦敦艺术大学切尔西艺术与设计学院面料织物设计硕士。此次“手艺新生”公益项目中,她与邱亨铭师傅合作完成了两组大漆作品,作品既保留了大漆的价值感,又让它与当代所需的用品结合,比如她的“手包”系列,做了三款设计,利用的是脱胎漆器工艺,两款是依照比较传统的方式制作,另外一款加入了她之前的“皇帝肖像”插画作品来设计制作,很有现代与传统碰撞的意味,同时也为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里找到了它的位置。还半实验半玩味地利用大漆做了一些看起来像矿石的小东西,希望展现出大漆的另一面,或许有缺陷但也是一种原始的状态。
  同为80后的青年版画艺术家蒋坷均,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现居杭州,目前经营个人工作室“格物象形”。他与邱亨铭师傅合作完成了一组大漆作品。他通过大漆底板的呈现,历时一个月的髹涂打磨而成,希望通过解构重组人类文明史上一些有重要意义的纹样,以戗金工艺装饰在漆板表面,是很有意思的尝试。
  设计师余隽年龄更小,是90后,现居广州,已经拥有自己的独立品牌“弦”。此次他与邱亨铭师傅合作完成了大漆作品。一组是日用大漆碗杯碟,延续了他原来制作木器的风格,另一组用漆来表现一种黑铁生锈氧化的质感,透过这些粗糙而不完美、仿佛被岁月系列过的器物,感受一种独特的美学。
  这批年轻艺术家在福州学到了手工艺的技艺以及手艺精神,那么他们是否凭借着自己的现代意识与审美理念对古老的手工艺产生积极的影响呢?
  许灵怡 :这个影响肯定有,而且是积极的,有持续性的。比如现居厦门的设计师陈福荣,80后,去年创立了自己的设计品牌WUU,致力于研发适合当下使用方式与体验的家居日用品。他的作品及项目受邀于100%design、米兰设计周等各大展览。去年7月刊的《HOMELAND家园》封面主题“‘无用’的想象力”中所呈现的,就是他在2013年发起“锤子与庄子”计划。他与朋友驱车一千多公里探访一系列“边缘创作人”,并构成上海艺术设计双年展邀请展的一个部分。此次“手艺新生”公益项目中,与“郑兴利剪刀铺”的手艺人合作完成了一组作品。他进行了一次脱离传统剪具“原型”的尝试,把现代技术工艺与传统精湛手艺结合,希望大家可以从中感受到手艺的正规,也可以体会工业化的优势。这组作品既符合当下审美,又保证能够适应半工业化生产,而老手艺仍作为其中重要的环节存在,在一定意义上,他试图去解决老手艺在现代生活当中的困境。
  再比如同为80后的唐冠华,2011年与爱人、志愿者们进入青岛崂山森林探索一种全新生活方式,通过完全采用天然材料、城市废品动手制作从而实现建筑、能源、食品、日用品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用时3年建设成命名为“中国自给自足实验室”的住所。此次他与“郑兴利剪刀铺”的手艺人合作完成了一组作品。
  现代生活理念中关注或追求的“共存”、“边缘”、“环保”、“低碳”等,在他们的作品中都得到了完美体现,我想对传统的手工艺也不无启发吧。
  参展的这批手工艺展品,体现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风俗之美、生活之美和精神之美,也融入了现代社会的种种需求和审美理想,那么它们能不能在不远的将来实现商品化,进入市场,进入生活?
  许灵怡:这当然也是实现这个项目的初衷。手工艺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才能获得最强大的生命力,获得最广泛的认同感,产生最深刻的文化影响力。我们团队会努力让这些作品成为产品,进而商业化,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也需要更多人的加入,更多资金的注入,希望能有更多的同行者,一起让手艺真正得到新生。
  最后请你介绍一下策划及主持这个项目的机构好吗?
