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无声胜有声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6449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在消费时代取得更大的反响,网络文学作品总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读者的影响,贴近读者的审美需求。本文以接受美学中的“召唤结构”理论对顾漫小说《何以笙箫默》进行了分析,从语音语调、语义建构、叙述方法、思想内容四个方面入手分析了《何以笙箫默》中对于“召唤结构”理论的体现,并以此说明小说中采用“召唤结构”理论对于读者的影响。
  关键词:顾漫 《何以笙箫默》 召唤结构
  网络文学的兴起正是在消费时代背景下出现的,网络文学的市场性决定了网络文学的阅读群体将寻求文学的娱乐性与故事性作为自己的阅读目的。“读者总是从自己的审美需求和期待视界出发,能动地做出自己的选择。只有那些同读者特定需求接近于相符的作品特性才会被读者发现并选中,进入读者的审美视界,从而转化为现实的文学价值。”?譹?訛为了让自己的作品成为读者“上帝”的“选民”,作者要努力创作可以让读者产生共鸣的作品。这种认为读者在文学创作中具有突出重要地位的观点,正契合了接受美学的“召唤结构”理论。“按照伊瑟尔的观点,文学作品中存在着意义空白和不确定性,各语义单位之间存在着连接的‘空缺’,以及对读者习惯视界的否定会引起心理上的‘空白’,所有这些组成文学作品的否定性结构,成为诱发、诱导读者进行创造性填补和想象性连接的基本驱动力,这就是文学作品召唤性的含义。”?譺?訛顾漫是最受读者喜爱的网络文学作者之一。《何以笙箫默》作为她出版的第一部小说,深受读者喜爱。本文将以接受美学中“召唤结构”理论作为观察视角,从语音语调、语义建构、叙述方法、思想内容等方面对顾漫小说《何以笙箫默》进行分析。
  一、语音语调的借用产生的不确定性
  汉语可谓是世界上最复杂的语言。因为它不止具有发音相同的字词,而且还要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区分四个不同的声调。这使得同样的字词或短语用不同的声调说出来就会有不同的含义,从而增加了语义的不确定性。比如我国许多歇后语就是借助语音语调的相同或者相似造成意义的转移的。比如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借用了“旧”和“舅”的同音,把原意“照着舅舅”引申成“像原来一样”。
  从小说书名《何以笙箫默》来看,也充满了语音语调的不确定性。前两个字“何以”,文言词,即“以何”,意思为“为什么”。“何以”二字也正是代表男主“何以琛”。“琛”字,原意为“珍宝,常作贡物”,在这里还与“沉默”的“沉”字同音。“笙箫默”,让人联想起“悄悄是离别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徐志摩的诗句,同时,这也正是女主人公“赵默笙”名字的由来。
  在给未来的小宝宝起名的时候,小说也两次用了语音语调的同音变化。在“番外二《关于宝宝的起名》”中,赵默笙闲来无事给未来的宝宝起名“何慕笙”,即何以琛爱慕赵默笙的意思,结果被何以琛大笔一挥改成了“何必笙”,即谐音“何必生”,一下就变成了“被爸爸嫌弃的宝宝”。再如“番外三《年年岁岁》”中,何以琛给宝宝起名“何照”,何以玫以为是何以琛和赵默笙两个人姓的谐音,但其实何以琛是取“阳光照耀”的意思,与小说中何以琛称赵默笙为My sunshine遥相呼应,意思是宝宝是何以琛的小太阳,就和赵默笙一样。作者通过对于这种不确定性语言的发挥,促进了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而增加了小说语言的趣味性。
  以语音语调的不确定性给小说命名的方式,正体现了顾漫的一贯特点。如在小说《微微一笑很倾城》中,题目即包含了男女主人公在小说中的游戏《梦游江湖》里的网名芦苇微微和一笑奈何,也暗含了他们在现实中的名字:贝微微和肖奈。在小说《杉杉来吃》与《骄阳似我》中也有类似的体现。这种给小说命名的方式正体现了顾漫擅长在语音语调中运用“召唤结构”理论,从而增加了文字多义性,延长了读者阅读时间,加强了语言情绪的特点。
