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在消费时代取得更大的反响,网络文学作品总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读者的影响,贴近读者的审美需求。本文以接受美学中的“召唤结构”理论对顾漫小说《何以笙箫默》进行了分析,从语音语调、语义建构、叙述方法、思想内容四个方面入手分析了《何以笙箫默》中对于“召唤结构”理论的体现,并以此说明小说中采用“召唤结构”理论对于读者的影响。
关键词:顾漫 《何以笙箫默》 召唤结构
网络文学的兴起正是在消费时代背景下出现的,网络文学的市场性决定了网络文学的阅读群体将寻求文学的娱乐性与故事性作为自己的阅读目的。“读者总是从自己的审美需求和期待视界出发,能动地做出自己的选择。只有那些同读者特定需求接近于相符的作品特性才会被读者发现并选中,进入读者的审美视界,从而转化为现实的文学价值。”?譹?訛为了让自己的作品成为读者“上帝”的“选民”,作者要努力创作可以让读者产生共鸣的作品。这种认为读者在文学创作中具有突出重要地位的观点,正契合了接受美学的“召唤结构”理论。“按照伊瑟尔的观点,文学作品中存在着意义空白和不确定性,各语义单位之间存在着连接的‘空缺’,以及对读者习惯视界的否定会引起心理上的‘空白’,所有这些组成文学作品的否定性结构,成为诱发、诱导读者进行创造性填补和想象性连接的基本驱动力,这就是文学作品召唤性的含义。”?譺?訛顾漫是最受读者喜爱的网络文学作者之一。《何以笙箫默》作为她出版的第一部小说,深受读者喜爱。本文将以接受美学中“召唤结构”理论作为观察视角,从语音语调、语义建构、叙述方法、思想内容等方面对顾漫小说《何以笙箫默》进行分析。
一、语音语调的借用产生的不确定性
汉语可谓是世界上最复杂的语言。因为它不止具有发音相同的字词,而且还要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区分四个不同的声调。这使得同样的字词或短语用不同的声调说出来就会有不同的含义,从而增加了语义的不确定性。比如我国许多歇后语就是借助语音语调的相同或者相似造成意义的转移的。比如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借用了“旧”和“舅”的同音,把原意“照着舅舅”引申成“像原来一样”。
从小说书名《何以笙箫默》来看,也充满了语音语调的不确定性。前两个字“何以”,文言词,即“以何”,意思为“为什么”。“何以”二字也正是代表男主“何以琛”。“琛”字,原意为“珍宝,常作贡物”,在这里还与“沉默”的“沉”字同音。“笙箫默”,让人联想起“悄悄是离别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徐志摩的诗句,同时,这也正是女主人公“赵默笙”名字的由来。
在给未来的小宝宝起名的时候,小说也两次用了语音语调的同音变化。在“番外二《关于宝宝的起名》”中,赵默笙闲来无事给未来的宝宝起名“何慕笙”,即何以琛爱慕赵默笙的意思,结果被何以琛大笔一挥改成了“何必笙”,即谐音“何必生”,一下就变成了“被爸爸嫌弃的宝宝”。再如“番外三《年年岁岁》”中,何以琛给宝宝起名“何照”,何以玫以为是何以琛和赵默笙两个人姓的谐音,但其实何以琛是取“阳光照耀”的意思,与小说中何以琛称赵默笙为My sunshine遥相呼应,意思是宝宝是何以琛的小太阳,就和赵默笙一样。作者通过对于这种不确定性语言的发挥,促进了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而增加了小说语言的趣味性。
以语音语调的不确定性给小说命名的方式,正体现了顾漫的一贯特点。如在小说《微微一笑很倾城》中,题目即包含了男女主人公在小说中的游戏《梦游江湖》里的网名芦苇微微和一笑奈何,也暗含了他们在现实中的名字:贝微微和肖奈。在小说《杉杉来吃》与《骄阳似我》中也有类似的体现。这种给小说命名的方式正体现了顾漫擅长在语音语调中运用“召唤结构”理论,从而增加了文字多义性,延长了读者阅读时间,加强了语言情绪的特点。
二、词语的挪用产生的多义性
