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马为何齐喑

来源 :中欧商业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zzhengt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何《皇帝的新衣》中那看似荒谬的场景,在许多企业中却司空见惯一明明知道上司决策中的疏漏、组织程序或规则中的问题,员工却宁愿保持沉默?
  “GE90引擎生产线在埃文代尔运转得好好的,突然搬到达勒姆去干什么?”
  “洗衣机业务正处于困难之中,为什么所有的新设备全都给了冰箱部门?”
  在通用电气培训中心举办的年度马拉松式培训课程上,各个业务部门常常提出上述各种各样原本应当在他们自己的会议上解决的问题。
  于是, CEO杰克·韦尔奇不禁反问台下的学员:“为什么你们不向自己的老板提出这些问题?”
  是啊,为什么没有人向销售副总裁指出,下一年度的销售指标制定得不太合理?为什么没有人告诉总经理,公司倾全力进行的产品研发计划有着致命缺陷?为什么《皇帝的新衣》中那看似荒谬的场景,在许多企业中却司空见惯——员工们明明知道上司决策中的疏漏、组织程序或规则中的问题,却宁愿保持沉默?
  这些“知而不言”昭示了组织管理中的一个难题:尽管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意识到,在当今飞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企业的成功不仅需要高管们的战略眼光和决断,也需要员工进谏以预防危机、提高决策质量和组织效率;然而在实际情形中,进谏的益处远远没有得到发挥。缺少异见者、缺乏必要的冲突和争论,使得组织逐渐变成一潭死水,甚至可能在看似平静中滑向深渊。
  这种“万马齐喑”的现象究竟缘何而起?
  
  沉默的背后是冲突回避
  
  在中文里,“谏”意味着直言劝正。比如,《字汇》中提到“谏,直言以悟人也”;《广雅》则曰:“谏,正也。”中国的历史典籍中对于进谏的重要性有许多论述,认为“众人之唯唯,不如一士之谔谔”(《贞观政要》),因为进谏可以“纳君于道,矫枉正非”,帮助上级及时纠正谬误(《世要论》)。
  在管理学中,与此相关的一个研究领域是进言(voice)。早期的研究仅限于促进性进言(promotivevoice),也就是以改善环境为目的,表达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而对于抑制性进言(prohibitive voice)的探讨方兴未艾。所谓抑制性进言,是指大胆指出工作中已经存在或潜在的问题,比如有害的行为、无效率的程序、规则或政策。由于对工作中已经存在或可能出现的不良局面进行质疑,会打破当下的“平衡”,直接或间接地对利益相关者构成挑战,包含了隐性的冲突。正如杰克·韦尔奇发现的那样,员工们“就是不开口,他们保留自己的意见或批评、闭上自己的嘴巴以避免冲突”——组织中进谏的匮乏恰恰反映了一种回避冲突的倾向。
  这种倾向在东方文化背景下尤为明显。中国某知名人力资源网站于2005年就员工与上级的关系做了一项调查,调查发现,在许多人心目中,与上司之间最大的障碍是沟通。当自己的意见与上司不一致时,仅有1/5的人会当场说出自己的想法。然而不提出想法并不意味着全然服从,部分人采取了消极抵抗策略,即保持沉默,但按自己的想法来处理工作。有趣的是,许多人表示他们会视情况私下与上司进行交流。其实,这对于组织来说是一个低效率的信号。
  在现代的职业化组织中,出于组织公平性考虑,决策的制定和沟通应当公开化、去个人化,最常见也最正式的渠道就是会议场合。各种会议占据了高管们至少一半以上的时间,却无法有效唤起与会者积极进言,仅仅成为一个过场。私下沟通也许能表达意见,但是对于组织资源造成了不必要的耗费,也无法像公开会议中的进谏那样激发其他成员思考、促进组织学习,也不利于建立职业化和公平性的现代企业氛围。
  


