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果要想让我国少年儿童的歌声真正的走向世界,那只注重自己民族的唱法与教法是不够的,必须注重国际的有影响力的方法。但目前在我国虽然有很多教师也在摸索与实验将两者的方法相结合,但真正来自于西方的、详细介绍童声的书少之又少,所以我们只能以听觉来汲取分辨隐藏在那些孩子歌声中的“秘笈”。多听那些优秀的来自国外少年儿童的歌声,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家长也会慢慢接受这种自然得声音,教师也会根据这种声音去寻找正确的可行的、教授少儿的办法。大海之所以辽阔壮丽,是因为它有海纳百川的气势。所以只有借鉴、容纳、吸收世界的,才能让民族的艺术更强大。
关键词:少年儿童 声乐 教学
一、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
正确的声音有它一定的概念和标准,什么样的声音才是正确而美好的声音呢?首先第一点就是听起来会让别人感到舒服,如果声音一出即让四周的人感到很僵硬,很累,这样的声音就不能算作是好的声音。古往今来,从国外到国内,人们追求音乐的美,无非是为了审美的需要或是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所以我们听到歌声才会有感触,有心灵上的碰撞。其二,最自然的声音才是最动听的声音,我们经常会在网络或书刊中接触到一个词,那就是“天籁”,“天籁”出于《庄子·齐物论》它的意思原指自然界的声响。如风声、鸟声、流水声等。“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所以与地籁、人籁相比较而言,天籁是音乐的最高境界。当天籁用来形容人声时,无疑就是说歌唱者的声音自然、纯净。我们可以看到好多国外儿童的演唱,他们都被称为是“天籁”,甚至是有些4、5岁的未经过声乐训练的孩子,也叫做“天籁”。我国有成千上万的儿童接受过专业的声乐训练,为什么却很少有孩子被这样的赞誉呢?是他们的嗓音条件不够好吗?其实不然,每个孩子天生都具有一副好嗓子,但通过周围人说话及唱歌的影响,使他们慢慢的脱离了自然,再加之“专业的训练”让他们意识到只有大的、亮的声音才能获得老师与家长的认可,这样从此一个不自然的、靠各种挤卡而发出的畸形童声就这样诞生了。此外,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还要从家长及个别的老师做起。经常会有家长问我,为什么孩子的声音不亮呢?这时我便会反问到:“你们指的亮的声音到底要有多亮呢?你们听现在的声音不舒服吗?”然后我会给他们看世界各地的童声演唱视频,我知道根植于家长心理的所谓的好的声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但好的声音是经受得了任何考验的。
二、科学的呼吸方法
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是前提,那么科学的呼吸方法就是儿童歌唱中的必然条件,要想自然的歌唱,首先应该要自然的呼吸,而最自然的呼吸莫过于白天累了一天而晚上躺在床上休息的呼吸。孩子们歌唱时,老师说深吸气,他们就会把小腹抽得瘪瘪的,使很大的劲去吸,这时就可以让他们去观察晚上父母睡觉时的呼吸,看看是不是最自然的吸气过程,而且他们的小腹是不是随着气息的吸入而变鼓,随着气息的呼出而变瘪。孩子们的思维要靠形象的事物去引导。如果只给他们讲吸气时横膈膜往下收缩,扩张肋骨,孩子们不仅不会明白,还会造成障碍。气息在歌唱里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呼吸始终保持自然的状态,才能更好的带动声音的自然发展。如果有一天,当在课堂上或舞台上不再能看到因憋气而满脸通红的孩子,因气息不够用而倒气的孩子。这样才是孩子们真正迈向美丽动人的童声的开始,也是我国童声教育的转折点。