文学语言来源于生活语言,但是它的确切含义却需要在特定的语境下才能建立起来。在不同的语境下,同一个词的意思可能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这种不确定性召唤读者发挥想象,充分体现了小说语义建构的召唤性,体现了语言的意味之丰富。文学语言的创新体现在打破了语言的日常用法,采用异于常态的用法,从而赋予词语新的含义。
对于同一句话的不同理解方式和理解方向的區别,会导致理解结果的差别。这种不确定性可以使小说语言产生歧义,小说中的人物可以由此产生矛盾,结果造成误会。对于读者来说,如果阅读视角不受限,经过深入的思考我们基本可以了解这句话所指向的对象到底是谁,从而清楚作者想表明的真正含义。比如小说《何以笙箫默》中,写到赵默笙和应晖分别向对方介绍自己的前任男女朋友时,应晖说:“那你男朋友运气可没我好。”?譻?訛其实应晖想要表达的本意是你的男朋友如此厉害,你们却分开了;你现在在我的身边,我比他幸运。而赵默笙却理解成为应晖在炫耀自己的前任女朋友能力强、聪明又漂亮,可以超过何以琛,所以比他幸运。赵默笙理解的应晖眼中的“落寞与骄傲”是为了前任女朋友,只有我们读者旁观者清,知道应晖眼中的“落寞与骄傲”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赵默笙。同理,应晖给赵默笙寄的邮件中的“我已变心”也是针对赵默笙,而不是针对前任女朋友。正是这种对于理解对象的方向不同,导致理解出现了偏差。
通过改变词语的性质使语句变得生动起来从而吸引读者,也是“召唤结构”在语义建构上的表现。比如“番外之《以玫篇》”中,“对刚刚那个女孩的印象名正言顺地坏起来。”这里这个“名正言顺”,就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性质了。因为在我们固有的理解中,“名正言顺”是具有褒义词的性质,即基本运用在对某人某事进行肯定的语境中。但是在这个句子中,“名正言顺”后面却加了“坏”字,这种与本义的偏转,在使用语境上的变化,容易引发读者的关注与思考,从而表现出小说的召唤性。
对于某些尽量避免使用的词或者内容,作者有时也会使用这种语义的建构来表现。比如小说中“言传身教”“你的问题”“顺其自然”等,都被作者赋予了更多的含义,来隐晦地表现二人亲密的关系。这种语言使用的非常态,势必会造成意义的不确定性以及由此形成的意义空白。
关键词:顾漫 《何以笙箫默》 召唤结构
网络文学的兴起正是在消费时代背景下出现的,网络文学的市场性决定了网络文学的阅读群体将寻求文学的娱乐性与故事性作为自己的阅读目的。“读者总是从自己的审美需求和期待视界出发,能动地做出自己的选择。只有那些同读者特定需求接近于相符的作品特性才会被读者发现并选中,进入读者的审美视界,从而转化为现实的文学价值。”?譹?訛为了让自己的作品成为读者“上帝”的“选民”,作者要努力创作可以让读者产生共鸣的作品。这种认为读者在文学创作中具有突出重要地位的观点,正契合了接受美学的“召唤结构”理论。“按照伊瑟尔的观点,文学作品中存在着意义空白和不确定性,各语义单位之间存在着连接的‘空缺’,以及对读者习惯视界的否定会引起心理上的‘空白’,所有这些组成文学作品的否定性结构,成为诱发、诱导读者进行创造性填补和想象性连接的基本驱动力,这就是文学作品召唤性的含义。”?譺?訛顾漫是最受读者喜爱的网络文学作者之一。《何以笙箫默》作为她出版的第一部小说,深受读者喜爱。本文将以接受美学中“召唤结构”理论作为观察视角,从语音语调、语义建构、叙述方法、思想内容等方面对顾漫小说《何以笙箫默》进行分析。
一、语音语调的借用产生的不确定性
汉语可谓是世界上最复杂的语言。因为它不止具有发音相同的字词,而且还要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区分四个不同的声调。这使得同样的字词或短语用不同的声调说出来就会有不同的含义,从而增加了语义的不确定性。比如我国许多歇后语就是借助语音语调的相同或者相似造成意义的转移的。比如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借用了“旧”和“舅”的同音,把原意“照着舅舅”引申成“像原来一样”。
