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样看下来,仿佛整个工作坊近乎“批判大会”或“刑场”,然而借着这样猛烈的“撞击”,我们才有机会在一切的可能中找寻突破。“这样一种现场发生的最初作品展示和深入讨论,比通常的片子‘现成品’亮相要动人和有细节得多。”
恩娜一直强调,在每次的讨论中,我们都不是在“论断”某个人、某部片。我们更多的是在看,有这样或那样的可能,使每一部最终呈现的影像,甚或每一个作者,都可以借着最深度的现场参与,擦出这些或那些的火花。管他时间空间,秉烛一再夜谈不止,就像吴文光描述的,“这种现场经常从早晨持续到下半夜,人人都像打了鸡血,high掉了”……夹杂在面红耳赤的讨论中的,是依稀传来毗邻的铁路上,火车驶过的“轰隆轰隆”。
她眼中的纪录片
“我不喜欢总是拿着摄像机。因为摄像机不能替代你观察事物。你不能拍了半天,却什么都没看见。”
这是恩娜·波里蒂(Edna Politi)拿着她的SONY PD10P,谈起如何积累影像练习时说的话,她手中的机器对我们来说似乎非常的遥远。面对数码领域疯狂的更新换代,恩娜所具备的素质,远远超过仅仅只是手中拿着一台最新的器材。对她来说,DVCAM的质量,加上对应专业麦克风的卡侬插口,配备一个0.7倍率的广角镜头,足矣。十年前的机器,在她手中格外亲切而可爱。
这个在西顿(黎巴嫩西南部城市)的海风中孕育出来的女人,今年五月来到北京,成为草场地工作站的众目焦点。5月6日,顺利地完成了工作坊的主持工作后,恩娜终于有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尽管昨晚的热烈讨论一直持续到凌晨五点,但恩娜仍然容光焕发地出现在我面前,和前几天一样,她完全被讨论“陶醉”了,而她在工作坊中的精彩讲课和她的片子一样给每一位参与者留下了深刻的回忆。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恩娜在工作坊中,努力把我们从一堆挡住我们拍摄纪录片视线的事物中释放出来。对她来说,“我们要拍谁以及要拍什么,必须要执著坚守我们能责任:我为什么要拍摄?我想要表达什么?要怎么样表达?”这些才是纪录片的真实意义。
独家专访《大众DV》+恩娜·波里蒂
导演之路
POPDV:是什么原因使您从事电影导演这个职业?
恩娜·波里蒂:18岁之前,我生长在黎巴嫩的犹太人家庭,18岁后我去了以色列,并生活在那里。我喜欢建筑,花了两年的时间学习它。我陶醉在建构的艺术之中,这种建构也恰恰映射在电影之中。然后我在阿拉伯文化、法国文化、犹太文化中进行综合的教育。
在学习电影还是建筑之间,我发现自己还是喜欢前者,由此走上了电影之路。
为了谋生,在学习电影期间,我也寻找一切打工的机会,非常幸运的是当时以色列电视台刚刚创办,我获得了机会,并且参加了对新员工开展的七个月的影视制作培训。
当时的梦想是做导演,而电视台方面的回答是,不,因为你是女性,所以你还是去做剪辑吧。尽管如此,我还是欣然接受了,我很努力地学习每一个新的工作,而在剪辑上的深入实践也为我以后的拍摄做了很好的铺垫。在这个同时,我还在大学主修历史。
两年的剪辑生活很快过去,我想在以色列恐怕没有机会能拍自己的片子了,所以我决定出国。因为法国和英国的电影学校学费出名的昂贵,其间有朋友说起德国影视学院的情况。我给学校的信件很快得到回复,作为学校选拔的四十名学生之一,我们在柏林参加了一周的考试,最后选出十五名。考试内容包括拍摄一部纪录短片和进行影片分析等。当时德语丁点儿不会,但幸运的是,学校还是给了我学习的机会。
DV不是“记录”
POPDV在此次展映的四部作品中,《库塔格:碎片三部曲之一》是唯一的一部也是您第一部录像作品,请谈谈您如何应用DV进行创作的?