三、歌唱的共鸣
这一点我认为始终是(经过训练的)中国儿童歌唱时的致命伤。不是因为欠缺这方面的技能,是因为太过于强调共鸣而导致的一系列声音挤卡的现象。这也是导致声音过于明亮与尖锐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有很多音乐学校或特长班的老师,一开始上课就强调共鸣问题,这就等于要建一座没有地基的大楼,没有树根的大树一样,飘飘忽忽,摇摇欲坠,这样是十分不可取的,人体的共鸣腔体有胸腔、咽腔、口腔、鼻腔,只有将所有腔体,打开并运用,才能获得通透的声音。强调共鸣腔体是十分必要的,但如果事先不将喉咙打开然后放下,喉咙提起来的声音是全部挤着,堆在嗓音眼里唱的。有些孩子为了找到鼻咽腔共鸣而误以为鼻音就是鼻咽腔共鸣。由于声音全部流入鼻中,所以这种声音听起来晦涩,又毫无光彩,既不通畅也不明亮。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用正确的方法将孩子引回正路。首先要做好共鸣前期的一系列准备,即用打哈欠的动作将喉咙打开、放下,最好在与此同时能让软腭用力抬起,舌头放平(将鼻音的萌芽扼杀在摇篮里)当喉头稳定,气息也基本正确时,这时才可以逐步的向孩子介绍共鸣的用途与方法、共鸣的教授也要有一定的次序:首先,应该介入的是胸腔共鸣,可以用手势及语言的引导来让学生找到胸腔向外扩张的感觉;其次是咽腔,咽腔的共鸣需要甲状腺骨用力卷曲,形成一个圆形的通道,这时可以运用形象化的想象来启发学生。比如,嗓子后面有一个大管子,所有的声音都要从管子里通过等等。然后是口腔,口腔共鸣可以先用o或u来寻找,即在口腔运动时,其后部也要有张开的动作;最后是鼻腔,鼻腔共鸣的获得是需要软腭自然提起,口腔通道自然打开,使歌唱声音的波幅冲击硬腭,再通过鼻腔震动反射到头腔,叶戈罗夫在《歌唱家的卫生》一书中讲,由于声音沿骨壁、硬腭传播空气的震动就使嗓音增大,为了产生这种作用,歌唱时必须把鼻孔扩大些练声时面带微笑,能使鼻腔扩大。
通过以上一系列动作的准备完成最终才能达到声音的通透,才会形成真正的共鸣。
参考文献:
[1]王宏,“试论少年儿童歌唱训练”,自贡师专学报1995年第1期。
[2]梁帅、“浅谈变声期的声乐教学”,大众文艺。
关键词:少年儿童 声乐 教学
一、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
正确的声音有它一定的概念和标准,什么样的声音才是正确而美好的声音呢?首先第一点就是听起来会让别人感到舒服,如果声音一出即让四周的人感到很僵硬,很累,这样的声音就不能算作是好的声音。古往今来,从国外到国内,人们追求音乐的美,无非是为了审美的需要或是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所以我们听到歌声才会有感触,有心灵上的碰撞。其二,最自然的声音才是最动听的声音,我们经常会在网络或书刊中接触到一个词,那就是“天籁”,“天籁”出于《庄子·齐物论》它的意思原指自然界的声响。如风声、鸟声、流水声等。“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所以与地籁、人籁相比较而言,天籁是音乐的最高境界。当天籁用来形容人声时,无疑就是说歌唱者的声音自然、纯净。我们可以看到好多国外儿童的演唱,他们都被称为是“天籁”,甚至是有些4、5岁的未经过声乐训练的孩子,也叫做“天籁”。我国有成千上万的儿童接受过专业的声乐训练,为什么却很少有孩子被这样的赞誉呢?是他们的嗓音条件不够好吗?其实不然,每个孩子天生都具有一副好嗓子,但通过周围人说话及唱歌的影响,使他们慢慢的脱离了自然,再加之“专业的训练”让他们意识到只有大的、亮的声音才能获得老师与家长的认可,这样从此一个不自然的、靠各种挤卡而发出的畸形童声就这样诞生了。此外,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还要从家长及个别的老师做起。经常会有家长问我,为什么孩子的声音不亮呢?这时我便会反问到:“你们指的亮的声音到底要有多亮呢?你们听现在的声音不舒服吗?”然后我会给他们看世界各地的童声演唱视频,我知道根植于家长心理的所谓的好的声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但好的声音是经受得了任何考验的。