  文化价值观对于人们如何处理冲突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人在进行社会交往时,往往从两个方面来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角色定位——横向上的关系亲疏、纵向上的等级差异,以此确定社会交往的基调、决定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在进谏情境中,这两方面的考虑反映了两项价值观的影响,一是对人际和谐的关注,二是对权力距离的遵循。表面和谐:同而不和
  人际和谐一直被认为是对冲突回避最有影响的价值观之一。许多人认为,要维持和谐就必然得回避冲突,消除“不和谐”的“杂音”。其实这是对和谐的误解——孔子早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区别。
  近来有学者对中国社会中维持和谐的两种动机进行澄清,指出其一是防止关系破裂带来的损失,其二是真心促进彼此之间的关系。在第一种动机的驱使下,人们将维持和谐当作一种手段,目的是保护自我的利益,回避与他人之间的冲突。相反,如果希望建立一种长远互惠的关系,人们愿意与他人进行坦率的沟通,以达到双方满意的结果。《国语·郑语》中提到,和谐是将许多不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使事物丰盛、生长,产生新的东西。也就是说,真和谐引导人们对他人持有正面、积极的看法,鼓励人们积极互动,充满真诚、信任、相互支持。表面和谐却使得人们以“小人之心”去揣测他人,过分小心谨慎,表现出退避的行为。
  我们的研究发现,出现冲突时,大多数中国人选择了回避;但这些回避冲突的人在今后与对方的交往中,并不愿意与对方合作,当对方处于困难时也不愿意提供帮助。更极端的情形可能是:表面一团和气,脚下“使绊子”。正如蛇口工业区的开创者之一袁庚所说,“一旦遇到不同的意见,英国人举手,拉丁人拔剑,中国人搞阴谋。”这些都说明,回避冲突既不是出于真正和谐的目的,也不能维护真正的和谐,其背后是表面和谐在作祟。这一价值观禁锢了思想的交锋,使得员工不愿意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权力距离:克己顺从
  
  另一个对进谏产生影响的价值观是人们的权力距离倾向。如果说表面和谐适用于一般社会生活,那么权力距离尤其适合组织情境,特别是上下级之间的互动。它是指,人们在多大程度上接受组织中权力分布的不平等。权力距离倾向高的人往往尊重上级或权威,认为不同权力等级之间应当保持较大的社会距离。当自己的意见与上级有所差异时,为了避免冲突,他们会做出让步,不破坏彼此之间“自然的”权力等级。相反,对于那些权力距离倾向低的人来说,不同等级之间的差距并没有那么大,上级与下属之间不仅仅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他们更愿意参与到组织决策过程中去。当发现了上级决策中的纰漏时,愿意向上级进谏,指出问题所在。
  中国传统上是一个权力距离较大的社会,随着社会阶级的变迁,人们心中的权力距离倾向一度有所减弱;然而近来的社会观察者们不无悲哀地发现:“个人崇拜减少了,可对权力的崇拜却似乎变本加厉……领导面前,下属变得唯唯诺诺、没有主见……顺应领导的话语变得越来越多,为了正确的事情可以和领导拍桌子的场景却越来越少”(白 岩松)。这从侧面反映了权力距离倾向遏制了进谏的声音。
  
  对进谏结果的悲观导致顾虑重重
  
  尽管表面和谐和权力距离的价值观都抑制了员工进谏,但这些影响并不是直接产生作用的。价值观更多的是发挥着框架作用,引导人们关注具体情境中的某些特点,或者给心理状态进行“着色”,决定行为意向。那么,在进谏这个包含了隐性冲突的情境中,价值观是通过什么来发挥影响的呢?
  《贞观政要》中记录,唐太宗曾感慨:“比来朝臣都不论事,何也?”魏征如此解释:“懦弱之人,怀忠直而不能言;疏远之人,恐不信而不得言;怀禄之人,虑不便身而不敢言。所以相与缄默,俯仰过日。”魏征说出了人们在进谏前的重重顾虑。虽然如今组织中的员工不像古时的臣子那样“欲谏,辄惧死亡之祸”,但他们同样害怕进谏会给自己带来人际关系和工作上的不良后果。
  我们曾在一些企业的中层管理者中做过调查,发现当与上级意见不一致时,仅有16.7%的人会直接提出自己的想法,不愿意直言的人认为进谏可能会带来以下结果:一类与工作评价有关,例如上级会“认为可能有一定道理,但坚持这一新制度”,或者“不以为然”,上级会“不高兴,认为我不积极配合工作”、“可能今后会减少对我委以重任”、甚至可能“直接驳斥”。另一类是与上级和自己的关系有关,比如,这么做会显得对上级“不尊重”,令他/她“以后对我的信任大打折扣”、彼此间的关系“变得疏远”等等。
  这些负面预期反映了表面和谐和权力距离的价值倾向的影响。重视表面和谐的价值观反映了人们害怕直接沟通会伤害到人际关系,这种消极的和谐观导致人们对直接处理方式的负面作用更加关注。当员工与上级的意见不一致时,越是重视表面和谐,就越害怕与上级关系破裂带来损失,认为进谏会给自己带来负面的后果。
  权力距离倾向同样会造成员工对于进谏结果的担忧。权力意味着通过提供或限制资源、实施惩罚来改变他人的状态。在上下级关系中,上级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对下属实施控制,比如决定任务的方向、分配资源、对下属进行评估等等。权力距离倾向越高的员工,对可能的惩罚和威胁就越敏感,担心自己跟上级“叫板”会招致不满,失去上级的信任和器重,或伤害到彼此的关系。
  这些对行为结果的预期会影响员工进谏的意愿。我们采用情境模拟研究的方法,对189名中层管理者进行调查,证实了这一模型(图1)。
  