  二、词语的挪用产生的多义性
  文学语言来源于生活语言,但是它的确切含义却需要在特定的语境下才能建立起来。在不同的语境下,同一个词的意思可能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这种不确定性召唤读者发挥想象,充分体现了小说语义建构的召唤性,体现了语言的意味之丰富。文学语言的创新体现在打破了语言的日常用法,采用异于常态的用法,从而赋予词语新的含义。
  对于同一句话的不同理解方式和理解方向的區别,会导致理解结果的差别。这种不确定性可以使小说语言产生歧义,小说中的人物可以由此产生矛盾,结果造成误会。对于读者来说,如果阅读视角不受限,经过深入的思考我们基本可以了解这句话所指向的对象到底是谁,从而清楚作者想表明的真正含义。比如小说《何以笙箫默》中,写到赵默笙和应晖分别向对方介绍自己的前任男女朋友时,应晖说:“那你男朋友运气可没我好。”?譻?訛其实应晖想要表达的本意是你的男朋友如此厉害,你们却分开了;你现在在我的身边,我比他幸运。而赵默笙却理解成为应晖在炫耀自己的前任女朋友能力强、聪明又漂亮,可以超过何以琛,所以比他幸运。赵默笙理解的应晖眼中的“落寞与骄傲”是为了前任女朋友,只有我们读者旁观者清,知道应晖眼中的“落寞与骄傲”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赵默笙。同理,应晖给赵默笙寄的邮件中的“我已变心”也是针对赵默笙,而不是针对前任女朋友。正是这种对于理解对象的方向不同,导致理解出现了偏差。
  通过改变词语的性质使语句变得生动起来从而吸引读者,也是“召唤结构”在语义建构上的表现。比如“番外之《以玫篇》”中,“对刚刚那个女孩的印象名正言顺地坏起来。”这里这个“名正言顺”,就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性质了。因为在我们固有的理解中,“名正言顺”是具有褒义词的性质,即基本运用在对某人某事进行肯定的语境中。但是在这个句子中,“名正言顺”后面却加了“坏”字,这种与本义的偏转,在使用语境上的变化,容易引发读者的关注与思考,从而表现出小说的召唤性。
  对于某些尽量避免使用的词或者内容,作者有时也会使用这种语义的建构来表现。比如小说中“言传身教”“你的问题”“顺其自然”等,都被作者赋予了更多的含义,来隐晦地表现二人亲密的关系。这种语言使用的非常态,势必会造成意义的不确定性以及由此形成的意义空白。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雷雨》中,蘩漪“火山爆发”般的抗争最终走向了失败。解读蘩漪反抗失败的原因,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物形象的悲剧性,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雷雨》的时代内涵和意义。她的悲剧有受旧式教育与新思想双重影响的原因;有那个时代“夫唱妇随”的封建旧家庭伦理的原因;也有她寄希望于纨绔子弟的原因;还有她作为一个知识女性的清醒的原因。  关键词:《雷雨》 蘩漪 人物分析 悲剧性  《雷雨》中的蘩漪是一个情感线
摘要: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以其自然清新的语言特色成为小品文佳作。这篇小品文的思想内核中关于归隐林泉之说和与谢灵运比肩之意,对于初中学生而言难以把握。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以这两个问题为探究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山水审美意识,并从中感悟中国的隐逸文化。  关键词: 情景交融 山水审美意识 隐逸 谢灵运  宗白华先生曾说:“文艺家在一个艺术表现里使情和景,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和宇宙人生的具体对象相交融互