恩娜·波里蒂:这部影片的拍摄时间是在1998年,当时差不多是DVCAM刚刚诞生,之前电视台一直使用着昂贵的BETACAM或者V8。这个片子使用了两台当时刚刚上市的索尼DVCAM。我记得很清楚,摄影师跑来激动不已地告诉我关于这台新进的机器,它大大降低了我们成本,还能保证影像质量。但那时有一个问题,就是后期编辑不方便,没有Adobe没有Final cut,只能去AVID那儿剪,而那时一天的剪辑费差不多是1000美元,所以还是很窘迫。由于昂贵的后期,我不得不凑足了钱买了一个二手的剪辑机。那个时候,境况并不是很好,有时甚至几乎无法支付摄影师等人的报酬。
对我来说,用DV的最大不同就是,我需要特别的全神贯注。胶片很昂贵,这迫使你拍摄时总是要预先选择,而DV带来的自由常常使你“放浪形骸”,你总是觉得没关系,反正可以后期剪掉。因此你必须不断警告自己,需要一定的约束,使你可以特别明确你到底要拍什么。还有就是因为你总是可以随时查看你拍摄的东西,所以人们会渐渐“懒”得多去想象,这也是特别需要提醒每一个拍DV的作者需要注意的。
DV应该不等于“记录”。与剧情片等影片相比,人们常常会在纪录片拍摄时忽略了“导演”的意义。从我拍摄第一部纪录片至今,我从没有只是简单随着事件的发生而拍摄,我努力做到在我的纪录片里有一个“精华”,这绝不会仅仅来自于“记录事实”。
影像节奏
POPDV:这四部片子中尽管只有《乌托邦的女儿们》没有涉及音乐主题,但我们可以从片中看到清晰的韵律和节奏,无论是镜头的长短还是结构的张弛,都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种旋律式的电影可以说是您其他几部纪录片的溯源,您如何看待影像的节奏感?
恩娜·波里蒂:当我们选择片子的时候,四部片子有三部都和音乐有关,《乌托邦的女儿们》尽管是一个与音乐无关的主题,但却是我以音乐的方式拍摄的一个最初的尝试。影像的切换在多层次的音乐般的旋律中出现。
影像节奏的把握,绝对不是只通过后期剪辑就可以完成,在拍摄的时候,我就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建构,确切地说,在进行拍摄之前,对于你拍摄事物的了解就开始了,我给予了巨大的专注。忘记了时间,完全沉浸在创造的乐趣之中。我专注于一个集合了无数细节的大结构,每一个细微点的倏忽间的变化都让我突然惊喜不已,而这正是我喜欢电影的一个重要原因。
独立影人在欧洲
POPDV:欧洲独立影像工作者的生存现状,比如他们的创作资金来源等境况是怎样的?
恩娜·波里蒂:导演们通常会选择教书育人作为糊口的一种方式。还有的长期为电视台工作,比如我在拍摄《多重四重奏》的时候,我同时也为电视台打工,以此来进行良好的循环。当然,德国、瑞士和法国都有国家的电影基金,同时还有企业资助(比如瑞士的Migros公司)的电影项目以及私人收藏家或者富商对电影事业的各种投入,这种电影的投资活动是比 较司空见惯的。
在最近的20年里,电视台也开始资助一些独立制作人拍摄片子,一般采取联合制作的方式。《影子》、《多重四重奏》、《乌托邦的女儿们》都是和德国电视二台或艺术台等机构联合制作的,但我既是导演也是制片人,拥有绝对的版权。不过今天欧洲的电视台,已经越来越不如从前,他们常常会对独立制作人进行很多的干预,甚至几乎“架空”导演。
当然,在欧洲的导演们常常得益于他们的社会保障金,如果你正常的工作期间有合理的缴税,一旦停止工作,在至少一年之内都可以得到过去薪水的50%到80%,这也就意味着当一个导演因为自己的原因要展开一个新的拍摄时,他可以停下手头的各种工作,而依然没有太大的衣食之忧。也就是说,一年中起码有三个月可以进行自由的创作。
大约在十年前,瑞士的电影基金也不像今天这样完善。当时我们邀请了英国、法国和德国的电影界人士来讨论并学习他们的一些成功经验。借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英国的独立电影投资方式。我们发展了一系列举措,包括依托彩票行业的发展,通过这个行业资金的循环来完成电影的投资。
纪录片教学
POPDV:鉴于您丰富的电影课程的教学经验,这次来到中国和这些年轻的纪录片工作者接触,您觉得他们和欧洲的学生有什么异同之处?