  
  可能的解决机制
  
  管理者在组织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来改善甚至扭转缺少进谏的现象。
  首先,管理者应当澄清真和谐与表面和谐的区别。真正的和谐决不是报喜不报忧,更不是一味附和上级的意见。组织中的成员应当是“和而不同”又“殊途同归”。
  其次,管理者可以主动缩小权力距离,适当地运用组织中的某些情境因素来促进员工进谏。有机的组织结构能够给员工以参与决策的机会。一般来说,有机的组织结构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扁平化组织——垂直的等级较少,组织层次较简单;矩阵结构——充分结合了产品部门化和职能专业化的优势;网络结构——中心组织规模比较小,依靠其他组织在合同的基础上开展关键业务;基于任务小组的组织——用来完成某项特定的、明确规定的复杂任务。这些组织结构松散、灵活、具有高度适应性,为上行、平行等方向上的信息流通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而且传递了这样一种信号:管理层欢迎不同意见,从而削弱价值观对负面预期的影响。
  如果上级展现出开放式的管理风格,员工感受到上级对进谏的欣赏与支持,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恐惧感。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安迪·格鲁夫总是利用一切机会在各个场合向员工强调,欢迎他们提出自己心中的疑虑,就算是当面质疑他的知识或能力,都不会有什么不良影响。索尼公司的创始人盛田昭夫在一次与中下级主管的晚餐中,注意到一个小伙子有点心神不宁。他鼓励对方有话直说。酒过三巡,这位年轻人终于放下了顾虑,将自己对公司的看法和盘托出,盛田昭夫认真考虑了他的意见,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建立一定的规则、制度来逐步打造开放式讨论的氛围。联想研究院制定了三条议事规则:缺乏反对意见的重大决策必须慎重决定;提供建设性冲突;只有专家,没有权威。这三条规则大大促进了会议中的坦率沟通和创意交流。长安福特的“员工意见上墙”制度也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方式。
其他文献
营销,让消费者发现和释放自我。  当我们买东西的时候,买的到底是什么?  一位朋友是资深市场专家,曾对我说,他衡量一件物品,会在脑海中首先处理一个问题:“是”与“不是”。  比如面前有一顶帽子,按照这种思维,首先这“是”一顶帽子。作为帽子,它应美观、保暖、质地优良;但同时,它又“不是”一顶帽子,可以是某种身份的象征、自己一份情怀的寄托,或想对别人表达的情意。如此一来,这顶帽子的价值就是多重的,不再
期刊
范旭东回顾创业历程,说自己当初兴建盐厂时“‘书生之见’比‘发财之念’浓厚得多”。然而正是通过科学研究,范旭东把自己与旧式实业家区别开来。    1945年8月14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身在重庆的范旭东面对狂欢的永利碱厂职工,高兴地说:“我辈得见今日,又有什么话说,唯有努力工作!”  一个多个月后,这位为中国化工业努力工作一生的实业家不幸病故。    中国工业进步的象征    范旭东1883年生于
期刊
胡小姐是一家跨国公司的白领,尽管工作十分繁忙,但每年总有那么一段日子令她兴奋和难忘,那就是公司安排的“outing”(外出度假旅游)。度假的时间也就十天左右,但令她沉浸在快乐中的日子却有一个多月一从商量度假计划、准备出游行装,一直到度假归来整理和分享景点照片、交流旅游观感、在博客上撰写游记攻略……胡小姐经常感叹:一样花钱,花在旅游上最值。  这种感觉背后的原因在于,“旅游”的消费价值比较复杂,往往
