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高中教学理论的日益发展,高中生在教学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重要性愈加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基于语文新课标提倡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基本理念,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以及具体的教学案例,阐述了情境导学模式、训练迁移模式以及指导学法模式,为高中语文“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提供教学思路上的借鉴。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成为备受教师青睐的选项。许多教师按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尝试应用各种“学案导学”的形式进行教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见效明显,优化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但获得了语文知识能力的训练,也提高了综合文化素质。然而在现实操作当中,“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仍然显露出较多的问题。所以有必要深入探讨高中语文“学案导学”的模式,为其探寻恰当的实践路径。
一、高中语文“学案导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高中语文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和运用基本的语言文字及写作技巧,更需要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与情感体验。然而在“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更加关注“学案”所规定的学习活动与任务完成情况,较少悉心体验课文中包含的情感。比如在学习《再别康桥》一节课中,学生根据“学案”完成探究式学习,并全面理解这首诗,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徐志摩的语言运用技巧与写作特点。但这些并非只是这首诗歌要求学生学习的全部内容,它承载和蕴含着诗人对母校的怀念,又显露出诗人当时的心情。学生只凭借“学案”来学习本诗,摒弃了真实的情感体验,无法真正符合本节课的教学初衷与宗旨。而被忽视的正是语文学科独特的文化本质,因而在同类型的文章教学中,学案也掩盖了语文的学科性质。
二、高中语文“学案导学”模式的实践教学应用探究
(一)情境与学案高度融合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以学案为主要载体,然而这种从教材的理论知識过渡为学案知识的教学模式,极易造成学生丧失语文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以及实物工具等,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本文章的内容。例如在讲授戴望舒的《雨巷》一文时,词语“丁香”所蕴含的意象形象、生动且丰富,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丁香花的图片,展现丁香盛开时的美景,使学生形象地体会到丁香绽放的魅力。然后教师再让学生思考古诗词中带有丁香意象的诗句,并分析在诗词中“丁香”意象的内涵。例如李商隐的诗歌《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另外有南唐李璟的《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在这些诗句中,“丁香”均与愁怨结合起来,学生也就容易理解为何戴望舒会选择“丁香”作为意象词。教师在学案中就可设置这种问题,当作学生课前预习练习的题目来训练。如“作者为何选择用‘丁香’意象来进行描述”等,将情境导学与学案导学密切融合,共同作用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完善。
(二)指导学法导学途径
指导学法导学模式能够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并为发掘学生的语文学习潜能提供条件。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调动起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由此可分别探究出自主与探究学习两种途径。通过自主学习途径,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好奇与好胜的心理特点,提高其在自主学习中的语文学习效率。比如在讲解完《苏武传》的课文后,可以设计供学生自主思考的问题:苏武牧羊19年,归国后却获得极少的赏赐,而李凌也仅是在汉武帝误杀其亲人的万般无奈情形下被迫投降。如果当时你也是被匈奴俘虏的一员汉臣,亲人被间接害死,你会选择投降匈奴吗?学生在激烈的讨论中摆正了人生价值观。此外借助探究学习的渠道,教师对学生暂时难以解决的问题不要急于点破,而是应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培养其勇于质疑的能力。可以将全体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令学生在组内进行自由辩论与质疑,并及时解答小组成员所反映的问题,之后再进行小组间的相互质疑和探究解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质疑能力。
(三)训练迁移导学渠道
此种导学模式应从文本角度出发,充分发掘语文课本中能够有助于训练的契合点,通过教师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联合外界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内化与积累的基础上加强外化与迁移方面的训练,提升其语文的综合素养。借助迁移导学渠道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加强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锻炼其抽象概括的语文技能。“学案”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可以使传统学习意义上的低效预习转变为高质量的理性自主学习。其最主要的应用价值在于能够提高语文教育的质量,良好的学案编制可以使学生获得有利的导学目标。在课堂展示的环节中,教师应该将舞台完全递交给学生,并且为学生呈现出完善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可以在此充分展示自我。在此种课堂模式的背景下,教师不再只是关注原先的个体,而变为注意学习小组。而在学案的带领下,学生将语文课堂变为探究性的场所,搭建起自我展示的舞台,过渡成教师点评的平台,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课堂寡然无味的学习环境,成为具有融洽学习氛围的语文乐园。
三、结语
“学案导学”的语文教学模式以学案为主导,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属于引导者的角色,学生在课堂里为自主学习的主体,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师生交流互动、合作完成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婉娴.高中语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践研究[D].广州大学,2013.
[2]张亚男.高中语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践研究[J].才智,2017(22).