恩娜·波里蒂:我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同。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工作者,他们所面临的现状都是一样的。
因为DV的介入,学生们通常拍素材完全不受限制,但是他们也会疏忽于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我尝试了一种方法,让学生们带着某一个主题出去观察一天,但是只拍一个镜头,回来后一起讨论,说说自己“真正”看到了什么。在影像自由的年代,这是一个培养他们“真正的”注意力、观察力的好方法。
当然,欧洲的学生有一点占优势,因为他们有大量观片的机会,博物馆、电影院、文献资料馆等等,基本是浸泡在看片的环境中。这对于学习影像的人来说,非常关键。
恩娜·波里蒂
独立导演、制片人。精通法语、阿拉伯语、希伯来语、德语、英语。生活工作于贝鲁特、耶路撒冷、柏林,巴黎和日内瓦。
1967年--1968年 以色列海法高等技术学院学习建筑。
1968年--1971年 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学习艺术史和中东历史学士。
1973年--1 974年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学习哲学和历史学硕士。
1971年--1976年 德国柏林影视学院学习电影导演、摄像和剪辑。
1976年 法国巴黎高等社会科学学校学习历史、电影,师从马克·费罗。
1979年 开始作为独立电影制作人工作,同时也在大学教授纪录片电影制作和理论。
1991年 成立Contrechamps影视制作公司。
恩娜·波里蒂主要纪录片作品
《给巴勒斯坦人——一个以色列人的宣言》(1974年,获格勒诺布尔纪录片节一等奖);
《乌托邦的女儿们》(1983年,获德国曼海姆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法国索城国际妇女纪录片节大奖,并在柏林国际电影节、巴黎真实电影节放映);
《鲁契亚诺·贝里奥·秘密·传说》(1984年);
《多重四重奏》(1992年,获1993年旧金山国际电影节金门奖,布拉格电影节金奖,曼海姆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
《影子》(1997年,获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艺术电影节大奖并获裴德高吉电影节大奖);
《保罗-萨彻尔,音乐家米西奈斯的肖像》(2001年,分别荣获2002年巴黎Classique en Images电影节、洛迦诺电影节、蒙彼利埃电影节、巴伦西亚电影节评审团特别推介);
《库塔格:碎片三部曲之一》(2008年)。
草场地放映恩娜·波里蒂影像特辑
《影子》
16毫米/35毫米/彩色/90分钟/1997年
影片简介:
一部关于瑞士作曲家、指挥家、双簧管演奏家海因兹·霍利格所作的小提琴协奏曲《献给路易斯·索特》的彬片。这首曲子是献给饱经苦难的画家路易斯·索特的。影片一直跟随创作最初的第一稿到第一场公演的整个过程,包括疯狂的乐曲排练阶段。影片结构采用丁严格的音乐和绘画之间对应方法。
《多重四重奏》
16毫米/35毫米/彩色/90分钟/1992年
影片简介:
致力于当代音乐创作的阿迪提四重奏一直鼓励作曲家为他们创作音乐作品。意大利当代音乐的代表人物——路易吉·诺诺决定为阿迪提四重奏创作他的第二首四重奏曲。恩娜·波里蒂同时也开始拍摄他们的创作过程。然而,由于诺诺的意外去世,恩娜只能使用他的第一首并且足唯一一首四重奏曲:《碎片:寂静,献给黛尔蒂玛》。拍摄地点选择了法国的洛约蒙修道院以及诺诺的家乡,意大利的威尼斯。水,倒影以及不断变幻的镜子效果成为影片的结构和情感主线。
《库塔格:碎片三部曲之一》
录像/彩色/57分钟/2008年
影片简介:
《库塔格:碎片三部曲之一》是正在进行的系列影片中的其中一部。这个传播知识的三部曲由三部影片构成,均是关于匈牙利作曲家库塔格·乔治指导音乐大师班的。片中库塔格和他的学生一起研究他1985年的《卡夫卡的片段——作品24号》其中三分钟的片段,探讨小提琴和女高音部分。
《乌托邦的女儿们》
16毫米/彩色/85分钟/1983年
影片简介:
六名生于20世纪初的妇女,在她们_二十几岁的时候去了巴勒斯坦以“自我修行来献身国家”。6D年后,她们回忆起在那段时期的冒险经历、那时的希望、挣扎以及那个时候她们所相信世界是可以改变的信念。她们受马克思主义、赫茨尔(犹太复国主义)和俄国女权主义思想的影响,努力将社会主义、犹太复国主义和女权主义融合到一起。如今,她们的梦想又是什么?以色列这个国家是存在的,但是它还是这些女人们曾经梦想的那个国家吗?