期刊
消费者如果事先形成了一种期望或态度,就会对事后的消费评价产生很大影响。如果先相信它好,它就会变好:如果相信它不好,就会变得不好。    消费者在完成一件产品或服务的体验后,会产生评价。在影响评价的因素中,除了感受到的客观效用外,体验之前形成的期望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然而对于这一点,营销者往往没有给予足够重视。是时候将更多的目光投向这个领域了。    预期影响体验    在许多领域,期望对于个体的生
期刊
李雷和韩梅梅(Li Lei&Han Meimei)是199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首次改版的初中英语教科书里的插图人物主人公。李雷憨厚质朴,喜欢傻笑:韩梅梅齐耳短发,温柔恬静,他们有着90年代中学生特有的纯净和诚恳。1990年到2000年,大约有上亿名初中生从这本教材开始他们的英文学习之旅,于是也就有上亿人熟识李雷与韩梅梅,朗读着李雷与韩梅梅的日常对话,走过了懵懂而青涩的少年时代。  2000年教材改版
期刊
知识指的是你知道怎么去做,然而这往往无法解释一你甚至不能解释自己怎么能走路。能明确作为符号表示出来的只是信息。很多对于知识管理的理解,问题就在于谈的并不是知识,而是信息。    与控制无关,与快乐有关    《中欧商业评论》(CBR):要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必须有学习型组织的良好氛围。您对学习型组织有多年的观察,觉得在知识管理方面存在什么样的趋势?有什么印象深刻的故事吗?  彼得·圣吉:大的趋势是
期刊
新形势下的营销方式更加“劳动密集型”,你必须做大量工作,而且更难外包,这使得市场营销工作变得更具挑战性。    数字化全方位改变营销    《中欧商业评论》(以下简称CBR):腾讯CEO马化腾前段时间谈到,广告模式是“产品经济”的产物,知识产权模式是“体验经济”的宠儿。营销将来会从以广告模式为基础,发展到以知识产权模式为基础。营销的基础变化了,对广告主、媒体和受众都有影响,这一观点在业界引起了许多
期刊
未来一百年,我们要树立一种新的价值观:发展不是压倒别人,不是增强国际竞争力,而是让我们的十三亿国民生活得更加幸福。    三个转变和四个成绩    《中欧商业评论》(CBR):如何看待过去100年的中国?  姜义华:现在都在讲中国模式、中国经验,非常有必要将中国100年的经验作一个全面的思考。过去100年,中华文明在努力实现其文明形态的现代转型。这个转型包括三个部分:第一是从原来的农耕文明、游牧文
期刊
在社会人群中的自我彰显和定位,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完成:消解权威和表达自我,“凡客体”恰好提供了这两样东西。    琳达是个小白领。在北京CBD的一幢写字楼上班。上班早高峰时,她总是会从大望路地铁站钻出来,低头疾行于黑压压的人群中。  2010年6月的一个上午,琳达经过路边的公共汽车站时,突然被一个巨幅广告吸引了目光。画面上韩寒穿着一件29元的T恤,低头含笑并自述:“爱网络,爱自由,爱晚起,爱夜间大排
期刊
享乐行为通常被人们认为不是个正事儿,因此人们常常借助于让自己心安理得的理由来减轻负疚感。不过,有没有理由是否影响享乐的即时体验呢?研究者给了我们出乎意料的答案。    人们通常需要“理由”来帮助自己做购买决策。当消费者在面临困难的抉择,或所作决定与自己的价值观发生冲突的时候,这个理由显得尤其重要。比如说,购买一些非必需品或者奢侈品被视为浪费行为,那么消费者在做此类决策就会感到内疚,并担心将来产生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