从小说书名《何以笙箫默》来看,也充满了语音语调的不确定性。前两个字“何以”,文言词,即“以何”,意思为“为什么”。“何以”二字也正是代表男主“何以琛”。“琛”字,原意为“珍宝,常作贡物”,在这里还与“沉默”的“沉”字同音。“笙箫默”,让人联想起“悄悄是离别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徐志摩的诗句,同时,这也正是女主人公“赵默笙”名字的由来。
在给未来的小宝宝起名的时候,小说也两次用了语音语调的同音变化。在“番外二《关于宝宝的起名》”中,赵默笙闲来无事给未来的宝宝起名“何慕笙”,即何以琛爱慕赵默笙的意思,结果被何以琛大笔一挥改成了“何必笙”,即谐音“何必生”,一下就变成了“被爸爸嫌弃的宝宝”。再如“番外三《年年岁岁》”中,何以琛给宝宝起名“何照”,何以玫以为是何以琛和赵默笙两个人姓的谐音,但其实何以琛是取“阳光照耀”的意思,与小说中何以琛称赵默笙为My sunshine遥相呼应,意思是宝宝是何以琛的小太阳,就和赵默笙一样。作者通过对于这种不确定性语言的发挥,促进了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而增加了小说语言的趣味性。
以语音语调的不确定性给小说命名的方式,正体现了顾漫的一贯特点。如在小说《微微一笑很倾城》中,题目即包含了男女主人公在小说中的游戏《梦游江湖》里的网名芦苇微微和一笑奈何,也暗含了他们在现实中的名字:贝微微和肖奈。在小说《杉杉来吃》与《骄阳似我》中也有类似的体现。这种给小说命名的方式正体现了顾漫擅长在语音语调中运用“召唤结构”理论,从而增加了文字多义性,延长了读者阅读时间,加强了语言情绪的特点。
二、词语的挪用产生的多义性
文学语言来源于生活语言,但是它的确切含义却需要在特定的语境下才能建立起来。在不同的语境下,同一个词的意思可能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这种不确定性召唤读者发挥想象,充分体现了小说语义建构的召唤性,体现了语言的意味之丰富。文学语言的创新体现在打破了语言的日常用法,采用异于常态的用法,从而赋予词语新的含义。
对于同一句话的不同理解方式和理解方向的區别,会导致理解结果的差别。这种不确定性可以使小说语言产生歧义,小说中的人物可以由此产生矛盾,结果造成误会。对于读者来说,如果阅读视角不受限,经过深入的思考我们基本可以了解这句话所指向的对象到底是谁,从而清楚作者想表明的真正含义。比如小说《何以笙箫默》中,写到赵默笙和应晖分别向对方介绍自己的前任男女朋友时,应晖说:“那你男朋友运气可没我好。”?譻?訛其实应晖想要表达的本意是你的男朋友如此厉害,你们却分开了;你现在在我的身边,我比他幸运。而赵默笙却理解成为应晖在炫耀自己的前任女朋友能力强、聪明又漂亮,可以超过何以琛,所以比他幸运。赵默笙理解的应晖眼中的“落寞与骄傲”是为了前任女朋友,只有我们读者旁观者清,知道应晖眼中的“落寞与骄傲”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赵默笙。同理,应晖给赵默笙寄的邮件中的“我已变心”也是针对赵默笙,而不是针对前任女朋友。正是这种对于理解对象的方向不同,导致理解出现了偏差。
通过改变词语的性质使语句变得生动起来从而吸引读者,也是“召唤结构”在语义建构上的表现。比如“番外之《以玫篇》”中,“对刚刚那个女孩的印象名正言顺地坏起来。”这里这个“名正言顺”,就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性质了。因为在我们固有的理解中,“名正言顺”是具有褒义词的性质,即基本运用在对某人某事进行肯定的语境中。但是在这个句子中,“名正言顺”后面却加了“坏”字,这种与本义的偏转,在使用语境上的变化,容易引发读者的关注与思考,从而表现出小说的召唤性。
对于某些尽量避免使用的词或者内容,作者有时也会使用这种语义的建构来表现。比如小说中“言传身教”“你的问题”“顺其自然”等,都被作者赋予了更多的含义,来隐晦地表现二人亲密的关系。这种语言使用的非常态,势必会造成意义的不确定性以及由此形成的意义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