摘 要:在武侠小说中,“酒”作为一个非常关键的意象元素,高频率反复出现在各大武家的作品里,俨然成为一道不可缺少的风景。同时,它又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对武侠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推动、场景的氛围烘托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具有较高的审美赏析价值。  关键词:酒 武侠小说 审美特征 赏析价值  古往今来,凡有武侠处多以酒佐之。《史记·刺客列传》中“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
古韵绕耳,旋于瓯江之上。飘飘扬扬,只觉古韵悠扬。  瓯江因温州古称瓯而得名,江面十分宽阔,瓯江由于江流海潮相互激荡,彼此消长,泥沙沉积,形成江心四个沙洲。其中江心屿正对着温州市区,江心屿风景秀丽,历史古迹,人文景观丰富,历来被称为“瓯江蓬莱”。历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孟浩然、韩愈、谢灵运、陆游、文天祥等都曾相继留迹江心屿。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历代名贤留有叹咏江心屿著名诗章近800篇。江心屿与鼓浪
摘 要:从胡适的《终身大事》中对女性“出走”的最初想象,到时隔数十年之后张爱玲《五四遗事》中对五四时期婚恋、家庭问题的吊诡式书写,我们可以发现,五四女性的命运并没有发生根本上的改变,女性解放运动也并未达到预期的结果。本文试从胡适《终身大事》、凌叔华《女儿身世太凄凉》、鲁迅《伤逝》和张爱玲《五四遗事》入手,浅析五四时期女性命运的演变轨迹。  关键词:《终身大事》 《五四遗事》 五四 女性  胡适《终
摘 要:19世纪的德国诗意现实主义文学追求主观理想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平衡,谋求经验现实的诗意表达。现实主义者将这种从理想的视角出发,对经验现实进行主观、积极阐释的艺术手段称之为美化。在这种诗意与模仿的细致区分中,表现出的是具有时代特点的矛盾体验。对理想的渴望与现实的分裂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别具一格的德国诗意现实主义文学。  关键词:诗意 美化 理想化 艺术王国  1848年革命的失败意味着德国市民阶层
摘 要:《文学的祖国》是一部向经典文学与经典作家的致敬之书,但它不同于其他专门介绍大师及其作品的导读,它是一本散文随笔,“以意逆志”,自我激励。本文从“流动”与“语言”两个方面来对此本书进行分析,“流动”不仅是空间时间等外在层面的变化,更多的是内在的精神随着外部环境的流转而变动、成长、成熟,其中尤其表现為作者对语言的选择和驾驭能力。“母语”不仅是他人辨别作者的标签,也是作者内心最为深切的身份认同,
摘 要:在《红楼梦》的众多人物中,妙玉具有独特之处。在《红楼梦》众多出家人中,妙玉这一“游离型”的“槛外人”形象也浓缩着作者本身有关“出情”与“入情”的庄禅思想。本文从妙玉这一人物形象的矛盾与悖谬出发,以不同的角度探究其后所体现的人性人情之常,解读禅与佛不同的“情”“空”观以及作者对此寄托的中道思想与彰显的悲悯情怀。  关键词:《红楼梦》 妙玉 庄禅思想 情空观 悲悯情怀  《红楼梦》是一部奇书,
摘 要:《招魂》作为招魂活动的文本化,其独特的叙写方式源于文本结构与仪式结构逻辑的内在统一。首先,“朕”、巫阳、离魂三者在文本形式与招魂仪式中皆形成召唤结构,三者以共同的文化心理为背景相互呼应;其次,《招魂》篇独特的空间叙事方式源自仪式活动中对空间的处理。以招魂仪式与文本互文性角度研究招魂辞叙写方式的独特性,从而探究战国时人鬼神信仰的文化风貌与空间性的思维习惯。  关键词:《招魂》 叙写方式 召唤
摘 要: 解读《浮士德》中名篇《瓦尔普吉斯之夜》,发掘其中哥特元素,指出歌德以丑陋怪诞解构古典美学的创作倾向,探讨巫魔之夜以欲望书写冲击理性主义、以内在情感超越官能宣泄的写作诉求,考察剧中驳杂形式与复杂思想对固有文艺规则的挑战,寻味混乱之花中颠覆性地开出的辩证之果。  关键词:《瓦尔普吉斯之夜》 歌德 《浮士德》  《瓦尔普吉斯之夜》是歌德诗剧《浮士德》第一部中的一章,叙述了浮士德为魔鬼梅菲斯特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