二、科学的呼吸方法
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是前提,那么科学的呼吸方法就是儿童歌唱中的必然条件,要想自然的歌唱,首先应该要自然的呼吸,而最自然的呼吸莫过于白天累了一天而晚上躺在床上休息的呼吸。孩子们歌唱时,老师说深吸气,他们就会把小腹抽得瘪瘪的,使很大的劲去吸,这时就可以让他们去观察晚上父母睡觉时的呼吸,看看是不是最自然的吸气过程,而且他们的小腹是不是随着气息的吸入而变鼓,随着气息的呼出而变瘪。孩子们的思维要靠形象的事物去引导。如果只给他们讲吸气时横膈膜往下收缩,扩张肋骨,孩子们不仅不会明白,还会造成障碍。气息在歌唱里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呼吸始终保持自然的状态,才能更好的带动声音的自然发展。如果有一天,当在课堂上或舞台上不再能看到因憋气而满脸通红的孩子,因气息不够用而倒气的孩子。这样才是孩子们真正迈向美丽动人的童声的开始,也是我国童声教育的转折点。
三、歌唱的共鸣
这一点我认为始终是(经过训练的)中国儿童歌唱时的致命伤。不是因为欠缺这方面的技能,是因为太过于强调共鸣而导致的一系列声音挤卡的现象。这也是导致声音过于明亮与尖锐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有很多音乐学校或特长班的老师,一开始上课就强调共鸣问题,这就等于要建一座没有地基的大楼,没有树根的大树一样,飘飘忽忽,摇摇欲坠,这样是十分不可取的,人体的共鸣腔体有胸腔、咽腔、口腔、鼻腔,只有将所有腔体,打开并运用,才能获得通透的声音。强调共鸣腔体是十分必要的,但如果事先不将喉咙打开然后放下,喉咙提起来的声音是全部挤着,堆在嗓音眼里唱的。有些孩子为了找到鼻咽腔共鸣而误以为鼻音就是鼻咽腔共鸣。由于声音全部流入鼻中,所以这种声音听起来晦涩,又毫无光彩,既不通畅也不明亮。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用正确的方法将孩子引回正路。首先要做好共鸣前期的一系列准备,即用打哈欠的动作将喉咙打开、放下,最好在与此同时能让软腭用力抬起,舌头放平(将鼻音的萌芽扼杀在摇篮里)当喉头稳定,气息也基本正确时,这时才可以逐步的向孩子介绍共鸣的用途与方法、共鸣的教授也要有一定的次序:首先,应该介入的是胸腔共鸣,可以用手势及语言的引导来让学生找到胸腔向外扩张的感觉;其次是咽腔,咽腔的共鸣需要甲状腺骨用力卷曲,形成一个圆形的通道,这时可以运用形象化的想象来启发学生。比如,嗓子后面有一个大管子,所有的声音都要从管子里通过等等。然后是口腔,口腔共鸣可以先用o或u来寻找,即在口腔运动时,其后部也要有张开的动作;最后是鼻腔,鼻腔共鸣的获得是需要软腭自然提起,口腔通道自然打开,使歌唱声音的波幅冲击硬腭,再通过鼻腔震动反射到头腔,叶戈罗夫在《歌唱家的卫生》一书中讲,由于声音沿骨壁、硬腭传播空气的震动就使嗓音增大,为了产生这种作用,歌唱时必须把鼻孔扩大些练声时面带微笑,能使鼻腔扩大。
通过以上一系列动作的准备完成最终才能达到声音的通透,才会形成真正的共鸣。
参考文献:
[1]王宏,“试论少年儿童歌唱训练”,自贡师专学报1995年第1期。
[2]梁帅、“浅谈变声期的声乐教学”,大众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