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什么?《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给出的定义是:“课堂是教师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的地方.”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这一定义修改为:“课堂是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交流的地方.”教育专家认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一修改具有颠覆性的意义.
为什么现代教育对交流情有独钟?因为人们理解的东西未必能表达出来.只有表达出来的理解,才意味着达到较为深刻的程度.课堂上的交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关键环节.只有通过充分的交流,教师才能了解学生所思、所惑、所感,才能做到“以学定教”.只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适时地进行思维的交流、智慧的碰撞、感悟的传达、体验的分享,课堂才能呈现出缤纷的色彩.交流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交流是课堂的本质特征.
一、有效课堂交流的特征
有效课堂交流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有效课堂交流具有如下特征.
1.交流的目的明确.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交流意味着角色的转换,从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交流意味着师生积极互动、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发展.
2.交流的原则明显.有效课堂交流均遵循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趣味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平等性原则、互补性原则、冶情性原则等.既坚持原则性,又具有灵活性.
3.交流的内容丰富.交流内容不但包括知识的传递和信息的沟通,还包括交流主体人际关系的沟通以及思维的碰撞、情感的升华、价值观的建构等.
4.交流的方式多样.既可以是纵向的,也可以是横向的;既可以是单向线形的,也可以是立体的;既有视觉的、听觉的交流,也有智力的、情感的交流,是多种交流的有机综合.
5.交流的过程和谐.既尊重交流者的主体地位,又促进互动;既进行精心预设,又有有效生成;既有学生的高度参与,又对学生实施合理监控;既让学生遭遇了挫折感、困惑感,又使他们产生了愉悦感、成就感.
6.交流的结果深刻.在交流主体之间架设起了信息交流、人际交往、情感交融、观念碰撞的桥梁.既关注了个体,又体现了全面性;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交往能力的提高.
二、课堂交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灌输向对话转变,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是,目前的课堂上仍缺乏真正意义上的高效交流.
1.交流的意识不强.教师对课堂交流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交流的目的、原则、方式、艺术等知之甚少,课堂交流费时而低效.
2.交流的氛围紧张.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状态,缺少观点的交锋和智慧的碰撞.师生失衡环境中的交流,是没有情感的交流,这种没有情感的教学注定是低效的.
3.交流的内容狭窄.课堂交流局限于课堂、局限于书本知识,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重要性,崇拜静态的知识、机械的理论,并且交流只是在—个封闭化的过程中完成.
4.交流的形式与内容错位.教师对交流的内容缺少系统分析,盲目地将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运用于所有内容,割裂了交流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5.交流的时间不够.教师重思维、轻交流;重视提问,忽视反馈,过多地挤占了学生的思考时间,影响了师生间、生生间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经验的分享.
6.交流的形式单一.师生交流多,生生交流少;师生单向交流多,双向交流少;语言交流多,书面交流少;师生集体交流多,学生分组交流少;知识交流多,方法、情感交流少.“提问—应答”活动充斥着课堂.
7.交流的主体错位或缺位.教师要么习惯于满堂灌,师生之间缺少平等对话;要么过分尊重学生自主,忘记了自己“平等中的首席”的身份,组织、合作、引领作用严重缺位.
三、课堂有效交流策略的构建
课堂交流能力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提高师生的交流意识和交流能力必须多种方法同时实践.
1.深刻理解教育的本质.提高课堂交流的效率,关键在于回归教育的本质.教育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2.创设良好的交流氛围.教师要营造宽松有序的外部环境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允许学生拥有不同观点,提倡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鼓励创新,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
3.创设合适的问题.交流总是从问题开始.同样一个问题需要经过情境的包装才能体现它的生命力.教师要创设现实的情境,提高学生参与交流的积极性;创设有趣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创设探索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开放的情境,训练学生个性化地解决问题.教师创设问题时,首先要注意问题的价值引领;其次合理设置问题的难度和梯度;最后设问要尽量新颖、有趣.
4.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倾听具有沟通交流、益智增效和凸显主体的功能.教师要优化教学环境,认真耐心地倾听学生真实的声音,同时应洞察学生的交流状态,及时调整交流的时间.交流的时间过短,会限制学生的交流.交流的时间过长,会造成交流的低效.如果教师为赶进度而中断交流,会浇灭学生学习的热情.
5.丰富交流形式.合理的交流形式是提高教学交流参与度的重要因素.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进行师生交流还是生生交流;选择教师中心式交流、学生中心式交流还是知识中心式交流;选择书面交流还是语言交流;选择小组讨论、大组辩论还是合作竞赛、合作探究;选择行为交流、情感交流还是认知交流.