恩娜一直强调,在每次的讨论中,我们都不是在“论断”某个人、某部片。我们更多的是在看,有这样或那样的可能,使每一部最终呈现的影像,甚或每一个作者,都可以借着最深度的现场参与,擦出这些或那些的火花。管他时间空间,秉烛一再夜谈不止,就像吴文光描述的,“这种现场经常从早晨持续到下半夜,人人都像打了鸡血,high掉了”……夹杂在面红耳赤的讨论中的,是依稀传来毗邻的铁路上,火车驶过的“轰隆轰隆”。
她眼中的纪录片
“我不喜欢总是拿着摄像机。因为摄像机不能替代你观察事物。你不能拍了半天,却什么都没看见。”
这是恩娜·波里蒂(Edna Politi)拿着她的SONY PD10P,谈起如何积累影像练习时说的话,她手中的机器对我们来说似乎非常的遥远。面对数码领域疯狂的更新换代,恩娜所具备的素质,远远超过仅仅只是手中拿着一台最新的器材。对她来说,DVCAM的质量,加上对应专业麦克风的卡侬插口,配备一个0.7倍率的广角镜头,足矣。十年前的机器,在她手中格外亲切而可爱。
这个在西顿(黎巴嫩西南部城市)的海风中孕育出来的女人,今年五月来到北京,成为草场地工作站的众目焦点。5月6日,顺利地完成了工作坊的主持工作后,恩娜终于有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尽管昨晚的热烈讨论一直持续到凌晨五点,但恩娜仍然容光焕发地出现在我面前,和前几天一样,她完全被讨论“陶醉”了,而她在工作坊中的精彩讲课和她的片子一样给每一位参与者留下了深刻的回忆。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恩娜在工作坊中,努力把我们从一堆挡住我们拍摄纪录片视线的事物中释放出来。对她来说,“我们要拍谁以及要拍什么,必须要执著坚守我们能责任:我为什么要拍摄?我想要表达什么?要怎么样表达?”这些才是纪录片的真实意义。
独家专访《大众DV》+恩娜·波里蒂
导演之路
POPDV:是什么原因使您从事电影导演这个职业?
恩娜·波里蒂:18岁之前,我生长在黎巴嫩的犹太人家庭,18岁后我去了以色列,并生活在那里。我喜欢建筑,花了两年的时间学习它。我陶醉在建构的艺术之中,这种建构也恰恰映射在电影之中。然后我在阿拉伯文化、法国文化、犹太文化中进行综合的教育。
在学习电影还是建筑之间,我发现自己还是喜欢前者,由此走上了电影之路。
为了谋生,在学习电影期间,我也寻找一切打工的机会,非常幸运的是当时以色列电视台刚刚创办,我获得了机会,并且参加了对新员工开展的七个月的影视制作培训。
当时的梦想是做导演,而电视台方面的回答是,不,因为你是女性,所以你还是去做剪辑吧。尽管如此,我还是欣然接受了,我很努力地学习每一个新的工作,而在剪辑上的深入实践也为我以后的拍摄做了很好的铺垫。在这个同时,我还在大学主修历史。
两年的剪辑生活很快过去,我想在以色列恐怕没有机会能拍自己的片子了,所以我决定出国。因为法国和英国的电影学校学费出名的昂贵,其间有朋友说起德国影视学院的情况。我给学校的信件很快得到回复,作为学校选拔的四十名学生之一,我们在柏林参加了一周的考试,最后选出十五名。考试内容包括拍摄一部纪录短片和进行影片分析等。当时德语丁点儿不会,但幸运的是,学校还是给了我学习的机会。
DV不是“记录”
POPDV在此次展映的四部作品中,《库塔格:碎片三部曲之一》是唯一的一部也是您第一部录像作品,请谈谈您如何应用DV进行创作的?