[3]梁伟仁.高中语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践研究[J].求知导刊,2015(8).
[4]廖聪文.高中语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践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3).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成为备受教师青睐的选项。许多教师按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尝试应用各种“学案导学”的形式进行教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见效明显,优化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但获得了语文知识能力的训练,也提高了综合文化素质。然而在现实操作当中,“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仍然显露出较多的问题。所以有必要深入探讨高中语文“学案导学”的模式,为其探寻恰当的实践路径。
一、高中语文“学案导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高中语文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和运用基本的语言文字及写作技巧,更需要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与情感体验。然而在“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更加关注“学案”所规定的学习活动与任务完成情况,较少悉心体验课文中包含的情感。比如在学习《再别康桥》一节课中,学生根据“学案”完成探究式学习,并全面理解这首诗,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徐志摩的语言运用技巧与写作特点。但这些并非只是这首诗歌要求学生学习的全部内容,它承载和蕴含着诗人对母校的怀念,又显露出诗人当时的心情。学生只凭借“学案”来学习本诗,摒弃了真实的情感体验,无法真正符合本节课的教学初衷与宗旨。而被忽视的正是语文学科独特的文化本质,因而在同类型的文章教学中,学案也掩盖了语文的学科性质。
二、高中语文“学案导学”模式的实践教学应用探究
(一)情境与学案高度融合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以学案为主要载体,然而这种从教材的理论知識过渡为学案知识的教学模式,极易造成学生丧失语文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以及实物工具等,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本文章的内容。例如在讲授戴望舒的《雨巷》一文时,词语“丁香”所蕴含的意象形象、生动且丰富,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丁香花的图片,展现丁香盛开时的美景,使学生形象地体会到丁香绽放的魅力。然后教师再让学生思考古诗词中带有丁香意象的诗句,并分析在诗词中“丁香”意象的内涵。例如李商隐的诗歌《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另外有南唐李璟的《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在这些诗句中,“丁香”均与愁怨结合起来,学生也就容易理解为何戴望舒会选择“丁香”作为意象词。教师在学案中就可设置这种问题,当作学生课前预习练习的题目来训练。如“作者为何选择用‘丁香’意象来进行描述”等,将情境导学与学案导学密切融合,共同作用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完善。
(二)指导学法导学途径
指导学法导学模式能够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并为发掘学生的语文学习潜能提供条件。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调动起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由此可分别探究出自主与探究学习两种途径。通过自主学习途径,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好奇与好胜的心理特点,提高其在自主学习中的语文学习效率。比如在讲解完《苏武传》的课文后,可以设计供学生自主思考的问题:苏武牧羊19年,归国后却获得极少的赏赐,而李凌也仅是在汉武帝误杀其亲人的万般无奈情形下被迫投降。如果当时你也是被匈奴俘虏的一员汉臣,亲人被间接害死,你会选择投降匈奴吗?学生在激烈的讨论中摆正了人生价值观。此外借助探究学习的渠道,教师对学生暂时难以解决的问题不要急于点破,而是应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培养其勇于质疑的能力。可以将全体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令学生在组内进行自由辩论与质疑,并及时解答小组成员所反映的问题,之后再进行小组间的相互质疑和探究解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质疑能力。
(三)训练迁移导学渠道
此种导学模式应从文本角度出发,充分发掘语文课本中能够有助于训练的契合点,通过教师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联合外界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内化与积累的基础上加强外化与迁移方面的训练,提升其语文的综合素养。借助迁移导学渠道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加强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锻炼其抽象概括的语文技能。“学案”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可以使传统学习意义上的低效预习转变为高质量的理性自主学习。其最主要的应用价值在于能够提高语文教育的质量,良好的学案编制可以使学生获得有利的导学目标。在课堂展示的环节中,教师应该将舞台完全递交给学生,并且为学生呈现出完善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可以在此充分展示自我。在此种课堂模式的背景下,教师不再只是关注原先的个体,而变为注意学习小组。而在学案的带领下,学生将语文课堂变为探究性的场所,搭建起自我展示的舞台,过渡成教师点评的平台,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课堂寡然无味的学习环境,成为具有融洽学习氛围的语文乐园。
三、结语
“学案导学”的语文教学模式以学案为主导,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属于引导者的角色,学生在课堂里为自主学习的主体,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师生交流互动、合作完成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婉娴.高中语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践研究[D].广州大学,2013.
[2]张亚男.高中语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践研究[J].才智,2017(22).
[3]梁伟仁.高中语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践研究[J].求知导刊,2015(8).
[4]廖聪文.高中语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践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3).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