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个性化习作中展现“真我”风采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hk19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习作个性化的主要表现,应该是有真情实感,充满童真、童趣,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那么,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在习作中充分展现“真我”风采呢?
  一、 诱情激趣,乐于习作
  1. 确立读者意识。习作本是出于表达的欲望,而表达又是为了交流。学生唯有确立了读者意识,才会增强表达欲望,如实地写、认真地写。比如,在班上建立“诗友会”和“小作家组”,相互交流,相互提高;在学习园地内设习作专栏,张贴学生有个性的习作,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和主动参与的欲望得到最大的满足,习作就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 激发成功心态。教者应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在习作中获得成功的感受。比如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一是传阅,即鼓励同学写好习作后,互相传阅,互相欣赏,互相鼓励;二是张贴,即选出佳作或佳句佳段张贴在班级园地里、学校报栏里;三是发表,即定期出版班级《习作选》,对特别优秀的文章推荐给校刊以及公开发行的相关报刊发表;四是建档,即为每个学生建立习作档案,记载其习作的长处和进步,定期在班上表彰。此外,习作材料积累多的学生设立最佳“收藏奖”,为观察生活多的学生设立“火眼金睛奖”,写文时设立“快速高手奖”,评改好的设立“最佳大夫奖”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写作情趣,使他们乐于表达。
  二、 细致观察,深刻感受
  1. 以社会为背景,指导学生观察生活。首先,教者要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生活着眼,调动多种感官,怀着真挚的感情去观察体味生活,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有意义的片段,每一个典型细节以及人物的音容笑貌,行为举止,对环境事物、时令变化、花草树木等进行有条理的观察思考,及时地记录其颜色、气味、冷暖、态势等。其次,教者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分门别类,循序渐进,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学会抓住事物特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观察,全面认识和了解事物。第三,教者要指点学生学会在观察的同时,深入体验,有所发现,并随时记录下来,要求学生准备一个积累本,分两大类记载:一是专记自己的,总题目为《我的足迹》或《随笔》;一是专记他人的,总题目是《我周围的新鲜事》或《大海拾贝》。如长期坚持这样做,且定期检查、交换浏览,学生的精神生活就会丰富,写起习作来就会“文思泉涌”,落笔生花。
  2. 以活动为载体,组织学生参与生活。有意识地组织活动,让活动过程贴近生活,让真实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真实的感受和无限的遐想,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组织学生野炊、郊游、参加文体活动、调查访问等;或者带学生到现场去“看”,看东升西落的太阳、闪电雷鸣的夏夜、白雪皑皑的大地、安逸静谧的公园、小巧玲珑的玩具等等。再比如训练学生写人,单靠习作指导来启发学生选材,是远远不够的,可在习作前组织学生开展“夸××”或“我佩服他(她)”“他(她)真行”等主题演讲活动,还可走出校门去采访劳模、先进工作者,训练学生多角度吸收信息,帮助他们认识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美,并鼓励他们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
  3. 以文本为例子学会感悟生活。学生习作少不了两个积累:一是生活积累,来自于观察体验;二是知识的积累,来自于课内外阅读和电视、广播、网络等传媒。除了要引导学生读好课本中的范文,提高感悟能力外,还要注意选一些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反映当代小学生生活的报刊运用于习作教学之中,这样不仅能教会学生分析、感悟写好文章的方法,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和表达欲望,“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表现出“真我”的风采。
  三、 缜密思考,晓悟理趣
  1. 要引导学生实现心灵的自我开放。习作训练中要提高学生思考认识能力,就要激励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实现心灵的自我开放。这就要引导学生从自我出发,尽情地抒写自我情感,叙述自我经历,描绘自我内心,或者在写人叙事、绘景议论中,融入自我的感受和体验。这样,教者便能有针对性地指点学生,使其不断提高分析思考和表达能力。
  2. 要引导学生从表象中悟出道理。习作不是原封不动地把生活介绍给读者,而是要对生活表象进行挖掘、提炼,这就要引导学生学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而滤出事物本质,生成独特的发现,表现“真我”风采。如一位同学在《乌云的联想》中写道:“……乌云带来暴雨,暴雨洗涤大地污垢。雨后的大地洁净无比,壮丽的河山更加妖娆……万物生长靠太阳,但也缺不了雨水。乌云满身乌黑,外表丑陋,但它能给万物提供水分和带来生机和活力,为大地创造生命和财富。我要高声赞美那外表丑陋却能给大地万物以生机的乌云,我要高声赞美那些外表似乌云不美但心灵美、行为美的人!”如此立意,蕴含哲理、情感真切、新颖独特,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3. 引导学生从周围的人和事中反思社会的现象。如学生遇到这样一件事:在一次实验中,用以摩擦起电的丝绸布是假的,导致了实验的失败。一学生由此深入思考,深沉地写道:“丝绸布造假,实验失败,也推翻不了科学的物理定律,但是如果是建造大厦的钢筋掺假呢?如果是人命攸关的药品掺假呢?如果是国家干部造假呢?……想到这些,我的心沉甸甸的。”这样的认识绝不是仅靠习作技巧所能达到的。“一枝一叶总关情,疑是民间疾苦声”,只有关心社会、热爱生活、关注人民的人,才能写出有思想品位的佳作来。
  四、 浮想联翩、乐于创新