6.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教师要用批判的眼光来分析自己的教学活动.一是要反思教学理念;二是要反思教学行为;三是反思教学效果.重点是要反思学生是否学得自主、轻松,看学生会不会学,有没有学会.教师要思所得,发扬长处;思所失,吸取教训;思所疑,加深研究;思创新,精益求精.
四、培养学生掌握有效的交流方法
达尔文说:“最有用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只有具备正确的交流方法和良好的交流能力,才能确保每位学生真正参与到交流活动中去.
1.引导学生学会阅读.阅读是培养学生交流能力的一种基本策略.通过广泛和系统的阅读,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和学习,学习他人思考问题的方法,分享同伴的解题策略.
2.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倾听是接收信息、确定其含义并对此进行反应的过程.要指导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别人发言的要点,思考别人解答问题的思维策略,找出别人表达中的不足.
3.引导学生学会对话.教师既引导学生带着尊重和欣赏去倾听别人的发言,又要指导学生学会对话.通过对话,深入交流.评价他人发言时既要激励讲话者,又不能盲目表扬;既要对讲话者提问、反驳,又要对其发言内容进行补充.要从别人的发言中捕捉闪光点,让交流的过程成为大家共同发展的过程.
4.引导学生学会写作.书面交流的正确使用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要在重视口头交流的同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观察、心得,用文字表达出来,做到口头交流与书面交流相辅相成.
5.引导学生学会反思.教师不仅要用批判的眼光来分析自己的教学活动,而且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学生通过倾听、评价他人的交流,对照自己的思考方法及思考过程,不断地修正自己、提高自己.
6.引导学生乐于交流.学生完成知识、能力的内化,需要情感的支持.教师要运用热情的话语、赞许的目光、亲昵的动作激励学生.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积极引导;当学生发生争议时,要认真倾听;当学生探究错误时,要及时纠正;当学生获得成功时,要给予赞赏.
人天生具有爱思考和表达交流的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的许许多多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课堂交流的价值,高度重视师生交流能力的培养,让知识在交流中增值,让思维在交流中碰撞,让情感在交流中互融,让科学精神在交流中升华,让探索激情在交流中燃烧,让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陈平辉. 生命视角下的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J]. 现代教育科学,2008(1).
为什么现代教育对交流情有独钟?因为人们理解的东西未必能表达出来.只有表达出来的理解,才意味着达到较为深刻的程度.课堂上的交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关键环节.只有通过充分的交流,教师才能了解学生所思、所惑、所感,才能做到“以学定教”.只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适时地进行思维的交流、智慧的碰撞、感悟的传达、体验的分享,课堂才能呈现出缤纷的色彩.交流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交流是课堂的本质特征.
一、有效课堂交流的特征
有效课堂交流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有效课堂交流具有如下特征.
1.交流的目的明确.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交流意味着角色的转换,从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交流意味着师生积极互动、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发展.
2.交流的原则明显.有效课堂交流均遵循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趣味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平等性原则、互补性原则、冶情性原则等.既坚持原则性,又具有灵活性.
3.交流的内容丰富.交流内容不但包括知识的传递和信息的沟通,还包括交流主体人际关系的沟通以及思维的碰撞、情感的升华、价值观的建构等.
4.交流的方式多样.既可以是纵向的,也可以是横向的;既可以是单向线形的,也可以是立体的;既有视觉的、听觉的交流,也有智力的、情感的交流,是多种交流的有机综合.
5.交流的过程和谐.既尊重交流者的主体地位,又促进互动;既进行精心预设,又有有效生成;既有学生的高度参与,又对学生实施合理监控;既让学生遭遇了挫折感、困惑感,又使他们产生了愉悦感、成就感.
6.交流的结果深刻.在交流主体之间架设起了信息交流、人际交往、情感交融、观念碰撞的桥梁.既关注了个体,又体现了全面性;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交往能力的提高.
二、课堂交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灌输向对话转变,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是,目前的课堂上仍缺乏真正意义上的高效交流.
1.交流的意识不强.教师对课堂交流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交流的目的、原则、方式、艺术等知之甚少,课堂交流费时而低效.
2.交流的氛围紧张.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状态,缺少观点的交锋和智慧的碰撞.师生失衡环境中的交流,是没有情感的交流,这种没有情感的教学注定是低效的.
3.交流的内容狭窄.课堂交流局限于课堂、局限于书本知识,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重要性,崇拜静态的知识、机械的理论,并且交流只是在—个封闭化的过程中完成.