恩娜·波里蒂:这部影片的拍摄时间是在1998年,当时差不多是DVCAM刚刚诞生,之前电视台一直使用着昂贵的BETACAM或者V8。这个片子使用了两台当时刚刚上市的索尼DVCAM。我记得很清楚,摄影师跑来激动不已地告诉我关于这台新进的机器,它大大降低了我们成本,还能保证影像质量。但那时有一个问题,就是后期编辑不方便,没有Adobe没有Final cut,只能去AVID那儿剪,而那时一天的剪辑费差不多是1000美元,所以还是很窘迫。由于昂贵的后期,我不得不凑足了钱买了一个二手的剪辑机。那个时候,境况并不是很好,有时甚至几乎无法支付摄影师等人的报酬。
对我来说,用DV的最大不同就是,我需要特别的全神贯注。胶片很昂贵,这迫使你拍摄时总是要预先选择,而DV带来的自由常常使你“放浪形骸”,你总是觉得没关系,反正可以后期剪掉。因此你必须不断警告自己,需要一定的约束,使你可以特别明确你到底要拍什么。还有就是因为你总是可以随时查看你拍摄的东西,所以人们会渐渐“懒”得多去想象,这也是特别需要提醒每一个拍DV的作者需要注意的。
DV应该不等于“记录”。与剧情片等影片相比,人们常常会在纪录片拍摄时忽略了“导演”的意义。从我拍摄第一部纪录片至今,我从没有只是简单随着事件的发生而拍摄,我努力做到在我的纪录片里有一个“精华”,这绝不会仅仅来自于“记录事实”。
影像节奏
POPDV:这四部片子中尽管只有《乌托邦的女儿们》没有涉及音乐主题,但我们可以从片中看到清晰的韵律和节奏,无论是镜头的长短还是结构的张弛,都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种旋律式的电影可以说是您其他几部纪录片的溯源,您如何看待影像的节奏感?
恩娜·波里蒂:当我们选择片子的时候,四部片子有三部都和音乐有关,《乌托邦的女儿们》尽管是一个与音乐无关的主题,但却是我以音乐的方式拍摄的一个最初的尝试。影像的切换在多层次的音乐般的旋律中出现。
影像节奏的把握,绝对不是只通过后期剪辑就可以完成,在拍摄的时候,我就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建构,确切地说,在进行拍摄之前,对于你拍摄事物的了解就开始了,我给予了巨大的专注。忘记了时间,完全沉浸在创造的乐趣之中。我专注于一个集合了无数细节的大结构,每一个细微点的倏忽间的变化都让我突然惊喜不已,而这正是我喜欢电影的一个重要原因。
独立影人在欧洲
POPDV:欧洲独立影像工作者的生存现状,比如他们的创作资金来源等境况是怎样的?
恩娜·波里蒂:导演们通常会选择教书育人作为糊口的一种方式。还有的长期为电视台工作,比如我在拍摄《多重四重奏》的时候,我同时也为电视台打工,以此来进行良好的循环。当然,德国、瑞士和法国都有国家的电影基金,同时还有企业资助(比如瑞士的Migros公司)的电影项目以及私人收藏家或者富商对电影事业的各种投入,这种电影的投资活动是比 较司空见惯的。
在最近的20年里,电视台也开始资助一些独立制作人拍摄片子,一般采取联合制作的方式。《影子》、《多重四重奏》、《乌托邦的女儿们》都是和德国电视二台或艺术台等机构联合制作的,但我既是导演也是制片人,拥有绝对的版权。不过今天欧洲的电视台,已经越来越不如从前,他们常常会对独立制作人进行很多的干预,甚至几乎“架空”导演。
当然,在欧洲的导演们常常得益于他们的社会保障金,如果你正常的工作期间有合理的缴税,一旦停止工作,在至少一年之内都可以得到过去薪水的50%到80%,这也就意味着当一个导演因为自己的原因要展开一个新的拍摄时,他可以停下手头的各种工作,而依然没有太大的衣食之忧。也就是说,一年中起码有三个月可以进行自由的创作。
大约在十年前,瑞士的电影基金也不像今天这样完善。当时我们邀请了英国、法国和德国的电影界人士来讨论并学习他们的一些成功经验。借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英国的独立电影投资方式。我们发展了一系列举措,包括依托彩票行业的发展,通过这个行业资金的循环来完成电影的投资。
纪录片教学
POPDV:鉴于您丰富的电影课程的教学经验,这次来到中国和这些年轻的纪录片工作者接触,您觉得他们和欧洲的学生有什么异同之处?