  许灵怡:这次“手艺新生”公益项目是由正荣公益基金会与《HOMELAND家园》联合发起,首先我要介绍一下正荣公益基金会。这是一家资助型的非公募基金会,基金会以“支持公益创新”为使命,通过“创新、灵活、有效”的资助模式,推动民间公益力量生长,促进公益生态可持续发展。正荣公益基金会倡导跨界合作,支持本土力量保育本土文化。目前,基金会运作的公益项目有:正荣微公益、正荣专项救灾基金、桥畔计划、爱故乡计划、LIFE教育创新等。还要介绍一下《HOMELAND家园》杂志,它由福州日报社主办。我们希望在时尚、饮食、居住、设计、文化、艺术、阅读、旅行以及自我教育、修身、八卦等每一件构建我们日常生活的事情上,发表独到见解与经验,提供有国际视野及本土反思的文章。老手艺一直是《HOMELAND家园》这些年所关注的方向,我们曾推出过“寻找老手作”、“老手艺·新设计”、“漆与匠”等在地手艺人专题。
其他文献
地铁票涨价生活成本提高,新买的iPhone6被偷走,雾霾让PM2.5的指数创了新高,工作压力大睡眠不够,此时充满负能量的你会如何发泄愤怒和不满呢?去微信朋友圈吐槽发牢骚?在微博上当“键盘侠”?还是给报纸打热线电话?给市长写信?  如果你的抱怨事关公众利益,比如,不止你一个人的生活成本提高,不止你一个人的肺遭受着雾霾的污染,这时你会怎么做?和小伙伴集体上街,游行示威?未免过于简单粗暴,且违法风险和成
期刊
如果说罗马是意大利的心脏,那么那不勒斯就是意大利的灵魂。古希腊神话中,帕尔特诺贝美人鱼诱惑奥德修斯失败后,她的尸体被冲上海岸,正是在那片海岸上那不勒斯渐渐兴起。这里是一切规则乃至法律都失效的俗世,这里又是顽强与茂盛的生命之花绽放之地。  披萨就是在那不勒斯诞生的,拿波里人一起床就会说:“吃可颂还是披萨?”我想这便是他们对人类的一大贡献,据说意大利人会发明披萨完全是因为马可波罗来中国见到烧饼后产生的
期刊
从艺术中感受力量  李玉麟办公室的墙上,有一幅略微抽象的人物作品。灰暗的色调,浅浅勾画的人物轮廓有几分李玉麟的影子。“那时的我,心情就跟这幅画的色调一样暗淡,正在为项目着急。”最初改造大楼困难重重,高级定制的全新尝试没有前例可循。有多年商业地产经验的朋友也劝她,高级定制这条路不好走,周期太长,从商业角度考虑不合算。同时因为理念不合,三个股东选择了退出,只剩下李玉麟一人孤军奋战。这幅画,似乎是当时情
期刊
苏州虎丘山是著名的风景胜地,已有二千五百多年悠久历史,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的千古名言,使虎丘成为旅游者到苏州必游之地,是历史文化名城苏州的标志。虎丘,原名海涌山。据《史记》载: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在与越国的槜李大战中,不慎受伤,不久就死去了,死后数日他儿子将他葬于虎丘,据说,葬后三日有一只白虎蹲在山上,所以把“海涌山”改名为虎丘山。  虎丘的人文历史可追溯到2500多年前,和苏
期刊
世界看向上海,第一眼总是外滩。万国建筑群绝代风华,形成完美的天际线。改革开放后,百年前的建筑一栋栋被翻新开发,古典而洋气的门窗之间再现流光溢彩。而在这地标的尾端,一栋老楼尘封依旧,它就是外滩二十二号——万国博物馆的最后一栋老建筑。有许多人来看过它,慕名或盘算着计划,最终都摆摆手走了。  这一天却是不同,一位风姿典雅的女人来看它。当她走进它,空间凝固了,时间却快速地流动起来。她说她看见了百年前的繁华
期刊
陈从周教授在国外的影响比在国内大,在国内的影响比在上海大,在上海的影响比在同济大学大。”如今任职上海市容绿化局副总工程师的张浪教授如此说道。这不仅仅是张浪个人的看法。在师出同济大学的一众建筑设计界人士眼里,陈从周是真正的大师。园林、古建筑、书法、绘画、散文、昆曲……陈从周涉猎范围确实够杂。而其对于后世的影响,则绝非始于昔年终于昨日。  而陈从周在世时,则自称:“我不是大师,我只是个杂家。”  让世
期刊
在与著名钢琴家孔祥东谈论成长过程时,他说他的起点来源于在上音附中时期的老师范大雷,是他在理念上打开了他的钢琴家的通道,没有他引导,当时的人想都不敢想要成为钢琴家。孔祥东还说,他现在所有做的公益性事情都像是在回报当年老师给他的恩惠。感慨之余,让我回顾自己的思想也是一样地形成于少年,并一样地来源于当时的老师。  沈哂之是我当时的私人老师,我十五六岁,他差不多要70岁了,他是我父亲的朋友沈丕基的叔叔。我
期刊
被誉为“时尚界奥斯卡”的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时尚展和慈善舞会每年都有一个主题。继前年的朋克风与去年的致敬大师查尔斯·詹姆斯主题之后,大都会博物馆2015年的时尚展将由“中国风”主导,诠释西方设计师如何受到中国美学启发,将中西文化结合入当代时装之中。整个展览弥漫着浪漫和怀旧的梦幻气息。  镜花水月里的中国梦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服装学院将2015年春季特展主题定为“中国:镜花水月”。展览邀请颇有国际声
期刊
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已入驻上海中心大厦37层,将于2015年年中正式对公众开放。在陆家嘴金融城的国家级商业地标引入这样的文化机构之际,本刊有幸迎来它的创办人及现任馆长马未都先生来谈谈这一“非常大事件”。  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  央视王牌节目《百家讲坛》的主讲人之一、出版的书籍发行量累计过千万册、新浪博客的点击量达到近3亿、自学成才,却将收藏的爱好变为毕生追寻的事业……这就是马未都,中国
期刊
按照传统的观念,一件作品的意义往往被认为是艺术家赋予的。因为,作品中的风格、形式、主题等都离不开艺术家的创造。但是,当艺术从古典、现代,发展到当代以后,创作本身实质已演变成一种知识性的生产。此一阶段,作品意义生效的方式也在发生转变,即并不是艺术家在赋予作品意义,而是艺术谱系在生成价值。  不过,艺术谱系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漫长的发展、积累、衍生,最后才能形成嬗变。伴随着这一过程,关于“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