4.交流的形式与内容错位.教师对交流的内容缺少系统分析,盲目地将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运用于所有内容,割裂了交流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5.交流的时间不够.教师重思维、轻交流;重视提问,忽视反馈,过多地挤占了学生的思考时间,影响了师生间、生生间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经验的分享.
6.交流的形式单一.师生交流多,生生交流少;师生单向交流多,双向交流少;语言交流多,书面交流少;师生集体交流多,学生分组交流少;知识交流多,方法、情感交流少.“提问—应答”活动充斥着课堂.
7.交流的主体错位或缺位.教师要么习惯于满堂灌,师生之间缺少平等对话;要么过分尊重学生自主,忘记了自己“平等中的首席”的身份,组织、合作、引领作用严重缺位.
三、课堂有效交流策略的构建
课堂交流能力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提高师生的交流意识和交流能力必须多种方法同时实践.
1.深刻理解教育的本质.提高课堂交流的效率,关键在于回归教育的本质.教育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2.创设良好的交流氛围.教师要营造宽松有序的外部环境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允许学生拥有不同观点,提倡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鼓励创新,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
3.创设合适的问题.交流总是从问题开始.同样一个问题需要经过情境的包装才能体现它的生命力.教师要创设现实的情境,提高学生参与交流的积极性;创设有趣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创设探索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开放的情境,训练学生个性化地解决问题.教师创设问题时,首先要注意问题的价值引领;其次合理设置问题的难度和梯度;最后设问要尽量新颖、有趣.
4.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倾听具有沟通交流、益智增效和凸显主体的功能.教师要优化教学环境,认真耐心地倾听学生真实的声音,同时应洞察学生的交流状态,及时调整交流的时间.交流的时间过短,会限制学生的交流.交流的时间过长,会造成交流的低效.如果教师为赶进度而中断交流,会浇灭学生学习的热情.
5.丰富交流形式.合理的交流形式是提高教学交流参与度的重要因素.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进行师生交流还是生生交流;选择教师中心式交流、学生中心式交流还是知识中心式交流;选择书面交流还是语言交流;选择小组讨论、大组辩论还是合作竞赛、合作探究;选择行为交流、情感交流还是认知交流.
6.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教师要用批判的眼光来分析自己的教学活动.一是要反思教学理念;二是要反思教学行为;三是反思教学效果.重点是要反思学生是否学得自主、轻松,看学生会不会学,有没有学会.教师要思所得,发扬长处;思所失,吸取教训;思所疑,加深研究;思创新,精益求精.
四、培养学生掌握有效的交流方法
达尔文说:“最有用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只有具备正确的交流方法和良好的交流能力,才能确保每位学生真正参与到交流活动中去.
1.引导学生学会阅读.阅读是培养学生交流能力的一种基本策略.通过广泛和系统的阅读,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和学习,学习他人思考问题的方法,分享同伴的解题策略.
2.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倾听是接收信息、确定其含义并对此进行反应的过程.要指导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别人发言的要点,思考别人解答问题的思维策略,找出别人表达中的不足.
3.引导学生学会对话.教师既引导学生带着尊重和欣赏去倾听别人的发言,又要指导学生学会对话.通过对话,深入交流.评价他人发言时既要激励讲话者,又不能盲目表扬;既要对讲话者提问、反驳,又要对其发言内容进行补充.要从别人的发言中捕捉闪光点,让交流的过程成为大家共同发展的过程.
4.引导学生学会写作.书面交流的正确使用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要在重视口头交流的同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观察、心得,用文字表达出来,做到口头交流与书面交流相辅相成.
5.引导学生学会反思.教师不仅要用批判的眼光来分析自己的教学活动,而且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学生通过倾听、评价他人的交流,对照自己的思考方法及思考过程,不断地修正自己、提高自己.
6.引导学生乐于交流.学生完成知识、能力的内化,需要情感的支持.教师要运用热情的话语、赞许的目光、亲昵的动作激励学生.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积极引导;当学生发生争议时,要认真倾听;当学生探究错误时,要及时纠正;当学生获得成功时,要给予赞赏.
人天生具有爱思考和表达交流的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的许许多多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课堂交流的价值,高度重视师生交流能力的培养,让知识在交流中增值,让思维在交流中碰撞,让情感在交流中互融,让科学精神在交流中升华,让探索激情在交流中燃烧,让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陈平辉. 生命视角下的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J]. 现代教育科学,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