  1. 立意。学生的习作立意要新,可从几方面入手:一是放飞想象以“奇”出新,即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或塑造形象或编故事来反映现实,抒发情感,还可通过续编、改编、扩写等形式写想象中的事物或科幻故事;二是言此意彼“喻”出新,即表面上写某事物,而实际上是通过联想说出另外与之有联系的更深刻、更有现实意义的意思;三是一题多解“变”出新,即变换角度多方面、多角度、多途径、多手段地分析、思考、辨识,从而提炼出鲜明、新颖、有价值的主题来;四是反弹琵琶“异”出新,即从与材料内容或题目相反的角度去思考,从超出一般常理的视角来抒发自己独特的见解。如“东施效颦”的故事,多年来人们习惯地理解为“只知胡乱地模仿而结果适得其反”。如果换个角度去认识,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角度切入,或许就有新的立意。
  2. 构思。结构上的创新可从模仿起步,但模仿不能拘泥,仿笔不可生搬硬套,更不能抄袭,而应是在模仿基础上有所创新,是仿其“形”以表现自己独特的个性。其做法为:一是局部性仿笔。为使学生学会说明方法,让学生以自述的方式介绍一种动物,学生兴趣盎然,写来生动有趣,各具个性特色。讲评后,又让学生运用这种说明方法介绍一种家用电器,这样把“写作知识——单项练笔——习作”连接起来,使所学文本能派上用场。二是整体性篇章仿笔。课本中有些课文,可把“教”落实到“写”上,使学生主动去揣摩作者思路,文章布局,借此训练其构思能力,如《珍珠鸟》一文,短小精悍,浅显易懂,但作者把握中心的高度,字里行间的浓烈感情,遣词造句的文字功力,如不通过学生自己动笔,是领略不出的。为此,用一节课安排“讲读领悟”,在读和议中体悟感情,理解思路,一节课练笔成文。这对学生来说,“限”又“不限”,“统”又“不统”,有借鉴的格式,取相似的结构,这是限制和统一;但学生的认识各异,感受不一,情愫有别,运用语言的习惯不同,这又是各有自由天地的不限制和不统一。这里的“限”和“统”是为了给学生必要的习作规矩,认识到文章有法;这里的“不限”和“不统”是为了发挥其个性,调动每个学生的才智,充分表现“真我”风采。
  3. 表达。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放飞真我、发展个性、健全人格,提高语文写作能力,就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其做法:一是“作自己要作的题目”,即让学生审视社会和大自然,“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为情造文”,自主拟题,“我手写我心”,写出“我”最独特的“那一个”。这样,学生就能无拘无束地放开胆子自己作主,自由表达,用自己的喜好来说内心想说的话。通常可以日记或随笔的形式在自由、愉快的气氛中表达出来,感受成功的乐趣。如写“学校”,有的以《我爱我的学校》为题,侧重记叙和抒情;有的以《我们的学校》为题,侧重介绍说明;有的则以《我们学校的未来》为题,侧重于想象。这些习作内容精彩纷呈,生动有趣。不过要注意的是,在引导学生自主拟题,自由表达时,教师应关注学生个性的价值取向。对那些天真的学生,热情鼓励他们按自己的体验写,对于欠妥的、甚至不正确的想法,则要加以正确引导,让学生健康成长。二是提倡表达形式多样。“少写命题作文”,不等于不写。写,教师则应“钻到学生的心里出题”,即“不凭主观,能够设身处地,为练习者与应试者着想”,坚持贴近学生生活的命题原则,让学生见到题目,不仅有话说,而且能以多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如写《圆》这个题目,在不限制体裁、题材的情况下,学生浮想联翩,呈现出千姿百态的角度:圆既像成功者的花环,也像失败者的陷阱;既是表示结束的句号,也是表示开始的零;既像一无所有,又像丰满充盈;圆无棱无角,也让人想到为人处事的“圆滑”;圆还像黑暗中迷了路,绕了一大圈子,又重新回到了起点……在这样求异思维的训练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有效的培养与发展。
  个性化习作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从点滴抓起,多鼓励、少批评,让其个性的火花成燎原之势。教师在小学生的个性习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引导小学生以我笔抒我心,写出真正具有个性的文章,以此作为创新教育的突破口,提高小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其他文献
一天,四岁的女儿对自己的小辫子说了这样一番话:“你们不觉得我的小辫子像一朵黑色的玫瑰花吗?一会儿,我下楼去,大家看到我一定会很奇怪,他们一定会想:咦,这朵小花儿怎么会自己走路呢?”家人欣喜万分!惊呼女儿的想象力和表达力多么出色!  再听听跨入了小学习作课堂的儿童的心声:我写习作,因为老师布置我们写啊;我想,因为语文课规定要写习作,所以我们要写啊;我爸爸妈妈也会布置我写日记,说多写日记才能写好习作;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笔者不断思考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笔者有了一些体会:  一、 平等对话,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先决条件  作为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打破先前“一言堂”的教学模式,鼓励师生平等对话。师生对话昭示着民主、平等,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就学习内容进行平等的交流,真诚的沟通,互相借鉴,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使课堂成为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平台,使阅读教学在
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昼夜不息。”那么,作为教师,该如何为学生开掘生活之泉,将生活的源头活水引入课堂,来灌溉、绿化习作教学呢?  一、 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  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之所以总是感到没什么可写,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生活,没有看到或听到一些事物,而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认识、观察生活。为此,我把生活引入了课堂,通过表演再
一、 揣摩词句内涵,深入解读  文本的深入解读要从文本词句内涵的释读入手,逼近作者的原意,挖掘出文本深层的思想内蕴,这是文本解读的必经之路。且看苏教版五下《爱如茉莉》的教学片段:  师:(出示课文第9自然段)这是映儿看到的画面,用心品读,将你的阅读感受写在旁边的空白处。  (学生批注后交流)  生:从“紧握”一词,我感受到爸爸很爱妈妈。  师:这是爸爸的一个动作,爸爸睡着了为什么要紧握妈妈的手呢?