恩娜·波里蒂:我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同。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工作者,他们所面临的现状都是一样的。
因为DV的介入,学生们通常拍素材完全不受限制,但是他们也会疏忽于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我尝试了一种方法,让学生们带着某一个主题出去观察一天,但是只拍一个镜头,回来后一起讨论,说说自己“真正”看到了什么。在影像自由的年代,这是一个培养他们“真正的”注意力、观察力的好方法。
当然,欧洲的学生有一点占优势,因为他们有大量观片的机会,博物馆、电影院、文献资料馆等等,基本是浸泡在看片的环境中。这对于学习影像的人来说,非常关键。
恩娜·波里蒂
独立导演、制片人。精通法语、阿拉伯语、希伯来语、德语、英语。生活工作于贝鲁特、耶路撒冷、柏林,巴黎和日内瓦。
1967年--1968年 以色列海法高等技术学院学习建筑。
1968年--1971年 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学习艺术史和中东历史学士。
1973年--1 974年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学习哲学和历史学硕士。
1971年--1976年 德国柏林影视学院学习电影导演、摄像和剪辑。
1976年 法国巴黎高等社会科学学校学习历史、电影,师从马克·费罗。
1979年 开始作为独立电影制作人工作,同时也在大学教授纪录片电影制作和理论。
1991年 成立Contrechamps影视制作公司。
恩娜·波里蒂主要纪录片作品
《给巴勒斯坦人——一个以色列人的宣言》(1974年,获格勒诺布尔纪录片节一等奖);
《乌托邦的女儿们》(1983年,获德国曼海姆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法国索城国际妇女纪录片节大奖,并在柏林国际电影节、巴黎真实电影节放映);
《鲁契亚诺·贝里奥·秘密·传说》(1984年);
《多重四重奏》(1992年,获1993年旧金山国际电影节金门奖,布拉格电影节金奖,曼海姆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
《影子》(1997年,获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艺术电影节大奖并获裴德高吉电影节大奖);
《保罗-萨彻尔,音乐家米西奈斯的肖像》(2001年,分别荣获2002年巴黎Classique en Images电影节、洛迦诺电影节、蒙彼利埃电影节、巴伦西亚电影节评审团特别推介);
《库塔格:碎片三部曲之一》(2008年)。
草场地放映恩娜·波里蒂影像特辑
《影子》
16毫米/35毫米/彩色/90分钟/1997年
影片简介:
一部关于瑞士作曲家、指挥家、双簧管演奏家海因兹·霍利格所作的小提琴协奏曲《献给路易斯·索特》的彬片。这首曲子是献给饱经苦难的画家路易斯·索特的。影片一直跟随创作最初的第一稿到第一场公演的整个过程,包括疯狂的乐曲排练阶段。影片结构采用丁严格的音乐和绘画之间对应方法。
《多重四重奏》
16毫米/35毫米/彩色/90分钟/1992年
影片简介:
致力于当代音乐创作的阿迪提四重奏一直鼓励作曲家为他们创作音乐作品。意大利当代音乐的代表人物——路易吉·诺诺决定为阿迪提四重奏创作他的第二首四重奏曲。恩娜·波里蒂同时也开始拍摄他们的创作过程。然而,由于诺诺的意外去世,恩娜只能使用他的第一首并且足唯一一首四重奏曲:《碎片:寂静,献给黛尔蒂玛》。拍摄地点选择了法国的洛约蒙修道院以及诺诺的家乡,意大利的威尼斯。水,倒影以及不断变幻的镜子效果成为影片的结构和情感主线。
《库塔格:碎片三部曲之一》
录像/彩色/57分钟/2008年
影片简介:
《库塔格:碎片三部曲之一》是正在进行的系列影片中的其中一部。这个传播知识的三部曲由三部影片构成,均是关于匈牙利作曲家库塔格·乔治指导音乐大师班的。片中库塔格和他的学生一起研究他1985年的《卡夫卡的片段——作品24号》其中三分钟的片段,探讨小提琴和女高音部分。
《乌托邦的女儿们》
16毫米/彩色/85分钟/1983年
影片简介:
六名生于20世纪初的妇女,在她们_二十几岁的时候去了巴勒斯坦以“自我修行来献身国家”。6D年后,她们回忆起在那段时期的冒险经历、那时的希望、挣扎以及那个时候她们所相信世界是可以改变的信念。她们受马克思主义、赫茨尔(犹太复国主义)和俄国女权主义思想的影响,努力将社会主义、犹太复国主义和女权主义融合到一起。如今,她们的梦想又是什么?以色列这个国家是存在的,但是它还是这些女人们曾经梦想的那个国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